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黄荆Vitex negundo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和硅胶柱色谱等色谱技术,对黄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荆95%乙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荭草素(1)、黄荆诺苷(2)、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牡荆苷(4)、木犀草素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5)、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7)、迷迭香酸甲酯(8)、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9)、咖啡酸(10)及银桦苷G(11)。结论 化合物511为首次从牡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畲药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紫玉兰干燥花蕾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单木质醇葡萄糖苷(1)、(1S, 3R)-1-(3, 4-二甲氧基-苯基)-2-[4-(3-羟基-丙基)-2-甲氧基-苯氧基]-丙烷-1, 3-二醇(2)、3′, 4-O-二甲基雪松素(3)、4-O-甲基雪松素(4)、β-胡萝卜苷(5)、β-谷甾醇(6)和山柰酚-3-O-(6″-反式-对-香豆酰基)-α-D-甘露吡喃糖苷(7)。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紫玉兰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7为首次从木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其完整13C-NMR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制备薄层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文冠果花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文冠果酮A(1)、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3-O-甲基槲皮素(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槲皮苷(5)、杨梅素-3-O-芸香糖苷(6)、酪醇(7)、异东莨菪素(8)。结论 化合物1为一新的单萜类化合物,并通过CD试验确定了绝对构型,化合物258为首次从文冠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反相制备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穿心莲酸(1)、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2)、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4)、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异高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6-C-β-D-葡萄糖-8-C-β-D-半乳糖芹菜素(9)、绿原酸(10)。结论 化合物27910为首次从穿心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齿叶白鹃梅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齿叶白鹃梅Exochorda serratifoli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胡萝卜苷(1)、熊果酸(2)、紫丁香苷(3)、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芹菜素-7-O-β-D-新橙皮糖苷(6)、木犀草素-7-O-β-D-新橙皮糖苷(7)、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8)、芦丁(9)、咖啡酸(10)、槲皮素-3-O-β-D-新橙皮糖苷(11)。结论 化合物37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ODS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蒙古黄芪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芒柄花素(1)、毛蕊异黄酮(2)、(6aR, 11aR)-3-羟基-9, 10-二甲氧基紫檀烷(3)、染料木素(4)、芒柄花苷(5)、毛蕊异黄酮苷(6)、7, 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D-葡萄糖苷(7)、(6aR, 11aR)-9, 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8)、红车轴草素-7-O-D-葡萄糖苷(9)、黄芪甲苷(10)、异黄芪皂苷II(11)、黄芪皂苷VIII(12)、腺嘌呤(13)、鸟嘌呤核苷(14)、尿嘧啶核苷(15)、胡萝卜苷(16)。结论 化合物13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疏刺茄Solanum nienkui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疏刺茄的三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 2′, 4′-三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1)、香叶木素(2)、柚皮素(3)、山柰酚(4)、槲皮素(5)、咖啡酸乙酯(6)、原儿茶醛(7)、邻羟基苯甲酸(8)、香草醛(9)、水杨酸甲酯(10)、N-p-香豆酰酪胺(1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茄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红鱼眼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广西民间草药红鱼眼Phyllanthus reticulatu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3, 4-二-O-甲基鞣花酸(2)、4, 4′-二-O-甲基鞣花酸(3)、3-O-甲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4)、橙皮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6→1)]-β-D-吡喃葡萄糖苷(5)、无羁萜(6)、二氢红花菜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7)、3, 3′-二-O-甲基鞣花酸(8)。结论 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骨碎补Drynaria fortune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骨碎补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3个木脂素类(13)和8个黄酮类化合物(411),其结构经1H-NMR、13C-NMR、2D-NMR、ESI-MS等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 (7′R,8′S)-二氢脱氢二松柏基醇4′-O-β-D-葡萄糖苷(1)、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secoisolariciresinol 4-O-β-D-gluco- pyranoside(3)、北美圣草素(4)、eriodictyol 7-O-β-D-glucopyranoside(5)、新北美圣草苷(6)、柚皮苷(7)、木犀草素(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8-C-β-D-葡萄糖苷(10)、2′,4′-二羟基二氢查耳酮(11)、麦芽酚3-O-β-D-葡萄糖苷(12)、β-谷甾醇(13)、β-胡萝卜苷(14)。结论 化合物1311为首次从水龙骨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810为首次从槲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发现化合物1在常温下存在旋转异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 抗感染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制备单体化合物,根据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荭草素(1)、异牡荆苷(2)、芹菜素-6-阿拉伯糖基-8-葡萄糖苷(3)、芹菜素-3′-甲氧基-7-O-芸香糖苷(4)、槲皮素(5)、金丝桃苷(6)、异槲皮苷(7)、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8)、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9)、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10)、圣草次苷(11)和圣草素(12)。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线叶菊属植物及线叶菊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小花八角Illicium micranth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小花八角的枝叶提取物经醋酸乙酯萃取,余下水相经过反复的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个新化合物和9个已知的成分,分别是小花八角苷(1)、7-β-D-glucosyl pseudomajucin(2)、4, 7, 9-trihydroxy-3, 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α-L-rhamnopyranoside(3)、icariside E3(4)、isolaric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5)、芦丁(6)、杨梅树皮素-3-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8-C-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莽草酸(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是首次从八角属植物中分离到的seco-prezizaane型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G蛋白β3亚单位(GNB3)和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相互作用是否与子痫前期的发生有关联.方法 采用ACE基因PC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及GNB3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成都地区汉族188例子痫前期及273例正常孕妇进行对照检测.结果 子痫前期及正常孕妇GNB3 C825T和ACEI/D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GNB3 C825T等位基因及ACE I/D相互作用与子痫前期发生的危险增加有关(OR 0.439~1.203,P均>0.05).对联合基因型与血压水平关系的分析发现,正常对照组TT/Ⅱ基因型携带者其舒张压水平增高[(77.61±1.26) mmHg(1 mmHg=0.133 kPa)],且高于TT/ID[(70.94±1.64) mmHg]、CT/ID[(73.15±0.89) mmHg]和CT/DD[(72.57±2.14) mmHg]基因型携带者(P均<0.05);未见患者组联合基因型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有关(P>0.05).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GNB3基因C825T及ACE基因I/D位点的相互作用与中国人(成都地区)子痫前期发病有关联,但发现两基因的相互作用与正常孕妇舒张压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A20及NLRP3基因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患儿及健康儿童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预测JIA患儿生物制剂疗效中的作用。方法:依据2001年国际风湿病学联盟诊断标准,收集68例初诊JIA患儿及同期33例健康儿童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A20及NLRP3基因mRNA表达水平。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2014年提出的JIA疾病活动度评分,将疾病无活动状态视为临床缓解。比较初诊时JIA患儿及健康儿童A20及NLRP3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根据不同治疗选择分为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组、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组及非生物制剂组,随访两基因表达与治疗6个月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初诊时,相比于健康对照组,JIA组A20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39),全身型JIA(systemic JIA,sJIA)组A20基因表达水平低于非全身型JIA(non-systemic JIA,non-sJIA)组(P=0.005);2组NLRP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方法 以单叶蔓荆的果实(蔓荆子)为材料,用石蜡切片法研究单叶蔓荆种子形态解剖学特点,通过种子吸胀和抑制物测试研究其休眠原因,采用浓硫酸和赤霉素(GA3)处理打破种子休眠。结果 打破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方法为GA3处理,解除休眠的最佳方法为浓硫酸处理15 min,1.0 mg/mL GA3浸种18 h,蛭石培养床30 ℃恒温培养能够达到发芽率78.7%。结论 蔓荆具有坚硬厚实的果皮,机械束缚是休眠的主要原因;果皮中含有萌发抑制物质,GA3处理可有效解除单叶蔓荆种子的生理休眠。  相似文献   

15.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将外源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蛋白基因 CryIA(c) 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CpTI 共同转入四倍体菘蓝以获得鳞翅目昆虫小菜蛾抗性。方法 构建了以 CaMV 35S 为启动子,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Npt-Ⅱ) 为选择标记,带有 CryIA(c) 基因和 CpTI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pGBI121S4ABC 并转入根癌农杆菌 LBA4404。采用叶盘法遗传转化四倍体菘蓝。转基因再生植株经 PCR 和 Southern 杂交检测,并进行抗小菜蛾实验。结果 T0 代转化四倍体菘蓝的双基因阳性转化率达到 16.67%。Southern 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 CryIA(c) 基因和 CpTI 基因均已经随机整合到转基因菘蓝的基因组中。与野生对照相比,转基因四倍体菘蓝对小菜蛾显示出明显抗性。结论 转双价抗虫基因 Bt-CpTI 是提高四倍体菘蓝对小菜蛾抗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石斛碱(1)、石斛醚碱(2)、邻苯二甲酸丁酯(3)、松脂素(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穆坪马兜铃酰胺,6)、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N-反式香豆酰酪胺(8)、N-顺式香豆酰酪胺(9)、山药素III(10)、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1)。结论 化合物35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重楼中重楼皂苷I、II、VI、VII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UPLC-ELSD)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Class色谱系统,ELSD检测器,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以体积流量0.45 mL/min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 ℃。结果 被测成分在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回收率在98.36%~100.11%,RSD≤1.56%。结论 UPLC法分离效果及重现性好,且快速、简便,可作为重楼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葎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葎草干燥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24R)-stigmast-7, 22(E)-dien-3β-ol(1)、胡萝卜苷(2)、豆甾烷-3, 6-二酮(3)、epidioxyergosta-6, 22-dine-3β-ol(4)、豆甾醇(5)、大豆脑苷II(6)、齐墩果酸(7)、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1-己酯(8)、东莨菪内酯(9)、白桦脂酸(10)、大豆脑苷I(11)。结论 化合物1346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猪屎豆Crotalaria mucronat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成分,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染料木素(1)、1-(3-hydroxyfuro [2′, 3′, 9, 10] pterocarpan -5′-yl) ethanone(2)、尿嘧啶苷(3)、β-sitostenone(4)、(24R)-24-ethylcholest-4-en-3, 6-dione(5)、12-oleanene-3β, 22β, 24-triol(6)、正三十三烷醇(7)、香草醛(8)、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甲醛(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blumenol A(11)、β-谷甾醇(12)、胡萝卜苷(13)。结论 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212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