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衢州市城区蚊、蝇种群和密度监测,分析衢州市蚊、蝇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结果衢州市城区蚊类有3属4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6.82%,年平均成蚊密度为5.28只/(灯·h),6—8月为高峰期。城区蝇类有4科6属,绿蝇属和家蝇属为优势种群,分别占68.22%和23.82%,年平均蝇密度39.74只/笼,蝇密度高峰在6—8月。结论2005--2010年衢州市城区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蚊、蝇孳生地,密度指数明显下降,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拉萨市蚊虫种类构成及密度动态,为该市媒介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监测及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拉萨市城区不同方位选取调查点,以诱蚊灯法、人帐诱法及人工小时法捕获蚊类,用形态学和多重PCR方法进行蚊种鉴定。结果拉萨市蚊类包括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亚种和骚扰阿蚊,优势蚊种为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亚种。2009、2012年人帐诱法总蚊密度分别为19.57和3.06只/(帐·h),不同年份不同调查点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1.1=0.934,P〉0.05)。2009、2012年人工小时法总蚊密度分别为62.10和7.90只/人工小时,不同年份不同调查点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1.1=0.874,P〉0.05)。2012、2013年诱蚊灯法总蚊密度分别为1.47和0.20只/(灯·h)。不同年份不同调查点居民区蚊密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_1.3=1.503,P〉0.05)。2012年诱蚊灯法捕获的105只蚊虫中,经多重PCR鉴定,36只属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亚种纯合子(34.29%),69份出现杂交(65.71%)。结论拉萨市存在较稳定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蚊密度相对较低,提示该地区存在蚊虫及蚊媒传染病风险,应对该地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开展监测与风险评估,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5-2007年金华市城区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掌握金华市城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2005—2007年金华市城区蚊平均密度为12.47只/人工小时,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94.46%,其次为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3.65%和1.16%;蝇密度指数为50.03只/笼,优势种为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6.05%和24.56%;蜚蠊密度为126.74只/(100张·夜),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7.95%;捕鼠135只,鼠密度为0.33%,优势种为褐家鼠,占51.85%。结论淡色/致倦库蚊、大头金蝇和丝光绿蝇、德国小蠊以及褐家鼠是金华市城区防制的主要对象,要降低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应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其季节消长特点,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黑箱法与人工小时法蚊虫监测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以黑箱法替代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可能性。方法在3个现场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比较2种方法监测蚊种构成比、性别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监测结果显示,黑箱法监测蚊虫密度为1.51只/箱,低于人工小时法(3.13只/点),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5,P=0.0025)。2种监测方法蚊虫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相关性高,且有统计学意义(r=0.8833,P=0.0084)。分析雌蚊的密度和消长规律,人工小时法捕捉雌蚊密度(1.88只/点)高于黑箱法(0.50只/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3,P=0.0023);两方法逐月密度指数无相关性(r=0.4812,P=0.2743)。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种和构成有所不同,黑箱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90.6%),有少量的三带喙库蚊(4.1%)、白纹伊蚊(2.4%)、骚扰阿蚊(2.9%),未监测到中华按蚊;人工小时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42.8%)和骚扰阿蚊(40.3%)为主,除三带喙库蚊(11.7%)和白纹伊蚊(4.7%)外,还监测到中华按蚊(0.5%)。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虫性别比不同,黑箱法雄蚊多于雌蚊,人工小时法则相反。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雌蚊数接近,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8,P〈0.001)。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雄蚊数差异较大,黑箱法高于人工小时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1,P〈0.0001)。结论研究均表明蚊虫监测方法能否捕获某一蚊种与该地区此蚊种密度的丰富度有密切关系,黑箱法适合于多种蚊种监测,捕获雌蚊数量少于雄蚊。作为蚊虫监测方法的规律性和标准操作程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海淀区奥运会比赛场馆及周边的蚊蝇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为奥运会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虫密度监测采用CO2灯诱捕法;蝇类密度监测采用天幕式捕蝇笼诱捕法。结果在海淀区奥运会比赛场馆共捕获蚊972只,平均密度为2.89只/(灯·h);捕获蝇5 156只,平均密度为30.69只/(笼·d)。结论根据监测结果,海淀区奥运场馆及周边的蚊虫密度在8月上旬密度较高,蝇类密度在8月出现降低,可根据蚊蝇消长规律采取措施,做好杀灭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兴化市城区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灯诱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2013年鼠密度0.4%,优势种群为褐家鼠,占53.6%;蚊密度为2.05只/(h·灯),优势种群为淡色库蚊,占89.2%;蝇密度为4.3只/笼,优势种群为家蝇,占72.7%;蜚蠊密度为0.5只/张,优势种群为德国小蠊,占88.3%.结论 兴化市城区鼠、蚊、蝇和蜚蠊等病媒生物种群密度低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标准,防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丹阳市蚊蝇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蝇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结果 2009—2015年共捕获成蚊7 350只,平均蚊密度为0.44只/(灯·h),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90.11%。不同年份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年消长呈双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7月和10月;共捕获蝇1 879只,平均蝇密度为2.68只/笼;家蝇和麻蝇为优势种,分别占27.35%和26.98%。自2009年,蝇密度逐年升高,至2013年出现高峰,此后密度下降,全年消长呈单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7月。结论 2009—2015年,丹阳市蚊蝇密度整体均处于较低水平,但蝇密度在个别年份存在反弹现象,提示应充分利用蚊蝇密度监测结果,科学指导蚊蝇防治工作,并逐步建立和完善蚊蝇防治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溴氰菊酯控制蝇类密度,预防地震后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方法使用了空间喷雾与滞留喷洒相结合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实验。结果采用0.05%溴氰菊酯每天喷洒厕所、垃圾集中点、生活污水排放处,持续6d,对照组与实验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均有显著差异;入住帐篷和厨房内滞留喷洒溴氰菊酯,帐篷内药效可持续7d,厨房内仅持续4d,对照组与实验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溴氰菊酯空间喷雾和滞留喷洒均能有效降低蝇类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动态,为科学合理有效地控制病媒生物,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四川省卫生厅下发《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于2008—06/10,在阿坝州汶川、理县、茂县、小金和松潘5县地震重灾区开展蚊、蝇、鼠密度监测,蚊、蝇密度统一用目测法,鼠密度用鼠迹法。结果共监测22周次。监测安置点达249点次;蚊平均密度2.71只/(人工.小时);鼠平均密度2.07处/2000m;蝇平均密度0.91只/m^2,蝇密度以厕所、垃圾监测点最高。结论地震后,经过各级疾控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使阿坝州病媒生物总体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避免了病媒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阿勒泰地区口岸的蚊蝇监测,掌握口岸蚊蝇种群构成、密度、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口岸蚊蝇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蚊类采取诱蚊灯法,蝇类采取捕蝇笼法,并对捕获的蚊蝇进行种类鉴定。结果此次监测共捕获蝇类4 785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3科10属12种,优势种为丝光绿蝇;捕获蚊类142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1科3属4种,优势种为尖音库蚊。在吉木乃、塔克什肯口岸首次捕获了传播疟疾的重要媒介米赛按蚊和传播西尼罗热脑炎的重要媒介尖音库蚊,在吉木乃口岸生活区首次捕获雨兆花蝇。结论口岸区域蚊蝇新纪录的发现,说明新疆口岸具备蚊蝇传播传染病的流行条件,有必要加强相关传染病病原体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吉林洮南草原蚊虫种群,开展现场蚊虫防治试验研究。方法采用人诱、人帐诱收集蚊虫,以滞留喷洒和热烟雾法进行灭蚊试验。结果在吉林洮南草原采获蚊虫2属5种,其中背点伊蚊(60.0%)和刺扰伊蚊(37.8%)为优势种群。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后1h热烟雾法蚊虫密度下降率可达100%,但到24h则完全失效;滞留喷洒后1h蚊虫密度下降率为97%,48h仍能达70%,滞留喷洒具有一定的持效效果。结论该草原蚊虫优势种群为背点伊蚊和刺扰伊蚊,热烟雾和滞留喷洒法对蚊虫均具有快速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灭蚊磁诱捕蚊虫效果,为灭蚊磁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在部队营区及市郊公园各放置1台灭蚊磁,用帐诱法同步进行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在监测时段内灭蚊磁共诱捕蚊虫3 153只,其中淡色库蚊占86.7%,三带喙库蚊占4.7%,白纹伊蚊占4.6%,刺扰伊蚊占4.0%。结论灭蚊磁场对多种蚊虫有良好的连续诱捕效果,是灭蚊及监测蚊虫密度较理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合肥市病媒生物监测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合肥市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夜夹法;蚊类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监测采用诱蝇笼诱法;蟑螂监测采用蟑螂屋诱捕法。结果全年鼠密度为0.44%,褐家鼠为优势鼠种;蚊密度为28.89只/人工小时,库蚊为优势蚊种;蝇密度为1.99只/个,大头金蝇为优势蝇种;蟑螂密度为1.71只/张,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结论对鼠、蟑螂的防制应采取加强卫生宣传以及治理环境和化学药物并重的综合治理方针;对蚊、蝇的防制应主要采取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孳生地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杀虫气雾剂、杀虫烟剂和蚊香对灾民居住区入室蚊蝇的快速杀灭效果。方法采用常规药效试验方法。结果经施药前后蚊蝇密度监测和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试验,杀虫气雾剂和杀虫烟剂对入室蚊蝇均具有快速杀灭效果,蚊香对室内蚊虫具有驱杀效果。结论杀虫气雾剂和杀虫烟剂可用于室内蚊蝇快速杀灭,蚊香可用于驱杀室内蚊虫。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柳州市区内蚊、蝇、蟑和鼠等病媒生物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柳州市制定病媒生物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类外环境采用目测鼠迹法,室内采用粘鼠板法;蚊类居民区和单位采用容器指数法,大型水体采用勺捕法;蝇类室内采用粘捕法,室外采用目测法;蟑类采用粘蟑纸法进行监测。结果2009—2011年,鼠密度指数由0.048只/块逐步降低至o.006只/块,外环境的鼠密度指数由38.43处鼠迹数/2000m降低到0.53处鼠迹数/2000m;居民区和单位蚊密度指数由44.56%降低至1.58%,大型水体的密度指数由2.899%降低到0.001%;蝇密度指数由2.97只/条降低至0.03只/条;蟑类密度指数由0.283只/张降低至0.008只/张。结论柳州市病媒生物密度控制较好,已基本达到国家卫生城标准,采取的控制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湖南省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季节消长规律及抗药性情况,为本省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在全省设立6个监测点,4—10月份每月监测媒介伊蚊幼虫和成蚊种群、密度,采集伊蚊幼虫进行抗药性测定。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诱蚊诱卵器法,成蚊采用双层叠帐法,抗药性监测幼虫采用浸渍法,成蚊采用接触筒法。结果布雷图指数法共调查25200户,布雷图指数为10.08,其中城镇居民区为11.06,农村居民区为9.10。7月份到达高峰为19.42,10月份最低为3.22。全年共布放25100个诱蚊诱卵器,诱蚊诱卵指数为6.31,其中城镇居民区为7.98,农村居民区为4.67。7月份到达高峰,诱蚊诱卵指数为15.56,4月份最低为0.16。成蚊监测共布放1008帐次,捕获白纹伊蚊590只,总帐诱指数为1.17只/顶·h。其中公园/竹林帐诱指数最高为1.60只/顶·h,城镇居民区次之为1.49只/顶·h。全年密度高峰在7月份为2.39只/顶·h,最低在4月份0.03只/顶·h。抗药性监测显示,六个监测点的成蚊对所提供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对两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均敏感。各监测点幼虫对所提供的三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主要为敏感或低抗。结论本省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在全省广泛分布且夏秋季节密度较高。一旦有输入性病例,可造成本地暴发和流行的风险。采取以孳生地治理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科学防蚊灭蚊,是防控登革热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蚊蝇抗性程度,为防治蚊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敌敌畏药物采用浸渍法测定抗性;结果:1999年8月蚊虫对敌敌畏抗性级别达到高抗,对其它三种药物均为敏感;蝇类对敌敌畏达到高抗,对其它三种药物均为中抗:结论:通过本项研究为指导蚊蝇有效化学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及时掌握绵竹市地震灾后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动态,为病媒生物性疾病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控制病媒生物,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保护灾区人民健康。方法根据《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要求,采用目测法监测蚊虫、蝇类密度;鼠迹法监测鼠类密度。结果绵竹市震后6-10月各监测点平均蚊虫密度为13.45只/人工.h,平均蝇类密度为0.23只/m2,平均鼠类密度为4.00处/2 000 m。结论地震后绵竹市6月、7月蚊?蝇?鼠密度较大,对灾区人民健康造成巨大隐患,8月份居民入住板房蚊?蝇?鼠密度明显下降,已达到不足为害水平。  相似文献   

19.
2002—2007年江苏省主要病媒生物密度与构成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无锡、南京和徐州3个市病媒生物的调查,分析江苏省2002-2007年鼠、蚊、蝇和蜚蠊的发生动态,为江苏省病媒生物防治及其传播疾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鼠和蜚蠊密度全年监测,分别选择夹夜法和粘蟑纸法;成蚊密度和蝇密度监测时间为4-11月,分别选择人工小时法和笼诱法。结果江苏省蚊、蝇和蜚蠊密度2002-2007年年际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2005年或2006年;鼠密度逐年下降;优势种淡色库蚊构成比呈下降趋势;白纹伊蚊、黄胸鼠构成比总体呈逐年上升,2007年分别在10%和25%左右;优势种德国小蠊构成比越来越高,2007年高达97%。2002-2007年逐月密度分析,蚊类在7月和9月出现2个高峰,蝇类6-9月呈单高峰且高峰值在9月,蜚蠊在8-9月出现高峰,鼠类在各年每月间波动较大,高峰值多出现在3月和8月。结论2007年江苏省对病媒生物的控制有效,但仍需加强病媒生物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同时白纹伊蚊和黄胸鼠有可能成为次优势种,与此相关的传播疾病危险性增强。建议加强对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