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特点。方法:从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理化性质出发,评价其是否符合治疗、制剂生产、运输包装等方面的要求。结果: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符合各项要求。结论:单味中药浓缩颗粒是一种较好的新剂型。  相似文献   

2.
中药单昧浓缩颗粒是用适宜溶媒提取、浓缩后,制得干浸膏颗粒,在临床上替代中药饮片作配方使用,具有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优点。但目前大部分的品种无定量指标,对黄芩、金银花两种单味浓缩颗粒中的黄芩甙、绿原酸建立了定量分析方法,现将实验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中药配方颗粒又称免煎颗粒、单味中药浓缩颗粒,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经现代制药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精制而成的颗粒状剂型[1]。临床应用,可以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剂配成复方,加水溶化服用。近年来,中药配方颗粒在我国各地各级医院临床广为应用,已具有一定的影响。我院附属医院自2008年引进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所制数百余种中药配方颗粒,经在儿科临床应用,现浅谈几点体会。1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药汤剂与中药浓缩颗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然 《首都医药》2003,10(8):47-48
汤剂作为中药最主要的剂型之一,经几千年发展而未被取代,足以证明它疗效确切,但由于操作复杂,制约了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药浓缩颗粒的出现,使吃药变得简单、省事。作为新事物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些药物不宜作成浓缩颗粒;有些全方合煎药效优于单煎后混合的疗效。此外,还应注意不良反应,及炮制品种单一等问题。提出单味浓缩颗粒煎煮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单味中药加工成中药浓缩颗粒,经过煎煮、浓缩、干燥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由于是工业化大生产,其清洁卫生、计量准确、免煎易服,便于临床中医师随症处方等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单味中药饮片浓缩  相似文献   

6.
中药配方颗粒是以饮片为原料,经现代生产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得到的单味颗粒剂,其成品已经失去了原有饮片的性状和显微特征,故而有必要使用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特征图谱、浸出物、含量测定等方法对其进行内在质量控制。本文在参考各官方发文、国家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各省区配方颗粒地方标准以及近年来关于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文献等基础上,重点对于配方颗粒标准中薄层鉴别和指纹图谱/特征图谱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讨论,针对现行标准的先进性和待完善的内容进行探讨,并针对配方颗粒对照提取物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实例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宋宁  白珺  李杨  李昕光  陈新 《药学研究》2016,35(6):341-343,369
目的:比较三黄泻心复方颗粒和单味配方颗粒在4种常用溶出介质中的溶出度差异。方法采用桨法,以水、pH 1.2人工胃液、pH 4.0醋酸盐缓冲液、pH 6.8磷酸盐缓冲液各500 mL 为溶出介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种颗粒剂在一段时间内的溶出度,绘制溶出曲线,进行比较研究。结果pH 1.2的人工胃液为两种颗粒剂的最佳溶出介质;三黄泻心复方颗粒的溶出度高于三黄泻心单味配方颗粒。结论两种颗粒剂在4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度不同,共煎工艺制得的三黄泻心复方颗粒溶出更加完全,在今后临床应用中应注意单味配方颗粒的溶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药配方颗粒"又名中药颗粒饮片、免煎饮片、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从概念上来说,中药配方颗粒是用符合炮制规范的传统中药饮片做原料,经过提取、浓缩、分离、干燥、制粒、包装等现代化制药技术制成的单味中药颗粒剂[1].其性味、归经、功效与原中药饮片基本一致,在保留传统用药特点基础上,又具有处方加减灵活、携带方便、质量可控、不需煎煮等优点,其调配更加方便、卫生、快捷,减少人力,节省了时间,方便患者服用.  相似文献   

9.
单味中药浓缩颗粒有效成分浓度高,可直接冲服,起效快,应用方便,因而受到患者欢迎.相对于汤剂而言,制备相对较长时间的加热处理过程,易使某些有效成分损失.在加快研究步伐的同时,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临床试用不应因为有争论而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金银花及其配方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银花及其配方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比较两者含量差异。结果:配方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远低于原药材的含量,与所标示的浓缩倍数不符。结论:原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需要改进,配方颗粒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合理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单味中药防治脂肪肝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脂肪肝发病率已跃居为肝病第一位,中药治疗脂肪肝有显著效果。该文综述了近十多年来单味中药防治脂肪肝作用的研究进展情况,发现许多中药是通过调节血脂、保护肝脏免受脂质过氧化损伤来达到防治目的,而像广昆布、海藻等既能调节血脂,又能软坚散结,阻止脂肪肝向肝纤维化、肝硬化发展的药物,更应引起开发研究者和临床应用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天朝 《中国药业》2003,12(7):23-25
目的:探讨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时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其制备工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结果:以水为溶媒、煮提方法制备配方颗粒不完全符合中医药特点。汤剂中中药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是达到增效降毒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结论: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统计天津市儿童医院中药房中草药处方用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4月每月月初、月中、月末各3d的门诊处方2 655张,以《处方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为标准,对处方进行分类分析.结果:使用量最大的前25种饮片多为止咳化痰平喘药,其次为清热药.结论:咳嗽挟痰气喘的患儿是采用中草药治疗的主体,提示今后中草药的采购、调剂应有侧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草药处方管理办法,以促进中草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4.
荔枝草及复方荔枝草提取液体外抑菌实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检测不同浓度的荔枝草和复方荔枝草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表明荔枝草和复方荔枝草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范围为0.008~0.063 g/ml,且醇沉前后其抑菌强度不受影响.该实验结果对临床上使用中草药治疗不同细菌感染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药抗流感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较全面地论述近年来国内外抗流感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查阅法,对抗流感病毒中药单方和复方在有效成分、体内外实验及临床等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抗流感病毒中药目前在我国临床已有广泛应用,各种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多方面确切疗效。结论抗流感病毒中药研究及应用有较广阔的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16.
211种贵州民族中草药抑制HBsAg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贵州民族中草药对HBsAg的作用。方法选取211种贵州省民族中草药提取物分别与HBsAg37℃作用1小时,通过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HBsAg与药物作用前后的含量,计算HBsAg经药物作用后下降的百分率,筛选出有效的药物。结果211种药物中筛选出24种药物有抗HBsAg作用,占总数的11.4%。结论贵州民族中草药中有部分药物对HBsAg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汤从容  曹高忠 《安徽医药》2007,11(7):609-610
目的 比较中药水煎剂与免煎颗粒剂牡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和有效性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牡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4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4nm.结果 免煎颗粒剂牡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为2.35%,中药饮片的水煎剂中丹皮酚的含量为0.99%.结论 中药水煎剂和免煎颗粒剂牡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存在差异,但中药水煎剂比免煎颗粒剂的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张瑞霞  谢敏 《北方药学》2012,9(8):37-38
目的:研究凉粉草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醇为提取剂,芦丁为对照品,NaNO2-Al(N0)3-Na0H显色体系进行显色,测定波长510nm,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仙人草中的总黄酮含量。实验设计以单因素实验为重点,考察了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和溶媒倍量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50%,提取温度100℃,溶媒倍量12倍,提取次数2次,每次1.0h。结论:凉粉草总黄酮的提取率稳定,RSD为0.52%,总黄酮含量平均值为28.55%。该方法简便,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地:评估我国居民中药材铅暴露量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评价我国当前执行的中药材中铅限量标准的适宜性。方法2008-2016年在全国采集各类中药材2056份,检测铅含量水平。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黑龙江、辽宁、江西、贵州和甘肃5省份采用入户面对面问卷方式调查5739名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药材消费情况。结合中药材中铅含量水平和中药材消费量数据,采用确定性评估方法,对我国居民中药材中铅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并对我国当前执行的中药材中铅限量标准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检测的2056份中药材样本,铅平均含量为1.04mg/kg,超标率3.79%,其中动物类药材铅平均含量2.96mg/kg,高于植物类药材平均含量0.97mg/kg。暴露评估结果显示,常规服用中药材人群铅暴露的健康风险较低;但对于作为药膳食用中药材的人群和长期以较高剂量服用/食用中药材者,铅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相对较高。结论在当前中药材铅残留量水平下,我国大部分居民因中药材导致铅暴露的健康风险较低,但对于终生长期服用或作为药膳大量食用中药材者,铅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单煎液的内在质量。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语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等方法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药材颗粒单煎液中主成分含量高于饮片单煎液。结论:药材颗粒煎出率高,值得椎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