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前列腺癌精确大分割放疗时分次间和分次内前列腺靶区位移情况。方法 对 2013—2016年间28例接受5 Gy9次放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定位前2周B超引导下经直肠穿刺前列腺内植入纯金标记3颗,仰卧位体膜固定充盈膀胱并直肠内插置直肠扩张球囊充气60 ml后CT定位,Pinnacle系统制定放疗计划。23例患者Synergy加速器治疗,每次疗前CBCT校位,扫描图像与计划图像行骨配准记录摆位误差,然后通过前列腺内金标位置配准记录前列腺位移误差,两次之差为分次间位移。5例患者Novalis加速器治疗,通过前列腺内金标配准,疗中ExacTrac系统实时跟踪金标位置变化,观察前列腺分次内位移。结果 23例患者每次疗前均测量位移共计207次,左右、上下、前后位移平均值分别为(0.05±0.10)、(0.20±0.22)、(0.19±0.18) cm;3个方向>0.3 cm位移分别为1、52、49次,>0.5 cm位移分别为1、29、16次。5例患者每次疗时监测测量金标位置移动5次共计225次,左右、上下、前后位移平均值分别为(0.61±0.50)、(0.68±0.69)、(0.70±0.67) mm,各方向>3 mm移动分别为0、1、1次。结论 前列腺癌精确大分割放疗时分次间位移远远大于分次内位移,分次间位移必须校正后才能放疗。分次内靶区位移尽管变化较小,但仍有必要监测分次内靶区位移,以防患者体位变动造成靶区脱靶照射。直肠内球囊插入对前列腺位置具有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评估宫颈癌患者分次内、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方法:从2014年1月至9月选取16例诊断为IIb-IIIb期的宫颈癌患者,所有病人均未行手术治疗,而是采用三维调强放疗作为根治性治疗。每个病人在放疗前后行10次20个CBCT扫描图像,与计划CT进行配准融合,得到三维方向矢量误差,用X(左右)、Y(腹背)、Z(头脚)、CR(旋转角度)表示。计算摆位误差的平均变化及标准差。结果:收集320套CBCT图像,每个病人平均20套。所选CBCT扫描图像显示:患者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内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4)cm、(0.17±0.18)cm、(0.20±0.19)cm;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3)cm、(0.17±0.20)cm、(0.25±0.20)cm。结论: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患者在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数为0.15cm,这一大幅度的误差需要在放疗中被考虑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种配准方式分析直肠癌术后放疗在图像引导下的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25例直肠癌术后患者,采用俯卧位固定,治疗期间每例患者先连续采集6次锥形束CT图像,然后每周采集1次(共4次),共采集10次锥形束CT图像.在采集图像的方法、条件、配准区域、重建方法相同的情况下,分别采用灰度配准和骨配准分析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 灰度配准的摆位误差结果X轴(-0.13±0.15)cm、Y轴(-0.03±0.31)cm、Z轴(-0.13±0.20)cm.骨配准的摆位误差影响X轴(-0.13±0.18)cm、Y轴(0.18±0.32)cm、Z轴(-0.15±0.23)cm.对2种匹配方法分别在X、Y、Z等3个方向上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显示,X、Z方向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Y方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行图形引导放疗时,2种配准方式摆位误差都符合临床要求,均可选择,建议首先使用灰度配准,骨性配准辅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六自由度床联合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在线纠正原发直肠癌患者摆位误差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疗科的17例原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例,女3例;中位年龄65岁。回顾性分析CBCT和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在线校正患者摆位误差的差异。结果首次CBCT获得治疗床的3个平移方向X(左右)、Y(进出)和Z(升降)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0.25)cm、(0.13±0.40)cm和(-0.28±0.31)cm;3个旋转方向RX(旋转俯仰)、RY(滚动)和RZ(左右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62±1.15)°、(-0.19±0.99)°和(-0.34±0.84)°。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摆位后,X、Y和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01±0.09)cm、(-0.01±0.05)cm和(-0.03±0.08)cm,RX、RY和R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16±0.40)°、(0.36±0.31)°和(-0.01±0.25)°。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前、后比较,平移方向(X、Y和Z方向)和旋转方向(RX、RY和RZ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移方向中,Z方向误差值出现频率较高的范围为0.20~0.79 cm;旋转方向中,RX方向误差出现较大的频率范围为0.20°~2.99°;骨模式和灰度模配准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放疗进行,摆位误差中除Y方向外,X、Z、RX、RY和RZ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增大。结论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有助于减小原发直肠癌患者放疗的摆位误差,建议采用六自由度床在线校正原发直肠癌放疗的摆位误差,直肠癌患者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推荐骨模式配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IGRT治疗中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医科达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分别治疗胸部肿瘤患者20例,每次治疗前均行CBCT扫描,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原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分析X、Y、Z轴方向的平移误差及旋转误差,比较骨性配准、灰度值配准及手动配准间的差异。结果:20例胸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共行384次CBCT扫描。手动配准、骨性配准、灰度值配准在X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01±0.29)cm、(0.04±0.31)cm、(-0.02±0.28)cm,在Y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11±0.41)cm、(0.12±0.45)cm、(0.09±0.41)cm,在Z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11±0.23)cm、(-0.05±0.22)cm、(-0.08±0.23)cm;X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61±1.09)°、(0.34±1.44)°、(0.66±1.28)°,在Y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06±0.83)°、(0.04±1.89)°、(0.16±1.6)°,在Z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17±1.45)°、(-0.19±1.53)°、(-0.13±1.45)°。结果显示手动配准、骨性配准和灰度值配准三种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胸部肿瘤患者行IGRT时,需要根据病变具体部位选择配准方式,建议自动配准后必要时结合手动微调,直到配准结果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6.
曲颂  朱小东  李龄  付庆国 《肿瘤防治研究》2011,38(12):1434-1437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治疗中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医科达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分别治疗腹部肿瘤患者20例,每次治疗前均行锥形束CT(CBCT)扫描,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原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分析X、Y、Z轴方向的平移误差及旋转误差,比较骨性配准、灰度值配准及手动配准间的差异。结果20例腹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共行282次CBCT扫描,手动配准、骨性配准、灰度值配准在X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02±0.27)cm、(-0.04±0.28)cm、(-0.03±0.27)cm,在Y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08±0.46)cm、(0.11±0.48)cm、(0.09±0.48)cm,在Z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01±0.28)cm、(-0.02±0.28)cm、(-0.02±0.28)cm;X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57±1.78)°、(0.73±2.17)°、(0.67±1.98)°,在Y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15±1.24)°、(0.12±1.51)°、(0.23±1.47)°,在Z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05±0.92)°、(0.02±1.02)°、(0.18±1.04)°,其中骨性配准与灰度值配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与手动配准的摆位误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部肿瘤患者行IGRT时,需要根据病变具体部位选择配准方式,建议骨性配准后必要时结合手动微调,直到配准结果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7.
胸段食管癌IGRT中摆位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使用CBCT测量食管癌IGRT中的摆位误差,为ART开展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使用千伏级CBCT采集23例胸段食管癌治疗前、后摆位图像,探讨配准方法、病变部位以及不同治疗时间IGRT前摆位误差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 骨性及灰度匹配在x、z轴测量摆位误差有显著差异。不使用CBCT下PTV在x、y、z轴向胸上段癌分别外扩6、17、6 mm,胸中段癌分别外扩4、17、6 mm,胸下段癌分别外扩11、11、4 mm。每次使用CBCT行疗前摆位误差纠正则x、y、z轴向分别外扩2、2、4 mm。不同治疗时间IGRT前摆位误差在y轴上相近(P=0.858),在x、z轴上自第5周开始IGRT前摆位误差均高于其他几周(P=0.001, P=0.000)。结论 胸段食管癌IGRT中建议采用灰度配准。不同部位食管癌PTV在x、y、z轴向外扩范围应有所不同。IGRT可使PTV外放边界显著缩小。疗前期摆位误差可考虑用于指导后续治疗,治疗后期患者x、z轴向疗前摆位误差变大,建议自第5周时更换体膜进行模拟定位,重新制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8.
目的 验证CBCT图像引导系统骨性和灰度配准算法的精度和适用范围,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仿真人头颈和胸腹体模,模拟三维方向摆位偏移并在完成每次摆位时获取CBCT图像。用IGRT系统的骨性和灰度配准方法分别配准计划CT图像与各次摆位CBCT图像,得到体模在x、y、z方向偏移量。分析两种配准方法的精度和重复性,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 头颈体模骨性和灰度配准在x、y、z轴向的误差分别为(-0.65±0.22) mm和(-0.70±0.17) mm (P=0.00)、(1.02±0.27) mm和(0.90±0.20) mm (P=0.00)、(1.46±0.53) mm和(1.47±0.47) mm (P=0.54);胸腹体模的分别为(0.82±0.33) mm和(0.79±0.18) mm (P=0.03)、(2.45±1.17) mm和(1.61±0.84) mm (P=0.00)、(1.44±3.25) mm和(0.19±1.11) mm (P=0.00)。结论 灰度配准精度和稳定性高于骨性配准,头颈部配准精度稍优于胸腹部,临床使用时应分别进行测试并根据治疗精度要求选择合适方法并修正误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本单位应用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门控技术在左侧乳腺癌深吸气屏气(DIBH)放疗的基本流程,比较应用OSMS与CBCT确定左侧乳腺癌DIBH放疗摆位误差的一致性。方法 20例左侧乳腺癌患者采用DIBH方法治疗,OSMS与模拟定位DIBH体表外轮廓配准,CBCT扫描与模拟定位CT配准各记录得到误差数据,数据包括左右(x)、上下(y)、前后(z)方向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Rx、Ry、Rz。采用Pearson法分析两者相关性,Bland-Altman法检验两者一致性。结果 两种方法呈正相关,x、y、z方向平移误差以及Rx、Ry、Rz方向旋转误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74、0.84、0.65、0.41、0.54(P<0.01),95%CI值分别为-0.37~0.42 cm、-0.39~0.41 cm、-0.29~0.49cm和-2.9°~1.4°、-2.6°~1.4°、-2.4°~2.5°,均<5mm和3°。20例左侧乳腺癌DIBH放疗患者系统误差<0.18cm,随机误差<0.24cm。结论 左侧乳腺癌DIBH放疗中应用OSMS与CBCT两种方式确定与模拟定位状态误差具有一致性,CBCT图像引导基础上使用无辐射的OSMS验证位置信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千伏级CBCT评价自制体部固定装置在肺部SBRT中的固定效果。方法 选取SBRT肺肿瘤患者10例(中央型、周围型各5例),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每次SBRT前后骨性配准和软组织配准的平均摆位误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种型别分次间骨性配准后摆位误差差别。结果 中央型和周围型患者分次间骨性配准摆位误差在横断面左右、前后、上下方向不同( P =0、001),分别为( 0. 01±0、32)、( -0、08 ±0、38)、( 0. 14±0、36) cm和( -0、23 ±0、39)、( -0、13 ±0、52)、( 0. 21±0、33) cm,上下方向误差最大( P=0、003),左右方向误差最小( P=0、001)。总平均误差分别为( 0. 09±0、33)、( -0、10 ±0、44)、( 0. 17±0、35) cm,效果优于其他常见固定方式。利用骨性配准分次内摆位误差为( 0. 00±0、00) cm。软组织配准的结果也类似。结论 自制体部固定装置可降低SBRT中肺肿瘤运动范围,提高摆位精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利用四维锥形束CT(4D-CBCT)监测食管癌精确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勾画食管癌合理的计划靶区(PTV)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医科达Axesse直线加速器机载4D-CBCT对16例食管癌患者精确放疗前行扫描,系统自动重建图像并与治疗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得患者在头脚(SI)、左右(LR)、前后(AP)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经过自动校正后,再次行4D CBCT扫描,并按照同样的匹配方式与计划CT进行配准,采集校正后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结果 16例患者共获166次扫描。校正前,4D-CBCT图像在SI、LR、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5.6±0.4)mm、(3.4±0.5)mm和(2.2±0.2)mm,经过校正后在SI、LR、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1.6±0.2)mm、(0.2±0.1)mm和(0.3±0.2)mm。摆位误差调整前在LR、SI、AP方向上临床靶区(CTV)到PTV外放边界分别为7.3mm、9.4mm和7.6mm,调整后分别为3.0mm、4.6mm和2.5mm。结论 利用4D-CBCT图像在治疗前进行误差校准,可以明显缩小摆位误差,更加准确地勾画食管癌PTV的范围,提高食管癌的放疗精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 Catalyst在宫颈癌患者放疗摆位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与膀胱容积(BV)、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7-12月收治的33例宫颈癌患者,首次治疗时常规摆位(室内激光+体膜标记)后进行CBCT验证,再利用Catalyst分别获取有膜与无膜时患者影像,并将其作为参考影像;非首次时常规摆位后利用Catalyst辅助摆位,并进行每周2次CBCT验证。记录BV和BMI,以及两系统在腹背(AP)、头脚(SI)、左右(LR)的摆位误差。结果 两系统摆位误差在SI和LR方向不同,Catalyst较CBCT受BV和BMI影响显著(P<0.05)。BV 在200~300 ml时,Catalyst无膜误差与BV在SI方向R值为-0.316(P<0.05);BV>300 ml时,有膜误差与BV在AP方向R值为-0.493(P<0.05),无膜误差与BV在SI、LR方向R值分别为0.335(P<0.05)、-0.348(P<0.05)。BMI<25 kg/m2时Catalyst有膜误差与BMI在 LR 方向R值为0.197(P<0.05),≥25 kg/m2时AP、SI方向R值分别为0.818(P<0.05)、-0.498(P<0.05);无膜误差在BMI≥25 kg/m2时与BMI在 AP、LR方向R值分别为0.652(P<0.05)、-0.558(P<0.05)。结论 Catalyst 与CBCT相比摆位误差在SI、LR有显著差异,基于Catalyst的摆位易受宫颈癌患者BV与BMI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准确的靶区位置是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旨在分析在肺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疗中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的摆位误差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9例单发肺部恶性肿瘤行立体定向放疗的患者,每次放疗前行CBCT扫描,将得到的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匹配,获得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值,并计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外扩至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边界.同时,还分析对可能影响摆位误差的临床参数等进行分层比较.结果:29例患者共获得155幅CBCT图像.考虑误差方向时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68±3.62)、(-1.34±3.90)和(0.36±2.15)mm,只考虑误差数值大小时分别为(3.16±2.42)、(3.29±2.48)和(1.74±1.30)mm.根据摆位误差得到CTV外扩至PTV的边界在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分别为9.6、10.0和5.3 mm.病灶位于周围的肺部肿瘤患者前后方向摆位误差更大(P=0.007),下肺病灶、右肺病灶、肺转移灶在头脚方向摆位误差更大(P=0.008、0.000和0.000).结论:肺部肿瘤患者放疗中的头脚和前后方向摆位误差较大,立体定向放疗需采用锥形束CT扫描、呼吸控制等技术以减少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光学表面引导放疗中摆位误差与皮肤弹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文献中头、胸、腹部皮肤弹性参数R7进行数据提取并分析其与年龄相关性,另外选取重庆市肿瘤医院收治的鼻咽癌、乳腺癌、宫颈癌患者共54例进行研究。首次治疗时常规摆位后进行OBI验证,利用Catalyst分别获取有无膜时体表影像作为参考影像;非首次治疗均用Catalyst辅助摆位,并进行每周两次CBCT验证。记录3个方向上Catalyst摆位误差,Pearson法分析其与年龄相关性。结果 3个部位R7随年龄变化均呈负相关(P<0.01)。无膜时男性头颈部的Catalyst随机误差与年龄在3个方向上均呈正相关(左右0.866、腹背0.645、头脚0.624,P<0.05),女性则较弱。头颈部系统误差与年龄相关性在男性左右方向、女性腹背方向上呈正相关(P<0.05)。女性胸腹部摆位误差与年龄相关性较弱。摆位误差与皮肤弹性关联主要表现在男性头颈部,关联系数绝对值左右>头脚>腹背。结论 在光学表面引导的头颈部放疗中,皮肤弹性或许可成为评估男性摆位误差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光学表面引导放疗中摆位误差与皮肤弹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文献中头、胸、腹部皮肤弹性参数R7进行数据提取并分析其与年龄相关性,另外选取重庆市肿瘤医院收治的鼻咽癌、乳腺癌、宫颈癌患者共54例进行研究。首次治疗时常规摆位后进行OBI验证,利用Catalyst分别获取有无膜时体表影像作为参考影像;非首次治疗均用Catalyst辅助摆位,并进行每周两次CBCT验证。记录3个方向上Catalyst摆位误差,Pearson法分析其与年龄相关性。结果 3个部位R7随年龄变化均呈负相关(P<0.01)。无膜时男性头颈部的Catalyst随机误差与年龄在3个方向上均呈正相关(左右0.866、腹背0.645、头脚0.624,P<0.05),女性则较弱。头颈部系统误差与年龄相关性在男性左右方向、女性腹背方向上呈正相关(P<0.05)。女性胸腹部摆位误差与年龄相关性较弱。摆位误差与皮肤弹性关联主要表现在男性头颈部,关联系数绝对值左右>头脚>腹背。结论 在光学表面引导的头颈部放疗中,皮肤弹性或许可成为评估男性摆位误差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CBCT引导下鼻咽癌放疗疗程中的摆位误差,评估CBCT的使用频率。方法 收集放疗全疗程(7周)使用CBCT引导且每周使用频率≥3次的初治IMRT患者26例。将每周的摆位误差分为每周首次误差(Ef)及除每周首次外的后续误差(Ec),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每周Ef之间、Ec之间、Ef与Ec之间差异。结果 7周Ef的两两周间比较左右(ML)、上下(SI)、前后(AP)方向均相近(P>0.05);7周的Ec两两周间比较ML、SI方向上也均相近(P>0.05),但AP方向不同(P<0.05);7周中同一周次Ef与Ec比较ML和SI方向各周均相近(P>0.05),AP方向第1周Ef与Ec间不同(P<0.05),其余各周Ef与Ec之间均相近(P>0.05)。结论 鼻咽癌IMRT中,ML和SI方向摆位误差在全程都比较稳定,AP方向摆位误差仅在第1 周与后面几周之间有差异;建议除特殊情况外,可在放疗第1周每天进行CBCT扫描,后续几周的放疗中可每周扫描1次以减少CBCT的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塑形垫结合热塑网膜体位固定方法在放疗过程中较单一热塑网膜或真空垫固定方法能否减少摆位误差。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湘雅常德医院接受放疗的头颈和胸腹肿瘤患者66例,其中头颈肿瘤患者27例、胸腹肿瘤患者39例。15例头颈肿瘤患者使用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A组),12例使用塑形垫结合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B组);19例胸腹肿瘤患者使用真空垫固定(A组),20例使用塑形垫结合热塑体膜固定(B组)。对所有患者实施锥形束CT扫描,统计配准后得到左右(left-right,LR)、头脚(superior-inferior,SI)和腹背(anterior-posterior,AP)方向及旋转角度摆位误差值,分析不同体位固定方式间的摆位误差大小。结果:对于头颈肿瘤患者,B组在LR、SI以及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0.06±0.06)cm、(0.08±0.07)cm、(0.12±0.17)°,小于A组的摆位误差(0.10±0.11)cm、(0.13±0.14)cm、(0.25±0.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胸腹部肿瘤患者,B组在LR和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0.10±0.08)cm、(0.09±0.18)°,小于A组摆位误差(0.14±0.12)cm、(0.22±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I和AP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肿瘤和胸腹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使用塑形垫结合热塑网膜的体位固定方式相比于其他单一体位固定方式而言,能够提升患者体位的重复性、稳定性,减少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参考点标记方法是肿瘤CT模拟定位标记的常用方法,食管癌调强放疗中选取不同参考点标记位置对摆位误差存在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研究胸中上段食管癌2处参考点标记位置的摆位误差.方法 选取20例2016-01-01-2016-10-31于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首次接受胸中上段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患者.所有治疗次数分为奇数次和偶数次2组,参考点选在下颌骨体中线位置为下颌组;参考点选在胸骨剑突上方平坦处为胸部组.照射前摆位后获取CBCT在线匹配,得出左右、腹背和头脚方向摆位误差,并用2.5∑+0.7δ算出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外放界值.2组摆位误差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 下颌组患者左右、腹背和头脚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34士1.55)、(1.22±1.65)和(-0.17±2.30) mm,胸部组的分别为(-0.50±2.40)、(-0.77±3.82)和(1.23±2.09) mm,2组在上述方向的比较P值分别为0.263、0.042和0.044.下颌组PTV外放界值分别为5.21、5.63和7.02 mm;胸部组PTV外放界值分别为7.20、11.94和7.87 mm.结论 采用下颌部位参考点标记的定位方法,在减少摆位误差方面优于胸部参考点标记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碘油标记的肝癌图像对有无图像引导放疗(IGRT)中不同配准方法及靶区外放范围的影响。方法 5例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后放疗的肝癌患者,在医科达IGRT联合主动呼吸控制(ABC)系统下,每日治疗前用锥形束CT (CBCT)采集图像。根据靶区及邻近器官进行治疗计划CT图像和CBCT容积图像配准,记录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偏移值(CBCT1),并校正摆位误差;纠正后再次CBCT扫描与CT图像配准(CBCT2);治疗结束后,再次CBCT扫描与CT图像配准(CBCT3)。用SPSS软件计算CTV-PTV的外放边界,对CBCT1、CBCT2、CBCT3比较结果行配对t检验。结果 CBCT1和CBCT2及CBCT3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偏移值不同,分别为0.254、-0.612、0.314 cm和0.020、0.014、-0.064 cm及-0.004、0.042、-0.040 cm。CTV-PTV外放边界无IGRT时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分别为0.96、0.96、0.83 cm,有IGRT时为0.67、0.68、0.58 cm。离线分析放疗过程中CBCT下碘油图像形态变化发现,即使在靶区(碘油)精确配准下,肝脏在上下方向、椎体在3个方向上仍有很大偏移值。结论 IGRT技术带来的CTV-PTV外放减小约3 mm。内靶区无标记物患者,CTV-PTV外放应将肿瘤上下方向误差及椎体误差考虑在内。配准时如果单纯以肝缘图像为参考配准点,图像配准将会有很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