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 现将我院1980年10月至1983年8月资料较完整的术前头颅超声波探查有脑中线波移位,并经开颅手术诊断明确的颅脑损伤病人50例进行分析。对脑中线波移位在颅脑损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一般资料本组共50例,男性43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7岁。术前脑中线移位值在0.2~0.75cm之间;术后诊断为颅内血肿或颅  相似文献   

2.
CT扫描是脑血管病比较理想的诊断方法。有助于脑的出血性与闭塞性疾患的鉴别诊断。对于高血性脑出血不仅能明确血肿的部位、大小、范围、而且对血肿引起的脑水肿、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等皆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本文分析4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所见,临床与CT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CT证实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37例。对其CT、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了分析。CT脑扫描是诊断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较好辅助检查手段。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并非均有凶险的临床征象,也不完全是致命的,本组住院死亡率为24%。预后与原发血肿量、中线移位情况、破入脑室部位及发病初期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4.
颅脑超声诊断是超声在医学上应用最早的探测方法之一,根据中线波的移位可初步判断颅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在颅脑手术中采用硬脑膜上及颅内探查,可使手术者明确病变大小及存在部位,给临床提供有力的证据。目前颅脑超声及同步描记图已成为神经内科和脑外科的重要辅助诊断工具。现将我院几例经临床手术或造影后证实有典型病变的脑超声波图分析如  相似文献   

5.
金鑫  高晓远 《北京医学》1994,16(2):91-94
本文报告CT证实的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37例。对其CT、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了分析。CT脑扫描是诊断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较好辅助检查手段。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并非均有凶险的临床征象,也不完全是致命的,本组住院死亡率为24%。预后与原发血肿量、中线移位情况、破入脑室部位及发病初期病情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T评估脑中线移位和血肿量对脑出血(ICH)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90例ICH患者,均于入院时接受头颅CT检查,根据治疗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脑中线移位、血肿量,Logistic和ROC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脑中线移位、血肿量对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预后不良组丘脑出血占比、脑中线移位值、血肿量大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丘脑出血、脑中线移位值、血肿量为患者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0.05);脑中线移位值、血肿量预测患者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1和0.763,脑中线移位值预测灵敏度为0.784,特异度为0.811,血肿量灵敏度为0.602,特异度为0.849。结论CT评估脑中线移位与血肿量,对ICH患者不良预后具有较高预测效能,有助于指导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用螺旋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016年期间收治确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6例相关临床资料为分析数据,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螺旋CT扫描,以回顾性方式分析患者CT扫描所得相关数据并归纳此类检查方式的临床价值。结果通过螺旋CT扫描后,对患者血肿所在位置、是否有破入脑室、出血量以及脑中线结构移位情况等均可得到相对明确的了解。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用螺旋CT手段进行检查能够让医生更加明确了解血肿病灶所在位置以及所侵袭范围,准确评估出血量,对于其指定干预方案以及判断方案临床预后质量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其所具备的诊断价值可将其作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诊断的主要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0岁,因持续性头痛并阵发性加剧2月于1991年9月23日收入本市某医院。入院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蛛网膜炎?超声波检查:中线波无移位;CT检查:双侧脑室轻度扩大,原因待查;腰椎穿刺:脑脊液清亮,脑压3.04kPa,蛋白定性(十+),细胞学及生化检查无特殊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我院1968年6月~1979年6月经超声检查并得到手术证实的18例脑包虫囊肿病例。术前全经A型超声检查,其中3例同时作B型超声检查。18例中12例(66.7%)患侧见到液平段波型,B型扫查者可见液性暗区,另6例超声诊断未发现液平,但18例中线波均有不同程度移位。中线波移位方向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故本文认为中线移位与患侧出现液平为超声诊断本病的依据:本组全部病例中中线偏移均大于0.3cm(0.6~2.5c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脑电地形图与脑CT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10例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脑电地形图检查及CT检查,如病情进展至高峰复查脑CT。结果脑电地形图与脑CT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定位结果及诊断结果一致。其中脑电地形图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及水肿带、血肿周围脑组织功能。CT没有显示血肿与周围组织功能情况。脑电地形图与脑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定位及诊断结果一致,其中脑地形图检出了10 mm微小病灶。脑电地形图检出24例脑梗塞,且符合临床诊断结果。CT未检出10 mm微小病灶。脑电地形图与脑CT对双重脑卒检查诊断结果一致。高血压性急性脑血管病的脑电地形图改变主要表现为DeIta频段改变,病灶呈现高功率阴影,12级以上恢阶,以红色改变为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转变特点与高血压性脑出血部分特点一致。双重脑卒中脑实质内有脑梗塞及出血病灶存在,所以其影像学是脑梗塞及脑出血双重影像学特点。结论脑电地形图与脑CT在诊断急性脑血管病中均有一定价值,其中脑电地形图价值较高,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为急性脑出血老年患者应用CT影像学检查相关临床特征以及诊断价值。方法取本院2014~2018年放射科进行CT影像学检查的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778例为分析对象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同期到本院收治其他非脑出血的老年患者10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使用CT影像学诊断并对其检查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了解对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CT检查的特征和临床指导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中线移位情况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经CT检查后提示病灶所在位置为基底节区、丘脑、小脑、脑叶、脑干,部分则为多发性出血;中心移位情况越明显患者出现死亡概率则明显更高,中线移位和死亡率之间呈正相关联系。结论对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应用CT影像学检查能够了解其中线移位情况以及出血病灶所在位置,这些数据都有利于医生掌握患者病情和发展程度,及时制定对应处理手段,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 CT表现及预后情况.方法 通过CT检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69例,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中线移位与临床预后情况. 结果 研究结果 提示幕上脑出血较幕下脑出血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脑出血量是死亡因素之一,脑出血量越多,死亡率越高.结论 CT的影像表现对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其预后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有无合并危险因素和发病诱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均有影响(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部位、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均对临床疗效有影响(P<0.01)。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和发病到入院时间对出院时格拉斯哥评分有影响(P<0.05~P<0.01)。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躯体综合功能评分有影响(P<0.05~P<0.01)。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相关影响因素有出血部位、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和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但单独的神经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CT特征以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67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进行颅脑CT检查,对CT检查特征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经CT检查,患者脑实质内出血规则40例(59.70%),出血不规则27例(40.30%);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39例(58.21%),脑叶6例(8.96%),小脑6例(8.96%),丘脑4例(5.97%),脑干4例(5.97%),多部位8例(11.94%);出血量>30 ml的34例(50.75%),<30 ml的33例(49.25%);发生中线移位的43例(64.18%),中线移位1~5 mm的21例(48.84%),中线移位6~10 mm的11例(25.58%),中线移位>10 mm的11例(25.58%)。结论:CT检查是临床诊断老年急性脑出血的重要方法,对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针对区别术后脑水肿抑或继发性出血,对开颅术后近期中线结构的移位情况进行研究。 用面板刻度精度为0.2格的A型超声诊断仪对34例因脑肿瘤、脑血管意外及脑血肿等作过开颅术的患者,检查术后第一天至第三天的中线波移位情况。根据切口部位分为额、颞、枕三组。结果颞部切口组对中线移位的影响较其他部位为大,因颞部脑肿胀对中线结构的推移较其他部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曹三勇 《吉林医学》2014,(9):1911-1911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CT特征,并探索临床诊断。方法:选择65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CT检查特征,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38例表现为脑实质内出血规则型,27例患者均表现为出血不规则型;65例患者中39例出现中线结构移位,死亡13例,26例无中线移位,死亡3例;出血量<30 ml例数为34例,出血量≥30 ml例数为31例。结论:CT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发现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应用江南Ⅰ型回波反射式探伤仪根据颅内中线结构的回波位置以诊断小脑幕上占位性病变。通过100例正常人头颅的测定,数值是直接读自示波屏上,其结果为左右两侧中线波的偏移在正常人一般相差不超过0.5厘米。中线波常见为一单高波,有时呈双高波或单高波底部两侧各伴有一小波;作者们认为中线波与第三脑室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共分析108例经神经放射学,手术及临床证实的颅脑疾患病人作超声检查的情观。其中颅内肿瘤在小脑幕下或中线部者共20例,除2例外其他中线波无移位。这2例是由于缺乏经验,对扩大的第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 CT 测量脑出血量及中线结构移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0例,通过 CT 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及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并分析临床治疗后患者一年内死亡率与中线结构移位程度的关系。结果出血部位基底节78例,丘脑17例,脑叶8例,小脑半球10例,脑干7例;脑出血量≤28 mL 80例,>28 mL 40例;中线移位0、1~5 mm、6~10 mm、>10 mm,死亡率分别为12.6%、21.88%、57.14%及78.0%,中线移位越明显,死亡率越高。结论 CT 测量脑出血量及中线结构移位对脑出血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脑淀粉样血管病并发脑出血1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淀粉样脑血管病 (CAA)所致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复习文献结合临床 ,对我院 2年来收治的 18例CAA引起的脑出血病人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该病例的发现 ,随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提高而增多 ,且随年龄增高而发病率增加。 18例病人经临床确诊 4例 ,病理检查支持该病。结论 临床上无明确脑血管病变基础的老年人 ,有精神症状、进行性智能减退、合并多发性、复发性脑叶出血者 ,可以诊断淀粉样脑血管病性脑出血  相似文献   

20.
报告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11 例,诊断依据是根据脑外伤机理,伤后持续昏迷,无颅内压增高及脑受压局灶体征。CT 诊断为主要依据。认为在无CT 的基层医院,对车祸致伤,伤后一直昏迷,无进行性颅高压,A 超脑中线波无移位,腰穿压力不高,呈去脑强直或去皮质状态者,可考虑DAI 的诊断,确诊依据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