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洪英  齐小雪  王跃莲 《四川医学》2009,30(7):1030-103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治疗及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8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65例(73.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11例(12.3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6例(6.74%),妊娠合并肝脏疾病5例(5.61%),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2例(2.24%)。PAT孕期不需特殊处理,妊娠结局良好,对血小板〈50×10^9/L的12例患者分娩前给予地塞米松10~20mg/d,5例无效者分娩时输注血小板。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以PAT多见,孕期不需特殊处理。其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当血小板≤50×10^9/L分娩前给予地塞米松治疗,静脉点滴3—5d,无效者分娩时输注血小板,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宜,产后出血发生率12.35%。  相似文献   

2.
黄鑫  朱艳  黄达  余宏男 《重庆医学》2012,41(35):3723-372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及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对10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出现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5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9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先兆子痫(PIH)37例,肝病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其中剖宫产65例,占61.9%;阴道分娩40例,占38.1%。结论 PAT一般发生在妊娠晚期,以PAT最常见,产前适当提高血小板水平,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期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其对母婴的影响,降低围生期母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01年1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09例妊娠期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孕产妇临床资料。结果 多数患者诊断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regnancy-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PAT),21例(19.3%)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其中妊娠合并ITP 20例、妊娠合并Evans’综合征 1例;5例(4.6%)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其中1例为先兆子。新生儿发生血小板减少者5例(5.9%)。分娩时出血量和血小板下降的程度无明显关联。结论 妊娠期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有多种,以PAT和ITP最多见。既往有血小板减少、过敏、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均是妊娠期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郑小钰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1):1101-1102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对35例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17例,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8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其他血液病2例,PAT和PIH患者产后血小板计数较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25例占71.4%,阴道分娩10例占28.6%,无孕妇及新生儿死亡。结论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主要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治疗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8年4月5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抗心磷脂抗体综合症。治疗方法是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与成分输血等。阴道分娩11例,剖宫产47例,产后出血5例。结论多种原因可以引起孕妇血小板减少,以PAT和ITP最常见。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处理的重点是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预防重度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倾向。加强监护,适时提高血小板数,防止产时或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6.
于栋丽 《疑难病杂志》2009,8(2):114-11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约为6.6%~11.6%,血小板在正常妊娠期约有10%的生理件下降,病理情况包括妊娠期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重度子痫前期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还有很少部分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及药物等引起。现将2003年7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34例PAT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对37例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孕妇,根据病因、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PAT)为Ⅰ组,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型(MDS-RA)及HELLP综合征为Ⅱ组,观察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37例孕妇中PAT 23例(62.16%),ITP 9例(24.32%);Ⅱ组产后出血率高于Ⅰ组(P < 0.05);Ⅰ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胎龄均大于Ⅱ组(P < 0.05~P < 0.01);术后10天Ⅰ组产妇血小板恢复优于Ⅱ组(P < 0.01)。结论: 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病因以PAT为主;其次为ITP。由PAT引起的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妊娠结局较好。  相似文献   

8.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的病因、围生期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9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的病因主要是: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PAT)48例(占50.5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0例(21.0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10.53%)等。对血小板≤50×10^9L^-1的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结论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对分娩前血小板≤50×10^9L^-1的患者重点监护,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6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病因分为4组: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组、妊娠高血压疾病(PIH)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及其他组(包括巨幼红细胞贫血、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或输血小板治疗。结果 68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41例(6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16例(23.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6例(8.8%),其他病因5例(7.4%)。剖宫产50例,阴道分娩18例,产后出血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例。PAT和PIH组患者产后42d血小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及其他原因患者产后42d血小板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不同病因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最多见。对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根据孕周不同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或)输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计数≥50×109/L如无产科指征,可经阴道分娩,如手术终止妊娠应在术前输注血小板后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我院5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29例占5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4例占28%,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5例占10%,Evans综合征1例占2%,再生障碍性贫血(AA)1例占2%。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较多,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孕绒毛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mTNFR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1例妊娠6~10周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和30例同期妊娠的健康妇女(对照组)绒毛组织中mTNFR1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半定量检测。结果:流产组绒毛间质、血管内皮、细胞滋养层及合体滋养层细胞mTNFR1表达率分别为100.0%(31/31)、80.7%(25/31)、100.0%(31/31)和90.3%(28/31),对照组分别为75.0%(18/24)、58.3%(14/24)、100.0%(30/30)和95.8%(23/24)。流产组绒毛间质mTNFR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比较mTNFR1在两组各细胞亚群中表达强度的差异,发现流产组绒毛间质细胞的TNFR1的表达强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流产组绒毛血管内皮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mTNFR1的表达强度虽有增强,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产组绒毛间质细胞mTNFR1阳性表达水平升高,可能导致绒毛组织间质细胞功能发生改变或损害,破坏母胎界面免疫平衡状态,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患者综合治疗后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被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且有妊娠要求,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加本研究项目的妇女共100例。其中根据是否需要、是否愿意服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达英-35和二甲双胍,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进行3个月个体化综合治疗〔达英-35和(或)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调整〕。对照组则仅进行生活方式调整,观察2组的妊娠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2组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自然流产6例,妊娠期糖尿病发生5例,妊娠期高血压发生6例;研究组自然流产3例,无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事件发生。2组的自然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自然流产率有降低的趋势。研究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个体化综合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妊娠有积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妊娠不良结局(如自然流产、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南通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发病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通地区住院孕妇的资料,统计妊娠期发现肝功能异常的病例数,分析其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所占比例,同时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年龄、孕前体重指数、胎次、不良妊娠史(自然流产或早产)、家族史、饮食、受精方式、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脂代谢异常等情况的相关性。结果:99 523例妊娠晚期孕妇中,肝损害3 712例(发病率为3.73%),其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998例(占26.89%)。单因素分析发现单胎及双胎以上妊娠、家族史、人工受精、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脂代谢异常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双胎以上妊娠、家族史、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25、2.06、4.01、5.21、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通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率较高,双胎及以上妊娠、家族史、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是其危险因素,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自然流产是常见的妊娠疾病之一,在已婚妇女中的发病率为1%~5%,是困扰生育期妇女的一个严重问题。引起自然流产的因素很多,其中由内分泌异常所导致的自然流产是能够检测出病因并可以进行积极治疗的。催乳素是参与生殖调节的重要内分泌激素,在早孕期对着床和维持妊娠起着重要作用。催乳素水平的异常与自然流产密切相关,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本文分析近年来研究催乳素与自然流产的文献,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risk of pregnancy for patients who conceive within one year after successful chemotherapy for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tumor (GTT). METHODS: We followed up and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22 patients who conceived within one year after receiving chemotherapy for GTT from 1966 through 1996. RESULTS: Of 22 patients, 9 had term delivery, 1 had premature birth, 6 requested induced abortion, and 6 experienced therapeutic abortion because of repeated hydatidiform mole (1 patient), intrauterine death (1), inevitable abortion (1), or threatened abortion (3). The fetal wastage rate was 27.3% (6/22). The incidence of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 (GTD), including hydatidiform mole, was 9.1% (2/22). The incidence of GTT was 4.5%. The average interval between completion of chemotherapy and pregnancy was 9.78 months in the group of term pregnancy and 6.50 months in the group of fetal wastage (P < 0.05). CONCLUSIONS: Patients conceiving within one year after successful chemotherapy for GTT are at higher risk for recurrence of GTD and fetal wastage. Therefore, patients with preserved fertility should practice contraception for at least one year after chemotherapy to get better pregnancy outcome.  相似文献   

16.
Gestationaltrophoblastictumorisamalignanttumor.Mostpatientswithgestationaltrophoblastictumor(GTT)notonlycanbecuredbylargedo...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病例64例,根据孕期最低血小板计数分成四组。Ⅰ组:(50~100)X 109/L;Ⅱ组:(30~50)×109/L;Ⅲ组:(10~30)×109/L;Ⅳ组:〈10×109/L。Ⅰ~Ⅳ组病例数依次为20、16、15和13例。比较各组患者发病原因,孕期并发症、治疗、新生儿结局。结果 6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分类中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症(PAT)、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PAT占比最高,为45.3%;孕期及产后并发症包括HDCP、贫血、早产、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等。贫血、早产、产后出血的患病率均随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而具有增加趋势(P〈0.0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母体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患病率增高。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复杂,随着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母体贫血、早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患病风险均有增加。严密的围生期保健可改善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18.
闫春芳  金辉  李旭  陈葳  于学文  张蕴璟 《医学争鸣》2003,24(19):1736-1738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 (tumornecrosisfac torreceptor 1,TNFR1)在蜕膜中的表达及其与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对 31例妊娠 6~ 10wk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 (流产组 )和 30例同期妊娠的健康妇女 (对照组 )蜕膜组织中TNFR1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半定量检测 .结果 :流产组蜕膜腺体上皮、间质和血管内皮细胞TNFR1表达率分别为 77.4 % ,93.5 %和 6 7.7% ,对照组分别为 96 .7% ,70 .0 %和 2 3.3% .腺体上皮细胞TNFR1表达率在 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2 9) ,流产组蜕膜间质及血管内皮细胞TNFR1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2 17,P =0 .0 0 0 8) ;蜕膜腺体上皮细胞TNFR1阳性表达强度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其间质TN FR1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血管内皮细胞TNFR1阳性表达强度在 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TNFR1在蜕膜间质及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水平的升高及其在腺体上皮细胞中表达水平的下降 ,可能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胚胎停育患者蜕膜和绒毛组织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的表达与胚胎停育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早孕胚胎停育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正常早孕人工流产者30例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法测定蜕膜及绒毛中BAFF的表达情况。结果 BAFF在所有标本中都有表达,但胚胎停育组蜕膜中BAFF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胚胎停育组蜕膜血管内皮中则无表达。结论 BAFF与胚胎停育有一定的关联,可能是导致胚胎停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