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肝部分切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再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部分切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动态变化与肝再生的关系. 方法:随机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假手术组(SO)和肝大部切除组(PH),测定NC组及SO,PH组术后6, 12,24,36,48,72,120,168h血浆ET浓度,同时动态观察残余肝组织的再生情况. 结果:PH组大鼠血浆ET浓度在PH后6-72 h升高,期间出现2次峰值,第1次在PH后12h,第2次在PH后48h,明显高于NC组及SO组对应时间点(P<0.01),72 h后迅速下降至NC组水平.PH后残余肝质量、肝再生率均出现明显的动态变化,但分别与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趋势比较,相关系数分别为-0.408(P>0.05),-0.167(P>0.05);PH后再生肝组织DNA合成S期肝细胞的数量、PCNA的标记指数均出现显著动态改变,但分别与血浆ET水平的变化趋势比较,相关系数分别为0.062(P>0.05),0.058(P>0.05). NC,SO肝组织中上述反映肝再生的指标改变不明显. 结论:PH后残余肝再生全程中IETM的变化与肝再生程度的变化无关,提示IETM对肝再生程度没有产生直接影响, 但不能否定因IETM所引起细胞因子的释放而导致对肝再生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CCl4复合造模制备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模型,探讨毒消肝清丸对大鼠肝脏炎性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66只大鼠造模过程中有17只死亡,取3只大鼠检测内毒素和观察肝脏结构,确定造模成功,剩余随机分成正常组(n=6),模型组(n=8)、乳果糖组(n=8)、毒消肝清丸高、中、低剂量组(223. 4 mg/kg、111. 7 mg/kg、58. 9 mg/kg,n=8)。采用CCl4复合造模法造模8周,制备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乳果糖组予乳果糖,毒消肝清丸药物组按上述剂量每天给药1次,连续8周。测定内毒素含量变化、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变化情况、采用ELISA检测肝脏组织TNFα、IL-1β、IL-6的含量;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检测TLR4、MyD88、NF-κB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各组间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 011,P 0. 001);模型组内毒素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 0. 01);给药后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不同剂量组大鼠血清内毒素含量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值均0. 01)。各组间大鼠血清IL-6、IL-1β以及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5. 390、38. 271、40. 241,P值分别为0. 002、0. 001、0. 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显著升高(P值均0. 01);给药后乳果糖组及毒消肝清丸不同剂量药物组大鼠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水平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值均0. 01)。各组间大鼠肝组织TLR4、MyD88、NF-κB mRNA及其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 483、29. 547、19. 242、18. 752、22. 146、15. 834,P值均0. 0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TLR4、MyD88、NF-κB 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值均0. 01);乳果糖和毒消肝清丸不同剂量治疗后大鼠肝组织TLR4、MyD88、NF-κB 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显著下降(P值均0. 01)。与低剂量治疗组比较,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MyD88、NF-κB 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尤为显著(P值均0. 01)。结论药物组可能通过下调肝脏组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信号的转导,减少了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进而缓解内毒素血症并对肝脏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肝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肝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发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慢性乙型肝炎内毒素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60例以肝毒清颗粒配合西药治疗作为治疗组,56例以乙肝宁冲剂配合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肝功能、内毒素和TNF-α、IL-6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优于对照组(53.6%,P<0.05),且在清除血浆内毒素,改善肝功能,降低TNF-α、IL-6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发内毒素血症疗效显著,其主要机制与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血清TNF-α,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重症型胆管炎(ACST)时大鼠内毒素性肝损伤与肝组织中清道夫受体A(SR-A)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 第1组(急性胆道感染组, AOC组), 胆总管予以结扎并注入大肠杆菌O111B4建立ACST动物模型, 第2组(胆总管结扎组, BDL组), 结扎胆总管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于术后0、4、8、16、24 h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肝组织中SR-A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 以鲎试验和ELISA测定血浆内毒素和白介素-6(IL-6); 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并测定血浆ALT、TB含量.结果: 在ACST时随着病程的延长、血浆内毒素浓度逐渐升高(0-24 h: 0.058±0.009, 0.207±0.024, 0.433±0.049, 0.645±0.077, 0.784±0.097, P<0.01), 血浆IL-6、ALT和TB含量明显增加(均P<0.01), 肝功能减损, 同时肝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逐渐加重, 而AOC组SR-A在术后4 h, 表达已开始下降( P<0.01), 随着病程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 至24 h与BDL比较有明显显著性差异(蛋白: 0.156±0.014 vs0.809±0.107, P<0.01; mRNA: 0.138±0.019 vs0.578±0.068, P<0.01).结论: ACST时, 内毒素性肝损伤与肝组织SR-A表达水平的进行性下调有关. 随着枯否细胞清除内毒素的防御能力下降, 肝组织内毒素性损伤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血清、肝组织IL-1β、IL-6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肝硬化大鼠模型,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对照,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血清和肝组织IL-1β、IL-6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肝小叶损害,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血清IL-1β、IL-6含量和肝组织IL-6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组织病理损害减轻,血清IL-1β和肝组织IL-6含量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血清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柔肝消癥饮能显著下调肝硬化大鼠血清IL-1β、IL-6含量和肝组织IL-6含量,具有减轻肝硬化炎症损害,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作用.  相似文献   

6.
有假设认为:部分(67%)肝切除致急性肝损伤后抑制 Kupffer 细胞吞噬功能,由内源性、肠源性细菌脂多糖导致机体内毒素血症,进而引起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释放细胞介素。细胞介素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在急性肝损伤后刺激肝再生。大鼠乙醚麻醉下作部分肝切除后出现发热、中性粒细胞增多及血锌浓度低等是由于细胞介素所致。作者对肝切除后、静注外源性内毒素后及注 IL-1后的大鼠出现上述急性期反应症状作定量分析。结果①内毒素血症:静注外源性内毒素后立即出现,部分肝切除后2、4及6小时出现。②出现发热:注 IL-1后30min,注外源性脂多糖4h.部分  相似文献   

7.
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细胞因子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及定位,血清IL-6、IL-10和IL-18的变化,以及肝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将2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予以40?l4皮下注射8周后处死.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GFβ1和CTGF在肝脏的表达及细胞内的定位;ELISA检测血清IL-6、IL-10和IL-18;电镜检测肝组织超微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肝内TGFβ1和CTGF表达增加,免疫阳性反应信号的主要位于纤维间隔中的细胞浆;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和IL-18升高,而IL-10较正常组降低(P<0.05 or P<0.01);超微结构符合肝纤维化改变.结论:TGFβ1、CTGF、IL-6、IL-10和IL-18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发展有关,可作为抗肝纤维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动态观察Kupffer细胞(KCs) Toll样受体4(TLR4)及其蛋白在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用40%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皮下注射建立肝纤维化模型,于第0、4、6、8、10周收集血液和肝脏组织.检测血清内毒素、Ⅳ型胶原(collagenⅣ,C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并检测KCsTLR4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脏TLR4蛋白、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蛋白和组织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蛋白表达.结果 大鼠4、6、8、10周组肝组织TLR4蛋白、NF-κB蛋白、纤维化积分和KCs TLR4 mRNA以及血清内毒素、TGF-β1、CⅣ型胶原水平明显升高,同0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F-κB蛋白、TLR4蛋白和KCs TLR4 mRNA在第10周时较第8周有轻度下降;肝KCs TLR4 mRNA的表达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r=0.845,P<0.01),与血清TGF-β1水平成正相关(r=0.665,P<0.01).结论 在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过程中,内毒素可上调Kupffer细胞TLR4的表达,其可能为通过TLR4信号途径在肝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IL-10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TGFβ1在实验性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IL-10对肝纤维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行IL-10干预实验.从正常对照组(C组)和CCl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组(M组)及IL-10干预肝纤维化组(T组)中取肝脏组织,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不同组大鼠在肝纤维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肝组织中TGFβ1表达的情况.结果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TGFβ1在肝组织中阳性表达明显增强;经Ridit分析,C组与M组间TGFβ1阳性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T组TGFβ1阳性表达较M组明显减弱,经Ridit分析,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GFβ1的阳性表达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升高,外源性IL-10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中TGFβ1的表达具有明显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GFβ_1在实验性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IL-10对肝纤维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行IL-10干预实验。从正常对照组(C组)和CCl_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组(M组)及IL-10干预肝纤维化组(T组)中取肝脏组织,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不同组大鼠在肝纤维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肝组织中TGFβ_1表达的情况。结果: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TGFβ_1在肝组织中阳性表达明显增强;经Ridit分析,C组与M组间TGFβ_1阳性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T组TGFβ_1阳性表达较M组明显减弱,经Ridit分析,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GFβ_1的阳性表达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升高,外源性IL-10对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中TGFβ_1的表达具有明显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介导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HO-1和Smad通路在肝纤维化早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肝纤维化早期启动的机制。方法 将24只C57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0、3、6 h)组,每组6只。模型组用血管夹夹闭肝门静脉、入肝中叶和左叶的肝动脉90 min,开夹后再灌注0、3及6 h。检测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测定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血红素加氧酶(HO)-1、Nrf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Western印迹检测肝组织α-SMA、TGF-β1、Smad3、Smad7的蛋白表达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各组血浆ALT、LDH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浆GSH-Px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SOD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观察血浆内毒素及其诱生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A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AP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联合应用Ranson标准、APACHEⅡ评分和Balthazar CT分级系统将17例确诊为AP的患者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13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例,并于入院后第1、2、3、4、5天连续监测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血清TNF-α、IL-1β水平.结果 SAP组患者内毒素水平于入院后第2天起较MAP组显著升高,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于入院后第1天和入院后第5天较MAP组显著升高(P < 0.05).AP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于入院后第4天起与血清TNF-α水平呈直线正相关,AP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自第2天起与IL-1β水平呈直线正相关.结论内毒素及其诱生细胞因子水平的高低与AP病情严重程度一致.因此这些指标在判断MAP和SAP以及衡量AP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脾手术对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G)10只、模型对照组(MCG)12只、全脾切除组(TSG)14只、脾大部切除组(SSG)14只。后3组(MCG、TSG、SSG)先制作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感染后15周,NCG组和MCG组行假手术,TSG组行全脾切除术,SSG组行脾大部切除术(保留1/3脾组织)。观察各组家兔感染后8、15、21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动态变化和术前、术后6周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结果感染尾蚴后8周,模型家兔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至感染后15周(术前),血清TNF-α、IL-6、IL-1β已显著回落(P均〈0.01);术后第6周不同手术方式之间比较,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模型组家兔肝组织TGF-β1和Ⅰ、Ⅲ型胶原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6周,不同手术方式之间比较,肝组织TGF-β1和Ⅰ、Ⅲ型胶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血吸虫病行保脾手术不会加重肝纤维化,可能与晚期血吸虫病TGF-β1、TNF-α、IL-6、IL-1β水平已显著回落,此时切脾不影响这些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柔肝消瘕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血清、肝组织IL-1β、IL-6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肝硬化大鼠模型,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对照,观察柔肝消瘢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血清和肝组织IL-1β、IL-6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肝小叶损害,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血清IL-1β、IL-6含量和肝组织IL-6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组织病理损害减轻,血清IL-1β和肝组织IL-6含量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血清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柔肝消瘢饮能显著下调肝硬化大鼠血清IL-1β、IL-6含量和肝组织IL-6含量,具有减轻肝硬化炎症损害,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对肝部分切除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30只老年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S)组、肝部分切除(HP)组和硫化氢(HS)组各10只。HS组术后腹腔注射硫氢化钠溶液5 mg/kg, S组和HP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1次/d,连续7 d。术后1、3、7 d水迷宫试验检测认知功能,电镜下观察术后7 d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海马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结果 与HP组相比,HS组术后第1、3、7天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均明显增加(P<0.05);海马组织神经损伤明显减轻;海马组织中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外源性H2S可通过降低老年大鼠海马组织中的TNF-α和IL-1β表达,减轻海马组织的炎症损伤,从而改善术后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6.
绿茶多酚对实验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绿茶多酚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茶多酚治疗Ⅰ组、Ⅱ组、EGCG治疗Ⅰ组、Ⅱ组,每组8只大鼠.以酒精 0.5mL鱼油灌胃制作酒精性肝病模型.茶多酚治疗Ⅰ、Ⅱ组另外分别给予200mg/kg、100mg/kg茶多酚灌胃治疗,EGCGⅠ、Ⅱ治疗组则分别给予100mg/kg、50mg/kgEGCG灌胃治疗.5wk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变化,并测定血清转氨酶及血浆内毒素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IL-18水平,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CD14、LBP、TNF-α、IL-1、IL-18mRNA的表达,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表现肝细胞中度脂肪变性,点状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其血清ALT、TNF-α、IL-1、IL-18及血浆内毒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或P<0.01);模型组肝组织CD14、LBP、TNF-α、IL-1、IL-18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强(P<0.05或P<0.01).茶多酚、EGCG高低剂量分别同时处理显著降低了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LT、TNF-α、IL-1、IL-18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肝组织CD14、LBP、TNF-α、IL-1、IL-18mRNA的表达(P<0.05或P<0.01),肝组织仍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但未见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茶多酚及EGCG可减轻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的炎症与坏死,其可能机制包括降低内毒素血症,抑制Kupffer细胞活性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与分泌.  相似文献   

17.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34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疗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探讨血浆内毒素、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一氧化氮 (NO)、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在慢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 5 9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 ,治疗组 34例加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浆内毒素、TGF β1、NO、HGF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 ,生存率较对照组提高 (P <0 0 5 ) ;血浆内毒素、TGF β1、N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5、P <0 0 1、P <0 0 1) ;血浆HGF水平上升较对照组明显 (P <0 0 1)。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疗法能有效清除血浆内毒素、TGF β1、NO毒性物质和肝细胞再生抑制因子 ,提高血浆HGF含量 ,减轻肝细胞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 ,提高慢性重型肝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核苷酸结合性寡聚区蛋白样受体(NLR)P3炎症复合体在酒精性肝病(A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获得酒精性肝炎(AH)12例、酒精性肝硬化(ALC)4例和健康人(HC)12例肝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NLRP3、Caspase-1和IL-1βmRNA水平。采集ALD患者84例【AH20例、ALC48例(Child-Pugh A级19例、B级22例和C级7例)和重症酒精性肝炎(SAH)16例】和健康人40例血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1β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浆IL-1β水平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H和ALC患者肝组织NLRP3 mRNA水平分别为(28.1±2.8)和(28.4±3.1),均显著高于HC组【(8. 8±1.8),P<0.001】, Caspase-1 mRNA水平分别为(18. 8±1.2)和(24.6±1. 8),均显著高于HC组【(15.1±1.0),P<0.05】,IL-1βmRNA水平分别为(17.0±2.9)和(16.3±4.4),均显著高于HC组【(7.0±1.1),P<0.01】;肝组织NLRP3 mRNA水平分别与IL-1βmRNA或Caspase-1 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5); AH、ALC和SAH患者血浆IL-1β水平分别为(36.1±1.8)pg/mL、(28.0±1.6)pg/mL和(32.5±2.4)pg/mL,均显著高于HC组【(14.7±0.8)pg/mL,P<0.01】;不同Child-Pugh分级ALC患者IL-1β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ALD患者血浆IL-1β水平与ALT和AST/ALT比值呈正相关。结论 NLRP3炎症复合体主要组分及促炎细胞因子IL-1β在ALD患者肝组织和血浆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ALD发病的炎症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对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CCl4处理)(n=15)、治疗组(CCl4+1.0 mg/kg FGF21处理)(n=15)。连续处理36 d后取血清及肝组织。检测ALT、AST、ALP、TBil、IL-6、IL-1β、TNFα水平;Masson染色观察病理改变;4-羟脯氨酸(4-Hyp)试剂盒检测肝内4-Hyp水平;real-time PCR检测肝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TGFβ、IL-6、IL-1β、TNFαmRNA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加重,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ALP、TBi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小鼠血清ALT、AST、ALP、TBil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清ELISA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小鼠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Hyp及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4-Hyp以及CollagenⅠ、α-SMA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1、0.001);治疗组4-Hyp以及CollagenⅠ、α-SMA mRN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0.001、0.001);模型组小鼠肝内TGFβ、IL-6、IL-1β、TNFα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治疗组小鼠肝内TGFβ、IL-6、IL-1β、TNFαmRN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 FGF21改善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与抑制肝内TGFβ和IL-6、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内毒素性肝损伤机制及中药对其影响。方法用喂饲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4周后用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分小、中、大剂量进行治疗,12周后处死测定血脂、ALT、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CD14和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RT-PCR检测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和4型Toll样受体(TLR-4)mRNA的表达。同期正常饮食饲养大鼠作对照。结果第12周时,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毒素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血清ET、TNF-α、IL-1β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模型组大鼠肝组织CD14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主要分布于肝窦内,部分呈灶型聚集;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组织CD14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模型组可见少量细胞核染色的NF-κB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汇管区。模型组肝组织LBPmRNA和TLR-4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组织LBPmRNA和TLR-4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下调,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疗效,可能与其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和下调肝组织内毒素相关受体表达继而减轻炎症性肝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