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孙健  单秋华  陈新勇 《中国针灸》2005,25(9):633-635
目的:探讨针刺经穴(风池、天柱)、夹脊(C4~C6)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20例VBI患者分3次分别观察针刺经穴组、夹脊组、配伍组3个穴组对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ys)的影响.结果:3组针刺后椎-基底动脉的vsys较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P<0.01),但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天柱或C4~C6夹脊组或两者同用,均可使VBI患者椎-基底动脉的vsys值升高,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状况.但从即刻改善程度来说,两者之间未发现协同或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将VBI患者依照经颅多普勒检测表现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低流速型和高流速型。系统观察了针刺风池、天柱及C4.6夹脊对两种不同类型VBI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针刺风池、天柱、C4.6夹脊穴既可使椎-基底动脉异常减慢(低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升高,又可使异常加快(高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减慢,即可针对椎-基底动脉的不同病理状态调节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使之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3.
索林晓 《西部中医药》2007,20(10):33-3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导致脑干、小脑及大脑半球后半部等灌流区的机能障碍.2002年6月至2006年5月,笔者采用加味温胆汤治疗VBI 7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研究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常见病之一,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用穴位为颈夹脊穴、风池、后顶、大椎等.所选用的穴位都以近部取穴为主,尤其以颈部夹脊穴为多.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为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功能障碍的症状.笔者自2009年9月~2011年10月应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复位配合经筋推拿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及其有关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对门诊和入院VBI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用多谱勒超声(TCD)测定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颈椎复位配合经筋推拿法治疗VBI总显效率达98%。结论:颈椎复位配合经筋推拿法能有效扩张血管,缓解椎-基底动脉的痉挛,使局部血流量增加,从而减轻乃至消除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为临床常见病,是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干、小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的血流,  相似文献   

8.
针刺风池、天柱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董宇翔  张萌  孙晓峰 《中国针灸》2005,25(12):841-843
目的:评价针刺风池、天柱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VB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采用针刺风池、天柱穴治疗,对照组58例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21%.针刺治疗对改善症状及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有显著的疗效,并优于尼莫地平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天柱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采用CBS-IITCD仪,以2Hz、8Hz的探头分别检测椎-基底动脉各段血管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频谱形态、音频信号及频谱灰度.结果:发现椎动脉(VA)或基底动脉(BA)异常215例,动脉硬化110例,其中合并血管狭窄22例,总异常率为87%.结论:应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安全性、无痛性、快速化、高度灵敏.并可动态检查,适时了解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麦普宁 (注射用葛根素 )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VBI)的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麦普宁和丹参注射液静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椎-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椎-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提高程度亦优于对照组.结论麦普宁是治疗 VBI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TCD和BAE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0例VBI患者分为针刺组20例和常规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 w后检查多普勒(TCD)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观察针刺对VBI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治疗前VBI患者双侧推动脉及基底动脉峰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CD异常率为75.0%;BAEP异常率为70.0%,以脑干型异常为主.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峰速度均有改善,TCD异常率为47.5%;治疗后BAEP异常率为45.0%,神经传导功能有明显改善,与常规组相比,针刺组Ⅴ波峰潜伏期、Ⅲ-Ⅴ和Ⅰ-Ⅴ峰间潜伏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改善VBI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以及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102例VBI患者随机分成静滴灯盏花注射液组(治疗组)与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对照组),每组51例.治疗2周后复查经颅多普勒(TCD),比较用药前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88.33%,对照组为54.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后2周复查TCD,治疗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m值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阻力、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等作用,临床用于VBI患者的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3.
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1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近2 a来笔者应用长春西汀针治疗VBI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C形臂X线机下针刀松解枕下三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影响.方法 将131例VB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采用C形臂X线机下针刀松解枕下三角、刺激风池穴治疗,对照组63例采用静脉滴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1%、对照组为85.71%.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 C形臂X线机下针刀松解枕后三角治疗VBI有效.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488-149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文章现总结近期文献,对VBI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MRA、CTA、TCD、CDFI、DSA等对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88例VB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43例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经颅磁刺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浆黏度和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之83.72%,3个月复发率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之18.60% (P< 0.05);同时,观察组椎-基底动脉Vm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浆黏度改善与对照组相当(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VBI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为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功能障碍的症状。笔者自2009年9月-2011年10月应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近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国内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方法,为进一步探索提供思路.方法:系统回顾及总结了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的内容.结论:针灸防治VBI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和优势,其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镇晕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梅  周红霞 《中医研究》2008,21(12):33-3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血黏度增高、颈椎部位的椎动脉受压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痉挛或闭塞,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弹性降低,导致脑部缺血,临床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无力、共济失调等症状和体征。2005.12-2007.12,笔者采用镇晕胶囊治疗VBI 110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洪媚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8):592-59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缺血或由于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闭塞或椎动脉受压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所致.临床多表现为以眩晕为主,同时伴有耳鸣、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汗出、上肢麻木等症状,对此,笔者运用百会穴长时间留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40例,并与百会穴普通留针法治疗的40例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