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KISS-1及P16NK4A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ISS-1和P16NK4A在正常宫颈粘膜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正常宫颈粘膜上皮、4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40例宫颈鳞癌患者组织KISS—1及P16NK4A的表达。结果KISS-1和P16NK4A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粘膜上皮、CIN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0%、62.5%、29.7%和10.0%、65.0%、87.5%;KISS—1蛋白的失表达与宫颈鳞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16NK4A的高表达与宫颈鳞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子宫颈鳞癌组织中KISS-1和P16NK4A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KISS-1的低表达和P16NK4A过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有关。两者的表达负相关,联合检测KISS-1和P16NK4A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宫颈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Survivin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素文  朱宝申  孙丽娟  郝惠英 《河北医药》2009,31(14):1743-1744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76例宫颈癌组织和20例正常宫颈及宫颈炎组织及19宫颈上皮瘤样变(CIN)的宫颈组织中的survivin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2.37%,宫颈上皮瘤样变(CIN)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26.32%,慢性宫颈炎组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5.00%,三者阳性表达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可以作用预后不主的重要指标,也可能成为治疗宫颈癌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16^INK4A蛋白在宫颈癌(CC)、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16^INK4A蛋白在60例宫颈癌患者中表达阳性率为96.7%,在6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中表达阳性率为88.3%,在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无阳性表达,三组相比较,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组阳性率虽较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INK4A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病理分型无关(P〉0.05),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转移相关(P〈0.05)。结论 P16INK4A蛋白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中存在过度表达,可作为早期筛查、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P16INK4A蛋白可能成为判断宫颈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MMP3与TIMP2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子(MMP3)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2)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学S-P法检测46例宫颈癌、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10例宫颈良性病变上皮组织中MMP3及TIMP2的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组织中MMP3表达水平高于CIN及宫颈良性病变上皮(P〈0.05),而TIMP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CIN及宫颈良性病变上皮(P〈0.05);MMP3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组织类型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TIMP2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MMP3与TIMP2的表达程度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的比例失衡可能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熊娟 《安徽医药》2015,(4):682-685
目的:探讨CDK8(cyclin-dependent kinase 8)、KAI1蛋白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K8、KAI1蛋白在20例正常宫颈组织、110例C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组织、36例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不同组织中CDK8、KAI1表达的差异;检测36例宫颈癌组织中CDK8、KAI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CDK8、KAI1与宫颈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统计相关资料随访患者复发及预后情况。结果随着病情发展,CDK8在正常组织、CIN低度病变组织、CIN高度病变组织、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递增的趋势( P<0.05),CDK8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36例宫颈癌患者随访后,临床Ⅰ、Ⅱ、Ⅲ期死亡率分别为13.33%、20.08%、37.50%,淋巴结转移死亡率(46.67%)显著大于淋巴结无转移(19.05%),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CDK8表达增强,死亡率增大,CDK8的表达与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有直接关系;KAI1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CIN Ⅰ、Ⅱ、Ⅲ组织、宫颈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68.00%、53.00%、40.00%、16.67%;KAI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年龄、组织分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表明KAI1尚未发现与宫颈癌预后相关。结论 CDK8表达与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有直接关系,可作为宫颈癌预后的一项指标,而KAI1蛋白的表达尚未发现与宫颈癌预后相关,需后续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6.
孙德飞  姜彦多 《沈阳部队医药》2009,22(5):294-296,F0004
为探讨整合索连接激酶(ILK)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ILK在99例宫颈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结果表明,ILK在正常宫颈黏膜上皮、CINI—Ⅱ级、CINⅢ级、浸润癌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6.7%、72.0%、80.0%、97.9%。各级CIN与浸润癌相比,ILK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K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P〈0.05)。结论:ILK可作为反映宫颈上皮增生病变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的指标,对宫颈非浸润性病变与浸润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蛋白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HIF-1α在正常宫颈组织(NCE)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28例、宫颈癌(ICC)组织70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宫颈癌(I—IIA期)组织中,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0、32.14%、72.86%(P〈0.01)。结论HIF-1α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孟亚丽  张霞  郑燕  王立芹  朱振龙  张红真 《河北医药》2011,33(14):2088-2089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nonmetastatic protein 23 homologue 1)的表达,试图阐明nm23-H1蛋白的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鳞状上皮癌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60例(CINⅠ、CINⅡ、CINⅢ各2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20例中nm23-H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nm23-H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nm23-H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及CINⅡ(P〈0.05),CINⅢ中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减少,但与宫颈鳞状上皮癌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状上皮癌中nm23-H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FIGO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的组织病理分级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nm23-H1蛋白的低表达是宫颈癌的一个高危因素,对判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和估计预后是一项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癌组织乙酰肝素酶(UP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宫颈鳞癌(SCC)组织中HPA的表达情况,并检测其中Ki-67标记的增殖指数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结果HPA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组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0646±0.0166、0.0968±0.0155及0.1175±0.0212。从正常宫颈上皮到宫颈上皮内瘤变再到宫颈鳞癌,HP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HPA在宫颈鳞癌中表达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FIGO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者,其HPA表达水平分别显著高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及无脉管浸润者(P〈0.01)。HPA在宫颈鳞癌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330,P〈0.01),而与增殖指数无显著相关性(r=-0.077,P〉0.05)。子宫颈鳞癌组织HPA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颈鳞癌组织HPA过度表达可能参与局部血管生成和浸润转移,可能是子宫颈鳞癌患者的一个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浸润癌中的表达,了解其与宫颈癌的发生、转移和侵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染色法,检测0steopontin在30例正常宫颈组织、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72例宫颈癌组织的表达。结果0steopontin在正常宫颈组织、CIN组织和宫颈浸润性鳞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0%(3/30)、38.75%(31/80)和59.72%(43/72),有显著性差异,且呈上升趋势(P〈0.05)。在组织学分级方面,Osteopontin在高、中、低分化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89%(7/18)、59.46%(22/37)和93.3%(14/15),X^2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0steopont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上升。在浸润深度方面,Osteopontin在≤1/2肌层和〉1/2肌层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9/6(22/50)和95.45%(21/22),存在显著差异(P〈0.05)。Osteopontin在临床I期和≥Ⅱ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30/58)和92.9%(13/14),有显著性差异(P〈0.05)。Osteopontin在宫颈癌组织中无淋巴转移和有淋巴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68%(35/64)和100%(8/8),也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steopontin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的组织分化、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成为今后判断宫颈癌预后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钟美佐 《肿瘤药学》2011,(3):183-184,196
目的探讨Runx3蛋白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40例大肠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和108例大肠腺癌组织中Runx3蛋白。收集108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分析不同Runx3表达强度的患者。结果Runx3蛋白在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4.4%,明显低于大肠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70%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组织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无关。结论Runx3蛋白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商素洁  邱建敏  商华 《河北医药》2012,34(11):1608-1610
目的探讨PTEN和p53在宫颈鳞癌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蛋白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宫颈炎组织、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0例浸润宫颈癌组织中PTEN基因和p53的表达。结果 PTEN在慢性宫颈炎、CIN Ⅰ、CIN Ⅱ、CIN Ⅲ、浸润性宫颈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2%、73.33%、40%、36.67%,表达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表达与宫颈鳞癌病理分期有关(P<0.05),宫颈癌p53阳性的中PTEN缺失为70.83%,而p53阴性PTEN的缺失为61.5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N和p53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测定宫颈CIN中PTEN可作为宫颈癌的高危人群筛选指标,PTEN与p53检测还可作为宫颈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NF-KB在人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S.P)检测宫颈癌组织42例、C1N20例及正常宫颈10例中NF-KB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组织中NF-KB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4.1%(30/42),CIN组织中NF-KB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5%(3/20),正常组织中则无NF-KB表达,宫颈癌中NF-KB表达水平高于CIN与正常宫颈组织(P〈0.05);CIN中NF-KB表达水平与正常宫颈组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宫颈癌中,NF-KB表达在低分化,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无关(P〉0.05),NF-KB不仅高表达于低分化宫颈癌,而且随着临床分期增高、出现淋巴转移等,其表达增强。结论NF-KB不是导致子宫颈癌前病变的主要机制,可能只是表达量的积累过程。而NF-KB异常表达及激活可能是子宫颈癌发生、进展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癌变过程中C-myc基因与其相关蛋白E2F-1、P15INK4b的表达以及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份宫颈鳞癌、61份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其中CINⅠ~Ⅱ级31份,CINⅢ级30份)和21份正常宫颈组织。所有病例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组宫颈病变中C-myc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Elivison二步法)检测各组中E2F-1、P15INK4b蛋白的表达。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随着宫颈从正常组织到发生CINⅠ~Ⅱ、CINⅢ直至发展为鳞状细胞癌,C-mycmRNA、E2F-1和P15INK4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mRNA在2组间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2F-1蛋白的阳性表达在CINⅢ与宫颈鳞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INK4b蛋白的阳性表达在CINⅠ~Ⅱ与CINⅢ、CINⅢ与鳞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mRNA与E2F-1、P15INK4b的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E2F-1与P15INK4b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C-myc癌基因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预示子宫颈鳞状细胞的不良转化。C-myc癌基因与E2F-1、P15INK4b蛋白共同作用于CINⅢ向浸润性鳞癌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廖林虹 《江西医药》2014,(12):1408-1410
目的:研究p16和IMP3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CIN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慢性宫颈炎、97例CINⅠ、78例CINⅡ、68例CINⅢ和2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p16和IMP3的表达。结果 p16在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鳞状细胞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5.7%、97.4%、97.1%和91.7%。p16在慢性宫颈炎与低级别CIN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高级别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CIN和慢性宫颈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高级别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没有差异(P〉0.05)。IMP3在慢性宫颈炎和CINⅠ中不表达,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Ⅱ和CIN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和23.5%,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7%,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16的表达强度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到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升高,IMP3表达主要在病变的晚期阶段。 p16和IMP3结合应用有助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分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PTEN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宫颈鳞癌,28例CIN和12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ILK、PTEN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宫颈鳞癌ILK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CIN1、2级组织,ILK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正常宫颈组织PTEN均呈阳性表达,而宫颈浸润癌组织PTEN表达率明显降低,但PTEN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宫颈鳞癌组织ILK呈高表达、PTEN呈低表达,可能在宫颈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ascin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及其NF-kB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免役组化法观察fascin蛋白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法对比观察NF-KB在这些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宫颈鳞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fascin表达明显增强,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45%(21/22)和67.86%(19/28)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为0%(0/10)(P〈0.01);NF-kB的阳性表达率在三者中依次分别为:81.82%(18/22)和50.00%(14/28)和10.00%(1/10)。癌组织比正常上皮组织表达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P〈0.01);宫颈鳞癌组织中fascin蛋白与NF-kB呈正相关性(r=0.4629,P〈0.01)。结论:fascin蛋白和NF-kB的表达上调促进宫颈鳞癌浸润和转移,有助于对宫颈鳞癌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14、P16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素-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P14、P16在56例宫颈鳞癌组织、20例CIN Ⅲ组织和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14和P16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CIN Ⅲ组织和宫颈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P14蛋白的表达与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年龄、肿瘤大小或脉管有无癌栓无关(P>0.05);P16蛋白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及淋巴转移有关(P< 0.05),与临床分期、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或脉管有无癌栓无关(P>0.05).结论 P14、P16基因的高表达发生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阶段,对宫颈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故可作为肿瘤标记物用于宫颈癌的临床筛查及诊断.  相似文献   

19.
赵玉婵  李莲  张连梅  刘晓兰 《河北医药》2013,(21):3218-3220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κB ( 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宫颈癌( CSES )、7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及5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 NCE) 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80例CSES组织HPV16/18的感染情况。结果在CSES、CIN及NCE中,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 w.5%、18.6%、0, CSES组织NF-κB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IN和NCE( P <0.05)。 NF-κB表达与宫颈癌不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及HPV16/18感染有关( P <0.05),与患者年龄和组织学类型无关,且二者表达呈明显正相关( r =0.884, P <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NF-κB的过表达,且与HPV16/18感染密切相关,二者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宫颈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