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例因机体素有湿热内蕴,加之外感湿热,湿热下注,致经络阻塞,气血凝结,结聚成结节,瘀滞不通,瘀久化势,故局部红斑疼痛。用薛氏胜湿熄风方清热祛湿,疏通经脉,同时加入凉血活血之药,效果良好,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肝炎主要病机在于机体正气不足,不能抗御湿热病毒之邪,而致湿热久蕴肝胆,留恋不解,并逐渐造成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和虚损。本病病情缠绵,容易复发。目前,尚缺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通过临床实践,深刻体会到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提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相似文献   

3.
从中西医两个方面探讨尿路感染的复发因素。西医主要从疾病因素、治疗因素、机体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中医从肾虚和膀胱湿热两个角度进行研究。针对致病因素,结合不同发病阶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方可有效预治该病。  相似文献   

4.
白塞病与虫、毒关系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塞病是由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湿热为患,毒邪滋生,久滞化火,蒸酿气血,化腐生虫,分蚀上下而成。虫毒上攻则口咽溃烂,下注则出现二阴溃疡。导师艾儒棣教授集多年临床经验指出“虫”与“毒”是本病产生和复发的重要因素。治疗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始终采用杀虫解毒之法以达到彻底治愈该病和减少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探讨中医体质分型与复发性大肠息肉发病的关系,为复发性大肠息肉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及帮助。方法:对97例患者进行体质量表问卷调查,分析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果:97例患者中,气虚质或有气虚质倾向最多,共48例(占48.5%);湿热质或有湿热质倾向次之,有29例(占29.9%);复发1次的以气虚质或有气虚质倾向为主(占57.3%),复发2次及复发3次以上的以湿热质或有湿热质倾向的为主(分别占66.7%、71.4%)。结论: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和湿热质为主,湿热质可能更容易出现息肉复发。  相似文献   

6.
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是初次发病,也可能是已病复发。初次发病以外邪侵袭,入内化热;内外合邪,湿热阻络为主要病机。已病复发以湿热伤阴,阴虚络热;湿热内扰,气血渐虚;正气亏虚,痰瘀内生为主要病机。其中尤以已病复发者病势缠绵,病机错综复杂,常为正虚邪恋之虚实夹杂证,难以根治。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肝炎 (ViralHepatitis ,VH)是特异性的湿热疫毒之邪导致的疾病。从中医学对其病证的认识来看 ,就脏腑而言 ,其引起的病理变化和对机体造成的伤害 ,涉及机体多个脏腑组织 ,治疗时应综合分析 ,权衡正邪两方面的因素 ,明确病位。湿热侵害 ,首犯脾胃 ,治宜健脾清胃湿热疫毒之  相似文献   

8.
湿热中阻与NEI网络关系密切,湿热证的致病作用是NEI网络影响机体的综合表现,湿热中阻证是全身性湿热证的典型代表,湿热中阻通过影响各种化学信号因子分泌异常,最终导致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中医清热祛湿的方药能对NEI网络失调者具有正反两面调节作用。中医方药治疗湿热中阻可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3大系统交流的化学信号因子及其受体作为效应靶点,进行双向调节,促使机体趋于稳态。加强NEI网络与湿热致病"因子"关系的研究对揭示中医湿热中阻的本质有进一步帮助,为中医五脏受邪的本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朱晓赛 《河南中医》2014,(6):1023-1024
曹式丽教授治疗肾性血尿,善从湿热论治,但并非偏取一面,而是统筹兼顾。对于肾虚火旺、脾不统血和肾气不固之尿血,可分别选用知柏地黄丸,归脾汤和无比山药丸加减。曹式丽认为对于出血,首先要究其病因,其次要明确病位,最后结合患者机体状态及舌象脉象综合论治,切记不要见血止血。在疾病后期适当施以补肾益气之品调理,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对于预防感染、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李俊彪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维增 《新中医》2004,36(3):10-11
介绍李俊彪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经验。李教授认为湿热、气滞血瘀和肾虚是本病病机关键,可分肝经湿热、下焦湿热、湿热瘀阻、肝气郁结和肾元亏虚5型进行辨治,同时还强调心理调治以增加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1.
顾苏姗  孙伟 《河南中医》2016,(11):1904-1906
孙伟教授指出肾病综合征临床以气阴两虚型多见,故用药宜甘淡平和。湿热内蕴,阻碍气机运行,耗气伤阴,导致三焦决渎不利,故湿热不去,水肿不消,蛋白难清。孙师强调活血的同时也要兼顾气血关系,常配伍补气行气药。孙伟教授临床十分注意健脾养胃,顾护正气,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对于激素的应用,孙教授认为起始足量激素用至8周有效后开始缓慢减量,若疗效不显(蛋白尿没有降至原来的50%以上),可延长至12周;对于激素敏感型则可在尿蛋白持续阴性4周后开始减量;激素有效者撤减要缓慢,低效者可快撤减,遇反复则停撤减。对于激素依赖患者撤减尤需缓慢。另外,有效地控制感冒,可减少本病的复发,宜加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卫外,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2.
117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慢性盆腔炎机体免疫状况,寻找其免疫失调与月经周期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疗前体液免疫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整理统计得出结果。结果: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机体免疫指标存在显著异常,其病程、孕产次数及月经周期与免疫指标异常有相关性。结论: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存在免疫失衡现象;伴随病程的增加、孕产次数的增多免疫失衡机率增加,且经期较平时更易发生免疫失衡。  相似文献   

13.
傅强  吴双  孙瑞茜  肖永华  吕仁和 《中医杂志》2022,(23):2213-2217
总结吕仁和教授从肝论治预防痛风复发的经验。痛风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治疗上不能仅着眼于急性期的止痛治疗,更要关注预防痛风复发。痛风发作诱因及临床表现均与肝关系密切,故提出从肝论治预防痛风复发。认为肝失疏泄、湿热内蕴为痛风复发的基本病机,肝经血少火盛为痛风疼痛夜甚之基础,微型癥瘕为痛风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临证分别运用疏肝理气、清利肝胆湿热、疏肝健脾、补益肝肾之法治疗,同时注意随症加减,灵活处之。  相似文献   

14.
231例不同季节开颅患者围手术期舌象脉象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不同季节231例开颅患者手术前1-3天、手术后1-7天舌象、脉象变化,探讨湿热与季节及手术本身的关系。结果:手术后患者机体湿热化明显,有一定季节特点。舌象、脉象表现为湿热的比例超过60%,与症状频次变化一致,为湿热是术后发热主要病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有鹏教授认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与湿热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是小儿过敏性紫癜的重要病因之一。寒地小儿湿热体质因素的形成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即热邪炽盛的同时,湿邪滞留于机体,故而出现具有湿邪致病特点的特殊临床表现。王有鹏教授治疗湿热体质因素所致小儿过敏性紫癜,善于运用分消走泄法及其代表方温胆汤为基础方,注重分利湿热,使湿热因素分消走泄而去,为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湿热探讨HP相关性胃炎的病机及用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鹰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1):649-651
认为湿热与 HP相关性胃炎的发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分析了湿热致病的病因病机 ,指出应恰当运用清热化湿法 ,使脾胃纳运相司 ,燥湿相济 ,升降相因 ,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湿热环境对机体抗病力的影响机理。本实验以兔为实验对象。观察了湿热环境对体内一种重要的杀菌抗内毒素物质-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湿热环境能使兔在内毒素刺激下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达减少,这可能是湿热致病和湿热证缠绵难愈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进行分析,明确致病邪气“湿热伏邪”之特有属性,并进一步分析湿热伏邪的致病机理和不同病程中机体免疫状态改变,由此病因病机特点,确定中医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9.
王昱 《西部中医药》2009,22(10):18-19
柏连松教授认为,小儿肛瘘乃胎毒未清,湿热之毒内伏,且六淫湿热之邪侵袭,内伏外发而发病,并主张小儿肛瘘不宜过早手术,宜中药治疗,控制感染,减少复发,促其自愈。  相似文献   

20.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中医药治疗该疾病可取得良好疗效。王耀献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湿热在慢性肾病的形成和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感受湿热之邪或湿热之邪缠绵不去,常常是病情反复和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从三焦、脏腑、经络、季节论治湿热治疗本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