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报道了1988年引入的40对NIH系小鼠,按1(?):1(?)同居10个月的繁殖生产结果。小鼠饲用上海饲料厂生产的繁殖用小鼠颗粒料,饮用自来水,每周更换垫料1~2次。统计结果表明,从初配至第一次产仔的天数一般为21~23天,平均23.1天,如去掉较为异常的1例(62天),则平均为22.1天。10个月内共繁殖253胎,每只母鼠繁殖3~9胎,平均6.3胎,总计产仔2221只。每胎窝仔数2~16只,以6~12只居多,平均8.78只。1~5胎平均离乳率在96%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系统研究不同初配日龄对NIH小鼠繁殖性能的影响。方法本试验按初配日龄分为4组,50、60、70、85 d各30对小鼠,记录了每对小鼠第1~6胎的繁殖性能。结果 70、85 d组在产仔数、离乳数、离乳率、出生及离乳仔鼠平均体重与50 d组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 05,P0. 01);与60 d组比在出生仔鼠平均体重、离乳数有显著差异(P0. 05);各组胎间隔无差异性(P0. 05); NIH小鼠第2~3胎平均产仔数与第1胎比具有明显升高(P0. 05),第5~6胎显著下降(P0. 05);第3~4胎离乳数与第1胎相比有差异性(P0. 05);出生仔鼠平均体重、离乳率随胎次增加而增加(P0. 05,P0. 01),离乳仔鼠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 NIH小鼠在70~85日龄初配繁殖性能较好,第2~3胎繁殖性能稳定,建议繁殖至第6胎。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PPswe/PS1dE9转基因小鼠生物学特性标准化资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APPswe/PS1dE9转基因小鼠杂合子交配繁殖,建立基因型鉴定方法,选择160窝次的1158只小鼠分别统计4胎内不同胎次、不同基因型的繁殖性能及生长发育指标.结果 ①APP/PS1片段大小为600 bp;②第2胎和第3胎的仔鼠数量及阳性数量均大于第1胎(P<0.05),阳性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③第1、2胎之间的胎间隔天数较短(P<0.05),第2、3胎的窝产仔数、离乳仔数及离乳率均高于其它两胎(P<0.05);④第3胎和第4胎的初生窝重、泌乳力和离乳个体重较为稳定;⑤雌雄APP/PS1小鼠的最高体重分别为24.45±0.92 g和30.21±2.53 g;⑥该转基因小鼠的基因型不影响其体重(P>0.05).结论 建立了APP/PS1小鼠的基础生物学特性资料;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松木刨花、枫木刨花、纸皮和稻草4种垫料对NIH小鼠繁殖性能及仔鼠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确定能作为新型实验动物垫料的原材料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松木刨花、枫木刨花、纸皮(纸箱厂下脚料)和稻草4种垫料,用160只(80只雄80只雌)60日龄的、平均体重30g的NIH小鼠进行繁殖试验,记录了每对小鼠第1至第6胎的窝产仔数、胎窝重、离乳仔数和胎次间隔,同时也记录了每对小鼠第1、第2胎仔鼠从出生到90日龄的体重。结果松木刨花组小鼠的窝产仔数极显著低于稻草组和纸皮组(P〈0.01),姐垫料的小鼠在离乳率、胎次间隔和仔鼠初生重上,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生长发育方面,4组垫料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4种垫料中松木刨花垫料对NIH小鼠的生长发育、繁殖性能指标有一定影响,但与其它3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而枫木刨花对小鼠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影响不大,是一种比较适合的垫料原材料。  相似文献   

5.
SX1近交系小鼠生长繁育主要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测定SX1近交系小鼠的生长繁育指标,为建立该品系小鼠的生物学特性资料提供实验数据。方法从采用全同胞兄妹交配方式繁殖获得的F20、F21代仔鼠中选择30对小鼠,连续繁殖5胎,分别测定窝产仔数、24h窝重、仔鼠均重、离乳仔数、离乳均重、胎间隔等几项指标;以第2胎小鼠作为生长发育观察对象,测定1-10周间每周的体重变化,计算每周体重增长情况。结果SX1小鼠1-5胎平均窝产仔数5.42±0.76只;平均窝重10.36±1.45g;仔鼠均重1.93±0.07g;离乳仔数5.21±0.95只;离乳窝重61.41±9.67g;离乳均重11.98±0.50g;离乳成活率96.09%;平均胎间隔33.63±0.68。1-10周平均每周增重雄鼠3.08±2.40g,雌鼠2.76±2.01g。3-5周时为生长发育旺盛期,平均每周增重雄鼠5.95±1.41g,雌鼠5.18±0.96g。结论SX1近交系小鼠具有稳定的繁殖性能,幼鼠离乳成活率高,各项主要指标基本符合近交系小鼠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和掌握子午沙鼠在实验室内繁殖特征。方法根据1996~2002年实验室饲养的子午沙鼠记录数据,推导雌雄体的性成熟期和雌体妊娠期,统计分析不同胎次和月份每窝产仔数、离乳数、成活率和性比结果。结果雌雄体的性成熟期分别为(109.3±21.0)d和(106.3±21.7)d,妊娠期为(21.3±1.4)d;1~7胎各胎次之间出生数和离乳数差异不显著(P0.05),而第4胎和第6胎的成活率低于平均胎仔数,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1~7胎之间雌雄百分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各胎次平均雌雄比例为1.4∶1.0。在12个月份中,9月-11月停止繁殖,其它各月份之间每窝出生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每窝离乳数和成活率在部分月份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野生子午沙鼠繁殖数据比较,实验室驯化对子午沙鼠繁殖有影响,主要为季节繁殖提前到12月,繁殖窝数增加1~2窝。本结果为该鼠种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6种常用SPF级大小鼠繁殖性能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测定、分析本中心保存的6种常用SPF级大小鼠(SD大鼠、C57BL/6小鼠、BALB/c小鼠、NIH小鼠、KM小鼠、ICR小鼠)的主要繁殖性状。方法近交系小鼠采用全同胞同居交配,封闭群大鼠和小鼠采用循环交配。测定这6种品系大小鼠第1~4胎所生仔鼠的平均产仔数、平均带仔数和平均离乳数,并计算离乳率。同时测定初配日龄、初产日龄、初产间隔和各胎胎间隔。结果近交系小鼠的平均产仔数均为6~7只,前3胎繁殖数据基本保持稳定,第4胎各项数据相比第3胎明显下降(P0.05)。BALB/c小鼠的离乳率在98%~99%,C57BL/6小鼠为96%~98%。封闭群实验动物的平均产仔数可达12~14只,第2~3胎平均产仔数均较第1胎明显升高(P0.05),但第4胎又比第3胎显著下降(P0.05)。NIH、KM和ICR小鼠的离乳率都维持在98%~99%;SD大鼠的离乳率则略低(95%~97%)。小鼠的初配日龄在70 d~80 d之间,大鼠在109 d;封闭群小鼠的初产日龄和初产间隔低于近交系小鼠,大鼠的初产日龄和初产间隔分别为136.3 d和27.7 d;近交系小鼠的胎间隔在34 d~40 d之间,封闭群小鼠在25.5 d~28.7 d之间,大鼠在32.8 d~33.8 d之间。结论本中心保存的6种常用大小鼠繁殖性能较高,获得的繁殖性能参数为华南地区实验大小鼠商业化生产和啮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的建立提供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控制封闭群KM雌鼠带仔数量对小鼠繁殖性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6~8周龄KM小鼠70对,随机分2组,每组35对,按雌雄1∶1长期同居方式交配,通过对其雌鼠带仔数量进行控制的方式,观测其对雌鼠子代的生长发育以及自身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小鼠的出生体质量与对照组相比较,第1胎无差异,第2胎和第3胎比较存在差异(P0.05);1~3胎实验组产仔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仔鼠的离乳体质量、离乳存活率、胎间隔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控制雌鼠带仔数量对封闭群KM小鼠繁殖性能和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含蝇蛆卵蛋白粉饲料对KM小鼠繁殖性能及其胎仔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记录妊娠鼠、仔鼠生理变化指标,采用修订Fox方案检测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结果 不同组别妊娠小鼠体质量增加无显著差异(P>0.05);初生仔鼠数、窝重、平均体质量及各组间仔鼠平均体长、尾长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饲料组仔鼠离乳前窝重、仔鼠离乳后体质量变化和食物利用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饲料组仔鼠躯体/生理发育指标:耳廓分离、睁眼、张耳和出毛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雌性仔鼠阴道开口和雄性仔鼠睾丸下降较基础饲料组要早(P<0.01).结论 含蝇蛆卵蛋白粉饲料能够满足SPF级KM小鼠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热休克因子1基因剔除小鼠的遗传特征及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热休克因子 1基金剔除小鼠的遗传特征和基因型 ,摸索获得较多纯合子的繁殖技术 ,建立 3组繁殖组合方式 :1野生型♂×野生型♀组 ;2杂合子♂×杂合子♀组 ;3纯合子♂×杂合子♀组 ,并比较各组子代的基因型。结果表明 ,杂合子♂×杂合子♀组和纯合子♂×杂合子♀组 ,获得纯合子子代分别为 1 0 .8%和 2 2 .0 %。纯合子♂×杂合子♀组每胎产仔数 ( 4 .3只 /胎 )较野生型♂×野生型♀组 ( 6.5只 /胎 )及杂合子♂×杂合子♀组 ( 6.4只 /胎 )少。通过 HSF1剔除鼠的不同繁殖方法的比较及遗传特性观察 ,揭示了获得较多纯合子 HSF1剔除小鼠的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第44代Z:ZCLA长爪沙鼠生长繁殖性能的研究与分析,为长爪沙鼠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对实验动物的开发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繁殖性能优良,毛色具有光泽,体质健壮的亲本所产的仔鼠200只,雌雄各半,在2.5~3月龄采用随机交配的一雌一雄长期同居法配种饲养.结果 结果表明:每胎产仔数最少的1只,最多达14只,累计生产了455胎,生产仔数为3191只,每胎平均7.01只,每胎产仔数大多在5~9只,占总胎数的79.34%;观察100只母鼠不同生产胎次的间隔,胎间隔最短20天,最长127天,胎间隔大多在20~60天之间,占总数的72.16%.结论 长爪沙鼠从出生到4月龄体重、体长、尾长的增长迅速,在离乳前雌、雄差异不明显,离乳后的整个发育期,雄鼠的体重、体长、尾长均大于雌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和掌握子午沙鼠在实验室内繁殖特征。方法 根据1996~2002年实验室饲养的子午沙鼠记录数据,推导雌雄体的性成熟期和雌体妊娠期,统计分析不同胎次和月份每窝产仔数、离乳数、成活率和性比结果。结果 雌雄体的性成熟期分别为109.3±21.0d和106.3±21.7d,妊娠期为21.3±1.4d;一至七胎各胎次之间出生数和离乳数差异不显著(P>0.05),而第四胎和第六胎的成活率低于平均胎仔数,但无显著差异(P>0.05);一至七胎之间雌雄百分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胎次平均雌雄比例为1.4:1.0。在12个月份中,9月-11月停止繁殖,其它各月份之间每窝出生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每窝离乳数和成活率在部分月份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野生子午沙鼠繁殖数据比较,实验室驯化对子午沙鼠繁殖有影响,主要为季节繁殖提前到12月,繁殖窝数增加1-2窝。本结果为该鼠种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稳定的饲养环境条件下,观察NIH小鼠生长繁殖能力。方法 从生产大群中,随机抽取20笼,统计产仔数,计算其繁殖能力。其中10笼母鼠各带10只仔鼠,另10笼母鼠各带8只仔鼠。分别测试其出生重,1、2.3周龄体重增长比较,统计离乳成活率。结果 NIH小鼠平均产仔数为10.85,带8只仔鼠离乳时体重比带10只仔鼠体重每只重1.74g。离乳成活率也高出8.25%。结论 NIH小鼠繁殖能力强,生长繁育快,母鼠哺乳8只时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作为我国昆明小鼠生物学特性标准化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我们承担了兰州生物制品所昆明小鼠生长发育指标及繁殖性能测定工作。方法 从生产大群中选取了170只怀孕母鼠,用其所生仔鼠进行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测其3、7、10、14日龄窝重和3、4、5、6、8、10、12、14周龄体重。用育成雄、雌仔鼠各140只,饲养至70~75日龄配种,共配136盒,作繁殖性能测定。测初配后30d产仔率、各胎平均窝产仔数、离乳成活率和胎间隔。结果 兰生所昆明小鼠平均初生窝重为20g,反映小鼠哺乳情况的14日龄平均窝重为67.4g。公鼠10周龄时体重已达体成熟,母鼠10周龄时体重也达体成熟的90%以上。初配后30d产仔率81.6%。1~5胎平均产仔数10只以上,6~10胎平均产仔数约7只,平均离乳率84%。结论 上述结果为中国昆明小鼠标准化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本实验室SPF级环境中NC系裸小鼠繁殖和应用情况。方法用♀Nu/+与♂Nu/Nu交配法繁殖仔鼠后随机观察10窝裸小鼠的繁殖情况,然后用人脑胶质瘤组织或细胞悬液在裸小鼠体内建立原位和异位移植瘤模型,并分析模型生物学特性及实验治疗效果。结果 NC系裸小鼠每胎平均产仔9.1只,Nu/Nu占1/2,总离乳率为94.5%,年存活率达100%,未检测到病菌和寄生虫等。原位移植瘤能够复制其原发人脑胶质瘤侵袭性的生长特性,治疗后可以明显看到移植瘤缩小及血管生成抑制。结论 SPF级环境中用♀Nu/+与♂Nu/Nu交配法能稳定繁殖裸小鼠;裸小鼠为人脑恶性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研究广州地区西藏小型猪F1代与F0代引入群母猪繁殖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差异。方法观察记录西藏小型猪F1代和F0代的产仔数、产活仔数、离乳仔数、初生重、30日龄和60日龄体重。结果西藏小型猪F1代和F0代母猪其初产平均产仔数、产活仔数、离乳仔数、平均初生重、30日龄和60日龄体重分别为3.83头、2.30头;3.29头、2.20头;3.14头、3.11头;0.66 kg、0.53 kg;2.70 kg2、.30 kg;4.50 kg、4.01 kg;F1代初产仔数和离乳率均显著高于F0代。结论西藏小型猪已经适应了广州高温高湿环境,能够稳定地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居福利因素对实验小鼠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周龄ICR小鼠,通过对其社会、群体、交配、密度等不同因素的干预,观察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第1胎时,各组雌鼠的各项繁育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第2、3胎时结果类似,各组雌鼠产仔数无显著差异(P0.05),A组(1∶1交配同居组)的仔鼠的离乳率和离乳体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1),D组(21∶1交配非同居组)的仔鼠离乳体重明显低于其他实验组(P0.01)。F组(3只组)的28、35、42日龄体重均高于其他3组,28日龄时与E组(单只组)和G组(6只组)差异显著(P0.05),35、42日龄时只与E组有差异(P0.05)。F组22~28 d、29~35d和36~42 d的体重增长均高于其他组,但与G组无显著差异(P0.05),F组和G组的36~42 d的体重增长都与E组差异显著(P0.05)。H组(12只组)的日龄体重及体重增长均低于其他组(P0.01)。结论社居福利因素对ICR小鼠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验小鼠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屏障环境下,对本中心饲养的SPF级KM小鼠繁殖及生长发育性能进行测定。方法从繁殖鼠中选80对,雌雄1:1长期同居,在生产过程中统计繁殖性能参数;从大群中随机选40窝刚出生0日龄仔鼠,统计其生长发育指标。结果SPF级KM小鼠的平均窝产仔数为12.97±0.47只,平均离乳率均为97.94%,平均胎间隔为22.69±0.47d。离乳后小鼠的体重有一个快速增长期:5周龄后,增长速度放慢;10周龄时基本达到体成熟。结论设施环境对KM小鼠繁殖性能及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实验用兔不同繁殖方式大群生产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一年的自然气温环境下,用R-26和R-40配方颗粒饲料,分别饲喂采用不同繁殖方法的兔群,观察统计其大群繁殖生产力和断奶后育成率及其发育水平。结果均达到生产力高、育成死亡率低、增重快的显著效果:一个人按频密繁殖方式饲养62只大耳白种母兔,年产443窝,产仔共3569只,每只母兔年均产7.15窝(57.6只),30日龄离乳时存活2959只(存活率82.9%),每只母兔年均产活仔47.3只。离乳后90日龄时存活2899只,育成期死亡率2.03%。3个人按一般繁殖方式饲养303只青紫蓝种母兔(每人平均饲养101只),年产1210窝,产仔9559只,每只母兔年均产4窝(31.6只),52日龄离乳时存活7571只(存活率89.2%),每只母兔年均产活仔25只。断奶后90日龄时存活7397只,育成期死亡率2.3%。1442只30日龄离乳的新西兰兔,90日龄时死亡率仅0.8%。抽取30日龄大耳白离乳兔40只饲养5个月,发育良好,特别是离乳后2个月,平均增重2kg。抽取30日龄青紫蓝离乳兔20只,分成两组,按日粮分别喂1次和2次,观察40d,每只平均增重1522g和1542g,两者发育水平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20.
突变系无毛小鼠近交系的繁殖性能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突变系无毛小鼠近交系的繁殖性能,找出最佳保种方式。方法:从21代到29代分别采用无毛纯合子雄性与有毛杂合子雌性、无毛纯合子雌雄、无毛纯合子雌雄、有毛杂合子雄性与无毛纯合子雌性4种酱方式,对其生产胎数、胎平均产仔数、离乳数、无毛小鼠的生产机率等进行观察统计。结果:前2种交配方式,生育小鼠中均有无毛小鼠,生产胎数以2或3胎为主,平均产仔数和平均离乳率无明显差异,但无毛纯合子雄性与有毛杂合子雌性交配,无毛小鼠的生产机率明显高于有迁杂合子雌雄交配(P<0.01)。后2种酱方式,无毛纯合子雌性受孕较难,即使受孕,所产仔鼠于生后不久全部死亡,无一存活至离乳日龄。结论:无毛突变系的繁殖保种最好采取无毛基因纯合的雄性(具有繁殖力)和有毛杂合的雌性交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