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提高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7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中高血压5例,其中4例在排尿时发作;间歇性肉眼血尿3例。5例B超检查发现膀胱肿瘤,6例膀胱镜检查见黏膜下肿瘤;2例尿VMA升高。术前确诊2例,口服α受体阻滞剂2周。7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开放手术,6例行膀胱部分切除,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加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中血压波动2例。结果 6例经术后常规病理、1例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为膀胱嗜铬细胞瘤。随访1-10年,1例术后2年转移,诊断为恶性嗜铬细胞瘤,其他6例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 血尿、高血压和排尿时典型发作三联征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主要症状,可应用B超、CT、MRI、131I—MIBG作定位诊断,尿VMA和尿儿茶酚胺作定性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5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均通过膀胱镜检查获得定位诊断并均经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膀胱部分切除,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结果:5例获随访,时间2个月~9年。3例痊愈,2例分别于术后2个月、5年死于脑溢血。结论:膀胱镜是最主要的定位检查手段,术前准备与其他部位嗜铬细胞瘤同样重要,术式选择应依据病灶大小及部位。  相似文献   

3.
膀胱壁内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回顾3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分析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治疗。结果 3例中2例排尿时出现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及血压升高,1例仅有肉眼血尿,1例测尿VMA显著升高,3例均手术切除,恢复良好,结论 膀胱镜和CT是膀胱嗜铬细胞瘤诊断的主要方法,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的外科治疗(附151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提高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151例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麻醉管理、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经验。男82例,女69例,年龄15~73岁,平均39岁。肾上腺内120例,肾上腺外31例。结果 肿瘤切除术132例,肿瘤囊内剜除术1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7例。术中死亡l例。术后血压正常136例,仍需持续用药控制15例。良性嗜铬细胞瘤137例,9例复发;恶性嗜铬细胞瘤14例,其中10例5年内死于肿瘤转移。结论 手术切除肿瘤是嗜铬细胞瘤的根治方法,正确的术前诊断和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立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11月诊治的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因"体检镜下血尿1月余"入院,泌尿系B超、盆腔CT及MRI示膀胱前顶壁占位灶.于全麻下行膀胱肿瘤电切术,电切除部分肿物时,血压急剧升高至225/114 mmHg,考虑为嗜铬细胞瘤,改行膀胱部分切除;肿物切除时,患者术中血压一度下降至90/60 mmHg.术中、术后按嗜铬细胞瘤处理,痊愈出院.手术标本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膀胱嗜铬细胞瘤.随访30个月,患者血压正常.结论 膀胱嗜铬细胞瘤临床罕见,典型症状为血尿、排尿时头晕、心慌、血压升高,甚至晕厥,可借助B超、CT、MRI定位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13例患者中,高血压患者6例,其中5例在排尿时典型发作;间歇性肉眼血尿4例。术前确诊5例。13例均行手术治疗,9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和输尿管再植术,1例行TURBT术,1例行TURBT后中转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13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膀胱嗜铬细胞瘤,其中9例患者获得3~11年随访,1例患者术后6年死于肝转移。结论:与排尿有关的阵发性高血压发作,头痛头晕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可应用B超、CT、MRI、123I-MIBG作定位诊断,尿VMA和儿茶酚胺作定性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严格随访。  相似文献   

7.
恶性嗜铬细胞瘤(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提高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治水平.方法总结1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2例均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24h死于顽固性低血压,余11例随诊2年6个月~13年,平均5年6个月.首次手术根据肿瘤浸润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确诊恶性嗜铬细胞瘤5例中,1例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出现顽固性低血压,抢救无效于术后24h死亡;余4例存活2~3年死于肿瘤复发及高血压并发症.7例首次手术病理诊断为嗜铬细胞瘤者,术后10个月~5年肿瘤复发,病程中发现肿瘤转移至肝3例,肝、肺、骨均有转移者2例,局部淋巴结转移2例.存活时间<2年者3例,3~11年者4例(包括目前存活3例).结论病理难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现代影像学检查(CT、MRI等)可为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对直径>5cm,内部结构不均匀的复发性嗜铬细胞瘤,应果断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高危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处理(附35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高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高危嗜铬细胞瘤患者临床手术治疗资料,总结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结果:27例肿瘤位于肾上腺,8例位于肾上腺外。切除肿瘤33个,平均直径10cm,平均重量350g;2例因切除困难,仅作活检。4例为复发性嗜铬细胞瘤,3例证实为恶性嗜铬细胞瘤。结论:高危嗜铬细胞瘤术前必须有充分的药物准备和明确的定位诊断,术中应严密监测和处理血压波动,术后须注意低血糖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切除膀胱嗜铬细胞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分析6例经腹腔镜切除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有关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结果6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前确诊5例。行膀胱部分切除6例,随访1~2年,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典型症状是排尿时或排尿后血压升高、头痛、头晕、心悸出汗等。B超、CT、MRI对诊断均有较高价值。腹腔镜下切除是当今最先进、最有效、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术后监测尿儿茶酚胺含量,可以了解是否治愈。  相似文献   

10.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均术前明确诊断,6例行膀胱部分切除,2例行肿瘤局灶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多数具有内分泌功能。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是定位诊断的手段,VMA检查在定性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2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位于腹膜后主动脉旁26例,位于膀胱6例。有典型儿茶酚胺症临床表现者29例,24h尿尿香草基杏仁酸(VMA)阳性率为70.8%,CT及MRI定位诊断率分别为96%及83.3%。膀胱嗜铬细胞瘤均经膀胱镜获定位诊断。结果 32例均经开放手术切除肿瘤。全组均经病理证实。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生化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明确诊断。术中应重视预防及正确处理手术并发症。长期严密的临床随访是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治疗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科2000年1月~2006年10月16例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左侧10例,右侧6例,瘤体直径2.5~4.6cm,平均3.1cm。结果术前准备时间6~28d,平均11d。除1例因肿瘤周围粘连严重和出血中转开放外,其余15例均成功切除肿瘤,手术时间平均110min(90~170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35ml(80~650ml)。3例嗜铬细胞瘤切除后血压正常,术后即刻未用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4和6h收缩压由135mmHg降至80mmHg,1例56h后收缩压突然由140mmHg降至85mmHg,立即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溶液维持血压正常。术后病理诊断15例为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开放者为低度恶性嗜铬细胞瘤,局部包膜浸润。术后平均住院12d(9~20d)。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除1例需口服降压药外,其余血压均自然恢复正常,24h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含量均正常。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是治疗嗜铬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在治疗嗜铬细胞瘤的过程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增进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90年至2010年36例经病理证实为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就诊原因:高血压28例,排尿终末血压升高5例,查体发现1例,腹痛就诊2例.36例均检测24 h尿香草基扁桃酸(VMA),VMA异常升高阳性率为88.9%(32/36).经腹部B超、CT、MRI及131碘-间位碘代苄胍(131 I-MIBG)等检查进行定位.36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行腹腔镜手术.结果 本组异位嗜铬细胞瘤单发34例,多发2例.手术切除肿瘤直径为3.4~18.2 cm.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嗜铬细胞瘤,其中恶性嗜铬细胞瘤9例.结论 VMA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131 I-MIBG定位、定性准确可靠.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嗜铬细胞瘤也成为一种术式选择.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术后可给予131 I-MIBG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处理方法.方法 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病例3例.年龄分别为41、28、32岁,均为妊娠期间出现高血压,并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分别于妊娠27周+1,12周+4,14周+3就诊.24 h尿儿茶酚胺明显升高;肿瘤位于右肾上腺2例,双侧肾上腺1例,肿瘤直径4.5~10.0 cm,术前诊断"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结果 例1于孕32周行全麻下剖宫产术,顺利分娩一健康女婴,同时行后腹腔镜下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切除7.0 cm肿瘤1枚.例2及例3均选择流产.例2行后腹腔镜下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切除右肾上腺4.5 cm肿瘤1枚.例3拒绝进一步治疗.例1及例2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嗜铬细胞瘤.结论 对于妊娠早期出现高血压、典型发作性高血压或伴有头痛、心悸、大汗三联征,分娩后高血压仍未恢复正常的孕妇,应考虑嗜铬细胞瘤;及时诊断可显著降低母亲及胎儿死亡率;处理上应根据妊娠所处的时期及嗜铬细胞瘤的功能状态选择恰当的方式.妊娠中期是较理想的手术治疗时机.腹腔镜手术治疗妊娠嗜铬细胞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处理方法.方法 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病例3例.年龄分别为41、28、32岁,均为妊娠期间出现高血压,并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分别于妊娠27周+1,12周+4,14周+3就诊.24 h尿儿茶酚胺明显升高;肿瘤位于右肾上腺2例,双侧肾上腺1例,肿瘤直径4.5~10.0 cm,术前诊断"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结果 例1于孕32周行全麻下剖宫产术,顺利分娩一健康女婴,同时行后腹腔镜下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切除7.0 cm肿瘤1枚.例2及例3均选择流产.例2行后腹腔镜下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切除右肾上腺4.5 cm肿瘤1枚.例3拒绝进一步治疗.例1及例2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嗜铬细胞瘤.结论 对于妊娠早期出现高血压、典型发作性高血压或伴有头痛、心悸、大汗三联征,分娩后高血压仍未恢复正常的孕妇,应考虑嗜铬细胞瘤;及时诊断可显著降低母亲及胎儿死亡率;处理上应根据妊娠所处的时期及嗜铬细胞瘤的功能状态选择恰当的方式.妊娠中期是较理想的手术治疗时机.腹腔镜手术治疗妊娠嗜铬细胞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45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者39例(87%)。尿香草基苦杏仁酸和血儿茶酚胺定性诊断阳性率为73%,93%。B超、CT、MRI定位诊断阳性率为90%,96%,95%。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5例(78%),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0例(22%)。良性嗜铬细胞瘤39例(87%),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13%)。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成功切除肿瘤,无手术死亡患者。结论:嗜铬细胞瘤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定性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肿瘤是惟一有效的措施,充分的术前准备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应长期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7.
嗜铬细胞瘤1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75例嗜铬细胞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45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27例。有典型儿茶酚胺症临床表现者166例,24 h尿VMA阳性率为86.3%,B超、CT定位诊断率分别为95.9%及94.3%。结果170例行开放手术切除肿瘤,5例经后腹腔镜切除肿瘤。全组均经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其中良性163例,恶性1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嗜铬细胞瘤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生化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明确诊断,术前准备极为重要,术中应严密监测和处理血压波动,同时应重视预防及正确处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治疗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本院2000年2月~2008年12月25例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左侧15例,右侧10例,肿瘤直径3.0 - 5.6 cm,平均4.2 cm.结果 除3例因出血和肿瘤粘连严重中转开放手术外,其余22例均成功切除肿瘤.手术时间67~210min,平均123min;手术出血量50~450mL,平均120mL;术中下腔静脉破裂2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修补;1例术后24小时死于继发出血.术后病理诊断24 例为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为低度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住院时间8~20天,平均12天.随访5~36个月,平均12个月,除1 例需口服降压药外,其余血压恢复正常,24 小时尿VMA 检查正常,无远期并发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对最大径<6cm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安全、有效、创伤少、出血少、恢复快.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在治疗嗜铬细胞瘤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治疗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本院2000年2月~2008年12月25例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左侧15例,右侧10例,肿瘤直径3.0 - 5.6 cm,平均4.2 cm.结果 除3例因出血和肿瘤粘连严重中转开放手术外,其余22例均成功切除肿瘤.手术时间67~210min,平均123min;手术出血量50~450mL,平均120mL;术中下腔静脉破裂2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修补;1例术后24小时死于继发出血.术后病理诊断24 例为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为低度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住院时间8~20天,平均12天.随访5~36个月,平均12个月,除1 例需口服降压药外,其余血压恢复正常,24 小时尿VMA 检查正常,无远期并发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对最大径<6cm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安全、有效、创伤少、出血少、恢复快.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在治疗嗜铬细胞瘤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为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施行腹腔镜膀胱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B超、CT、MR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定位,肿瘤43mm×32mm×30mm大.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min,术中出血80ml,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7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