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胶原膜引导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胶原膜引导骨组织再生的形式,了解膜的理化特性、降解情况,并探讨引导性骨再生的机制。方法成年新西兰兔造成10mm桡骨缺损,实验组缺损处移植胶原膜及表面脱钙异体骨,对照组仅移植表面脱钙异体骨,并行X线、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实验组移植区域存在明显骨膜反应,新骨增生明显,骨重建顺利,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移植区域由于纤维结缔组织的占据,新骨生长及成熟骨替代均较实验组延缓。结论胶原膜能有效地发挥阻隔与引导的作用,同时,膜管能使内、外源性BMP不断聚集,有效分布,BMP分布特征影响着组织细胞及骨愈合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聚己内酯( P C L)和聚乳酸( P L A)共聚膜修复长骨节段性骨缺损,探讨其引导性骨再生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采用兔桡骨中段12 cm 节段性骨缺损(保留骨膜)动物模型24 只,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用膜包绕骨缺损区,对照组缺损区不处置,分别于术后3、6 及12 周处死动物,进行 X 线片、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缺损区骨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 3 周实验组可见明显的骨痂沿膜外生长;术后 6 周以桥接的外骨痂形成骨性连接;术后12 周膜内外均形成骨性连接,对照组从术后6 周开始表现为骨不连。结论 利用可生物降解的膜性材料可引导骨组织再生,通过膜外骨痂以及形成相对迟缓的膜内骨痂共同完成骨缺损的修复;膜性材料通过屏障作用一方面有效地阻挡纤维组织长入缺损区,防止骨不连形成,另一方面在局部形成营养物质浓聚,并通过表面的微孔为骨细胞生长充当支架,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3.
几丁质膜引导兔桡骨缺损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原理进行长管状骨缺损修复实验。取兔10只,造成双侧桡骨8mm节段性骨缺损,一侧采用几丁质膜覆盖成管室状,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术后6周,对愈后情况进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对照侧均呈骨不连,骨端圆纯、髓腔闭合,治疗侧在膜表面形成薄形骨痂使骨缺损取得愈合。结果表明,几丁质膜具有引导骨组织再生、防止骨不连作用。而膜管内骨痂稀少可能与膜管阻碍了一些成骨因子进入膜管内有关,在膜管中植入BMP,  相似文献   

4.
应用牵张成骨技术修复腭裂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DO技术应用于腭裂硬腭裂隙关闭,以探索一种硬腭部分成骨性修复的新方法,从而达到腭裂功能性整复的目的。方法:以1-1.5岁杂种大7只为研究对象,建立人工腭裂的动物模型。2只为对照组,只在硬腭后部形成8mm×30mm全层洞穿缺损裂隙,5只在形成缺损的同时安置DO装置,并形成骨转移盘,术后12天开始以每次0.3mm,每日2次向裂隙一侧牵张移动骨转移盘,至硬腭部软硬组织裂隙完全关闭,10周后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观察照相及X线摄片。结果:对照组10周后处死观察裂隙大小形态与手术时无差别,实验组DO装置固定牢靠、无松脱、顺利完成牵张过程,硬腭部裂隙完全关闭,骨标本及X线片示牵张区完全为新生骨组织取代,骨质厚度约0.5-1.0mm。结论:自行设计的牵张器具有稳定可靠的牵张作用,经牵张成骨能成功地完成硬腭缺损骨性修复,从而为腭裂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辛伐他汀复合聚乳酸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与聚乳酸复合物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效果。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150±10)g。制备直径为10mm的颅骨全层极限缺损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对照组缺损区单纯植入聚乳酸40mg;实验组缺损区植入辛伐他汀20mg,聚乳酸40mg。术后4周、8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比较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占总缺损面积百分比、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大部分骨缺损区显示为不规则的高密度阴影,对照组大部分缺损区域仍为低密度透光影。各组(n=5)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占总缺损面积百分比,对照组为27.33%±2.54%,实验组为74.63%±2.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148,P=0.000)。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术后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有少量新骨形成,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区被大量骨组织充填;对照组骨缺损区为剩余材料与纤维组织充填,仅在缺损周边有少量新骨形成。结论局部应用辛伐他汀有显著促进成骨的作用,对修复骨缺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应用珊瑚及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探索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分离、定向诱导和扩增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采用Von Kossa染色、检测Ⅰ型脏原表达、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和骨钙蛋白含量等方法,研究体外培养、扩增后的BMSCs生物学特性和成骨能力。在动物模型中.分别使用单纯珊瑚和珊瑚、BMSCs复合物修复羊股骨中段25mm缺损。根据羊股骨的解剖特点.将珊瑚制成长25mm、内径10mm、外径16mm的圆桶状植入骨缺损的部位。术后摄X线片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BMSCs经诱导分化后,具有成骨细胞表型和功能,珊瑚、BMSCs复合物可再生新骨组织,并完好修复股骨缺损。珊瑚、BMSCs复合物修复股骨缺损能力优于单纯珊瑚.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组织工程化骨可再生骨组织.组织工程技术可用于修复股骨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猕猴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过程中,新骨组织形成与改建活动的特点,探讨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 建立猕猴腭裂动物模型,以牵张成骨术整复其腭部软硬组织缺损,以每天2次、每次0.4 mm的速率牵引,直至骨运送盘移动关闭裂隙后原位固定.分别于固定期第1、2、4、6、8、12及24周取材,每时相点3只实验动物.取材前6 d,实验组动物(21只)均肌肉注射四环素(30 mg/kg)标记.各组标本包埋切片行组织学及荧光标记观察.结果 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动物各2只,同法标记)对比.结果 实验组骨运送盘移动至裂隙对侧关闭缺损,牵开间隙内以膜内成骨方式原位成骨,成功整复腭部软硬组织缺损.牵张成骨术后固定期从1至24周逐渐延长,呈现出成骨-改建-成熟的动态变化过程:牵张区新骨形成的量及其钙化程度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新骨组织亦呈现不断改建成熟的趋势,软组织随着新骨的形成不断地延伸,对照组裂隙无法自行修复.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缺损,在良好的固定下,通过膜内成骨的方式,新骨不断的成熟和改建,直至成功修复软硬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利用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骨髓基质细胞(BMSCs)修复兔颅骨缺损,评价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经穿刺抽吸兔骨髓,培养BMSCs,离心制备PRP.利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直径5mm、每只兔4个全层颅骨缺损.收集原代培养的BMSCs接种于PRP或全血中.用小牛凝血酶激活接种后的复合物及PRP,而后分别植入颅骨缺损区,余下的骨缺损区作为空白对照.术后8周检查缺损区骨修复并利用X线分析成骨情况.结果 在PRP/BMSCs材料植入8周后,缺损区有大量的新骨生成,而以PRP 修复的缺损区有较少的新骨形成.与此相反,在空白对照组及blood/BMSCs植入的缺损区未见新骨形成.结论 PRP/BMSCs复合物可成功修复兔颅骨缺损,表明PRP 能够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骨膜移植的成骨性能和不同血肿对其成骨的影响,作者在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1.5cm长的骨缺损模型,并在缺损区内分别填以自体外周血块和骨髓血块。然后将自体骨膜碎片分别植入一侧血肿内,另一侧不植骨膜以作对照。通过X线、组织学、缺损区新生骨钙磷含量测定、骨组织形态测量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手段检测,结果证实自体骨膜碎片有成骨作用;自体骨髓血也有成骨潜能,但成骨能力弱于骨膜成骨;单纯外周血不能成骨;若以骨髓血为载体可使成骨作用提高。自体骨膜碎片血肿内植入临床应用12例,平均随访2年,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认为,机械性刺激是促进骨餡形成的重要因素。作者以手术方法制成犬胫骨皮质缺损实验模型,评价负重对骨愈合的作用。将21条成年犬分成三组。第一组(9条)胫骨均于骨干中段内侧形成11×4.5mm皮质缺损。一侧后肢用石膏固定不负重,另一侧后肢与前肢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一种来源于巴沙鱼皮的胶原蛋白支架材料作为屏障膜在兔颅骨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术中的成骨效果。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分别在其颅顶矢状缝左侧建立一个缺损,右侧建立两个缺损,缺损为圆形,直径8mm,共计36个骨缺损;然后按观察时间随机分为8周、12周两大组,每一大组随机分为3个亚组(n=4);A组缺损中只植入Bio-Oss骨粉,B组植入Bio-oss骨粉+巴沙鱼皮胶原支架材料;C组植入Bio-oss骨粉+Bio-Gide胶原膜。于术后8、12周处死相应组大白兔,切取骨缺损区标本并制作HE染色组织切片,定量分析各组骨缺损区骨组织再生的情况。结果:巴沙鱼胶原蛋白支架材料在GBR技术中能发挥屏障膜作用,引导和促进兔颅骨组织再生,其中B组与C组相比,8周时的成骨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C组成骨效果略高于B组(P0.05);而A组在8周和12周时的成骨效果均显著低于B、C两组(P0.05)。结论:巴沙鱼皮胶原蛋白支架材料作为屏障膜在兔颅骨缺损修复中起到了引导骨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异体软骨痂移植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异体软骨痂移植后的生物学过程判断其作为植骨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将1只SD大鼠的双侧股骨干造成闭合骨折,1周时切开获取软骨痂,-196℃冻存2周后移植于5只SD大鼠的左侧胫骨干部分缺损区(此骨缺损模型的成骨活动只表现为膜内化骨的方式),右侧植入异体松质骨作为对照组。将取材标本制成不脱钙切片,经亮绿和藏红T染色。结果 术后1周取材1例,缺损区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未见有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形成。术后2周处死其余4只大鼠,实验侧(3/4)可见有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形成。骨组织内已有髓腔形成,骨组织周围是软骨组织,与宿主骨之间有纤维组织相隔。结论 异体软骨痂移植后未被吸收,可经软骨内化骨的方式产生骨组织,为软骨痂作为植骨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胶原蛋白膜作为金葡液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验证胶原蛋白膜吸附金葡液后修复骨缺损的优越性。方法 选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手术造成桡骨标准缺损后,分别植入胶原蛋白一金葡液复合体(实验组)和单纯等量金葡液(对照组),于术后2、4、6及8周时行大体、X线片、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整个过程中实验组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增殖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且无过量结缔组织生长;X线片可见连续性骨痂通过缺损区,分布均匀;组织学观察可见多个成骨中心,骨小梁排列有序,成熟骨替代完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骨形成蛋白分布持续时间长,而且在新骨组织中占据范围大。对照组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较实验组差。结论 胶原蛋白能够阻挡周围软组织进入缺损区,为新骨生长提供空间;同时作为金葡液的载体,能减少金葡液外溢,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4.
大颗粒聚乙烯对人工关节假体周围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制作松动人工关节的动物模型 ,了解大颗粒聚乙烯对实验动物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组织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用健康新西兰白兔 2 0只 ,雌雄各半 ,体重 2 .3~ 2 .7kg。从两侧膝关节向股骨置入钴 -铬 -钼棒 ,分别于术后 2、4、6、8及 10周向一侧膝关节腔内注射聚乙烯微粒 (直径 10 0 μm)悬液 1.5 ml(实验侧 ) ,向另一侧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 1.5 ml(对照侧 )。术后第 10周摄双下肢 X线片 ,了解假体周围是否有骨溶解和假体松动。术后第 12周处死动物。取 13只兔检查聚乙烯颗粒在关节囊分布情况 ,假体有否松动 ,周围有无新骨及界膜形成 ;取5只兔双侧股骨、膝关节囊作组织学检查 (实验过程中有 2只动物死亡 )。 结果  1肉眼观察 :实验侧有 4侧金属假体被新生骨组织覆盖 ,9侧被纤维膜覆盖 ;对照侧有 11侧金属假体被新生骨组织覆盖 ,2侧被纤维膜覆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 5 )。2 X线片观察 :假体位于股骨髓腔远端 ,其周围未见明显新生骨组织和骨溶解征像。3组织学观察 :实验侧关节囊见大量异物颗粒被成纤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包绕 ,假体近端髓腔周围见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组织或新生骨组织形成 ,未见异物颗粒和多核巨细胞 ,靠近关节面部分见异物颗粒被成纤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包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B-MSCs)复合脱钙骨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裸大鼠颅骨标准缺损.方法 体外扩增培养、成骨诱导人UCB-MSCs,采用Alizarin Red染色和钙离子半定量的方法测定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将第2代细胞接种在脱钙骨支架材料上继续诱导培养,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状况.制备裸大鼠双侧颅骨全层标准缺损(直径5 mm),一侧以细胞材料复合物修复作为实验侧(n=8);另一侧以单纯脱钙骨材料修复作为对照侧(n=8).术后6、12周取材,分别通过大体形态观察、显微CT(Micro-CT)、组织学方法检测颅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UCB-MSCs体外能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且在脱钙骨支架材料上生长良好.Micro-CT检测显示术后6周实验侧有部分新生骨组织形成,12周时骨缺损修复率达(78.19±6.45)%,脱钙骨材料降解完全;对照侧6周时无明显新骨生成,12周时材料完全降解,骨缺损未修复.组织学检测显示12周时实验侧有较多成熟骨生成,为骨性愈合;对照侧骨缺损为纤维愈合.结论 成骨诱导的人UCB.MSCs复合脱钙骨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可修复裸大鼠颅骨全层标准缺损,有望成为新的组织工程骨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软骨联合病变是骨科常见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的:通过使用胶原膜联合自主研发的三维多孔钽金属支架,设计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仿生骨组织工程复合体,并探讨其修复山羊大面积骨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多孔碳化硅支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成多孔钽金属,然后采用纤维蛋白黏合剂将胶原膜及自主研发的多孔钽金属进行界面结合,得到双相支架材料;在体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胶原膜及多孔钽的微观形貌,并通过能谱分析测定其组成成分;万能力学测试机进行双相支架材料的力学检测。32只雄性山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各8只,于左后肢建立骨软骨缺损模型(缺损面积直径为10 mm,深度为12 mm)。单纯骨软骨缺损组不做任何治疗,其余3组分别采用单纯胶原膜、单纯国产多孔钽金属、胶原膜/国产多孔钽金属双相支架修复。植入16周后进行大体观察及硬组织切片、染色,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双相支架结合面均匀、光滑、牢固。能谱分析表明,胶原膜由碳、氧、钙3种元素组成,国内多孔钽金属主要由碳、硅和钽组成。该支架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粘结强度和抗剪强度。植入山羊负重区大面积骨软骨缺损区16周后,国际软骨修复学会评分(ICRS)及改良O'Driscoll组织学评分结果显示,与单纯多孔钽金属组、单纯胶原膜组及单纯骨软骨缺损组相比,胶原膜/国产多孔钽金属双相支架组具有明显的骨软骨修复效果(P<0.05)。结论:本研究对于在负重区的大面积骨软骨缺损的成功修复显示了临床转化的潜能。为大面积骨软骨联合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组织工程思路。  相似文献   

17.
膜引导性骨组织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证实膜引导性组织再生现象存在于骨缺损的愈合过程中,并探讨其机理。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将兔桡骨制成1cm缺损,一侧用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膜(HA/PLA)包绕缺损,另一侧作为对照,通过X线片、大体观察及病理检查等观察两侧桡骨愈合情况。结果对照侧均呈现骨不愈合现象,实验侧有不同程度的骨愈合现象。结论膜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胶原膜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复合后修复牙槽骨缺损的应用潜能。方法将犬BMSCs与BME-10X胶原膜复合培养。取3只雄性杂种犬,拔除双侧上下颌第1、2前磨牙,保留唇舌侧牙槽嵴,制备一近远中向15mm×5mm,冠根向8mm的骨内缺损,随机分为四组。A组(空白对照组):直接缝合牙龈;B组:缺损区上覆盖Bio-Gide胶原膜;C组:缺损区植入BMSCs胶原膜复合物后覆盖Bio-Gide胶原膜;D组:缺损区注入PRP,覆盖Bio-Gide胶原膜。分别于术后4、8、12周进行大体、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BMSCs与胶原膜复合培养1d,细胞近似圆形或短梭形,3d左右可见多数细胞有突起,呈多边形及长梭形。大体观察:术后4周A组见骨缺损中央有明显凹陷,骨缺损区内见明显血肿机化物;B、C及D组骨缺损区主要为新生骨样组织充填,间杂少量血肿机化物。8周A组见骨缺损区凹陷基本长平,骨缺损顶部为纤维组织,血肿机化物被新生骨组织所取代;B、C及D组膜边缘破裂,与深面组织稍粘连,针头均不能刺入骨缺损表面。12周各组骨缺损区凹陷完全长平,A组牙槽嵴顶部纤维组织较其他组厚。X线片观察:各组骨质均长满骨缺损区;A、B、C及D组灰度值,4周分别为68、50、56及49,8周时为46、30、24及30,12周时为24、17、15及20。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A组缺损区可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及及新生血管形成的肉芽组织,未见明显新骨生成;B、C及D组膜的胶原结构均存在,其内侧面有新骨生成。8周A组缺损区新生骨小梁呈团灶状、网状;B、C及D组膜的胶原结构不完整,多个骨岛和少量纤维结缔组织连接整个骨缺损区。12周各组骨缺损区均被新生骨充填。结论使用胶原膜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regeneration,GBR)技术可促进牙槽骨缺损区成骨,将骨修复时间缩短为8周,但单独应用GBR的成骨作用与胶原膜复合BMSCs或PRP的成骨作用差异不明显,提示二者与GBR的联合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MGTR)结合羟基磷灰石(HA)修复长骨缺损的能力,为骨组织工程学修复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取15只实验家兔,建立桡骨缺损模型,左侧植入HA,为对照侧。右侧植入包裹PLA(聚乳酸)膜管的HA,为实验侧。术后期4、8、12周各随机取5只,将动物处死,将植入物整块割取,做组织学检查。图象分析计算成骨面积。结果对照镜下见大片纤维组织,实验侧镜下见大片骨组织。图象分析成骨面积,比较其百分比,统计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可吸收聚乳酸膜管结合骨基质植入材料羟基磷灰石修复长骨缺损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0.
幼龄犬的上颌骨延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利用牵开成骨技术在幼儿发育期对发育不良的上颌骨进行诱导外科正颌的可能性,牵开成骨是否有碍幼儿上颌骨的继续生长发育。方法 4-6月龄杂种犬13只,行一侧上颌前部根尖下截骨,外置延长器固定,于1周后,按0.5-1mm/d的速度用延长装置牵开,牵开至10-20mm时,固定4-6周,卸下延长器,于术日,牵开前,牵开期间,固定期间定期摄X线片,分批处死动物,行咬合关系变化,三维立体测量及组织学等观察,结果 术侧有确切的延长效果,咬合关系发生变化,延长段经膜内成骨逐渐演谈正常骨组织,术侧的上颌骨除延长段外,生长发育基本与未术侧同步。结论 于颅面生长发育期的幼龄犬行 开成骨,进行诱导外科正颌治疗是有效的,且不致影响其继续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