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温病湿热病证是临床一类常见病证 ,因湿热胶结、缠绵难解常反复发作 ,为中医难治证。凡地理气候环境比较潮湿的地区尤为常见、多发。笔者从中医辨证角度提出“湿阻、热蕴、气滞、血瘀、气虚”为温病湿热病证之综合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吴千言  章莹 《光明中医》2023,(10):2018-2022
湿热之邪为病,病情复杂、证情变幻,病势缠绵。近年来,受地理、气候、饮食习惯等客观因素影响,湿热病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临床多见于消化科、肾病科、内分泌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等多种疾病。此文将从“湿热”入手,梳理与归纳近10年来不同学科从“湿热”论治杂病的研究概况,以期为中医“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与发展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3.
“长夏湿令、暑必兼湿”出自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这是叶氏根据季节气候特点而提出的论点,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以指导治疗乙型脑炎收到满意的效果,现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乙型脑炎,祖国医学归属温病范畴。从发病季节及临床症状来看,相当于温病中之暑温、暑风、暑痉等病证,是因感受暑热病毒而成。本病的流行,在本地区每年八月份为高峰,这个时期的气候正是小暑、大暑的节令,暑气当令,加上地处于长江流域,低洼潮湿,雨水较多,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热均盛。因此暑湿是造成本地区乙型脑炎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内伤湿热病证系肺、脾、肝、肾诸脏气化功能下降,水液代谢功能紊乱,水湿内郁化热引起的病证,涉病广泛,病程较长,症见不一,治疗十分棘手。陕西省名中医许建秦主任医师以善于诊治疑难杂症为著,取法清代温病学派所完善“三焦”辨证模式,提出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与上焦失宣、中焦失畅、下焦失利密切相关。许建秦认为,内伤湿热与地域、气象、饮食、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或因失治、误治,临床所见症状集中于中焦,多以脾胃、肝胆功能失调为主,但治疗不唯健脾化湿一途。许建秦效法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载三仁汤,以此方为基础自拟宣化汤为治疗内伤湿热病证,多获良效。总结许建秦学术经验,以期为临床辨治内伤湿热病证开阔思路。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现代研究论温病瘀的形成及其治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乐平 《中医研究》1994,7(4):44-46
本文提出了温病之瘀存在于温病发展的全过程的观点。通过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研究并结合中医温病病因病机,论述了温病“瘀”的产生主要是毒热炽盛、阴血亏虚、湿热久浸,灼营动血所致。进而提出温病祛瘀宜早,直接与间接祛瘀并施的治法特点。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医湿热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诸多病证的总称,在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中均可见之。临床上常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小便短而黄赤,口渴不引饮,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主证;以发病慢,病程长,缠绵难愈为特点。至于湿热与湿温,古代文献大多混称,从中医病因学看,“温乃热之渐,热乃温之甚”,湿温与湿热,其感受邪气相同,湿热包括湿温,湿温病应属湿热病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文彬  贺松其  廖荣鑫 《陕西中医》2003,24(12):1108-1110
博士生导师吴仕九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 30余载 ,精研医典 ,学贯中西 ,治学严谨 ,精心育人。对温病湿热病证论治精微 ,遣方用药独具匠心。笔者有幸师从吴教授 ,从事湿热病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 ,现将其论治温病湿热证的理论与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在诊断标准客观化方面强调宏微结合 ,中西并重 吴师长期从事湿热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她认为研究湿热证必须以三焦理论为指导 ,密切结合临床 ,应用现代医学方法和手段探讨湿热证的本质。在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客观化方面主张宏微结合 ,中西并重。湿热病证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多种外感…  相似文献   

8.
研究认为“毒”是导致温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湿热病特别是湿温病,除外感毒邪之外,湿热郁蒸久留不解,亦可蕴结成毒。因此,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的重要病机。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所创的治疗湿温病气分证的名方,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公认为是“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性疾病气分证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从实验方面证实其治疗湿温病的科学性及实验室数据,以现代科学为手段,用饮食 气候环境 鼠伤寒沙门氏菌,制造大鼠湿热性温病气分证模型。选用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基本方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宣肺燥湿法的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杏仁、桔梗组进行对照,对解毒化湿治疗湿热性温病气分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解毒化湿法是湿热性温病气分证的重要有效治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湿热病篇》寒湿证辨治规律初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肖培新张晓梅①主题词《温热病篇》寒温(中医)/中医药疗法中医药文献清代清代薛雪所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论治条分缕析,详细地论述了寒湿证的治疗,而且有法可循。今就此浅作探讨。病...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体质多偏湿偏热,温病学说用途愈加广泛。中焦最易被湿热波及而产生疾病,其中"痞满""胃脘痛"等病证尤为常见,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与此类中医疾病有相似之处,故可借鉴温病学说清热化湿之法进行治疗。五加减正气散正是治疗以湿热为主所致脘腹胀满等病证的方药。从五加减正气散的来源及组方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治和五加减正气散辨证论治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三个方面来论述该方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曾升海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初多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升降失常是发病关键,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内因。曾升海教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湿阻证,湿浊中阻证。曾升海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特点:调气为本,清热为辅,注重化瘀;组方平和,味多不杂,注重变通;察言观色,因人制宜,注重调护。  相似文献   

12.
结合杭州市西溪医院所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新冠肺炎以寒湿证为主,寒湿伤阳,且阳气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治疗宜始终"顾护阳气",既重视阳气量之充足,又注重阳气运行之宣通。本病早、中、危重及恢复期4个阶段皆需顾护阳气:早期宜辅助阳气、透邪外出,温补卫阳或宣通阳气解表之凝滞。中期正邪交争剧烈,既要顾护阳气以防邪气内陷,又要祛除邪气以使正气来复:寒湿重者宜温阳散寒、利水渗湿;热势弥漫者宜清热泻火止汗,以截阳气外泄之势;热结成实者阳气功能异常,宜通降腑气,使阳气功能来复;同时邪正交争之证,需顾护胃气以滋卫阳、抵御疠气。危重期真阳厥脱,需回阳救逆、求得生机。恢复期注重瘥后防护,滋补阳气、阳复则阴生、清除余邪。  相似文献   

13.
滕俊  张永生  唐卓然 《河南中医》2020,40(3):325-328
凡《伤寒论》中用栀子豉汤的情况,均是在医家误治之后所作的弥补措施。误治的形式有下法,兼有汗法、吐法。误治后的症状多表现在心中、心下、胸中、胃中,常表现为热、(虚)烦。烦是热的表现,属气,栀子启下焦阴气于上,淡豆豉使气分邪热向上向外透达,两药合用,轻清宣透,“解陈腐郁热”“宣陈腐郁结”,使胸膈郁热从上而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栀子豉汤的作用对象以消化器官为主,主要作用为护肝、保胃、抗炎、调整肠道菌群,其治疗机制与中医理论扶正祛邪相似,病位也契合《伤寒论》栀子豉汤的主治,为阳明胃。故栀子豉汤方义重在疏利气机,清透湿热,所治病位在脾胃,兼有心、肺、肝。其疏利清透的方义,符合湿热证中湿浊之邪蒙蔽上焦的治法,故栀子豉汤为治湿热之方。  相似文献   

14.
古代医家对食管癌论述颇多,结合历代医家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为阴枯热结,痰气交阻;对该病的辨证应抓住气、痰、瘀三方面;在治疗中应化痰不忘理气,祛瘀不忘化痰,将理气药、化痰药与祛瘀药配伍应用,使瘀消痰化气畅而积除。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杨牧祥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脂肪肝、冠心病、皮肤病、黄褐斑、男性不育的临床经验。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注重气血同治;慢性胃炎治疗注重调气;脂肪肝治疗注重消痰化瘀;冠心病治疗注重温阳益气;皮肤病治疗注重清化风、热、湿、瘀;黄褐斑治疗注重疏肝化瘀;男性不育症治疗注重调补脾肾、益气血,同时重视生活调理及心理调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辨治过程中,五运六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四时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可以防治疾病。肺炎喘嗽作为儿科常见病,常因外邪侵袭所致,岁运的太过不及,六气的主客之分均可影响气机的开阖制化,导致疾病的发生。临床肺炎喘嗽一病,多为外邪侵袭,痰热内阻,肺气郁闭所致,故治疗须以清热为本,兼以宣降气机、化顽痰,使热不与痰结,以清热化痰,调畅气机为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7.
雷诺病中医辨证论治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雷诺病的辨证论治体会,认为可采用益气温经,散寒通脉;温补脾肾,散寒通脉;养心疏肝,理气活血;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等方法论治雷诺病。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总结了现代医家对癌因性疲乏(CRF)辨证治疗的经验,现代中医医家认为CRF属于中医"虚劳"范畴,辨证多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疾病的发病部位多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虚证为本,往往兼夹瘀、痰、湿、热的表现,结合文献发现辨证以虚证为主的医家认为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治疗以补益为主,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肝脾不调则调补肝脾。而辨证为虚实夹杂的往往认为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肾亏损,痰瘀互结;精气两亏,湿热中阻为主。治疗补益为主,兼顾实证,肝郁脾虚则疏肝健脾,痰瘀则理气化瘀,湿热则清热利湿。为癌因性疲乏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认为,气血失和,百病丛生,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现基于气血理论探讨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辨治思路,认为肺系疾病的发病与气血关系密切,系因机体气血功能异常,加之外邪侵袭,导致“肺气虚弱,肺虚络瘀,肺热瘀阻,热壅血瘀”,总结出主要病机是“气血亏虚为本,痰热瘀阻为标”,治疗上应以“调和阴阳、理顺气血”为主要原则,临床上辨证应用“补肺理气、养血活血、化痰逐瘀、清肺热、利肺气、止咳平喘、凉血”之法,为临床从气血角度论治肺系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治疗胸痹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泻心汤以其主证心下痞而被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应用于脾胃疾病的治疗。但笔者临床观察 ,其在胸痹治疗中疗效确切。本篇主要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胸痹的机制。方中诸药相配 ,辛苦合用 ,寒温并施 ,共奏除痰开胸之功 ,故用于胸痹之心气亏虚、痰热内蕴者极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