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本文通过搜集整理中医古籍中中药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相关痿证的方剂,探索中药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中华医典2.0软件,搜索关键词"痿",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条文,统计描述用药的性味归经特点,使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用药的分布配伍规律。结果最终纳入303首方剂,涉及355味中药,药性以温、平、微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肾三经为主,最常用的药味是当归、茯苓和牛膝,总结出常用药对9个,主要功效为补气、阴阳并补和清热化湿。结论古代方剂中常用偏温性药物,以补益肝脾肾为主,兼以清热化湿、养血祛风的方法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寻妊娠禁忌中药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以《中华本草》和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整理出妊娠禁忌中药1136味,采用关联规则和对应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妊娠禁忌中药的四性以温、寒、平为多;五味以苦味最多,其次为辛、甘;归经以归肝经为最多,其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胃、肾、大肠、心。辛温、苦寒、苦温、苦平为出现频率较高的性与味组合;温肝、寒肝、平肝、寒肺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药性与归经组合;苦肝、辛肝、苦肺、甘肝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味与归经组合。结论妊娠时期要尤其注意辛温和苦寒类中药的使用,温肝和苦肝的中药也当慎用。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搜集并整理出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剂共64首,对其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64首方剂中用药共220味,使用频次1492味次;以补虚药最多,其次是利水渗湿、理气、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胃、肺、脾、肾为主。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注重攻补兼施,以益气健脾、行气、利水和活血祛瘀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4.
腰痛在中医教材中一般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和肾虚腰痛四大证型,其所涉及脏腑主要是肾。但在临床实际中,其表现要复杂得多,据笔者临床观察,肾虚腰痛依其证候特点又可区别为肝郁肾虚腰痛和脾肾两虚腰痛,采用中药结合推拿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挖掘并分析益智方剂药性组合层面的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90首益智方剂为数据源,采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定性分析,挖掘使用频率较高的药性组合模式与药物组合,并基于“药性组合权值”对益智方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90首益智方剂中人参、远志、石菖蒲、茯苓、茯神等中药用药频率最高;置信度为100%,支持度>83%时,得到6条核心药性组合模式“温苦肾+温苦肺+温苦心”“温苦肾+平甘肾”“温苦肺+平甘肾”“平甘心+平甘肾”“平甘肾+平甘脾”“平甘肾+温苦心”;方剂用药组成上,置信度为100%,支持度>30%时,得到8条频繁项集。通过药性组合权值定量得出权重较高的药性组合为平甘肾、温苦心、平甘心、平甘脾、温苦肾、温甘肾、温苦肺、温辛心、温甘脾等。结论:药性组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方剂配伍规律,益智类方剂多有开窍醒神、益肝补脾、解郁安神、补气健脾等功效。采用的方法对临床用药和经典方剂的传承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运用虫类药治疗痹病的方剂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明清时期治疗痹病的含有虫类药的方剂161首,建立数据库,并应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1首治疗痹病的含有虫类药的方剂中,共用中药207味,共用药次1583次;其中虫类药物16种,共出现266味次;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益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等7大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0.53%,补益药中以补血、补气为主,累计频率占66.98%;四气中温、平2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72.64%;五味中辛、苦、甘3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7.45%;归经中肝、脾、肾、心、肺、胃经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9.46%;应用虫类药最多的是地龙、五灵脂、白僵蚕、全蝎、穿山甲等,累计频率达到83.47%。结论扶正祛邪,多重气血;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性以温平居多;归经以肝脾肾为主,兼顾到胃;善用虫类搜剔通络以治痹。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献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中医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CGN)蛋白尿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库,检索年限为1980—2009年,对有关中医药治疗CGN文献进行检索。建立CGN蛋白尿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1.5软件统计描述。结果共检索得到有关文献105篇,其中中药共计163味,使用频次1996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为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祛瘀药、收涩药,占总体用药的80.02%;其中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积频率达86.08%;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积频率达96.92%;归经以肝、肾、脾、肺、心、胃为主,累积频率达86.31%。结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虚、肾虚为本,湿热和瘀血为标。临床以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等中药运用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肾虚方剂中高频应用的中药和药性特点及其在治疗肾虚方剂中的配伍规律,为中医治疗肾虚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利用"中国中医药检索系统""中国知网""药智数据"三个数据库收集治疗肾虚的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统计方剂主要来源,药物频次及核心药对,再通过Matlab进行仿真,运用融合宽度挖掘和深度挖掘的关联规则算法(WD-Get Rules)对该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设定置信度≥0.5,支持度≥0.1。结果:数据库中的192首方剂全部来源于《圣济总录》和《普济方》等88本医药书籍;方剂中涉及中药共343味,其中用药频次≥3次的中药有123味;性味多以"温""平""寒""甘""辛"为主,归经以归"肾""脾"经居多;用药频次≥20次的药对共有28对;挖掘出方剂中的强关联规则共15条。结论:茯苓、熟地黄、山药、杜仲等是治疗肾虚的常用中药,其中茯苓因具有平补阴阳兼能健脾渗湿之功效,故能与多个中药形成核心药对。中药之间通过配伍从滋肾阴、温肾阳、补肾气、益肾精、脾肾同治、滋阴助阳和活血补肾等多个角度发挥治疗肾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舒怡  周锦勇  杨柏霖 《江苏中医药》2017,49(5):69-70,71
从张景岳《新方八阵》中搜集并整理出针对炎症性肠病主要症状的方剂共45首,探讨其用药规律。45首方剂中用药共88种,总用药频次373次;以补虚药使用最多,其后依次是温里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药性以温、平、热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脾、肾经为主。遣方用药特点如下:重视后天,脾肾并治;固护阳气,阴阳同补;标本并治,攻补兼施;审证求因,用药精简。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5,(7)
目的发现并分析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方剂在药性组合层面的配伍特征,用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筛选现代中医医案中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方剂,信息标准化后建立Excel表格,量化处理每个方剂的性味归经,并以此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阴虚火旺型失眠方剂共聚为6类,以性"微寒"或"凉",味"甘、苦",归"心、肝、肾"经为主。结论对阴虚火旺型失眠的治疗在临床上还可以从清化痰湿的角度进行,同时对其辨证可以更加具体化,使得在治疗上更具有针对性,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虫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0—2012年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检索出其中含虫类药的复方354首,建立数据库,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354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含虫类药复方中,涉及中药211味,累计使用4767次;其中虫类药33味,累计使用844次,使用最多的虫类药为全蝎、乌梢蛇、蜈蚣、地龙等;祛风湿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平肝熄风药等6类药物累计使用90.59%;所用中药四气为温、平者占68.98%,五味为辛、甘、苦者占87.67%,归肝、脾、肾经者占57.94%。结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多运用虫类药搜风剔邪、化瘀通络,扶正祛邪兼顾,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甘苦居多,归经多归肝脾肾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张仲景脾系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按照脾系统所涉及到的疾病依次归类,统计脾系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前十五味药物。结果功效用药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等;四气用药依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用药依次为甘、辛、苦、成、酸;归经用药依次为脾经、肺经、心经、肝经、肾经;前15味药物依次为甘草、生姜、半夏、大枣、干姜、芍药、人参、桂枝、附子、大黄、白术、茯苓、黄芩、枳实、厚朴、黄连。结论张仲景用药灵活严谨,其脾系用药规律概括为“回复纳运,调理升降,多用甘药,注重整体,寒温并用,以温为主,虚则太阴,实则阳明,兼顾虚实,苦辛通降”40字。  相似文献   

13.
中药治疗痛风相关专利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中医治疗痛风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近10年相关专利,将符合标准的484篇中医治疗痛风专利中的中药归类,并分别查出其功效、性、味、归经、证型、治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痛风出现频数最高为茯苓,其次是牛膝、当归,占全部用方的85.96%;从功效角度以利湿为主共达29.68%,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此3类药物占全部功效组成的48.60%;药物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多,其次是归肺经、胃经、脾经、肾经的药物,药物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74.76%;从药味角度以甘味为最多,其次是辛味、苦味药,此3药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2.56%;从药性角度主要是性温,其次是性寒、性平的药物,此3种药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69.65%。从中医证型角度主要为:湿热蕴结证45.94%、瘀血阻滞证24.48%、肝肾亏虚证17.75%、脾虚湿盛证11.83%等四大主证。[结论]从以上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临床上多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化浊之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近10年文献中内服方药功效和中医证型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近10年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文献,整理、归纳和分析膝骨关节炎的内服方剂功效和中医证型规律。结果:491篇有效文献中共有491个方剂,统计的方剂功效共有12个,总使用频次为1965次。所列的中医证型共有18个,总使用频次为2973次。结论:近10年来治疗膝骨关节炎主要是应用补法(补益肝肾、补益脾肾、强筋壮骨),泻法(通络止痛、活血化瘀、活血行气、散寒除湿、祛风除湿),补泻兼施法(益气活血、扶正驱邪)。现代膝骨关节炎的潜在中医分型是:虚证(肝肾亏虚型、肾虚髓亏型、脾肾亏虚型),实证(寒湿痹阻型、气滞血瘀型、湿热壅盛型、筋脉淤滞型、风湿痹阻型),虚实夹杂证(阳虚寒凝型、气虚湿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及分析袁少英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经验。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经袁师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且疗效良好的病历处方,统计药物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常用药对频次,并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处方规律,聚类形成核心治疗组合及药物新处方,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结果:共纳入350例慢性前列腺炎病历处方,经统计袁师临床上常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补虚药为主,药物大多归属肝脾肾三经,并以寒性、平性及温性药物为主,五味方面则以辛苦甘为主。在常用药对分析上以活血化瘀通络、清热利湿活血为主,并根据系统聚类分析提炼出12对核心治疗组合、6对药物新方组合,供临床参考。结论:袁师认为“瘀”贯穿慢性前列腺炎始终,临床上常以“清热-活血-化瘀”为主轴,着重调理肝脾肾三经,采用清热不忘祛湿,活血不忘通络为主线的治法,并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予以理气通络,补益通络及温寒通络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结果:广东地区107例经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最常见症状、体征为乏力(41.12%)、头痛(25.23%)、腰痛(24.30%)、自汗(23.36%)、咳嗽(20.56%)、皮疹(18.69%)、关节痛(18.69%)等;舌象以红舌(53.27%)为主,舌苔以白苔(54.21%)多见;最常见的脉象为细脉(59.81%)、弦脉(55.14%)、沉脉(23.36%)等;最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19.63%)、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14.02%)、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13.08%)。结论:广东地区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病位主要集中在肾、肝、脾(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温病古籍中秋燥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和特点,将古人对该疾病的认识加以提炼,为秋燥病中医医者的临证辨治与用药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数据来源,制定文献筛选标准,对温病古籍内秋燥的病因、病位、症状、治法、方剂、中药,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结果:14种古籍文献中,论及秋燥病因共21种。排在前三位的是燥邪(28.57%)、湿邪(15.18%)、伏气(8.93%);涉及病位13种,排在前三位的是肺(21.57%)、太阴(13.73%)、表(9.80%);涉及症状32种,排在前三位依次为咳嗽(14.56%)、发热(7.77%)、头痛(6.80%);谈及治法7种,排在前三位依次为苦解(23.91%)、温法(19.57%)、滋阴(17.39%);谈及方剂8个,排在前三位依次为白虎汤(25.00%)、清燥救肺汤(16.67%)、干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2,16.67%);共运用中药42种,排在前三位的是杏仁(6.35%)、荆芥(6.35%)、芍药(6.35%)。结论:秋燥致病因素以燥邪为主,其病位在肺,证候主要包括肺卫和气分津伤见证,治法以辛凉甘润为主,"苦、温"为秋燥的特别治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和治疗思想。方法:调查湖南省5家中医院2008~2010年期间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第1诊断的住院病历,按照所制定的调查表收集相关资料,将所收集的资料建立SPSS数据库。以频数分析、聚类分析、R×C列表X2检验等方法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共调查分析1045例,其中443例采用了中药汤剂内服治疗,使用中药共89味、3891味次,按功效分活血化瘀药21味、补虚药18味、祛风湿药14味、解表药7味、平肝息风药7味;药味苦、辛、甘者出现频率达49.26%;药性温、平者出现频率达40.14%;药物归经肝、肾、脾者出现频率达60.12%;聚类分析结果:89味中药药物功效类型聚为第1类的为补虚类、活血化瘀类;聚为第2类的为祛风湿类,其他类药物归为第3类。结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祛风湿药的遣用,是中医治疗LDH的基本配伍,同时根据辨证情况辅以清热药、解表药、息风平肝药、利水渗湿药。。常用中药的性味分别为辛、苦、甘和温、平;常用中药归经为肝、脾、肾。  相似文献   

19.
治湿六法方药配伍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性重浊黏滞,临证治之应依据其轻重及部位选用甘淡利湿,清热利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升阳除湿,通阳化湿六法,并适当配以健脾益气,温肾扶阳,清热泄热等,使湿从小便而解。  相似文献   

20.
[主要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用药规律及药性。[资料来源]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JD)。[选择文献量及依据]以"中医,慢性肾小球肾炎"为关键词,检索1989年1月至2013年3月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JD)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处方用药相关文献。初检文献1386篇,根据文题、摘要,排除重复,剩余209篇查找全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108篇,涉及方剂108首,药物189味。[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使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CGN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分析有关方药性味、归经、功效。[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涉及药物189味,累计频次1185次,频次≥5次60味,累积频率82.11%;频次排序:黄芪(81.80%)茯苓(55.60%)丹参(46.30%)益母草(41.70%);功效类别排序:补虚(35.87%)活血化瘀(17.16%)利水渗湿(15.52%)清热(12.13%)。频次≥5次60味,药性973频次、药味1524频次、归经2502频次;药性排序:温(311)平(270)凉(196)寒(185)热(11);甘、苦、辛、淡四味计1354频次(87.81%);主归肝、脾、肾、肺、心、胃诸经,计2080频次(83.13%)。临床常以黄芪、茯苓、丹参与益母草为基础方,用药补虚为首,配伍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与清热药,提示CGN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瘀湿互结。[未来展望]治疗慢性肾炎重在补气健脾,活血泄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