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种与情绪有关的皮肤直流建模及其实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的情绪变化引起皮肤直流电阻变化的原因及其实验方法。方法 本文探讨了皮肤的直流建模,参照此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铜丝网测量电极。通过测试不同部位(前额、手掌,手背)的皮肤电阻,找出了皮肤电阻随紧张情绪变化最为敏感的部位。并且从生理的角度分析了紧张情绪引起皮阻变化的原因,以及测试电极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 实验结果与皮肤直流模型相符,皮阻的变化在手心等汗腺分泌旺盛的地方变化较大,用干电极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Wistar大鼠和SD大鼠大鼠经皮电阻试验(TER)结果。方法参照OECD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指南和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的体外皮肤腐蚀性大鼠经皮电阻试验的流程,分别使用Wistar大鼠和SD大鼠对12种参考化学物质进行皮肤腐蚀性检测,对比分析两个品系两种不同判定标准判定的腐蚀性结果。结果两品系大鼠使用OECD指南方法对12种参考化学物质皮肤腐蚀性判定结论一致,灵敏性均为50%,特异性均为100%;在使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判定皮肤腐蚀性时,两品系大鼠对4-甲硫基-苯甲醛腐蚀性判定结论不一致,其余11种参考物质判定均一致,Wistar大鼠灵敏性100%,特异性83.3%,SD大鼠灵敏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两品系大鼠经皮电阻试验结果基本一致,SD大鼠更适合应用于大鼠经皮电阻试验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快速评价中药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效果的方法,并比较温热药性对温里药挥发油的作用差异。方法以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群为透皮促进对象,测定了其油水分配系数。以6种温里药挥发油为研究对象,采用Franz扩散池方法测定了其对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群的透皮吸收促进效果,采用细胞电阻仪和Transwell装置测定了其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了皮肤电阻动力学测定结果与体外透皮吸收促进结果的相关性。结果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群中阿魏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四氢非洲防己碱在pH7.4条件下的油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93、-0.59、-0.38、1.97和2.15。6种温里药挥发油对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的透皮吸收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极性较强的成分,并且热性温里药挥发油(肉桂油、干姜油、高良姜油)的效果优于温性温里药挥发油(荜澄茄油、花椒油、丁香油)。对于不同极性组分,采用皮肤电阻动力学评价的促渗效果与采用体外透皮吸收实验评价的效果基本平行(r=0.748 1~0.812 9)。结论温热药性对温里药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作用有显著影响。采用皮肤电阻动力学可以快速评价中药挥发油体外透皮吸收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电阻、角质层厚度、生物化学组成,并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给药芥子碱的渗透特性,探讨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对芥子碱经皮给药的影响,为白芥子涂方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以自制装置测定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电阻;皮肤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测量皮肤和角质层厚度;以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法比较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以芥子碱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法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白芥子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胶带粘贴法剥离角质层,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各层中药物的分布。结果 穴位皮肤电阻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穴位皮肤(P<0.05);穴位皮肤角质层厚度显著低于非穴位(P<0.05);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显示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基本一致。给药24 h后,离体实验中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是经非穴位皮肤的6.8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是非穴位的6.1倍;离体透皮实验和在体渗透实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各时间点角质层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结论 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经非穴位皮肤。穴位皮肤的低电阻、角质层薄有利于药物的经皮吸收和贮存,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椎管内麻醉后痛觉神经被阻滞,交感神经被阻滞,出现痛觉平面缺失与皮肤温度变化以及皮肤电阻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皮温皮阻的变化,用客观的临床指标判定椎管内麻醉痛觉缺失平面。方法:随机选取60例择期行子宫肌瘤核除术病人,ASA I或II级,年龄20~50岁,观察麻醉区域内L4、L2、T12、T10、T8、T6、T4、麻醉施行前后的皮肤表面温度及皮肤电阻的变化。结果:麻醉区域内麻醉施行后皮肤表面温度显著升高,均高于痛觉缺失平面1~2个脊神经节段,麻醉区域内的皮肤电阻呈增大的趋势。结论:可将皮肤温度、皮肤电阻的变化作为确定麻醉区域痛觉缺失平面的客观指标,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方法来确定椎管内麻醉下患者痛觉缺失平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腧穴配伍针刺对手阳明大肠经腧穴皮肤电阻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校健康学生4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运用原络配穴法、合募配穴法,选取合谷和列缺,上巨虚和天枢2组穴位.用腧穴电阻测定仪测量每组穴位在针刺前、出针即刻以及出针后10 rain皮肤电阻,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针刺后原络配穴组的各个腧穴的皮肤电阻均有所下降,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合募配穴组各个腧穴的皮肤电阻也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上巨虚穴的电阻下降明显,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腧穴配伍对腧穴皮肤电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使腧穴皮肤电阻值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蛋磷脂(EPC)与氢化大豆磷脂(HSPC)构成的复合磷脂组成对香附四物汤活性成分透过脂质体人工皮肤膜行为的影响。方法 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复合磷脂脂质体,脂质体通过冻-融循环工艺改性聚碳酸酯膜制得脂质体人工皮肤膜,细胞膜电阻仪测定膜电阻,并且考察了香附四物汤5种活性成分阿魏酸、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四氢非洲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透过不同复合磷脂组成脂质体人工皮肤膜的行为。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复合磷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 复合磷脂比例对脂质体人工皮肤膜的电阻起到调节作用,在EPC∶HSPC=3∶1摩尔比时达到最大,此时屏障功能最强,香附四物汤活性成分在此复合磷脂比例下的脂质体人工皮肤膜上透过量最少。在EPC∶HSPC=3∶1~1∶3的范围内,脂质体人工皮肤膜的透过量随HSPC的增加而增大。DSC检测结果说明在EPC∶HSPC比例为3∶1时EPC与HSPC融合为均一相。结论 应用复合磷脂比例可以有效控制脂质体皮肤膜的屏障功能,从而有可能用于模拟不同状态下的真实皮肤以考察中药活性组分的透皮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蛋磷脂(EPC)与氢化大豆磷脂(HSPC)构成的复合磷脂组成对香附四物汤活性成分透过脂质体人工皮肤膜行为的影响。方法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复合磷脂脂质体,脂质体通过冻-融循环工艺改性聚碳酸酯膜制得脂质体人工皮肤膜,细胞膜电阻仪测定膜电阻,并且考察了香附四物汤5种活性成分阿魏酸、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四氢非洲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透过不同复合磷脂组成脂质体人工皮肤膜的行为。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复合磷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复合磷脂比例对脂质体人工皮肤膜的电阻起到调节作用,在EPC∶HSPC=3∶1摩尔比时达到最大,此时屏障功能最强,香附四物汤活性成分在此复合磷脂比例下的脂质体人工皮肤膜上透过量最少。在EPC∶HSPC=3∶1~1∶3的范围内,脂质体人工皮肤膜的透过量随HSPC的增加而增大。DSC检测结果说明在EPC∶HSPC比例为3∶1时EPC与HSPC融合为均一相。结论应用复合磷脂比例可以有效控制脂质体皮肤膜的屏障功能,从而有可能用于模拟不同状态下的真实皮肤以考察中药活性组分的透皮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吴茱萸粉末及有效成分的体外透皮渗透特性。方法:采用透皮吸收仪,以离体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吸收实验,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接收液及皮肤中相关成分的质量浓度,计算累积透过量、皮肤滞留量、透皮速率、建立透皮曲线。结果:吴茱萸碱可以透过离体皮肤,吴茱萸次碱滞留在皮肤中,吴茱萸次碱滞留量比吴茱萸碱多,柠檬苦素未能透过离体皮肤。结论:吴茱萸碱具备较好的体外透皮释放性能,吴茱萸次碱具备良好的"药库"特性,柠檬苦素未能透皮释放,可为吴茱萸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报》2019,(8):1730-1734
目的:考察吴茱萸粉末及有效成分的体外透皮渗透特性。方法:采用透皮吸收仪,以离体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吸收实验,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接收液及皮肤中相关成分的质量浓度,计算累积透过量、皮肤滞留量、透皮速率、建立透皮曲线。结果:吴茱萸碱可以透过离体皮肤,吴茱萸次碱滞留在皮肤中,吴茱萸次碱滞留量比吴茱萸碱多,柠檬苦素未能透过离体皮肤。结论:吴茱萸碱具备较好的体外透皮释放性能,吴茱萸次碱具备良好的"药库"特性,柠檬苦素未能透皮释放,可为吴茱萸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DRAGONMED ESR2010全自动血沉分析仪和传统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32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同时用全自动血沉分析仪和魏氏法进行对比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系数0.9843,回归方程Y=0.9587X 0.0538,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好。结论全自动血沉分析仪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以代替传统魏氏法。  相似文献   

12.
红细胞沉降动态曲线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两种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 ,ES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 ,并探讨血沉动态曲线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LENA动态血沉仪和魏氏法测定ESR ,采用LENA动态血沉仪测定动态血沉曲线。结果 :两种方法的血沉测定值吻合度良好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但动态结果显示 ,动态血沉曲线共分七种类型 ,不同疾病的动态血沉曲线类型有较大差异 ,通过动态血沉的各项参数变化表现出来。结论 :动态血沉曲线对疾病的辅助诊断优于魏氏法 ,且 2h血沉函数H (t)曲线较 1h血沉函数H(t)曲线对疾病的辅助诊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不典型改变,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应注意:结合临床观察QRS向量的变化;观察ST—T的动态变化;复查应进行前后对比;密切观察心肌坏死的体温、白细胞、血沉的动态改变及酶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与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关联性,为临床诊断指标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7例,男性22例,女性55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血沉与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及相关性.结果 男性组ESR中位数为48mm/h,95%可信区间为22.00-133.95mm/h;RF中位数为32.00IU/ml,95%可信区间为10.10-458.10IU/ml,ESR与RF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414,P=0.157),存在显著正相关(r=0.549,P=0.032).女性组ESR中位数为40mm/h,95%可信区间为12.00-134.65mm/h;RF中位数为40.10IU/ml,95% 可信区间为10.10-570.10IU/ml,ESR与RF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291,P=0.197),存在显著正相关(r=0.651,P=0.011).结论 RA的ESR、RF的阳性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RA患者的RF与ESR呈正相关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性;对于ESR阳性但RF阴性或RF阳性但ESR阴性的患者需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5.
张俊  何军雷 《海南医学》2014,(15):2245-2246
目的:评价ESR-2040动态血沉分析仪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的重复性、准确性。方法随机抽取160例住院患者静脉血样本,每个样本均采用ESR-2040动态血沉分析仪及魏氏法同时测定ESR,同时抽取ESR测定值从低到高的标本5例,采用ESR-2040动态血沉分析仪重复测定10次,并对测定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SR-2040动态血沉分析仪检测红细胞沉降率具有较好的重复性(CV〈5%),与魏氏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在正常值范围内结果基本一致;血沉结果大于20 mm/h时,魏氏法测定的结果高于仪器法,并且随着测定值的升高二者之间的差异越显著。结论自动血沉仪与魏氏法血沉测定结果在20 mm/h以内时有良好的相关性和准确性,>20 mm/h时应用魏氏法复检以提高检测值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检测中红细胞压积(HCT)对其沉降率(ESR)的影响规律。方法用加、减血浆法配成五种压积的血样,观察相关系数(r)随ESR的变化规律;240例临床体检健康者,观察同性别HCT与ESR的差异、不同性别相同HCT的ESR差异。结果HCT与ESR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17~0.928(P〈0.05);当HCT值相差到0.07时,男、女性别ESR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3.093~9.901,P〈0.05);男女等HCT组ESR无显著性差异(t=1.336,P〉0.05)。结论ESR与HCT有明显相关性并呈一定规律;临床上用ESR值判断病情时需考虑HCT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全自动血沉压积动态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沉降率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沉压积动态分析仪红外线探测技术法和魏氏手工法对221例样本进行同步测定分析,对测定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 全自动血沉动态分析仪仪器重复性检测,CV值均小于10%,重复性好,精密度符合卫生部临检中心要求.全自动血沉压积动态分析仪所测结果与魏氏手工法的结果在正常范围之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测得的血沉结果在60 mm/h以上时,与魏氏手工法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全自动血沉压积动态分析仪测定正常值范围之内的标本结果,与手工法比对结果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其在血沉正常值范围的测定可靠性高.测定结果在60 mm/h以上时,测定结果偏高,需以魏氏手工法校正.提示,临床在使用新的全自动血沉压积动态分析仪时,需做偏态评价.  相似文献   

18.
秦帮才  胡秀玲 《吉林医学》2014,(8):1590-1591
目的:观察儿童呼吸道炎症疾病及免疫性疾病中红细胞沉降率(ESR)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检测和比较正常对照组和疾病组的ESR和CRP水平。结果:WBC、ESR、CRP在以上两种儿科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三者升高的水平呈正相关。结论:ESR和CRP都是反应炎症的良好指标,ESR和CRP的增高在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较WBC更灵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制定中国青年女性血沉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各地用温氏法测定的青年女性血沉参考值,并对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 发现海拔高度是影响青年女性血沉参考值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青年女性血沉参考值在逐渐的减小,相关性很显著,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了一个回归方程。结论 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地理因素,就可以用这个回归方程估算这个地区的青年女性血沉参考值。  相似文献   

20.
黄燕妮 《海南医学》2011,22(10):128-129
目的通过与传统手工魏氏法比较,探讨ESR-30型全自动动态血沉分析仪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高、中、低三组血沉值各10份标本进行重复性试验,采用两法测定180例患者血沉,以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魏氏法为标准,评价全自动血沉分析仪的准确性。结果重复性:1例CV为9.1%,其余29例CV均小于5%。准确性:ESR值在2~100mm/h的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R值〉100mm/h时的两法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仪法数值与魏氏法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5)。结论 ESR-30型全自动动态血沉分析仪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准确性较高,检测迅速,结果与魏氏法结果无差异,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对于ESR〉100mm/h时建议用魏氏法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