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比较金华市婺城区城乡居民1986—1988年和2004—2005年全死因模式。方法:按照《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实施方案》要求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居民死亡率下降了2.06‰;居民期望寿命男性提高了4.38岁,女性提高了5.64岁;前5位死因顺位变化依次为恶性肿瘤(原第二位)、呼吸系统疾病(原首位)、脑血管病(原第四位)、心脏病(原第五位)和损伤中毒(原第三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率下降了59.8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构成由63.4%上升到83.0%。结论:两个时期对比居民总体健康水平提高明显;前5位死因死亡率上升迅速;传染病寄生虫病死亡率有所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本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问题及特点,为制定本社区慢病防治对策、改善社区整体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警署人口结构资料;收集区疾病控制中心(CDC)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建立≥60岁居民健康档案。结果近2年来前10位疾病谱显示,本社区糖尿病由第4位上升至第3位;前3位死因顺位为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结论本社区应优先解决的问题是糖尿病,应加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管理干预,并以此带动健康教育和其他卫生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湖北段卫生清理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掌握蓄水后库区病媒生物和人畜共患病的变化动态,分析蓄水后环境改变对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依据长江三峡库底卫生清理技术规范,统计分析库区内人畜共患病发病情况。结果卫生清理工作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要求,顺利通过验收,满足了蓄水的需要;蓄水后库区监测点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均为散发。结论三峡库区卫生清理有效地清除了库区污染源,蓄水后库区内未出现病媒生物异常及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暴发,至今尚未发现三峡库区蓄水对库区人群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目前三峡库区居民主要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收集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全死因分析和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分析。结果2005年,三峡库区居民死亡率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87.96%;引起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为损伤与中毒、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PYLL合计为20406.43人年。结论三峡库区监测点人群的死亡以慢性疾病和损伤与中毒为主,加强慢性病防制,减少死亡和伤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2004-2005年厦门市同安区居民死因回顾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厦门市同安区2004-2005年居民的死亡率和主要死因。[方法]根据同安区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对主要死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居民主要死因前3位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损伤与中毒是导致早死的主要原因,肝癌、食管癌、肺癌和胃癌是恶性肿瘤死亡的前4位,脑血管病是循环系统死亡顺位的第1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是导致呼吸系统死亡的首要原因,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机动车辆以外的运输事故、自杀和意外跌落是意外和中毒死亡的前3位。[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同安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损伤和中毒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因此,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规划。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监测点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三峡水库二期蓄水4年后库区人群健康状况及潜在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三峡库区人群健康临测系统"收集三峡库区人群死亡资料、传染病和地方病流行情况以及媒介生物监测资料等信息,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是引起三峡库区人群死亡的主要病因,五种死因占总死亡例数的90.94%.与水库蓄水有关的介水传染病(甲型肝炎、痢疾和伤寒等)及与虫媒变化有关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均处于较低发病水平.2007年室内、户外鼠密度(3.11%和3.16%)均高于2006年,低于二期蓄水前5年的平均值.黑线姬鼠作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和钩端螺旋体的宿主动物,其构成比自2006年(8.16%)起持续增加.畜圈和人房蚊密度高于2006年,但低于二期蓄水前5年的平均值.结论 三峡库区蓄水后生态环境的改变尚未对人群健康产生明显影响,应加强媒介生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评价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三峡库区监测点卫生资源变化情况,出生和死亡资料及传染病的发病资料,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后,库区监测点年均人口出生率为5.91‰,死亡率为6.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6‰;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期望寿命为80.6岁;人均卫生资源变化不大;居民死亡原因以循环系统疾病(38.57%)和肿瘤(16.28%)为主;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居前5位的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淋病和麻疹。结论三峡水库蓄水后2004—2008年湖北宜昌段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最近完成的第三次居民死亡率和死亡原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60.72/10万。跃居居民死因的首位.而前两次调查均居第3位。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55.10/10万.居居民死因第2位。心脏病死亡率为116.40/10万,居居民死因第3位.而首次调查居第1位,第二次调查居第4位。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分别居第4位和第5位。  相似文献   

9.
徐兴  沈洪兵  姚根红 《职业与健康》2012,28(9):1106-1107
目的探究泰兴市居民的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死因网络直报系统将数据导出,用ICD-10分类方法进行统计描述,对2010年该市居民的死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泰兴市死亡率为727.03/10万,死因顺位前5位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神经系统疾病。男性的死亡首位是恶性肿瘤,构成比45.85%;女性的死亡首位为心脑血管疾病,构成比为40.27%。该市的伤害死亡人数占全死因人数的9.36%。0~4岁组死因以新生儿异常占首位,达到40.91%;5岁~年龄段的死因主要为伤害,占45.84%;15岁~年龄组以恶性肿瘤为主,达到54.5%;60岁~组居民的死因构成以心脑血管疾病为首(46.81),第2位为恶性肿瘤(31.06%),第3位为呼吸系统疾病(10.21%),前3位死因占总死因的88.08%。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该市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伤害死亡比例也较高,需要扩大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及农村妇女的心理素质,加大老年人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投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对比宁化县2002年与2014年居民主要死因、死因顺位、期望寿命等指标的变化,了解疾病谱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集人口死因资料后用标化死亡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2年与2014年居民死亡率分别为4.62‰、5.50‰,男女死亡率之比为1.2∶1、1.4∶1.2002年死因前5位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2014年前5位死因相同,恶性肿瘤从第3位升至首位(女性第2位),脑血管疾病由第4位升至第3位.居民期望寿命分别为72.3岁、82.1岁;2002年减寿率前3位是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围生期疾病),2014年女性恶性肿瘤从第2位升至第1位.结论 宁化县居民死亡率男性较高,恶性肿瘤死亡率和减寿率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三峡水库蓄水及运行期间库区人群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4-2016年三峡库区宜昌监测点传染病资料及人口资料,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传染病流行特征。结果 三峡库区蓄水运行后,2004-2016年库区监测点累计报告传染病6 892例,年均发病率565.29/10万,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215.88,P<0.001);传染病发病顺位蓄水期以肺结核、乙肝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居前三位,运行期以乙肝、肺结核和手足口病居前三位;蓄水期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运行期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61:1,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06,P<0.001),且35~<80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比增大;报告传染病主要集中在0~<5岁和45~<60岁年龄组;乙类传染病发病以农民为主,丙类传染病以学生、散居儿童和农民为主。结论 三峡库区宜昌监测点2004-201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结合库区发病流行病学特点针对库区乙肝、肺结核和手足口病等重点疾病以及重点人群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疾病监测点人群健康状况动态变化,为进一步评价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积累本底资料,为及时制定卫生防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市选择5个县区设置疾病监测点,按照统一监测方案,收集出生和死亡、传染病、地方病和生物媒介等资料,对人群健康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2009年三峡库区监测点人群年粗死亡率为583/10万,略高于2004—2007年年均值;婴儿死亡率为883/10万,低于2004—2007年年均值;死因顺位前五位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与2004—2007年死因顺位相同;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658.22/10万,低于2004—2007年平均值;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率为9.11%;重庆奉节县的地氟病阳性率达33.89%;室内鼠密度平均为2.66%,户外鼠密度平均为2.86%,鼠密度均分别高于2004—2007年平均值。人房成蚊总密度平均为31.11只(/间.人工小时),低于2004—2007年平均值,畜圈成蚊总密度平均为131.64只(/间.人工小时),高于2004—2007年平均值,但二者均低于1997—2007年平均值。结论尚未发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群健康造成明显影响,但应持续开展疾病监测和危险因素监测。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对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流行性出血热(EHF)对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保障库区人群的健康。方法:对库区主要淹没区万州区段的EHF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段9个县(开发区)除巫山县外,均有EHF疫情报告,并有爆发点;正常人群抗体水平低;各县(开发区)鼠密度和鼠带毒率差异较大,病例数也分布不匀。结论:EHF对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因不同地段而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蚊类种群构成及密度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利用电动捕蚊器捕捉蚊虫,进行蚊类种群鉴定及分类计数。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建设初期,人房和畜圈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骚扰阿蚊、淡色库蚊、中华按蚊交替出现,2005年及2007年后,人房和畜圈以骚扰阿蚊为主;人房成蚊密度低于畜圈;成蚊密度季节性消长呈双峰型,蚊密度高峰期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随着环境的改变,蚊密度和蚊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提示要继续加强蚊类监测,为有效防制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宜昌段鼠密度变化规律。方法对三峡库区宜昌段1997―2012年室内外鼠密度,构建灰色模型GM(1,1),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预测2013―2014年监测点鼠密度呈逐年轻微下降趋势,拟合模型结果满意,室内鼠密度分别为1.55%、1.45%;室外鼠密度分别为1.30%、1.29%。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鼠密度和鼠类构成也发生相应变化,要加强鼠密度监测,为防制媒介传染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周勇 《职业与健康》2014,(22):3292-3294
目的了解三峡水库成库前后开县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的报告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开县2005—2012年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乙肝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开县成库前乙肝发病率为133.53/10万,成库后为64.18/10万,8年平均发病率为99.60/10万。结论开县成库后经济发展迅速,免疫规划工作有了明显提高,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农村和城区发病率均下降),成库后40岁以上发病比例均有增加。加强乙肝监测和免疫接种,开展乙肝的宣传教育,将有效控制乙肝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湖北段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免疫学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三峡库区传染源及钉螺情况。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库区居民440人(其中外出打工返乡人员36人)及流动人口45人;在监测点调查耕牛并对全部耕牛进行间接血凝检测;在库区长江支流、两岸洲滩、沟渠等适合钉螺孳生的危险环境进行查螺;调查钉螺输入情况。结果监测点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牛;未发现钉螺孳生及输入。结论针对可能引起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应加强监测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血吸虫病在库区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兴山县居民死因特征,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疾病死因监测数据,采用Deathreg2005死因统计分析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年均死亡率为349.78/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8.31/10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5岁组死亡构成比为67.26%;死亡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YPLL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死亡前5位的疾病分别是肝癌、肺癌、食道癌、胃癌、肠癌;期望寿命为84.94岁。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意外伤害是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