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呋喃唑酮组成的7日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10日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方法将经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且Hp阳性的3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治疗组(100例):前3d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2次/d;后4d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呋喃唑酮100mg;2次/d。对照组一(100例)为标准三联疗法: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2次/d,疗程7d。对照组二(100例)为10日序贯疗法:前5d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2次/d;后5d雷贝拉唑10mg,克拉霉素500mg,呋喃唑酮100mg;2次/d。所有患者停药4周后复查14C-呼气试验,检测Hp根除率。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88.76%,对照组一77.27%,对照组二90.11%,治疗组与对照组一比较、对照组一与对照组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7日序贯疗法并未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3种方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7日序贯疗法治疗Hp感染疗效明显优于7日标准三联疗法,与10日序贯疗法相当,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观察序贯疗法和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三联疗法: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为10天,根除Hp,评估两种方案的疗效。方法:病例选择96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配至A组或B组,每组48例,A组为序贯疗法:前5天埃索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每天2次,后5天埃索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替硝唑500mg,每天2次,口服;B组为三联疗法:埃索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500mg,每天2次,口服,疗程为10天,1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及Hp检测。结果:A、B两组根除率分别为91.7%和70.83%。差异有显著性,患者依从性好,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根除Hp相比,其Hp根除率A组高于B组,序贯疗法根除Hp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波利特)、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片、左氧氟沙星片组成的10d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方法将我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且Hp阳性的93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47例)方案:前5d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 000mg,2次/d,后5d雷贝拉唑10mg+呋喃唑酮片0.2g+左氧氟沙星片0.2g,2次/d。对照组(46例)标准三联疗法:雷贝拉唑10mg+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 000mg,2次/d,疗程10d。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93.61%,对照组78.26%,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序贯疗法并未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二种方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雷贝拉唑(波利特)、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片、左氧氟沙星片组成的10d序贯疗法治疗Hp感染明显优于10d标准三联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4.
含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由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克拉霉素、雷贝拉唑组成的10d序贯疗法与传统三联疗法(7d)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方法选择胃镜检查Hp阳性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以及萎缩性胃炎患者8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方案为前5d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后5d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对照组治疗方案为雷贝拉唑+呋喃唑酮+克拉霉素,疗程7d。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87.5%,对照组Hp根除率为71.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类似,且均不严重。结论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克拉霉素、雷贝拉唑组成的10d序贯疗法具有疗效高、耐受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刘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5):2024-2025
目的:评价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法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根除情况。方法:将120例Hp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序贯治疗组(60例)给予泮托拉唑40mg,阿莫西林1g连续口服5d后,再给予泮托拉唑40mg,克拉霉素500mg和替硝唑400mg,均2次/d,连用10d。标准三联组(60例)给予泮托拉唑40mg,克拉霉素500mg和替硝唑400mg,均2次/d,连用7d。停药4周后检测Hp。结果:序贯治疗组Hp根除率88.3%(53/60),标准三联组Hp根除率68.3%(41/60),Hp根除率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序贯治疗对Hp阳性患者Hp根除率高于标准三联疗法,可作为较理想的治疗方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江毅敏 《四川医学》2013,(11):1722-1723
目的 评估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1 年 1月~2012 年 9月80例经胃镜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且快速Hp尿素酶试验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序贯疗法治疗(前 5d 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后5d 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对照组使用标准三联疗法治疗(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共10d,疗程结束后继续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4周,治疗后第6周复查胃镜及 Hp,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Hp根除率分别为92.5%和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 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疗法优于传统三联法根除Hp,能够有效地清除 Hp和预防复发,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含铋剂四联疗法、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选择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的Hp感染患者146例,随机分为A组(四联疗法)、B组(序贯疗法)、C组(标准三联疗法)各47例、49例、50例,总疗程为10 d。三组患者均于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行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Hp根除率、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含铋剂四联疗法与序贯疗法的Hp根除率和治疗疗效均高于标准三联疗法,三组方案不良反应相似,程度均较轻。结论:10 d含铋剂四联疗法和序贯疗法根治Hp方案优于10 d标准三联疗法,疗效较好,均可作为Hp感染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由胶体果胶铋、冸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组成的四联疗法与冸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组成的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14C呼气试验诊断Hp阳性患者98例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成人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50例:胶体果胶铋10mg每日3次口服、泮托拉唑40mg每日2次口服、阿莫西林500mg每日3次口服、克拉霉素500mg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48例:泮托拉唑40mg每日2次口服、阿莫西林500mg每日3次口服、克拉霉素500mg每日2次口服。停药4周后复查Hp。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92%,对照组根除率79.2%。结论: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有很高的根除率,安全性好,有明显高于标准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9.
陈定 《右江医学》2014,(3):351-353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确诊为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48例患者口服雷贝拉唑+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溃疡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为78.26%,两组溃疡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p根除率为93.75%,对照组为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症状评分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雷贝拉唑三联疗法能有效促进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清除Hp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治疗效果优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10.
陆德云  覃岭  张雪莲 《四川医学》2012,33(5):771-772
目的 探讨合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Hp感染初治者的疗效.方法 将138例消化性溃疡Hp感染初治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患者给予胶体果胶铋+泮托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对照组68例患者给予泮托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两组患者均完成1周治疗,治疗结束后4周对根除Hp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Hp根除率分别为87.14%(61/70)和73.53%(5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6,P<0.05).结论 含铋剂四联疗法用于消化性溃疡Hp感染初治者的疗效好于标准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rachomatis,CT)对孕妇生殖道感染患者局部及全身免疫状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被诊断为生殖道CT感染的早孕患者20例(实验组)及无生殖道感染的早孕女性20例(对照组).留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宫颈管内分泌物及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比较IL-2、IL-6、IL-8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宫颈管内分泌物中IL-2、IL-8均升高(均P<0.05),而IL-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中IL-2、IL-6、I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沙眼衣原体感染可影响早孕患者生殖道的局部免疫状态,其中IL-2、IL-8可能参与上述免疫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L-1Ra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血清IL-6、IL-10、IL-13、IL-1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10)、阿霉素肾病组(B组,n=10)、阿霉素肾病IL-1Ra治疗组(C组,n=10)、阿霉素肾病生理盐水治疗组(D组,n=10),2周后检测尿24hUP、血清IL-6、IL-10、IL-13、IL-1、Al、T—ch、BUN、Scr。结果:B、C、D组血清IL-6、IL-10、IL-13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IL-1Ra治疗后,24hUP、T—ch较B、D组及C组IL-1Ra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Al、IL-6、IL-10、IL-13水平均较B、D组及C组IL-1Ra治疗前增高(P〈0.05).IL-1血清水平较B组、D组、C组IL-1Ra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接近A组水平(P〉0.05)。结论:IL-1Ra对阿霉素肾病大鼠有明显治疗作用的同时能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6、IL-10、IL-13的血清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9?IL-21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表达及与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急性发作期?41例缓解期哮喘患者及48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肺功能检查?采用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从蛋白和基因转录水平测定血清中IL-4?IL-9?IL-21表达和单个核细胞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IL-4?IL-9?IL-21在蛋白和基因水平上均显著高于缓解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缓解组血清IL-4?IL-9水平高于对照组 (P < 0.05),并且IL-4?IL-9 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而血清IL-21以及mRNA水平在缓解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 哮喘患者血清IL-9 与IL-4 水平呈正相关(P < 0.05),IL-21 与IL-4,IL-9与IL-21间无明显相关性(P均> 0.05)?血清IL-4?IL-9水平均与患者FEV1%成负相关(P < 0.05),与总IgE水平呈正相关(P < 0.05)?而血清IL-21水平与FEV1%?血清总IgE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Th2?Th9?cTfh细胞特征细胞因子IL-4?IL-9?IL-21均参与了哮喘发病,检测IL-4和IL-9水平可评估哮喘病情发展状态,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血清白介素-17(IL-17)、IL-6和IL-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5例VM(VM组)患儿及38例择期行疝气、包皮手术(对照组)患儿血清IL-17、IL-6和IL-8的含量。结果VM组治疗前血清IL-17、IL-6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VM组治疗4周后血清IL-17、IL-6和IL-8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1),VM组血清IL-17水平与IL-6和IL-8水平均呈正相关(r=0.35、0.44,均P〈0.01)。结论前炎性因子IL-17及其诱导的炎性因子IL-6和IL-8可能在VM发病的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IL-12、IL-4 和IL-13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分别检测60 例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哮喘组)吸入丙酸倍氯米松2周前后血清中IL-12、IL-4 和IL-13水平,并与5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患儿治疗前IL-12 值明显下降,IL- 4、IL-13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IL-12水平明显升高、IL-4和IL-13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吸入糖皮质激素能影响哮喘患儿血中IL-12、IL-4和IL-13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胡桂英  胡崇辉  傅理  徐军  陈元良  吴俊琪 《浙江医学》2011,33(11):1586-1588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药物术后自控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息者血浆中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探讨术后充分镇痛对炎性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根据药物与镇痛方法不同,将120例行LC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组1)患者术后根据需要临时给予哌替啶50mg肌肉注射镇痛。舒芬太尼组(组Ⅱ)患者术后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曲马多组(组Ⅲ)患者术后予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观察麻醉前30min、手术后即刻、术后24h和72h4个时点患者血浆中自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1L-10)水平,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各组患者术后2、24、48、72h的镇痛效果。结果术后各时点组Ⅱ、组Ⅲ的VAS均显著低于组Ⅰ(均P〈0.05)。但组Ⅱ、组Ⅲ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毕即刻至术后72h血浆IL-2水平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组Ⅱ、组Ⅲ术后24h及72h的水平均高于组Ⅰ(均P〈0.05)。3组患者术毕即刻IL-6、IL-10水平较麻醉前均明显升高(均P〈0.01),并持续升高至术后24h达峰值后逐渐下降,但术后72h各组IL-6、IL-10水平仍高于术前(均P〈0.05)。与组Ⅰ比较,组Ⅱ和组ⅢIL-6、IL-10水平增高的幅度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术后经静脉自控镇痛模式较传统镇痛模式满意度好,且能更有效地减轻LC术后炎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2(IL-22)、白细胞介素-4(IL-4)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进行治疗的4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治疗组,全部常规治疗,正常健康对照组32例,记录正常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数,采用ELISA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龈沟液(GCF)及血清中IL-6、IL-22及IL-4的含量,并讨论与临床指数的相关性。结果:IL-6、IL-22及IL-4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12周接近正常对照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L-6、IL-22及IL-4含量与牙周探诊深度(PD)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线性显著相关(P均<0.05),与菌斑指数(PⅡ)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线性显著相关(P均>0.05);IL-6与IL-22、IL-4与IL-22分别比较,均有线性显著负相关(P均<0.05),IL-6与IL-4含量在治疗前、后比较有线性显著正相关(P均<0.05)。结论:IL在牙周炎的免疫保护或免疫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盆腔内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患者IFN、IL-4、IL-12、以及IL-12P40细胞因子平衡与EM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用半定量PCR法和ELISA酶联免疫检测20例EM患者的血及腹腔中的IFN、IL-4、IL-12及IL-12P40细胞因子,并与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相比较,以观察上述指标在EM患者血及腹腔液中的变化。结果 1.EM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IL-12浓度分别为(66.38±12.6)pg/ml和(77.76±14.6)pg/ml,显著低于无EM对照组(84.97±13.7)pg/ml和(106.92±10.7)pg/ml(P均<0.05)。2.EM患者血清中IL-12P40(35.64±10.6)pg/ml,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其腹腔液中含量为(79.76±12.6)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40.54±10.0)pg/ml(P<0.05),并与EM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3.EM组IL-4/IFN-γ比值0.328显著高于对照组(0.07)。结论 EM患者体内IL-12含量降低,IL-12P40含量增高,这可能与EM的发生密切相关的NK细胞功能下降有关。EM患者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中IL-4细胞因子升高,在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网络中出现Th2细胞的偏移并占优势。  相似文献   

19.
哮喘患者血清IL-17、IL-25的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17、IL-2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IL-17、IL-25水平。结果:哮喘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17、IL-25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中的细胞因子IL 2、IL 4、IL 17和IL 10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UC患者36例,采用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估UC的炎症活动度。行结肠镜检查时对UC患者的病灶部位及病灶周围正常肠黏膜组织进行活检,以半定量PCR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的细胞因子IL 2、IL 4、IL 17和IL 10的表达水平。从中选取10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上述各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检测该10例UC患者外周血的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值。结果 IL 2在UC患者肠黏膜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周围正常黏膜。在UC患者不同活动度组间,IL 2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但轻度组的IL 2mRNA表达水平高于中、重度组。IL 4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 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 17 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 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 10在病灶部位中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黏膜,但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轻度UC患者中的IL 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重度UC患者。UC患者肠黏膜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ESR、CRP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L 2、IL 4、IL 17及IL 10通过发挥不同的促炎或抑炎作用可能参与介导了UC发病,其mRNA表达水平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IL 4、IL 17及IL 10的蛋白表达水平亦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可用来评估UC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