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孙传成  王亮  苏义林  徐兵  汪芹 《安徽医药》2020,41(9):1074-1076
目的 探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原因及再手术对策。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 183例行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术后复发,观察18例复发患儿初次手术时斜疝的位置及类型,疝环直径,术后平均复发时间,再次手术时疝气位置及类型,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分析此18例患儿术后复发原因及再手术方法。结果 18例患儿术后复发,复发率为0.8%。术后复发原因:疝囊未做到确切高位结扎,疝环直径偏大,疝囊结扎线脱落,术后腹内压过大(如术后哭闹、剧烈运动等)。再手术患儿中15例行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2例另行脐正中襞修补术,1例另行外环口缝合缩窄术。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复发性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对于部分疝环偏大患儿,可另行脐正中襞修补术及外环口缝合缩窄术,术后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5例腹股沟嵌顿疝患儿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将其中56例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单部位腹腔镜组)和49例传统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后随访6-36月。结果:两组均完成手术。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为(33.73±4.41)min,单部位腹腔镜组中48例手术时间为(25.13±4.82)min,较前显著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部位腹腔镜组中其他8例发现对侧隐性疝,行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时间(32.25±2.18)min。开放手术组和单部位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3.18±2.90)ml和(1.73±0.88)ml,住院时间为(4.22±1.16)d和(3.50±0.97)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放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5%(12/49),单部位腹腔镜组为8.9%(5/56)。两组术后随访,均无隐睾,无疝复发。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可直视下探查嵌顿疝内容物损伤情况,高位结扎疝囊且不破坏腹股沟管解剖结构,并探查对侧有无隐性疝并处理。该技术安全,有效,微创,为小儿腹股沟嵌顿疝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脐内侧韧带在预防大疝囊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具有较大疝囊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7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在小儿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缝扎后将同侧脐内侧韧带缝合覆盖内环口以进一步加强.结果 所有病例均于术后1~2 d治愈出院,随访3~18个月,术后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小儿腹腔镜下应用脐内侧韧带加强覆盖内环口治疗大疝囊小儿腹股沟斜疝可进一步减少术后复发,该手术方法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小儿腹股沟疝1263例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中,不同手术方式对手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方法收集2003年8月至2012年8月株洲市三三一医院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患儿1263例病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采用微创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631例)和对照组(6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注射器注水实验,紧贴腹壁下动脉外侧切开腹股沟管,缝合时先环绕输精管一侧腹膜,再环绕精索一侧腹膜,排除阴囊内积气,腹腔镜口可吸收线内翻缝合等方法预防并发症。比较2组患儿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0.3%(2/631)和0.8%(5/632),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发生血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3%(2/631);对照组线结反应2例、血肿4例、切口疝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8/632)。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规范的操作能够最大限度减少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儿童腹股沟疝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腹股沟疝术后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复发性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儿,复发原因有内环口过宽14例(82.4%),高位结扎不充分3例(17.6%),行疝囊高位结扎或加内环缩紧、腹横筋膜缝合修补等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无复发,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儿童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疝环过大,首次手术及再次手术时选择适宜的术式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小儿腹股沟疝应用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53例在本院接受小儿腹股沟疝治疗的患儿,对患儿进行分组,研究组患儿接受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分别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腹股沟疝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能够改善优化患儿的各项观察指标,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邓修民  肖进  孙凯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2936-2937
目的总结传统手术、小切口与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方法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百色市人民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疝115例,其中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小切口组)58例,传统手术(传统手术组)25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组)32例。结果 115例手术均顺利,术后恢复好,均顺利出院。小切口组和腹腔镜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费用低等优点,适于在无小儿腹腔镜手术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小儿腹腔镜疝内口关闭与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8例使用腹腔镜关闭内环口及52例通过传统高位结扎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二术式术中、术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开放组相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镜组的切口和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无需拆线,较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孔一针法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应用中的改进措施。方法参照完全随机数表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86例小儿腹股沟疝患儿进行分组,分别予以传统的单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对照组)和改进后的单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观察组),每组43例,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0.57±4.32)min、(3.75±1.04)d,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两组在手术中以及手术后未发生并发症,观察组中的半年随访复发率为2.33%,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62,P<0.05)。结论在进行高位结扎线缝制前,向后侧腹膜注射适量生理盐水,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促进病情康复,进一步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术与微小切口手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上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4年间116例腹股沟斜疝的患儿,分别为腹腔镜术治疗组和微小手术组各58例。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内环口缝扎术;微小切口手术组行腹股沟部切开疝囊高位结扎。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麻醉平均时间、手术时间、术后ICU入住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均长于微创切口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病率两组无明显差异,需要进一步手术干预的并发症两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镜和微小切口手术均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特点,但是微小切口组在麻醉选择、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监护时间上均较腹腔镜组有明显优势,更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斜疝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8例,选用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对照组37例,选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复发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1.9±11.7)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9.1±16.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切口长度为(6.0±2.4)mm,对照组平均切口长度为(43.1±1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2.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为1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2%,两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陈寿川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539-3540
目的:探讨采用小横切口经腹治疗小儿斜疝的疗效。方法:将244例小儿斜疝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B组(试验组)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旷置,比较两组疗效。结果:B组术后复发率较A组明显降低(P〈0.01),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旷置术治疗小儿斜疝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的临床效果,探讨护理措施。方法 72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高于对照组的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2年,观察组无1例复发,对照组复发3例(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疗效确切,结合合理的护理措施,可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腔镜疝修补术和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术组(n=20)和腹腔镜组(n=20),比较两组患者的单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随访6个月出现的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两组单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疝修补术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而腹腔镜疝修补术在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腹股沟疝患者应根据自身的病情和经济条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田丹  赵普 《中国医药科学》2012,(14):226-227
目的探讨简易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156例双侧腹股沟斜疝患儿实施简易二孔法腹腔镜手术。结果 156例患儿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术,0.5~2岁患儿51例,平均手术时间(35.0±2.2)min;2~7岁患儿105例,平均手术时间(26.5±2.5)min。术后未见阴囊水肿、睾丸疼痛及缺血性坏死。随访1~6月者95例,6~12月者30例,12~15月者23例,均无腹腔粘连,1例单侧复发(0.6%)。结论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的操作简单,具有切口美观、手术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是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免钉合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130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念  李天梁  邓超  付振宝  李蜀华 《安徽医药》2014,(11):2080-2082
目的:研究免钉合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安全性、临床效果,为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将该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255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采用免钉合腹腔镜修补术,对照组采用钉合腹腔镜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复发率、慢性疼痛、感觉异常、阴囊血肿、血清肿、术区感染、睾丸鞘膜积液、大出血、尿路感染等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钉合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钉合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相比具有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的优势,同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2例,治疗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阴囊水肿、切口下积血积液、感染等并发症,平均随访6月,早期1例复发,经腹腔镜手术修补成功,对照组平均随访6个月,4例复发,经再次开腹手术治愈。两组均无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及肠粘连等远期并发症。结论经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徐臣光 《中国基层医药》2014,(16):2408-2410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选择11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经腹斜切口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治愈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治愈率均高达100%,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出发生率[(31.47±5.36)min、(10.53±2.15)mL、(4.51±1.05)分、(4.85±1.17)d,0、7.2%]均低于对照组[(34.15±6.12)min、(18.17±3.16)mL、(5.01±1.31)分、(6.68±1.58)d、10.9%、21.8%](t=2.10、2.98、2.14、2.46,)(x2=4.69,均P〈0.05)。结论采用微创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