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脑缺血后梗死区脑组织血流和氧供恢复,引起缺血脑组织继发性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瀑布级联反应过程。目前尽快溶栓,恢复脑组织供血仍是治疗脑卒中的唯一策略,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再灌注后其症状较前会更加严重,使患者面临神经功能损伤甚至死亡等不良结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深入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与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响着细胞的增殖、生长和分化,作为经典的抗凋亡/促生殖的信号传导通路之一,是预防CIRI的关键级联信号通路,在线粒体障碍、细胞凋亡、细胞自噬、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中处于核心位点,与CIR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传统中医药对于临床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已有上千年历史,近年来中医药防治CIRI的临床成效也得到大量研究结果的肯定,进一步阐明了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及其复方可凭借多靶点、多组分和多途径的生物学优势直接或间接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并对CIRI起到整体性保护作用。笔者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中医药相关研究进展,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在CIRI中的防治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临床防治CIRI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动脉突然阻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为主要特征,是世界上神经系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是细胞代谢、生长、凋亡等生理活动的经典通路。近年来,中药因其不良反应小、作用靶点广泛等优势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改善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受到有关学者广泛关注,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和提取物可依据其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来治疗相关疾病。目前,相关研究人员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和药物干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做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在此期间发挥关键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调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自噬等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药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通过综述PI3K/Akt信号通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中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作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脑卒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吴丹  高耀  向欢  邢婕  田俊生  秦雪梅 《中草药》2019,50(18):4461-4469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是调节机体内细胞存活、分化及凋亡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在癌症、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发生及相关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该通路在抑郁症以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作用。对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靶标与抑郁症的关系、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中的作用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在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为抑郁症的治疗及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一种病理性修复反应,是慢性肝病进展的关键环节,主要以肝星状细胞活化与细胞外基质弥漫性沉积为主要特征。目前临床上尚无理想的治疗肝纤维化的特效药物。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发展和进步,中医药以其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是影响肝纤维化形成与发展重要的信号通路,其主要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增殖、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凋亡、减轻肝细胞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及增强肝细胞自噬等发面发挥肝纤维化效应。该文通过梳理中药单体靶向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总结中药单体调控PI3K/Akt发挥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及与其他信号通路的相互协同作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和临床新药研发给予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和多发的慢性呼吸道炎性疾病。随着哮喘发病机制和细胞信号转导的深入研究,PI3K/Akt信号通路在哮喘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与哮喘气道炎症、气道重塑、细胞自噬等密切相关。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经验丰富,临床疗效较好。近年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中药单体、中药复方、中医外治法等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气道炎症、抗气道重塑及抑制自噬,从而有效改善哮喘症状,发挥防治作用。系统综述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结构组成、与哮喘的关系、中医药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急性肺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危重疾病,可进一步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其病死率高,但目前没有明确有效的药物。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无数下游效应分子的磷酸化参与细胞增殖、代谢、存活和运动,在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细胞自噬、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干预急性肺损伤。中药活性成分通过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对急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前中药活性成分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国内外相关基础研究日益增长,具有较好的临床研究价值。文章首次对近年来国内外PI3K/Akt信号通路与急性肺损伤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中药活性成分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创新性地将PI3K/Akt通路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争议性趋势进行归纳梳理,为进一步指导中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创新的思路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西医治疗疗效显著,包括长期、定期的内窥镜检查,膀胱内化疗,免疫治疗和膀胱根治术等,但其高复发率仍困扰着医患双方。在膀胱癌的形成、发展过程伴随着许多经典信号通路的参与,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是重要的调控通路之一。中医药治疗是有效的的补充治疗方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及其单体成分在肿瘤治疗中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以及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检索近10年的文献发现,多种天然药物来源的黄酮类、萜类、多糖、藤黄酸类、联苄类和生物碱类的研究证实了许多单体成分均具有抗膀胱癌活性,中药单体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逆转耐药和自噬等过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部分中药单体在膀胱癌治疗方面的一些作用靶点及潜在机制已经明确,但这些中药单体的相关研究也仅停留在体外细胞实验及动物体内研究层面,研究者们面临着“中药单体转化于临床应用中”这一巨大挑战。基于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笔者归纳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单体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干预膀胱癌的研究进展,希望为膀胱癌药物治疗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后续更深入的机制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探讨炙甘草汤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致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炙甘草汤低、中、高剂量组(11.43,22.86,45.72 g·kg~(-1)),稳心颗粒组(2.43 g·kg~(-1)),连续给药干预10 d。末次给药2 h,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备大鼠MIRI模型,记录心电图的变化。造模成功后采集血液及心脏组织,检测血清中肌酸肌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tnI)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PI3K,Akt,mTOR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自噬标志物Beclin1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及磷酸化p-PI3K,p-Akt,p-mTOR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100%发生室速,91.67%发生室颤;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CK,LDH,AST以及CtnI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心肌组织中PI3K,Akt,mTOR表达显著升高(P0.01),LC3-Ⅱ/LC3-Ⅰ与Beclin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炙甘草汤高剂量组室速、室颤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较其他给药组持续时间短(P0.01);炙甘草汤高剂量组CK,LDH,AST水平及CtnI含量显著降低(P0.01);炙甘草汤给药组的PI3K,Akt,mTOR的表达随剂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1);LC-3,Beclin1的表达随炙甘草汤各剂量组的增加有不同程度地下降(P0.01),而PI3K/Akt/mTOR相关蛋白表达比值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炙甘草汤预处理能使异常升高的心肌酶CK,LDH,AST,CtnI降低,抑制细胞的过度自噬,上调PI3K,Akt和mTOR的表达,说明炙甘草汤抗MIRI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可能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威胁成人视力健康的重要原因,西医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激光光凝术等治法疗效确切,但面临眼内感染、视野损伤等诸多不良反应,中医药疗法安全有效,可与西医互为补充。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参与调节糖代谢、细胞增殖、细胞转录及凋亡等过程,与DR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单体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可从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等多方面参与维持血-视网膜屏障完整性、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及神经变性,从而延缓DR进程。因此,文章就PI3K/Akt通路及其与DR的关系,以及基于PI3K/Akt通路干预DR的中药单体进行综述,以期为DR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王红  吴容  张智彬  唐学贵 《中医药导报》2024,(3):126-131+159
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对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行整理总结,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提供更多参考。通过整理分析发现,中药复方、中药单体、中药提取物、电针疗法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结肠传输动力和分泌,发挥通便的作用,主要机制涉及抗氧化应激、调节肠神经递质、调节细胞自噬、调节肠道水通道蛋白表达、修复受损肠神经元等途径,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的优势。在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明确中医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具体治疗靶点和机制,提高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9.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深化,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临证治疗中。其代表方补肾抗衰片能够明显改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痹心痛证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酪氨酸硝基化的作用,而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可能是"痰"的物质基础。补肾抗衰片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脾虚生痰,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作用,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