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谈针灸医籍关于得气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补泻必须产生一定的得气针感才能有效,因此得气是针刺补泻治疗中产生疗效的基础和关键。患者体质强弱,阴阳气血盛衰不同,得气针感也不同,治疗时应该因人而宜。  相似文献   

2.
患者“守神”是针刺补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出“得气”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患者的“针感”是针刺补泻产生作用的关键,患者的体质强弱、阴阳气血盛衰之不同,针感也不同,治疗时应“因人而宜”。认为针刺补泻不应拘泥于手法操作的“表演”,而应以患者是否产生了补泻效应、临床是否取得疗效为准则。  相似文献   

3.
患者“守神”是针刺补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出“得气”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患者的“针感”是针刺补泻产生作用的关键,患者的体质强弱、阴阳气血盛衰之不同,针感也不同,治疗时应“因人而宜”。认为针刺补泻不应抱泥于手法操作的“表演”,而应以患者是否产生了补泻效应、临床是否取得疗效为准则。  相似文献   

4.
认为患者针下感是针刺得气的主要标志,是患者神气活动的重要表现。由于患者体质和病情不同,针下感也不相同。指出适量的针下感是产生补泻效果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引发适量针下感的八种手法,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感是在现代针灸文献和著作中产生的新名词,是指当针入腧穴一定的深度或者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后,患者和医者分别感受到的针刺部位和刺手手指下各种主观感觉和自觉反应的概括.传统的观点认为针感与得气的意思相同,并将针感视为得气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界定是否得气的重要指征,笔者认为不妥.试结合古今对得气、得气感、针感的研究和认识,来谈谈针感与得气的差异,并对针刺得气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当前针灸临床实践中,往往将得气与针感等同,认为针感与疗效呈正相关.然而针感与得气、疗效之间关系尚无定论.方法:依据《黄帝内经》中“气至”的阐释,即通过针刺补泻、治神或静留针而使人体恢复到“气机调畅”的状态,“气至”与否的判断标准为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结果:现今针灸临床:针感不等同于“气至”;针感强,疗效未必好;针灸诊治前后宜诊脉,脉诊对于针灸处方施治、判断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留针期间,不一定行针.结论:针灸临床科研中假针的设计原则,需要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7.
"得气"指征的再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它首见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金针梅花诗钞》指出:“夫气者,乃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泉源。进针之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已经得气。下针得气,方能行补泻、除疾  相似文献   

8.
古今文献多以得气、气至与针感等概念来表述针刺感应,而对于三者含义的异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分析了得气的内涵,及其与气至、针感的异同及关系。认为得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分广义和狭义。狭义得气是针灸治疗的前提,气至为广义得气,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针感是针刺后机体的所有感觉。  相似文献   

9.
补法 :得气后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使气感达到病人感到较为合适的强度 ,医者感觉针下沉紧 ,保持手法继续实施 ,待气感开始减弱 ,医者针下感觉较前松弛时停止运针 ,留针 5~ 1 0分钟后继续上述操作 ;泻法 :得气后运用行针手法使气感达到病人感到较为强烈的程度 ,病人表情比较痛苦 ,医者感觉针下沉紧 ,继续行针。待气感明显减弱 ,医者感觉针下明显松弛无沉紧的阻力感 ,停止运针 ,留针 5~ 1 0分钟后继续上述操作毫针补泻手法定量化之我见@何京$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100044  相似文献   

10.
通过验案举例介绍冯木兰教授透刺针法治疗经验,即根据穴性辨证选穴,透刺多采用循经透刺,在透刺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得气针感、补泻手法,取穴精巧,达到一针数功的合疗效果,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论留针     
毫针刺入穴位,达到预定的深度,通过运针行气等不同手法得气,再行补泻手法后,将针留置于腧穴中一定的时间,称为留针。留针是针灸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之一。现据《内经》及有关文献浅论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当前针灸临床实践中,往往将得气与针感等同,认为针感与疗效呈正相关。然而针感与得气、疗效之间关系尚无定论。方法:依据《黄帝内经》中"气至"的阐释,即通过针刺补泻、治神或静留针而使人体恢复到"气机调畅"的状态,"气至"与否的判断标准为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结果:现今针灸临床:针感不等同于"气至";针感强,疗效未必好;针灸诊治前后宜诊脉,脉诊对于针灸处方施治、判断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留针期间,不一定行针。结论:针灸临床科研中假针的设计原则,需要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3.
虞逸舒  董雪莲  艾炳蔚 《中医学报》2019,34(11):2450-2453
捻转补泻在二维平面上为迎随的一种演变,在三维层面与提插手法不可分割。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并非矛盾,只是手法作用时机以及所处层面不同。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这两种手法作用的时机以及所处穴位的层面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徐疾补泻往往作用于进针出针的过程中,不需要有得气的先决条件,涉及层面贯穿穴位内外。"徐而疾则实"。徐入是为了慢慢引阳气入内,疾出是防正气随针外泻。提插补泻则是在针刺入穴位之后以得气为基础进行的,"紧感"即是针刺得气的一种感应。提插补泻所处层面为穴位内的进退,重插从卫取气,追阳内交,欲激发人体正气,轻提可防止正气耗散;重提从荣置气,引阴外出,引正气外出抗邪,轻插为防止邪气入内。  相似文献   

14.
程文涛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0):128-128
何谓得气 得气是指针刺在一定穴位上,病人对针刺所产生的感觉,故又称得气为针感。临床上常出现的针感,主要有酸、胀、沉重、触电感、灼热感或凉感,也有的如虫行、如流水、如气窜或跳动感等,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如出现上述的一种或多种针感,就达到了得气目的。对医者来说,只要持针的手指(一般用右手)感到针下有沉重、湿滞或紧实的感觉,或者看到病人表情有变化而针刺局部有紧缩、跳动反应时,就是得气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针前诊察与辨证,针刺过程中的得气、候气、守气、调气、守神,针刺的治疗原则与补泻方法等方面对《灵枢·小针解》针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针刺补泻手法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内容极为丰富,但由于其操作复杂,不得要领者很难掌握,笔者就随师郑魁山教授多年临症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以弘扬郑氏针法。 一、补泻须先得气 《灵枢·终始》篇说:“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补则益实。”各种补泻手法都须强调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手法才能达到补或泻的目的。其基本方法是:进针后以搜法寻找针感,找到感应点后,针尖向着感应点行提插、捻  相似文献   

17.
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调气来达到整体的补虚泻实的目的.因此《内经》补泻不是方法而是治则.《内经》上本无"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补泻"原本是单一的治则,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由于临证治疗需要具体的行针方法,也就是现在所言之"术式",便在《内经》中寻得《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待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日泻"和"呼尽内针,"《灵枢·官能》泻为"摇大其孔",补为"推其皮盖其外门."  相似文献   

18.
小议得气与针刺补泻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得气与针刺补泻的关系十分密切,笔者从察得气与否、明补泻时机,辨得气指征、定补泻方法,观得气变化、度补泻剂量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得气与补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得气是补泻之前提和基础,而补泻则是获得最佳效应的根本保证。只有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适时适度地运用补泻手法,才能达到补虚泻实的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有关得气、气至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内经>以后针灸界对得气和气至大多数已经形成以下的共识:①得气、气至为针刺行施补泻手法的前提,只有在得气的基础上再进行补泻,针刺才会有效.  相似文献   

20.
早在二千年前《内经》就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在针刺麻醉中循经取穴,针刺“得气”是针麻成功的重要因素。故研究“得气”发生的规律及物质基础,不仅对解决针麻镇痛原理具有重要价值,并对认识经络实质及提高针刺疗效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针刺穴他时,受针者产生一种胀、麻、酸、重等感觉,此感觉沿某种方向传导,同时施术者有手下针紧感,称为“得气”,又称“针感”。究竟“针感”产生于穴位的何种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