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一起腺病毒55型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控制感染传播。 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制订病例定义,描述流行特征;采集患者咽拭子,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鉴定病原体。 按照边调查边控制的原则,落实防控措施。 结果 2016年6月21日至7月8日累计发病43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咽拭子标本检测确认为腺病毒55型感染,病例主要来自神经外科(41例,占95.35%),罹患率为24.12%(41/170)。 结论 该疫情是由腺病毒55型引起的医院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传播途径可能为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建议医疗单位将腺病毒纳入呼吸道疾病常规诊断项目,提高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早期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起腺病毒引起的咽结膜热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查明2005年7~8月发生在呼和浩特市一起儿童少年游泳后出现发热、咽痛、扁桃体红肿、眼结膜充血为特征的咽结膜热爆发的病原学病因和流行因素.方法 制定病例临床诊断标准,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描述流行特征;采用回顾队列调查的方法分析流行因素;对患者咽拭子、便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患者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 2005年7~8月,呼和浩特市发生咽结膜热病例468例,疫情波及呼市四个市区,发病高峰为8月2日,病例主要为中小学生.病例的临床特征为发热伴咽痛、扁桃体炎、结膜炎.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病例95.05%有游泳史.回顾队列调查显示发病危险因素与游泳馆游泳池水污染有关.PCR检测及血清学检测证实为腺病毒感染.对PCR阳性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确定为腺病毒3型.结论 发生在呼和浩特市咽结膜热爆发疫情的病原体为腺病毒,爆发主要是通过被污染游泳池水传播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金晶  张业成  刘映乐  吴建国 《疾病监测》2018,33(11):940-944
目的 调查2015年湖北省武汉市<5岁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15年武汉市儿童医院<5岁全部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及相关临床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组轮状病毒(RV),PCR方法检测肠道腺病毒(AdV),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诺如病毒(NoV)、札如病毒(SaV)、B组和C组轮状病毒及星状病毒(AstV),利用巢式RT-PCR对轮状病毒进行G/P基因分型。 分析病毒性腹泻病原分子流行特征。 结果 2015年武汉市<5岁全部腹泻患儿3 009例,病毒性腹泻病例流行季节以RV最为明显, 9— 11月病例数占阳性病例数的50.3%;NoV的流行高峰在9 — 10月,占阳性比例的40.9%。 AdV占2.0%、AstV占1.8%,SaV、B组和C组RV未检出。 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年龄主要为<2岁婴幼儿。 RV毒株G型与P型血清型分型结果显示,G型与P型组合则主要以G3P[8]和G1P[8]为主,构成比分别为37.4%和17.9%。 结论 武汉市儿童病毒性腹泻病例携带的病原体具有多样性,以RV为主,主要流行株为G3P[8]。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引起一起发热疫情的人腺病毒4a型基因特征。方法2019年10月,北京市通州区某小学出现发热疫情,采集病例的咽拭子标本,提取标本核酸作为模板,利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32种呼吸道病毒和细菌。 对于腺病毒检测阳性的标本核酸,利用腺病毒特异性引物扩增3个基因(Fiber、Hexon和Penton)的片段并测序,采用局部序列比对基本检索工具(BLAST)比对序列,进行进化关系分析。结果采集的6份病例标本中,腺病毒全部阳性,其他检测的呼吸道病毒和细菌均为阴性。 Fiber、Hexon和Penton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6份标本中的腺病毒均为4a基因型。进化分析显示,该病毒与近年来美国流行的4a型腺病毒高度同源。结论人腺病毒4a型在北京市可以引起呼吸道发热疫情。  相似文献   

5.
陶霞  张晶  魏跃红  周勇  白志军  吴新伟 《疾病监测》2018,33(11):902-907
目的 了解广州市2012 — 2016年人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基因分型与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12 — 2016年广州市临床诊断恙虫病患者全血,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56 kDa型特异性抗原基因并测序,通过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 共收集到临床诊断恙虫病患者标本906份,其中220份经巢式PCR检测阳性(阳性率24.3%),包括Karp型138株、Kato型29株、Gilliam型39株和TA763型13株,另有1株未确定型别。 两个发病高峰期为5 — 6月和9 — 10月,发病区域集中在从化区、增城区等农村地区。 结论 近年来广州市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呈现多样性,但以Karp型为主要流行型,需要加强对恙虫病东方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6.
一起由腺病毒3型引起的儿童咽结合膜热暴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腺病毒3型引起的咽结合膜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因素。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和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幼儿园发生的咽结合膜热暴发病例进行发病经过和传播因素的调查,采集患者咽拭子进行病毒分离,核酸鉴定,采集血清进行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自2004年6月21日~7月19日,幼儿园349名幼儿中共有258人发病,罹患率73.9%。病例分布在不同年级、班别间无差别。流行曲线呈单峰型。在日托幼儿中,参加游泳幼儿的罹患率明显高于未参加游泳的幼儿(X2=28.96,P<0.001),且随游泳次数的增多,罹患率升高。实验室结果,用PCR检测27例病人的咽拭子标本,10份腺病毒基因阳性(37.0%),其中6份进行了基因序列测定,并对获得的基因序列(290bp)进行分析,显示与腺病毒3型同源性达97%,可认为PCR扩增物为3型腺病毒。同时还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I型副流感病毒等其它病原体。结论此次疫情主要的病原体是腺病毒3型,幼儿主要通过在幼儿园游泳池戏水以及接触传播的途径引起咽结合膜热暴发,同时合并其它多种病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7.
万寒兵  杨玉荣  林亮  彭景贤  王静 《疾病监测》2019,34(12):1126-1129
目的对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土右旗)一起老年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暴发的处置进行描述,为今后该类事件的规范化处置提供参考。方法对2018年土右旗疫情的全部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乙脑病毒核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及部分村民、家猪样品中的乙脑病毒抗体。结果此次暴发疫情中,5人发病,其中2例死亡,均在8月发病,均为农村无乙脑疫苗接种史且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5例病例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乙脑病毒核酸阴性,5份村民血清的IgM抗体阳性,108份村民血清的IgG抗体阳性,2份家猪血清的IgM抗体阳性。结论2018年土右旗发生了老年人乙脑暴发疫情,当地人群和猪中存在乙脑病毒感染。 今后应加强乙脑疫情和蚊媒的监测及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8年河北省一起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的流行特点及暴发原因,探讨疫情处置经验。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18年河北省一起疫情发生学校的基本情况,搜索病例并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描述疾病流行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及危险因素探索,同时采集患者粪便或肛拭子、食物和水等环境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及肠道致病菌的检测。结果本次疫情持续6 d,累计发病55例,涉及16个班级,罹患率为1.60%。 其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男女性别比为1.62∶1,年龄为6~37岁,平均年龄9.13岁。 患者症状以呕吐(92.73%)、腹泻(65.45%)为主,无重症死亡病例,病程1~2 d。 危险因素调查显示,高发病班级与无病例班级学生饮食及饮水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共采集病例标本19份,11份标本GⅡ组诺如病毒阳性,1份标本星状病毒阳性。 采集食品及水样本41份,检测肠道病毒均阴性,细菌学指标亦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该起暴发疫情由GⅡ组诺如病毒感染引起,人–人接触或呕吐物形成的气溶胶传播在疫情中起关键作用,首发病例发现、隔离不及时及呕吐物处理消毒不规范是导致疫情扩展蔓延并最终暴发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2018年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一起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处置,探讨炭疽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特点及诊断方法,为今后炭疽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接触史、接触方式、临床特征等资料进行分析;实验室检测采取病原分离鉴定、PCR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进行抗体检测等。结果本次疫情23例病例分布于1个自然村,均为男性,病例最小20岁,最大64岁,年龄分布集中在30~55岁(占91.30%),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95.65%)。本次暴发疫情的流行期为23 d, 确诊病例10例,PCR方法检测样本阳性7份。分离到炭疽芽胞杆菌1株,PCR方法检测到了其毒力质粒。结论本次暴发疫情特点鲜明,剖解、剥食、宰杀病畜和接触病畜及相关产品等是炭疽发病的危险因素;传染源为染疫病牛羊,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传播,农民为高危人群;及时采取联防联控是控制炭疽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2017年北京市大兴区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的感染来源及部分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追溯病例的感染来源。 结果 病例发病前1周有活禽接触史,病例咽拭子、深咳痰液、血液标本人感染H7N9禽流感核酸均为阳性,在暴露的活禽及外环境中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7名共同暴露者及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为阴性。 血凝素(HA)基因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测序分析显示未发生明显变异。 结论 活禽暴露是该病例感染的关键风险因素,病例的感染来源是购自某流动集市的活禽,病毒基因测序及HA0裂解位点测定,该病毒属于禽H7N9长江三角洲分支病毒,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1.
2016年8月,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某游泳馆发生一起咽结膜热疫情。7月26日至9月3日,发病64例,罹患率16.54%。病原学检测结果为腺病毒3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提示该游泳馆超负荷运转,消毒等卫生管理措施未落实到位是发生此次疫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测2004 — 2016年浙江省登革热疫情的时空聚集性分布,为制定登革热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2004 — 2016年浙江省登革热病例为研究对象,运用SaTScan软件进行时空扫描统计分析,使用ArcGIS软件对登革热总疫情和散发疫情的地区分布及时空扫描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结果 时空扫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4 — 2016年浙江省登革热总体疫情共有2个聚集区( P<0.05),分别为义乌市(2009–08 –01至2009 –09–30)和慈溪市(2004 –09–01至2004–10 –31);散发疫情共有1个一类聚集区和2个二类聚集区(P<0.05),分别为义乌市和浦江县(2012–08–01至2016–12–31)、杭州市市区(2013 –07–01至2016–11–30)和宁波市市区(2013 –07–01至2016–10–31)。 结论 义乌市、杭州市市区和宁波市市区是登革热输入的高危地区,输入风险在不断增加,浙江省应制定有效的登革热预防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2018年8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总体上,预计8月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事件可能呈下降趋势,而登革热、手足口病、霍乱等突发事件则可能较为多见,其中登革热输入风险及本地病例发生风险可能持续增加;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事件仍将处于发生风险时期,其中野生菌中毒处于高发期;灾区灾后水源性、食源性、动物源性和接触性传染病风险将有所上升。 结论 需要重点关注登革热、Ⅱ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食物中毒、高温中暑,对于洪涝灾害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暴发疫情情况及原因,为今后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对社区、医院进行主动搜索,对2017年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并对疫情暴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27例,发病高峰为8月21日至9月15日,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运河沿线的4个街道,以>50岁人员为主,占全部病例的61.16%,职业以离退人员(123例,占37.61%)及家务及待业(76例,占23.24%)为主。 病例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平均为5.20 d,其中住院病例为3 d(2 ~ 5 d),非住院病例为5 d(3 ~ 7 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Ζ=6.383,P<0.001)。结论本次暴发疫情可能是由登革热输入病例或隐性感染者引起的本地传播,建议加强医疗机构登革热诊断水平,提高登革热监测敏感性,长效运行登革热“网格区域责任制”,确保及早发现和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10 — 2016年猩红热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北京市猩红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应用累计和CUSUM模型探测猩红热流行的起始时间、负二项回归分析发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0 — 2016年北京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23 328例,报告发病率为8.85/10万 ~ 31.37/10万;2011年和2014年有2个发病高峰;呈夏、冬两季高发特点;流行起始时间最早为每年的3月和9月;病例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报告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丰台、延庆、通州、石景山和东城区;女性发病风险与男性相比 RR值为0.649(95%CI:0.567 ~ 0.743);3 ~、6 ~、15 ~ 岁年龄组与0 ~ 岁年龄组猩红热发病情况相比,RR值分别为11.885(95%CI:9.882 ~ 14.783)、5.745(95%CI:4.786 ~ 6.896)、0.005(95%CI:0.004~0.006);2011 — 2016年猩红热的发病风险与2010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值均>1),以2011年最高。 结论 北京市2010 — 2016年猩红热流行的起始时间在每年的3月和9月,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发病的重点人群,发病与性别有关。应在猩红热高发季节前对托幼机构和学校加强疫情监测和健康防治,以有效预防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不同阶段影像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31例重症腺病毒肺炎病例,将患儿病程分为急性期(起病1月内)、恢复早期(起病1~6月)和恢复后期(起病6月后)3个阶段,分析急性期患儿胸片病变范围与反映肺损伤严重程度的氧和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恢复期胸部CT特征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结果 31例患儿中25例<2岁,6例≥2岁,所有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急性期均有持续高热、喘息气促症状,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或降低,胸片改变早期主要表现双肺内带散在斑片影,随病情进展,肺部渗出快速向中外带发展,呈现肺段及大叶性肺实变,患儿胸片病灶范围越大,其肺损伤程度越重;胸片病灶范围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死亡率呈正相关(P<0.05),但与总住院时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死亡4例均发生在急性期,15例患儿在恢复期行胸部CT检查,11例在恢复早期即表现为肺部”马赛克”征伴反复咳喘症状,在恢复后期喘息症状虽减轻,但复查胸部CT无改善,这11例患儿中<2岁10例,≥2岁仅1例,另有1例<2岁患儿恢复期后期CT表现为支气管扩张和单侧透明肺,其余3例患儿恢复期胸部CT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 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急性期胸部X片改变可较准确反映病情严重程度与进展情况,与预后相关;而恢复期伴肺部后遗症患儿胸部CT典型“马赛克”征可长期存在,<2岁患者可能较≥2岁患者在恢复期更容易发生肺部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