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是糖人,一年多了……我拒绝倾诉,宁愿把自己藏起来;我不好强,却也害怕被同情,遭怜悯……平日里我根本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周边的亲朋好友知道我病情的是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与高血压病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当今世界上,凡是传染病得到满意控制的国家或地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仅美国每年约70多万人死于心脏病,在中国也是如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血管病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第一致死原因,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在我国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中,高血压、冠心病的死亡率80年代比70年代升高了3~4倍,它已成为严重的卫生健康与社会问题,现将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进展和今后发展方向等有关问题作一扼要评述,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 ficiency Virus)即AIDS的病源病毒,1983年由法国Montanier,1984年美国Gallo和Levy从个别AIDS的患者中分离出来,曾被分别称作LAV,HTLV-Ⅲ,ARV。HIV是逆转病毒的一种,RNA是遗传物质,经病毒感染后的RNA转为DNA,其一部分作为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心衰)总是和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相关,但室性心律失常也最容易引起心衰。本文简要回顾了心衰中的电生理重构、细胞内钙摄取和导致心律失常的机制。细胞解偶联,钙离子稳态和纤维化是主要导致心律失常的因素。目前心衰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新的诊断和治疗措施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医脾胃与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数千年无数医疗实践的总结,有系统的理论系统和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时至今日,一直为我国人民的生衍繁殖作出了巨大贡献,理应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但传统医药学仍带有经验医学的色彩,随着时代的前进,任何科学都要紧跟现代化的步伐,中医也不例外因此,中医现代化和把中医与现代化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各取所长,相互融汇渗透的新兴的中西结合医学,便是中医药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信息系统和分子生物学全面地改变了生物学,包括现代医学的面貌,并涉及生命和疾病的最本质的内涵.因此,我们要实现中医现代化和在深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就要把中医药学和生命科学中最先进和现代化的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最捷径和最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途径和思路方法.1从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系统探讨证的发病机制是阐明证实质的突破□中医药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首先要从研究证着手,因此证的研究(包括证法方药及证效相应的结合研究)是中医迈向现代化的起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肾虚证、脾虚证、血瘀证以及阴虚和阳虚证的研究,已应用现代科学的各种技术方法,从多学科、多途径和多层次已在整体水平、器官水平和细胞水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初步复制了模拟中医证型的多种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了各种反映机体内在变化的微观的实验指标,验证了一系列证效结合的方药疗效.总的来看,虽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多停留于整体、器官和细胞层次上,真正深入到分子、基因和信息系统的发病机制研究为数较少,可能尚未真正涉及到证的本质和内涵.疾病状态也可以说就是机体在不同层次上的生物信息系统功能表现异常因此纠正信息系统的障碍环节,正是治疗学的靶标,而干预基因的表达,就是这个靶标之夭.近年来研究实践说明,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进展之一是能够接近并干预基因,为疾病防治带来革命性转折.由此看来,从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系统着手,来探讨证的发病机制,是研究证实质的突破口.2分子生物学是探讨中药疗效机制的主要途径中药是靠复方治病的,即使一味单药,也含有多种成分,因此其作用机制是复杂的,是多途径和多层次的,可能作用于器官或细胞水平,也可能作用于分子、蛋白多肽或基因水平.现代药理学认为,后者反映了机体与药物相互关系更深入或直接的层面,为药物治疗学发展带来了新的目标和动力.不少危害人民健康严重、发病率高、死亡率大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哮喘病、风湿病和肿瘤病等都属于多基因疾病,在临床上则需要能对功能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综合调控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从基因表达水平研究中药治疗原理,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苗头.3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出路在于切实采用循证医学中医药学是我国民族的传统医学,但却带有浓厚的经验医学的色彩,它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药物资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与21世纪的循证医学在理论上是相通的所谓循证医学就是提倡在个人经验和已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基础上作出医疗决策,强调结合个人经验和研究依据处理患者因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依据循证医学的原则,中医的临床研究,多属于第3或第4级,第1级和第2级的相对较少.对一些多因素多基因调控的疾病,国际上大量实践证明,不可能由小样本临床试验来完成,而应尽量开展大样本的RCT(MegaTrial)才能完成,并进行严格的高质量的系统评价,把中医药中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变成具有确切科学依据的有效疗法,中医药学若要迈进现代化,真正走向国际,就要在临床上大力推行循证医学,这是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问一名25岁男性,一年来在步行运动后出现恶心及呕吐,此症可能是何病因,应如何处理?患者没有服药,身体健康。答对运动时发生恶心或呕吐所知不多,有报告马拉松运动员发生恶心者,在训练时为1.8%,在比  相似文献   

7.
肺心病心电图酷似心肌梗塞图形改变,极易误诊为心肌梗塞,须严密观察并结合心电图改变且注意以下几点,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1.肺心病者,当感染控制,心肺功能好转后,其QS波型能在短期内改变。 2.当肺心病症状好转后,QS波型亦能改变 3.肺心病的ECG表现无心肌梗塞之ST—T典型演变,有肺型P波。 4.加描V_3R—V_4R导联,若V_3R、V_4R为“rs”型,而V_1—V_4为“QS”型,则心梗可能性较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杂志》2007,15(12):969-971
血管性痴呆与阿森海默氏病有许多共同的发病机制。阿森海默氏病发病初期就有脑血管功能与结构性改变,血管性痴呆时,也有β淀粉样物质沉着于脑神经元。中年高血压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老年性痴呆(包括血管性与阿森海默氏病)的发病率都增加。老年时发生的高血压与痴呆、认知功能关系并不明确,但一般认为血压不宜降得太低。老年人过低血压影响脑组织灌注,反而增加痴呆的发病率。老年人高血压治疗要勤随访、勤观察。  相似文献   

9.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969-971
血管性痴呆与阿森海默氏病有许多共同的发病机制.阿森海默氏病发病初期就有脑血管功能与结构性改变,血管性痴呆时,也有β淀粉样物质沉着于脑神经元.中年高血压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老年性痴呆(包括血管性与阿森海默氏病)的发病率都增加.  相似文献   

10.
正共济失调是一组症群,其显然是共同的含意,生命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的,当然也必须在神经系统的协调下才能实现一个正常协调运动,机体许多部位的病变引起了神经系统伤害,均可导致共济失调:(1)感觉性的: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病变、脊髓、脑干、丘脑顶叶通路或顶叶;(2)前庭性的:Meniere病;(3)小脑性的:小脑及其传入传出通路的病变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遗传性共济失调,按病  相似文献   

11.
正皮肤病变无论是正常人或任何其它疾病几乎均可伴发的病态。甚至有人说:人的一生没有不发生皮肤病的。如此常见的病态,不仅给病人带来许多痛苦和尴尬,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故皮肤病变早已成为临床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独立成为具有极大科研、临床价值的独立学科——"皮肤病学";而糖尿病随着现代化,发病率也正在迅猛增长,故临床上糖尿病伴发皮肤病变也就十分常见。但值得  相似文献   

12.
该文研究3453名成年人(≥20岁),用2001年与2005年NCEP—ATPⅢ,关于亚洲人腹围与BMI标准,观察10.4年。132名发生缺血性脑中风(IS)。具备代谢综合征(MS)1~2,≥3个因素的危险比分别为2.69,4.30(2001年标准),3.16与5.15(2005年标准,P值都〈0.05)。MS再加上肥胖可轻度减少生存率。已符合MS标准的病人再加上肥胖并不能明显增加MS人数,也不能改变预测脑中风危险。用腹围代替BMI可轻度减少MS人数,可增加预测脑中风危险比。结论:MS可预测缺血性脑中风。2005年NCEP标准对预测lS效果较好。在已有MS基础上加上肥胖用处不大。  相似文献   

13.
瘦素与肥胖及其与临床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是一种新型的炎性标志物,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对多种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较低LMR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的不良预后以及PCI术后的并发症等密切相关。本文就LMR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群中伴有焦虑情绪的比例较高是临床公认的事实,无论是就诊人群的小样本调查,还是以社区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而且在门诊就诊人群的断面调查中,焦虑比抑郁更多见.如荷兰的门诊患者断面调查显示,存在焦虑者占40%[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筛查阳性],而存在抑郁的只有26%[抑郁自评量表(CESD)筛查阳性].社区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广泛性焦虑是独立于抑郁症的,与冠心病存在关联的因素[1].  相似文献   

16.
更新的血脂指南中,一级预防危险分层引入增强的危险因素,二级预防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再分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进一步降低。联合降脂已成为趋势,用药种类、给药方式及治疗靶点均有全新呈现。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肾小球肾炎时,由浸润白细胞产生的活性氧,对肾小球损害起重要作用,已经下述实验证实:①应用实验肾炎模型马杉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所致),投给肾小球上聚集白细胞的大白鼠,以白细胞活化因子佛波醇肉豆蔻酸盐乙酸盐(phorbolmyristate acetate,PMA),可增强活性氧产生,引起明显肾小球内血栓形成;②从浸润肾小球内的白细胞释放的髓过氧化物酶(MPO)为正电荷酶,故与带负电荷的肾小球血管壁结合,接着与过氧化氢(H_2O_2)和氯离子反应,生成次氯酸(OC(?))以及单线态氧((?)O_2),进一步引起严重的组织损害。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与甘丙素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石湘芸,赵云涛,张昭馥,杨晔,丁殿勋,张继峰,杨青,唐朝枢,汤健,张肇康甘丙素(Galanin,GAL)是1983年由Tatemoto等在猪的小肠内分离提纯的一种活性多肽物质。随后,许多实验研究证明GAL在动物体内广泛分...  相似文献   

19.
心肌缺血与QT与QTc间期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QT和QTc与心肌缺血和自主神经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52例动态心电图中见发作性ST段下移的病例被列为分析病例,男3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10(41~82)岁。结果显示ST段下移前和最大下移时,QT和心率的RR间期均有相关性(r均=0.75,P<0.01),但QT与RR间期直线回归方程的截距有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ST段下移前5分钟和ST段最大下移时,QTc和心率有显著性差异,QTc的差值与心率(r=0.34,P<0.05)和最大ST段下移的程度(r=0.31,P<0.05)呈正相关。结论心肌缺血是影响QT和QTc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spinal and balbar muscual atrophy,SBMA),是一种晚发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化性疾病,主要累及下运动神经元、感觉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一种独特的多聚谷氨酸胺(poly Q)病,由配体依赖的雄激素受体(AR)基因突变所致。于1968年由美国医生Kennedy首次报道~([1])。故也称为Kennedy's disease,KD);1991年La Spada~([2])发现X染色体上雄激素受体基因(AR)的第1个外显子内三核苷酸CAG异常重复扩增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又称为X连锁隐性遗传性脊髓延髓型肌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