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与对比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动脉瘤夹闭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共26个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13例(15个动脉瘤)和开颅动脉瘤夹闭10例(11个动脉瘤)两组,对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动脉瘤均出现1例破裂,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GOS评分均尚可,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动脉瘤夹闭术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应加强随访观察,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球囊辅助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方法1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宽度2.1~7.0mm,体/颈比均≤2)患者,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半年~1年。结果15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无死亡病例。11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DS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AN)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分析1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动脉瘤患者治疗后的病历及随访资料.结果 11例全部治愈,随访无复发.结论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 99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 (介入 )治疗。方法 :应用GDC技术、3 DGDC技术、Stent+GDC技术、BOT技术、BOT +载瘤动脉闭塞技术、GDC +NBCA技术等。结果 :99例均为一次性治疗 ,成功 92例 ( 93 1% ) ,弹簧圈异位 1例 ( 1% ) ,与治疗方法有关的死亡 2例 ( 2 % ) ,术中血栓形成 1例 ( 1% ) ;38例 ( 38 38% )随访 3~ 12个月 ,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中 11例 ( 11 11% )复查脑血管DSA ,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改变动脉瘤内和局部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消除动脉瘤行为是血管内 (介入 )治疗的机制 ;BOT实验在血管内 (介入 )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意义重大 ;Stent技术可作为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 (介入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形成颅内血肿的急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致颅内血肿15例患者均急诊行清除颅内血肿术、责任动脉瘤夹闭术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采用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结果:15例患者均接受急诊手术治疗。术后6例患者出现脑梗死、出现手术相关性血肿2例、急性脑积水1例(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肺部感染11例、应激性溃疡2例、褥疮1例和慢性脑积水2例。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行RankinScale评分:良好6例,差9例(其中死亡4例)。结论:急诊手术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国产血流导向装置Repath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单臂临床前期试验,共纳入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完成Repath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描述性分析Repath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6个月动脉瘤闭塞率。结果 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3个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共植入11枚Repath血流导向装置,Repath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除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外无器械及责任血管相关不良事件,9例患者完成6个月影像学随访,动脉瘤闭塞率75%(9/12动脉瘤)。结论血流导向装置Repath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仍需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6例颈动脉结扎术或孤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于术后4~11年进行结扎对侧的颈动脉造影随访,其中 7例发现新生动脉瘤,发病率为 19%,显著高于一般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本组新生动脉瘤皆位于结扎对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起始部(ICA)。而全部病例曾于颈动脉结扎术前行双侧颈动脉造影,未发现该侧有动脉瘤迹象。随访结果表明:一侧颈动脉结扎可诱发对侧颅内动脉瘤,大多在术后7~10年出现,从临床上进一步说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颅内动脉瘤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及其治疗策略.方法 对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中心1985年10月至2008年5月共23例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的24个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部位、大小等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颅内动脉瘤占所有年龄组颅内动脉瘤的1.3%,男:女=1.56:1;24个动脉瘤中,16个位于前循环,8个位于后循环;14个属于复杂动脉瘤;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者11例;14例采用神经介入治疗,4例采用显微手术治疗,5例未行外科治疗,其中2例在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自行闭塞而自愈;1例死亡,1例因术前动脉瘤再破裂导致中度致残,其余21例结果良好.结论 (1)儿童颅内动脉瘤较为罕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2)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是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3)与成人相比,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后循环动脉瘤、感染或外伤性动脉瘤比例较高;(4)神经介入及显微手术都是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对于复杂动脉瘤首选神经介入治疗,相当一部分动脉瘤甚至不得不采用载瘤动脉闭塞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特点及评估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自2014年7月—2018年1月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98例颅内床突旁动脉瘤(共104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98例患者(共104个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失败2例(2个动脉瘤),余下96例(102个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成功后即时造影示:90个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动脉瘤有瘤颈残余,动脉瘤体残余3个。术中9例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3例患者有支架内血栓,6例患者有弹簧圈脱逸现象。术后2例患者视物模糊,难治性头痛1例,难治性眼球后疼痛1例。术后临床随访所有患者的Rankin评分为0~5分,2例患者死亡。92例患者(98个动脉瘤)术后获影像学随访,11例动脉瘤复发患者(11个动脉瘤)接受再治疗。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破裂和未破裂的床突旁动脉瘤,新型血管内栓塞材料存在某些局限性,且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证实,传统的血管内治疗方法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由于高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技术,术中尽量做到致密栓塞。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15例颈内动脉宽颈囊状动脉瘤及2例椎动脉梭形动脉瘤,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将支架置入载瘤动脉,跨动脉瘤颈放置。其中13例通过支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弹簧圈,4例仅放置支架治疗。结果 1例术后1周死亡,2例失访。3~6个月造影随访14例,11例动脉瘤消失,2例动脉瘤大部消失,1例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技术,结合GDC技术可为颅内宽颈囊状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mm)的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13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38个动脉瘤,其中57个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81个宽颈动脉瘤中,74个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7个以支架覆盖瘤颈(1例为双支架套叠置放)。结果成功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131个,成功率为94.93%;弹簧圈和动脉瘤平均体积分别为(6.77±5.08)mm3和(9.71±4.43)mm3,平均弹簧圈栓塞容积比为(31.96±14.02)%。按Raymond分级方法,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19个(86.23%),瘤颈残留12个(8.70%),瘤腔残留7个(5.07%)。术中发生并发症16例(11.59%),其中出血性卒中11例,缺血性卒中5例。术后30d根据GOS评分评定预后,1级,4例;2级,13例;3级,11例;4级,42例;5级,63例。56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7.11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颅内微小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或结合颅内支架栓塞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烟雾病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结果 11例中7例表现为颅内出血,4例表现为缺血症状;9个动脉瘤位于Willis环周围,1个位于大脑后动脉顶枕支,1个位于脉络膜后内侧动脉;11个动脉瘤除1例外周型动脉瘤因超选困难外其余10例均成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访均获良好疗效。结论烟雾病患者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可有出血或非动脉瘤性临床表现,此类动脉瘤可分为累及Willis环的主要动脉型动脉瘤和累及侧支为主的外周动脉型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烟雾病患者的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对外周动脉型动脉瘤可予对症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采用Surpass Streamline FD治疗的1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共14个动脉瘤, 其中位于颈内动脉13个, 椎动脉V4段1个。术后即刻及随访时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情况, 并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 14个动脉瘤共置入11枚Surpass Streamline FD, 全部置入成功。其中6例患者单纯置入Surpass Streamline FD, 5例为Surpass Streamline FD+补救性辅助应用支架或球囊扩张。1例辅助应用球囊扩张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 出院时mRS为3分。术后即刻DSA显示OKM分级为A级1个, B级8个, C级5个。11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M(Q1, Q3)]为6.0(5.8, 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CGSA)的治疗方法,并结合文献讨论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的方法对3例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3例中2例治疗成功,12个月后随访结果良好.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是一种治疗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策略、技巧以及疗效等.方法 采用夹闭、孤立、包裹等方法手术处理598例共753个动脉瘤.责任动脉瘤598例中有589例采用夹闭方法,孤立2例,包裹7例.结果 出院时按GOS标准评分,良好(GOS 4 ~5分)568例,一般(GOS 3分)15例,植物生存(GOS 2分)4例,11例术后死亡(GOS 1分).395例得以随访,恢复良好374例(94.7%),中残或重残18例,死亡3例.结论 手术夹闭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确实有效的方法.对于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术者需对动脉瘤有充分的认识,相应的手术技巧,方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术.方法:经股动脉Seldinger's穿刺,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用DGC栓塞动脉瘤.结果:11例患者7例完全康复,2例偏瘫,1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6例随访头颅平片GDC均在瘤腔,1例患者7个月后复查DSA,无复发.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共80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Matrix栓塞治疗。根据治疗结果分析栓塞程度、瘤颈宽度、动脉瘤直径、支架辅助与动脉瘤再生长率的关系。结果动脉瘤致密栓塞47个(58.8%),瘤颈残留24个(30.0%),瘤体残留9个(11.3%)。手术相关并发症7例(9.7%),死亡2例。64例随访6~48个月,无再出血及新增神经功能缺损。38例42个动脉瘤术后6~24个月接受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稳定26个(61.9%),进一步栓塞5个(11.9%),再生长11个(26.2%);2个(4.8%)瘤体残留者复发需再次治疗。统计学分析显示:动脉瘤栓塞越致密,再生长率越低(P<0.05),术后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体颈比、是否使用支架辅助栓塞与再生长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随访显示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和稳定,有必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在中短期内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对130例(143个)小型颅内动脉瘤(直径小于5mm)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病人进行随访,其中48个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复查,了解栓塞治疗后12~24个月颅内动脉瘤的变化情况,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复发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对143个颅内动脉瘤12~24个月的随访,有1例复发出血:48个动脉瘤在12~24个月后行血管造影复查,有7个复发,另有3个栓塞后有残留的动脉瘤在1年后自行闭塞,造影中能观察到有新生组织完整覆盖瘤颈。结论小型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效果更好,瘤颈的残留与动脉瘤复发的关系密切,颅内支架及带生物活性涂层的弹簧的使用,有助于减少小动脉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新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初步评价该技术和新栓塞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我们治疗中心近9个月内收治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Neuroform支架辅助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对部分获得血管造影随访病人的疗效观察,评价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联合颅内Neuroform支架和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中,除1例死于并发症外其余病人均得到满意疗效,其中6例病人术后半年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但仍需长期观察。结论 联合颅内支架和生物活性弹簧圈是一有效的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颅内支架理想的大小选择和恰当的植入位置是成功治疗的重要一环,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入瘤腔后可有效促进血栓和结缔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结果.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6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有84个动脉瘤,其中63个经血管内栓塞治疗,2个外科夹闭,19个未治疗.54个(86%)完全栓塞,8个(13%)瘤颈残留,1个(2%)只行支架覆盖.26例患者(72%)一次栓塞1个以上动脉瘤.31例患者进行了造影随访,93%(53个动脉瘤)表现稳定或闭塞,7%(4个动脉瘤)复发,临床随访结果:33例患者(92%)无症状或轻微症状,1例(3%)部分视野缺失,2例(6%)偏瘫.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合理治疗方法.血管内栓塞可用于优先治疗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和外科难治的意外发现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