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水利工程梯级开发过程中的鼠类变动趋势,及时采取对策,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环境的医学评估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方法自1959年以来连续在三峡库区宜昌段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种群及密度。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不同时期鼠密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室外鼠密度高于室内。1971-1980年鼠密度达到最高值(12.98%)。2001-2009年,三峡工程完成二、三期建设,全线竣工,该时段鼠密度降至历史最低点(1.16%),库区4次卫生清底、库区各县(市)积极灭鼠效果显著。室内外鼠种构成均有很大变化,可能与生态环境的改变、生物种群的迁移扩散和种间竞争有关。结论库区鼠密度受库区卫生清底影响较大,目前已降至历史最低点,库区水利工程兴建对其未呈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媒介生物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对策。方法用夹夜法和人工小时法分别调查室内外鼠、人房和畜圈蚊密度以及室内外鼠、蚊种类构成。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鼠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t=0.52,P〉0.05),鼠密度年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在鼠种构成上,蓄水前室内外分别以褐家鼠和鼩鼱类占优势,分别占71.07%和42.11%,蓄水后室内外均以黄胸鼠为主,分别占41.67%和42.86%;蓄水前后人房蚊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t=1.29,P〉0.05),但畜圈蚊密度明显升高(t=5.01,P〈0.01)。在蚊种构成上,人房和畜圈在蓄水前分别以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为主,分别占38.50%和34.65%;蓄水后分别以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为主,分别占37.21%和23.18%。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随着环境的改变,鼠种构成发生了变化,同时畜圈蚊密度明显升高,蚊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提示要继续加强媒介生物监测,为切实有效地防制媒介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湖北宜昌段肺结核发病风险GM(1,1)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测三峡库区湖北宜昌段肺结核发病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三峡库区湖北宜昌段1997-2008年肺结核发病率,建立GM(1,1)模型,进行中长期预测研究。结果预测模型精度检验C=0.1773,P=1.0000,外推预测理想。预测结果显示,2009-2012年三峡库区湖北宜昌段肺结核年发病率分别为260.55/10万,317.41/10万,385.31/10万,466.18/10万。结论预测表明2009-2012年三峡库区宜昌段肺结核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提示应大力加强三峡库区范围重点传染病监测,强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以控制、降低肺结核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预测三峡库区湖北宜昌段细菌性痢疾发病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三峡库区湖北宜昌段1997-2010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建立GM(1,1)模型,进行中长期预测研究.结果 预测模型精度检验C=0.2376,P=1.0,外推预测理想.预测结果显示,2011-2013年三峡库区湖北宜昌段细菌性痢...  相似文献   

5.
2008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鼠形动物种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三峡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及其密度变化规律,严防鼠害发生和鼠传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为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5 m夹夜法分4类生境进行调查.结果 三峡库区万州段共捕获鼠形动物79只,隶属2目2科6种,平均鼠密度2.76%.其中长江北岸为2.32%,长江南岸为3.06%.居民室内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小家鼠、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农区以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结论 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2008年4月平均鼠密度为2.76%(79/2863),居民室内鼠密度长江南岸高于北岸,农区水域周边旱地鼠密度高于其他旱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蚊类种群构成及密度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利用电动捕蚊器捕捉蚊虫,进行蚊类种群鉴定及分类计数。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建设初期,人房和畜圈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骚扰阿蚊、淡色库蚊、中华按蚊交替出现,2005年及2007年后,人房和畜圈以骚扰阿蚊为主;人房成蚊密度低于畜圈;成蚊密度季节性消长呈双峰型,蚊密度高峰期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随着环境的改变,蚊密度和蚊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提示要继续加强蚊类监测,为有效防制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蚊媒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对策。方法用夹夜法和人工小时法分别调查人房和畜圈蚊密度及蚊种类构成,收集分析1997-2008年监测点蚊类监测数据。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前后人房蚊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t=1.29,P0.05),但畜圈蚊密度明显升高(t=5.01,P0.01),在蚊种构成上,人房和畜圈在蓄水前分别以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为主,蓄水后分别以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为主。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随着环境的改变,畜圈蚊密度明显升高,蚊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2007-200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鼠疫宿主动物、媒介昆虫及鼠疫疫情的监测,为三峡库区及时发现和防控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用鼠笼法捕活鼠采其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梳检活鼠体表寄生蚤检查染蚤情况,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开展疫情监测等掌握鼠疫疫情情况。结果 2007-200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49%,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0%,室外为1.48%,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类;鼠体平均染蚤率为4.03%;总蚤指数为0.13;检获鼠蚤有不等单蚤(占0.12%)、缓慢细蚤(占77.88%)、偏远古蚤(占14.39%)和印鼠客蚤(占7.61%);6549只活鼠鼠疫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大批的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鼠疫病例。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尚未发现鼠疫疫情,但存在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水利工程梯级开发过程中的蚊类变动趋势,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环境的医学评估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方法研究整理与分析本单位1959年以来所调查的库区蚊类记录,通过调查补充1971-2009年数据,用人工小时法调查蚊密度。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不同时期蚊密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牛房蚊密度高于人房。1971-1980年蚊密度较前后临近时段达到最高值〔239.0只/(间·人工小时)〕。2001-2009年,三峡工程完成二、三期建设,全线竣工,该时段蚊密度降至历史最低点〔75.2只/(间·人工小时)〕。人房、牛房蚊种构成均有很大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与蚊虫的孳生环境改变有关,也决定了病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蚊密度目前已降至历史最低点,相关疾病发病率未见异常波动,库区水利工程兴建对其未呈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出珠江三角洲黄毛鼠种群数量的预测方法。方法采用季节交乘模型、季节叠加模型和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 MA)分别拟合1998-2003年黄毛鼠种群数量的时序变化动态,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中长期预测,比较不同预测模型的适用性。结果季节交乘模型、季节叠加模型和ARI MA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黄毛鼠种群的历史消长趋势,预测黄毛鼠发生数量的平均误差分别为(6.43±1.87)%、(10.34±2.56)%和(11.48±2.78)%,而预测黄毛鼠发生等级的准确率分别为91.67%、83.33%和66.67%。以季节交乘模型和季节叠加模型的预测结果较为准确,预测模型分别为X(t)=(5.15839329-0.01577224t)γT+t和X(t)=5.18130846-0.00861724t+dT+t。结论季节交乘模型和季节叠加模型适用于预测黄毛鼠种群的发生量及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的监测,及早发现鼠疫疫情,及时采取防制对策。方法采用鼠夹法监测室内外鼠密度;采用鼠笼法捕活鼠采其血清检测F1抗体,梳检鼠体蚤查染蚤率情况。结果2005年共布鼠夹87327夹次,有效夹84146夹次,捕鼠1278只,鼠密度为1.52%,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67%,室外为1.41%;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在4114只活鼠体上梳检鼠蚤,其中有326只鼠带蚤,共检鼠蚤853匹(蚤种类待鉴定),鼠体染蚤率7.92%,总蚤指数0.207。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尚未发现动物间鼠疫疫情。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万州段1997-2003年鼠表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正积  张菊英  万时学  孟言浦  罗超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281-2282,2286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万州段的鼠密度变化情况,为库区的鼠传疾病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CDC的《三峡库区人群健康方案》进行.结果:室内的鼠室度有下降的趋势(x^2=31.32,P<0.0001),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和小家鼠.室外的鼠密度较室内为高(x^2=55.05,P<0.0000),而且鼠密度的波动较大,优势鼠种为四川短尾鼩,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结论:三峡库区万州段仍应加强鼠密度及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万州段鼠类及鼠传疾病的监测,分析当地鼠类活动及鼠传疾病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鼠夹法监测鼠种及密度,对捕获的鼠进行病毒检测,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搜集鼠传疾病病例,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09年未监测到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仅2006年发生钩端螺旋体病2例。耕作区鼠形动物密度高于居民区,蓄水后农区室内鼠密度高于蓄水前,鼠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检出阳性率为9.07%。结论钩体病的出现与局部区域鼠密度升高有关,应做好鼠及鼠传疾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保护当地人群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口岸鼠密度变化的动态模拟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分析预测效果。方法监测鼠密度,分析鼠密度与气象因子相关性,运用多元回归方程分析气象因子对鼠密度的影响,建立鼠密度变化的动态模拟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建立的模型的训练准确率为91.34%,检验准确率为91.17%,测试准确率为89.03%,平均准确率为90.51%。模型认为自变量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月均最低气温、月均相对湿度、日照、降水量。结论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技术能够较好地应用到鼠密度动态预测工作中,为口岸鼠类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10年的鼠情监测,发现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密度野外与室内的变动趋势不一致。野外鼠类密度高峰在1983~1984年,达11.54~24.49%,其他年份在4~7.5%之间波动;主要影响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但密度制约因素亦有一定影响。室内鼠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不明显,但密度普遍较野外高(1984年除外)。室内优势种为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野外是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但存在交替更换现象。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的孕鼠最高胎数分别为11、12、12、14和9。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陕西省定边县鼠疫疫区30年动物鼠疫监测结果,为控制人、鼠间鼠疫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SPSS软件、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指标与鼠间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1983-2012年共发生3起鼠间鼠疫流行,发生年分别为1987-1988、2000-2001及2006年,流行年份前几年鼠密度、鼠体染蚤率、蚤指数呈不同程度增高趋势,鼠密度在1986、2000、2003三个年份出现小高峰,分别为39.63、16.28和21.01只/hm2;染蚤率与蚤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在1987、2000、2006三个疫情年份均出现高峰,染蚤率分别为45.10%、41.69%和43.06%,蚤指数分别为0.71、0.72和1.20。染蚤率与蚤指数、鼠密度与巢蚤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 鼠密度、蚤指数、染蚤率是监测动物鼠疫流行的主要指标,鼠密度>16只/hm2,鼠体蚤指数>0.70,鼠体染蚤率>40%,提示可能会有鼠疫流行;陕西省鼠疫动物病流行呈现不规则周期性,间隔5~10年可能出现大的动物病流行;2012年监测表明疫情处于静息期,但距上次疫情发生已有6年,结合临近省(自治区)疫情动态,应积极开展主动监测,加强突发疫情处置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监测蓄水后坝区重点人畜共患病,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监测1996-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乙脑疫情;调查库区鼠类种群和病媒生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后各种动物随水位升高而上迁,库区蓄水前的鼠密度在1%以下,蓄水后库区鼠、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4种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带菌率为0.16%,钩端螺旋体菌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检测小兽肺548份,肾综合征出血热带病毒率为0.36%;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暴发流行,均以散发为主。结论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监测蓄水后坝区重点人畜共患病,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监测1996-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乙脑疫情;调查库区鼠类种群和病媒生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后各种动物随水位升高而上迁,库区蓄水前的鼠密度在1%以下,蓄水后库区鼠、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4种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带菌率为0.16%,钩端螺旋体菌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检测小兽肺548份,肾综合征出血热带病毒率为0.36%;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暴发流行,均以散发为主。结论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2003年蒙洼蓄洪区鼠情监测及灭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蓄洪区鼠患情况以及采取灭鼠措施防止灾区出血热发生流行。方法以夹夜法调查灾区鼠密度,取鼠血、鼠肺标本检测鼠对出血热病毒的感染率,用溴敌隆毒饵灭鼠控制鼠数量。结果蓄洪后室内外鼠密度分别为11.1%和8.9%,室外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82.4%,室内小家鼠为优势种占66.7%,室外还发现了鼠类天敌黄鼠狼和刺猬,室内鼠总感染率为0,室外鼠总感染率为31.25%,室外草垛灭鼠率为100%,室内灭鼠率为45.9%,2003年未发生出血热病例。结论2003年蓄洪区鼠密度低和鼠带毒率也低,较低的密度下难以获得较高的灭鼠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开县三峡库区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因素,为三峡库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开县气象和地理及植被资料,搜集开县2004—2008年疫情资料,采用人工小时法和鼠夹法开展蚊种及蚊密度、鼠种及鼠密度调查;采用鼠笼法捕活鼠收集鼠体蚤,进行分类并计算总蚤指数;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查找钉螺。结果开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开县三峡库区未发现钉螺,三峡水库建成后将出现大面积洲滩、沟渠等消落带区,适合钉螺生长;开县2004—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平均发病率为1.81/10万,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和疟疾处于低发病水平;开县三峡库区平均鼠密度为0.97%,存在鼠疫、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传播宿主及媒介;开县三峡库区平均蚊密度为113.90只/人工小时,其中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疟疾的库蚊和按蚊分别占2.29%和8.88%。结论开县三峡库区疾病监测及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