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9,(3):173-175
[目的]分析延边地区某县医院住院患者前10位疾病谱,为医院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延边地区某县医院2011—2015年间所有住院患者病历共33 252份,采用国际通行的ICD-10标准对疾病谱进行分类,并进行前10位疾病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间,循环系统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构成比及顺位始终位居系统疾病前2位;疾病病种构成比及顺位变化较为明显,其中脑血管病和冠心病始终位居第1位与第2位,糖尿病与高血压在疾病构成比中呈快速上升趋势.[结论]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延边地区某县医院居民住院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状况,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7-2008年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状况。结果:2007-2008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占首位,其次为恶性肿瘤;市区高于农村;70-79岁年龄组最高,和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有关。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逐年增多,需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以健康促进为手段,提高全社会的防病健康理念。  相似文献   

3.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9,(4):271-273
[目的]分析延边地区某县医院2010—2015年住院患者死亡谱.[方法]收集2010—2015年间延边地区某县医院所有死亡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死亡患者的前10位疾病进行分析.[结果]延边地区某县医院2010—2015年间住院患者总计37 758例,其中死亡患者为1 294例,6年间住院死亡病例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构成比与顺位始终保持在前3位,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顺位始终保持在前2位,冠心病与高血压的顺位及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延边地区某县医院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4.
阐述我国近几十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谱演变以及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构成情况,分析和总结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我国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情况,探讨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搜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社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12例患者,对其疾病危险因素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年龄、教育水平、家族史、吸烟、饮酒、超重、饮食、运动等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差异显著,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重视疾病危险因素,戒烟戒酒,合理饮食,积极运动,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滕月玲 《吉林医学》2007,28(12):1351-1352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朝鲜族、汉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状况。方法:对120例患者进行各项指标监测。结果:延边地区朝鲜族、汉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55.3%存在营养不良。结论: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支持及护理,可提高其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刘桂清 《中外医疗》2011,30(35):122-122
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纠正居民不良的生活习惯、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工作。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从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余立 《求医问药》2014,(15):73-74
目的:探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00例患者。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随访,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健康随访(方法与对照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健康管理。在进行6个月的随访和健康管理后,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控制病情的几率、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的人数和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人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控制病情的几率、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的人数和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人数分别为92%、95例和92例。对照组患者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的人数和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人数分别为40%、45例和43例。观察组患者有效控制病情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的人数和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人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可有效地提高其病情的控制率和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及防治知识的掌握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在不同等级医院就医情况的比较分析认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正日益呈现蔓延之势 ,应利用市场机制让参保职工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等级医院进行诊治。在医保政策的制定中 ,应引导诊断明确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在社区进行治疗 ,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工作。方法:选择1 200份居民健康档案,并针对1 200位居民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干预。同时与进行干预的1 200位居民进行对照。结果:干预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危险因素显著降低,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工作应该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以保证社区居民的健康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综合干预措施,以控制社区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方法在社区人群健康基线调查基础上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控系统,推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高危人群和现患者实行强化十预和药物干预。结果社区人群生活方式有改善,人群中高血压、高血糖水平下移,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减少。结论社区人群综合性干预措施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的有效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及疾病负担情况。方法依据调查数据,了解患病情况和利用人力资源法测算疾病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利津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高血压、脑血管疾病、肿瘤、冠心病和糖尿病,其中高血压患病率远远高于其他疾病;其直接经济负担位于前五位的是肿瘤、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间接经济负担位于前五位的是肿瘤、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和肺心病。结论肿瘤、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和高血压,是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淮安市淮阴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情况,探讨其发病规律,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采用SPSSVersion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强度是: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城区>乡村,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性别和职业存在差异。结论淮阴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危害比较严重,应当加强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防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综合干预措施,以控制社区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方法 在社区人群健康基线调查基础上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控系统,推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高危人群和现患者实行强化干预和药物干预。结果 社区人群生活方式有改善,人群中高血压、高血糖水平下移,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减少。结论 社区人群综合性干预措施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的有效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盐田区4个社区的居民采取随机抽样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的调查问卷,对资料做描述性分析与研究;结果健康教育后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为危险因素显著下降,高血压患者管理率升高,同时了解到社区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知识的需求程度;结论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吉安市2013年居民死因构成、顺位及变化趋势,分析主要疾病死亡率,为疾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吉安市2013年死亡监测数据,计算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通过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发现,2013年吉安市网络报告死亡病例中处于前5位的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消化系统疾病,五者合计占总死亡的87.63%。按三大类疾病的死因构成分析,发现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达82.43%。结论慢性非传染性是吉安市居民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应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力度,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市民提供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通过对包铁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相应的行为干预.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李骊华  张光秀  杨剑 《四川医学》2004,25(11):1181-1181
根据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的要求,我院按时报告成都地区的四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预防保健科对2003年度全院门诊及住院部报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了统计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上午好 !欢迎各位出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暨世界银行贷款卫Ⅻ健康促进子项目经验交流会。当前 ,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并成为医疗费用过度上涨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人群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 ,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 ,以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还将继续呈上升趋势 ,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同时 ,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对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借…  相似文献   

20.
周虹 《中外医疗》2012,31(15):127-128
目的探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中健康管理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自2005年1月~2009年6月随机选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80例,全面收集患者健康信息,并建立健康档案;对患者实施健康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导患者对不良生活方式及时加以改正,将危险因素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对实施健康管理前后的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之前,发病率即疾病有效控制率分别是87.24%和49.11%,而实施健康管理之后,这两项指标分别为29.41%和97.21%;患者对致病主要危险因素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施健康管理的意义重大,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