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友章教授"本中参西"中医辨证理论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刘友章教授"本中参西"理论的介绍和详细阐述以及病案举例说明等多方面多途径对刘友章教授"本中参西"中医辨证理论进行详细阐述与分析,得出"本中参西"中医辨证理论可以排除西药副作用的干扰,使临床中医辨证更加准确.要把中医诊断学中宝贵的遗产很好地继承下来,且要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充分考虑现代药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排除干扰,"本中参西",进一步深化诊断和辨证的功底,将中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应运用中医关于"脏腑辨证"的理论,和现代医学诊断结果,进行"辩证施治",笔者从中医"脏腑辨证"方面,提出中医治疗"病毒肝炎"的,应于关注的六点体会,力求从中西医的结合上,为治疗"病毒性肝炎"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肺心病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发展而来,患者病程长,正气虚弱,并见肺动脉高压及心功能异常表现,属中医"咳喘"、"痰饮"、"肺胀"等范畴.本病的急性发作期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为佳.笔者体会,本病在中西医联用时,除常规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措施外,中医辨证治疗,在用药上有其特殊性.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慢性及隐形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水肿"等范畴,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对该病的治疗和疗效进行了分析,对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进展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5.
中药治疗"全消化道多发性息肉伴全消化道多发性溃疡"报告."全消化道多发性息肉伴全消化道多发性溃疡"临床中较为罕见,笔者于十年前,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以丸、散、汤、等多法并施,成功治愈一例患有"全消化道多发性息肉伴全消化道多发性溃疡"的重症患者,其辨证有理,组方独特,效果显著,说明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只要辨证得当,就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辨证施护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方法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证型从治疗、饮食、情志、生活起居及功能锻炼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辨证施护.结果 配合辨证施护,使患者症状得到缓解,改善了膝关节功能.结论 中医辨证施护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有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观辨证"概念的提出是中医临床诊治、循证医学发展和中医证候学发展的需要."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是由于中西医结合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观辨证"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微观辨证"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中医证候尚未规范化、微观指标单一性与整体性的矛盾、微观指标与证候对应的非特异性、疾病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证"本质研究与临床治疗脱节等.并提出"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由若干相关的主、客观指标组成,这些客观指标应包括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阎洪臣教授治疗不寐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并整理阎洪臣教授治疗不寐患者病历及处方,采用中医辅助传承系统中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研究阎洪臣教授治疗不寐辨证分型、用药频次及其药物组合规律,分析阎洪臣教授用药经验.结果 通过对整理的80例患者的230个处方分析,确定了阎洪臣教授治疗不寐的辨证分型、药物频次及其关联规则.结论 阎洪臣教授治疗不寐辨证准确,在辨证基础上灵活运用安神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笔者从1996~2001年共治疗本病54例,按中医辨证分为阴虚型、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经中药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胡源民老师治疗顽固性失眠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固性失眠属中医"不寐"的范畴.胡源民教授认为顽固性失眠的中医辨证应以五脏虚弱为本,虚实火热、痰湿水饮、气滞血瘀等为标,治疗上当以补五脏虚弱之本为主,辨证佐以清热除烦、化痰利湿、柔肝解郁、活血化瘀等.首重补益阴阳气血,兼顾治标,各型均合理选用安神药,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在门诊的就诊率中高达90%以上.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的范围,通过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用中医药治疗有着非常可靠的疗效.电子胃镜是现代医学诊断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病的主要方法,电子胃镜的胃十二指肠粘膜像为中医诊察胃病的望诊开拓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更准确的辨证素材,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依据和客观指标.笔者近年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以中医整体辨证论治为首要,借助胃镜对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图像的望诊进行辨证用药,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正中医护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整体观念、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精髓,现代中医护理采取"四诊"、"辨证"、"施护"、"评价"等步骤对患者进行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专业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及科学的评价方法。目前尽管中医医院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但大多数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内容定位不清,内容模糊,临床操作中使得中医护理特色不显著。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传承中医特色护理技  相似文献   

13.
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对于中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临床跟诊实践、深度挖掘、综合分析等方法揭示浙江省省级名中医林胜友教授通过据症辨证、据病辨证及定量辨证相结合的方法精准辨证论治肿瘤的思辨过程及经验总结,以便更好的继承名中医经验并运用于临床,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精准辨证论治不仅能够更加精准、真实地反...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邓铁涛教授运用"五诊十纲"诊断思路诊治心包积液的经验。心包积液可归属于中医的痰饮病。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诊十纲"诊疗体系是指在传统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加入"查"(包括体格检查与理化检查),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的基础上,结合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及现代预防医学思想,加入"已病"与"未病"辨证(简称"已未"辨证)。"查"诊吸取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测等先进手段,可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目的,有利于促进中医辨病辨证的标准化及规范化;"已未"辨证要求临诊时首先区分"已病"与"未病",即"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病变,可充分发挥中医"个体化"治疗。临床应用"五诊十纲"诊断思路,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疗心包积液,为临床诊疗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女性,发病率高,除主要累及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外,还可造成机体多系统损害,危害性大。SS属于中医"燥痹"范畴,目前以整体辨证为基础的辨证模式已被大多数医师多采用。但随着对SS认识的深入,令众多医师发现整体辨证模式并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疾病的本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中医治疗SS的临床疗效。微观辨证强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检测分析患者生理、病理等多方面的各项指标、阐明不同"证"的客观物质基础,其目的在于建立证的微观标准,增强辨证的客观性与正确性。将中医微观辨证运用到SS辨证中是对中医四诊的延伸,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并可提高辨证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并指导选方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微观辨证是在整体观指导下对整体辨证的有力补充,与整体辨证共同组成了现代SS辨证体系,中医医师,尤其是青年医师,应加深对SS微观辨证的理解与认识,以期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关于辨证,历代医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通过概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性辨证等八种传统辨证方法及其优劣势,以阐明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历史及现状。通过概述微观辨证、证素辨证、方证辨证、藏象辨证、病机辨证、病证结合辨证等七种现代辨证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以阐明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现代发展。提出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传统"四诊"收集临床资料的过程中形成现代中医"五诊"理论,以获得更全面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医生准确选择辨证方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痹证患者进行辨证施护.运用辨证施护的理论,护理、用药、饮食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总结.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明中医辨证施护对痹证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理论在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治疗原则.方法:通过分析"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及COPD的中医病机,制定COPD稳定期基本治疗原则.结果与结论:"冬病夏治"中所蕴含的"温阳驱寒"和"预防"的思想对在临床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证属阳虚阴盛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支合并肺气肿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0名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医辨证结合常规抗炎、解痉、平喘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肺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慢支合并肺气肿疗效确切,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先兆流产属中医"胎漏""胎动不安"等范畴,中医认为,"热扰冲任、胎动不安"是先兆流产的重要病机。临床对于先兆流产的治疗,可在固肾安胎的基础上,围绕这一病机,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辨证施治,相应地采用清热固肾、清热养阴、清热利湿等法治疗,已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