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8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治疗结果及影响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1998年第二次修正的小儿ALL诊疗建议(简称荣成方案)化疗,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依从治疗的188例患儿EFS,组间患儿EFS差异用Log-rank检验,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独立因素对EFS的影响.结果 374例接受诱导治疗儿童的完全缓解(CR)率为93.6%(354例),全程依从治疗的188例ALL的5年EFS为(68.1±5.6)%,标危、高危组5年EFS分别为(75.2±6.0)%、(47.6±11.6)%;总复发率为10.6%,复发的中位时间为13个月;188例患儿中共有29例死亡,死亡率15.4%;化疗相关死亡13例(7.0%).危险度分组、t(9;22)/bcr-abl融合基因和白细胞计数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两家医院通过荣成方案治疗儿童ALL的总EFS接近70%,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危险因素评估和分组,降低治疗相关死亡率,提高儿童ALL治疗的依从性,以进一步提高EFS.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AML-XH-99-M,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疗效.方法 33例M3患儿接受AML-XH-99-M,方案治疗,应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评估患儿的无事生存期(EFS)、无疾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结果 33例患儿30例(90.9%)一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R),余3例二个疗程CR,总CR率为100%,复发6例(18.2%),平均复发时间为29(16~38)个月,死亡2例(6.1%),7年EFS和DFS均为(73.4±9.4)%,总OS为(91.2±6.0)%,维持治疗中间歇加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无ATRA两组E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8.9±10.5)%和(62.5±13.6)%(P<0.05).结论 AML-XH-99-M,方案治疗儿童M3获得了很好的CR率,具有较高的EFS、DFS和OS,维持治疗中加用ATRA可明显降低复发率、提高EFS.  相似文献   

3.
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单中心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单中心疗效,为改进该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100例ALL患儿,接受了CCLG-ALL 2008方案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结果及治疗相关毒副作用。结果 100例中低危ALL 49例,中危23例,高危28例。诱导缓解率97%。化疗期间发生严重感染24例(24%),并发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6例,发生治疗相关死亡(TRM)8例。本组病人的2年和5年累积复发率均为(12%±0.04),2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0S)均为(83%±0.04),2年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均为(79%±0.04)。低危组与高危组间0S差异有显著性(χ~2=12.026,P=0.001);低危组与高危组间EFS差异有显著性(χ~2=14.291,P=0.000),中危组与高危组间EFS差异亦有显著性(χ~2=5.356,P=0.021)。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是诱导期严重感染所致TRM、疾病复发以及病人治疗途中失访。结论 CCLG-ALL 2008方案治疗儿童ALL完全缓解率高、复发率低,降低诱导期严重感染所致TRM,减少高危疾病复发,并改进高危病人综合管理以使病人能接受完整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儿童EB病毒(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患儿的EBV血清学抗体及病毒复制水平等特征.方法 对67例EBV-HLH患儿和60例原发性EB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EBV特异性抗体和血清EBV DNA载量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 EBV-HLH患儿EBV特异性抗体结果:EBV-CA-IgM、EBV-CA-IgG、EBV-EA-IgG和EBV-NA-IgG的阳性率分别为28.8%、100.0%、51.5%和78.8%,EBV-VCA-IgG高亲和力为78.9%,低亲和力为12.1%;血清学抗体结果显示,71.2%的患儿为EBV再激活感染,其余为急性原发EBV感染;45.5%的EBV-HLH患儿可在血清中检测到EBV DNA,其拷贝数中位数为1.976×103 copies·L-1.EBV-IM患儿的EBV-CA-IgM、EBV-CA-IgG、EBV-EA-IgG和EBV-NA-IgG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58.3%和26.7%,EBV-VCA-IgG高亲和力为18.3%,低亲和力为81.7%,EBV DNA阳性率为10.0%,DNA拷贝数均值为8.495 copies·1-1.IM患儿均为EBV原发感染状态.结论 EBV-HLH可发生在EBV原发感染或既往EBV感染再激活时期,但多数患儿由既往EBV感染再激活所致.EBV-HLH患儿血清中EBV复制水平显著高于EBV-IM患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ALL疗效、长期生存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采用德国儿童血液、肿瘤协作组ALL治疗方案(COALL-97/GPOH)治疗的50例ALL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儿全部完成诱导缓解治疗,完全缓解(CR)率100%。其中随访时间最长者103个月,最短6个月,中位数63个月,复发/死亡14例,无事件生存率(EFS)为64.3%。高危ALL(HR-ALL)19例,标危-ALL(LR-ALL)31例,EFS分别为66.3%和84.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3,P=0.010)。年龄≥10岁18例,<10岁32例,EFS分别为65.3%和82.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2,P<0.01)。初发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5×109L-117例,<25×109L-133例,EFS分别为77.9%和82.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1,P<0.01)。B-ALL44例,T-ALL 6例,EFS分别为81.6%和53.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6,P<0.01)。细胞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及白血病细胞对泼尼松(PRED)、长春新碱(VCR)及门冬酰胺酶(ASP)的敏感程度积分(PVA-积分)和例数分别为3+4分24例、5-7分15例、8+9分11例,EFS分别为96.1%、79.7%和54.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7,P<0.002;χ2=2.448,P<0.028)。有完整染色体及基因检查资料的患儿27例。其中TEL/WT1(+)5例,死亡1例;BCR/ABL(+)4例,死亡3例;E2A/PBX1(+)并染色体t(1;19)和染色体t(3;7)t(12;22)各1例,2例均死亡。结论年龄、初发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免疫亚型是评估预后的重要因素;PVA-积分是对ALL临床危险因素分型的补充,使ALL临床分型更细致准确及治疗方案更加个体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58例混合谱系白血病(MLL)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因素。方法以58例MLL融合基因阳性的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比治疗组及放弃组的临床特征,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n-rank方法进行组间比较,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独立因素的影响。结果 58例患儿放弃治疗20例,依从治疗38例,总完全缓解(CR)率76%(29/38),其中MLL-AF4组CR率11%(1/9),非MLL-AF4组CR率97%(28/2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总体3年EFS为(60.4±8.4)%,5年EFS为(45.7±9.8)%,MLL-AF4、MLL-AF9、dupMLL三组5年EFS分别为(11.1±10.5)%、(66.7±9.5)%、(75.0±15.8)%,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MLL融合基因阳性ALL的预后与MLL融合基因类型有关,MLL-AF4阳性患儿较其它类型CR率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CCG-201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早期治疗反应评估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以CCCG-2015方案规范治疗的220例初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诱导治疗第19、46天骨髓细胞学及微小残留病(MRD)监测评估早期治疗反应。结果 220例患儿中,男128例、女92例;中位年龄5.1岁;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诱导缓解率97.7%,长期生存率94.6%,病死率5.4%,复发率6.8%。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87.5±2.6)%,5年总生存(OS)率(92.7±2.2)%,5年累积复发率(9.4±2.4)%,中位复发时间为32(9~34)个月。低、中、高危组5年E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第19天,MRD阴性和阳性组的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阳性组中,MRD 0.01%~0.099%、0.1%~0.99%、≥1%的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诱导第46天,MRD阴性和阳性组的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回归分析发现,第19天 MRD≥1%(HR=7.04,95%CI:2.84~17.46)和第46天MRD≥0.01%(HR=1.67,95%CI:1.17~2.37)是影响E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诱导治疗第19天MRD0.01%患儿复发率低,第19天MRD≥1%和第46天MRD≥0.01%患儿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剂量阿糖胞苷早期强化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诊疗,探索提高儿童ALL长期生存的方法。方法应用标准的首次诱导缓解化疗方案治疗后,采用中剂量阿糖胞苷(Arac)1 g/(m2·次),1次/12 h×6次,配合柔红霉素(DNR)或米托蒽醌(MTZ)方案早期强化治疗,2~3个疗程进入维持治疗。采用Kaplan—Meter方法评估患儿无事件生存(EFS)率结果本组ALL完全缓解率(CR)为93.8%,标危(SR)ALL为100%,高危(HR)ALL为83 3%,5年EFS率达72 3%,SR-ALL患儿5年EFS率达84.2%,6例(10%)复发,治疗相关死亡2例(3.3%)。结论采用中剂量Arac方案早期强化治疗,降低化疗相关死亡,提高ALL患儿5年EFS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CCLG-ALL 2008和BCH-AML 05方案治疗婴儿白血病疗效,为改进婴儿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临床资料。方法 2011年1月-2019年1月期间符合入组标准的32例婴儿白血病患儿,其中20例婴儿ALL患儿接受了CCLG-ALL 2008方案治疗,合并MLL基因重排(MLL-r)者12例,无MLL-r者8例;12例婴儿AML接受BCH-AML 05方案治疗。回顾性分析病人治疗结果及治疗相关毒副作用。结果 20例婴儿ALL,中危7例,高危13例;诱导完全缓解(CR)率100%;治疗相关死亡(TRM)10%(2/20);2年累积复发率为(17±0.11)%,2年总体生存率(OS)为(72±0.13)%,2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67±0.13)%。12例婴儿AML,中危10例,高危2例;CR率为100%;TRM为8%(1/12);2年累积复发率为(34±0.16)%,2年OS为(83±0.11)%,2年EFS为(61±0.16)%。结论CCLG-ALL 2008方案治疗婴儿ALL,CR率高,复发率低;BCH-AML 05方案治疗婴儿AML获得了与年长儿童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10岁以上儿童青少年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86例10岁以上ALL患儿(B-ALL 62例,T-ALL 24例)的临床特点、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评估患儿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COX回归模型评估EFS、OS的影响因素。结果 86例患儿中,中危组和高危组患儿分别为62例和24例。首诊表现为肝肿大的53例(62%),脾肿大50例(58%),淋巴结肿大46例(54%)。初诊时外周血WBC≥50×109/L者29例(34%)。78例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21例(27%)染色体数目异常,其中15例为超二倍体(19%)、4例(5%)为亚二倍体,2例(3%)为假二倍体;11例(14%)染色体结构异常,其中Ph染色体阳性1例,t(1;19)1例。TEL-AML1融合基因3例(4%),E2A-PBX1融合基因3例(4%),BCR-ABL融合基因6例(7%),SIL-TAL1融合基因4例(5%)。1疗程完全缓解率为99%(85/86)。5年EFS率、OS率分别为64%±6%和75%±5%。中危组的5年EFS率、OS率均高于高危组(P0.05)。B-ALL患儿5年EFS率优于T-ALL组(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诱导缓解末微小残留病是EFS、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10岁以上ALL患儿具有不利预后的临床特征,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诱导缓解末MRD是决定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不同诊断标准下儿童急性不明谱系白血病(acute leukemias of ambiguous lineage,ALA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39例儿童ALAL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接受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ALAL的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ALAL组(28例)和伴髓系表达组(1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 34例接受治疗的患儿3年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5%±9%和88%±6%。采用髓系方案、淋系方案、髓系方案诱导未缓解转淋系方案患儿的3年EFS率分别为33%±27%、78%±10%和100%±0%(P<0.05)。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阴性的患儿3年EFS率高于阳性患儿(96%±4% vs 38%±28%,P<0.05)。ETV6-RUNX1阳性均在伴髓系表达组,BCR-ABL1阳性、MLL-r阳性、高白细胞(白细胞≥50×109/L)均在ALAL组。伴髓系表达组和ALAL组的3年E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66%±11%,P>0.05)。 结论 淋系方案治疗ALAL患儿的疗效优于髓系方案,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阳性提示不良预后。伴髓系表达的患儿未合并高白细胞和不良遗传学改变,预后好,提示将其按ALAL诊断和治疗时需尤为谨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化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监测的不同微小残留病(MRD)水平的预后意义.方法 对102例ALL患儿进行MRD监测研究,分别在患儿诱导化疗开始后第15天、第29天、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进行MRD监测.根据患儿初诊时免疫表型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的四色单克隆抗体组合.常用的抗体组合包括CD45CD19CD34CD10和CD45CD19CD34CD20等.结果 102例ALL患儿的5年总体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6.9±3.4)%和(79.9±4.0)%,共12例患儿复发.在第15天、29天、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有14.3%、43.9%、39.1%、39.7%和45.6%的患儿处于MRD阴性(MRD<10~(-4)).其中MRD水平能在1年内达到阴性的患儿的长期存活率明显高于MRD持续阳性的患儿[5年EFS:(92.5±3.2)% vs. (58.3±8.6)%,P<0.001].各时间点上,化疗后第15天时MRD≥10~(-2)[(79.8±10.3)% vs.(28.6±17.1)%,P<0.001]、第29天时MRD≥10~(-3)[(88.3±4.9)% vs.(51.3±14.4)%,P<0.003]、第3个月[(92.4±5.1)% vs.(65.5±7.5)%,P<0.015]、6个月[5-year EFS rates(96.3±3.6)% vs.(65.4±7.5)%,P<0.003]及第12个月[(100.0±0.0)% vs.(67.7±8.4)%,P<0.002]时MRD≥10~(-4)的患儿的5年EFS率明显较差.而第15天时MRD≥10~(-2)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MRD水平能有效地评估ALL患儿的预后,而不同时间点上具有预后意义的MRD水平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儿童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治疗较困难、预后差。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显示出一定的有效性,目前国内相关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对复发难治及高危儿童ALL的疗效及安全性。设计 病例系列报告。方法 纳入2017年9月至 2019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化疗的复发难治及高危ALL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和预后。主要结局指标 总反应率(ORR)、2年无事件生存(EFS)、总生存(OS)、不良反应。结果 11例患儿纳入分析,男9例,女2例,诊断中位年龄10 (3~15)岁。7例T-ALL,2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Ⅳ期,2例B-ALL。复发2例,难治4例,高危5例。经硼替佐米联合化疗1个疗程后,8例(B-ALL 1例,T-ALL 7例)治疗有反应,ORR 72.7%。治疗前骨髓形态未缓解 3例,部分缓解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率85.7%(6/7);治疗前骨髓微小残留病(MRD)阳性 10例,治疗后均有下降,其中1例MRD转阴。不良反应总体可耐受,主要为骨髓抑制、感染、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等,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9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7例无病存活,2例死于移植后复发;2例患儿继续化疗,长期随访均死亡。中位随访时间15 (2~29)个月,2年EFS为(45.5±15)%,OS为(63.6±14.5)%。结论 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是复发难治及高危ALL患儿的一种有效、耐受性良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缓解时和缓解不同时期微小残留病(MRD)的水平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用极限稀释定量PCR法和巢式PCR法追踪检测MRD,数据处理用Kaplan Meier方法及COX回归模型等。结果:46例急淋患儿缓解时MRD值与骨髓复发呈正相关(r=0.4396,P<0.01),骨髓复发组MRD值为7.359×10-3,与未复发组MRD值(3.954×10-4)差异有显著性(P<0.01);缓解期MRD持续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者,骨髓复发的相对危险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缓解时MRD水平及缓解期MRD定性结果可作为估计急淋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动态追踪检测MRD是指导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源性二氧化硫(SO2)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的水平变化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 2010年1-12月在本院儿童血液肿瘤科住院的ALL患儿共31例,均行HD-AraC化疗,均出现骨髓抑制期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分别测定患儿化疗前(WBC>3.0×109 L-1)、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未感染时(WBC<1.0×109 L-1)、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WBC<1.0×109 L-1)及感染控制后粒细胞恢复期(WBC>2.0×109 L-1)血清SO2、CRP、IL-6和IL-8水平变化,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ALL患儿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未合并感染时其血清SO2水平[(8.91±3.80) μmol·L-1]较化疗前[(6.15±3.16) μmol·L-1]明显升高(P<0.05);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后其血清SO2水平[(24.39±7.84) μmol·L-1]较未合并感染时进一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感染控制后患儿血清SO2水平[(5.09±3.02) μmol·L-1]较感染组显著下降(P<0.01).与恢复期比较,骨髓抑制期粒细胞缺乏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后患儿血清CRP[(35.72±14.97) mg·L-1 vs (2.39±1.66) mg·L-1]、IL-6[(152.24±20.42) ng·L-1 vs (121.26±15.50) ng·L-1]和IL-8[(222.35±39.79) ng·L-1 vs (124.36±13.28) ng·L-1]水平均显著升高(Pa<0.01).结论 内源性SO2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活性分子,参与ALL患儿粒细胞缺乏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时代TKI联合化疗治疗儿童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分子学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7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初诊Ph^+ALL患儿,选取自诱导化疗初期开始连续应用TKI联合化疗,后期未续贯移植治疗的30例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生存预后。结果30例患儿中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龄8岁(2~16岁);完全缓解(CR)率为100.0%,其中1个疗程CR率为96.7%(29/30例);30例患儿治疗前BCR/ABL mRNA均值为73.2%(0.12%~160.60%),BCR/ABL mRNA水平随化疗疗程的增多而显著下降,并于化疗6个月达平台期(Z=-1.922,P>0.05);30例患儿中复发9例,中位复发时间7个月(3.7~58.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5)、诱导化疗后微小残留病(MRD)水平(P<0.01)和化疗3个月时MRD水平(P<0.01)对复发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例患儿的总体中位随访时间为42.6个月(6.4~96.5个月),3年总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78.6±7.8)%和(72.4±8.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白细胞计数≥34.0×10^9/L(OR=11.955,95%CI:1.075~132.899,P<0.05)及化疗3个月MRD水平未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OR=8.563,95%CI:1.254~58.478,P<0.05)是影响3年E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初诊白细胞计数≥34.0×10^9/L(OR=14.327,95%CI:1.843~243.592,P<0.05)也是影响患儿3年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KI可显著加深儿童Ph^+ALL分子学反应的深度。TKI时代,初诊白细胞计数≥34.0×10^9/L及化疗3个月MRD水平未达到MMR是影响儿童Ph^+ALL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 treatment results of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with a first relaps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o determine prognostic factors. In particular, an attempt was made to clarify whether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SCT) had any advantages over chemotherapy. PROCEDURES: Of the 407 children with ALL diagnosed between 1984 and 1996, 117 suffered from a relapse before December 1999.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the protocols of each institution. The potential prognostic factors examined were: the time of initial diagnosis, gender, immunophenotype of leukemic blasts and the NCI-risk classification at initial diagnosis, the site of relapse, the time of relapse (early: within 18 months after diagnosis, intermediate: other than either early or late relapse, late: later than 6 months after the discontinuation of front-line chemotherapy), and the treatment after relapse (chemotherapy alone and SCT). RESULTS: A second complete remission (CR2) was achieved in 90 patients (77%) and thirty of them maintained CR2, thus resulting in an event-free survival rate (EFS) of 25.1% and an overall survival rate of 26.1%. The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s identified by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cluded the time of relapse (EFS: early 16.2%, intermediate 23.9%, late 35.1%, P = 0.012) and the treatment after relapse (EFS: SCT 30.3%, chemotherapy 22.0%, P = 0.049). When patients with an isolated bone marrow relapse and continuous CR2 for more than 3 months were analyzed, the treatment in CR2 was the only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EFS: SCT 60.2%, chemotherapy 25.7%, P = 0.005). CONCLUSIONS: In children with ALL and a first relapse, the time of relapse and the treatment after relapse were found to b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Allogeneic SCT in CR2 showed significantly better results than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n isolated bone marrow relapse.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88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疗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微小残留病(MRD)监测下儿童B—ALL的无事件生存率(EFS)。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5月接受儿童ALL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治疗的88例B.ALL患儿,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RD,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儿EFS,各临床危险度分组间患儿EFS差异用Logrank检验。结果88例患儿骨髓完全缓解(CR)率为97.7%,2年、3年、4年、5年EFS率分别为87.5%、86.4%、81.8%、77.2%,标危、中危、高危5年EFS率分别为86.2%、84.6%、63.1%。5例死亡,9例复发(10.5%),复发中位时间为23(3—59)个月。结论采用儿童ALL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治疗CR率较高,在MRD监测下指导治疗,总体上B—ALL患儿的5年EFS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