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藏象学说是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应用形体医理学,通过探讨中医医理与人体形体的关系,阐释中医脏腑是在以同名脏器为主体的基础上,有机地包括了人体其他脏器的内容,从而组合成独特的中医脏腑概念。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加强对于中医藏象理论的认同性,能正确理解中医脏腑概念,有助于学生认识与掌握藏象理论。  相似文献   

2.
肾主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时间医学是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发展而来,主要研究人体生物节律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自然界昼夜晨昏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而脏腑则相应地产生昼夜节律性反应[1]。随着中医学理论以及时间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中医肾的形体基础及其时间医学研究已有所进展,现将其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就命门与生殖功能相关的古代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明确古代医家对命门与生殖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为人体生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的指导中医生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胃腑形体及与胃腑理论的关系,以作为形体医理学创建内容之一.方法:采取文献整理、理论探讨与中西医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医胃腑形体及胃腑理论与形体的关系.结果:中医胃腑有形态结构,包括具体位置、长度、重量、容积,并存有形体图谱.中医胃腑理论是建立在胃腑形体基础之上的.结论:中医胃腑有具体的形体,胃腑理论与形体有关;总结归纳中医理论与形体之间关系的内容,可创建形体医理学.  相似文献   

5.
中医生理学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是在中国古代科学与哲学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理论体系。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生理学在中国医学史上没有形成独立学科。魏晋以后,中医学逐渐偏向于研究"病理"和临床,其学术特点也由之前的"形气并重"逐渐衍变为"重气化轻形迹"。清末民国时期,在西医学的影响下,中医界积极建立自己的生理学,但终因无法解决脏腑本质和解剖形体的问题而失败。中医学欲求发展,必须明确形体与气化的关系,完善中医生理学的学科建设,进而以形体为基础,在中医气化与西医生理之间探寻中西医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6.
汤液与针灸,历千古而不泯,具有深奥的医理,且紧密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古代治病,运用针药并举之例并非鲜见。  相似文献   

7.
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怎样紧密联系医学临床实践,注重中西医理论异同进行讲授,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根据教学类型、学科、形式、层次分别进行教学方面改革,是教学效果提高的关键.提出,《人体解剖学》中医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标本、教学各种条件以及教师待遇等诸多方面的合理改革建设与意见.表明教学改革与发展深入的今天,对《人体解剖学》在中医教学改革中的探讨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非常及时的.  相似文献   

8.
中医之针刺的作用机理是激发、启动或再启动增强身体内在的自我修复程序以治疗疾病,这虽然可从人体本有的对损伤的自我修复过程和全息论之免疫交叉反应两个方面作出解释,但中医的针灸学却是从中国古代哲学和临床经验中产生的,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及其精致化的理一分殊的哲学观念。前者与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业已存在的针灸临床实践相符合,后者则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揭示古代针灸学何以成为中国古代针灸学这样一种具体形式的最深远之根源。  相似文献   

9.
人生存于自然界之中,过着社会生活,自然界的变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必然联系着人体;而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运行气血与五官、形体等密切相联的有机整体。由于祖国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从这种整体观出发的,因此中医诊断学无疑亦是以这一观点为指导的。本文就其思路和特点作一探讨,并对如何提高中医诊断水平提出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0.
《周易》“象”思维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析《周易》“象”思维模式特点为基础,探讨《周易》“象”思维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周易》“象”思维模式在《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内经》广泛运用《周易》“象”思维模式研究自然万物规律、人体疾病诊断治疗规律,有天象、地象、气象、万物之象、生物之象、藏象、病象、色象、脉象等,涉及内容广泛,医理博大精深,具有科学性及实用性。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古代哲学基础,对于从根本上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整理了先人们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驭医疗实践,建立中医学临床规范,使中医学基本上跳出了经验医学的窠臼,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文章究其经文,探讨《黄帝内经》对晕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诊断规范化有着其必然性。证侯和证型的术语规范化是当前诊断规范化的首要内容。“证素辨证体系”和“证候要素应证组合”为中医辨证理论的统一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医辨证计量诊断是中医智能化自动化的基础,现有计量模型的共同特点在于探索独立证侯与证型之间的关系,这对发挥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计算机诊疗系统在辨证计量诊断模型基础上,现阶段仍需依赖于专家经验和临床病案等作为诊断知识库,客观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如何更好地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进行理论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治病救人,一方面要提高师资力量、丰富课程体系、健全考核机制、优化办学资源,另一方面要提高其临床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良好的医学专业素养。[结果]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提升实践能力两方面着手来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生的临床能力。[理论]只有通过以上诸法,才能构建适合研究生发展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进而切实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讨论了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能够较快地掌握中医思维方法,并正确引导学生进入中医学的殿堂。如授课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并结合临床病案,通过丰富多媒体与适当的板书相结合,组织学生自讲等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指出还要定期去临床进修和适时听课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介绍王凤仪及其性理疗病法理论的相关内容,并通过对王凤仪的中医心理学思想按照最新的中医心理学理论框架进行相关整理和研究,以中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王凤仪的思想观点,以期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充实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医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本科教育依然是当今中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对于稳定中医队伍、持续开展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的中医本科教育依然存在课程体系缺乏传统中医特色,培养的学生缺乏文化底蕴,中医诊治思维能力下降,临床能力不强等现象。在此结合自身的办学实践对此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珍玉先生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和临床家,主张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继承发展中医理论;注重中医经典研究,提出了经典是中医理论源头活水的学术思想。强调《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之作是中医理论的根基,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重视中医理论研究应从中医经典研究入手;对于经典理论的研究,不能为经典而经典,为文献而文献,要学以致用,将经典理论验之于临床,真正体现读经典,做临床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8.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中医复杂干预组成要素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u H  Liu JP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0):928-943
目的:探索并建立中医复杂干预的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方法:采用社会学定性研究的方法,开展41次参与性观察和7例个体深入访谈以收集资料;使用扎根理论方法设计和分析数据。结果:中医复杂干预组成要素包括处方药物、医嘱、心理干预、医患关系和患者依从性,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可以产生或提高疗效。中医诊断过程和治疗过程存在交叉,体现动态特征。诊断过程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中医药物干预作为主要干预发挥治疗作用。中医复杂干预措施的组成要素包含在整个中医干预过程中,可以上升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宏观与微观的途径产生作用,体现整体观指导下的高度个体化辨证论治的原则。结论:中医临床实践是一种复杂的整体性干预,中医疗效的体现是中医诊疗过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未来需要扩大样本量开展定性研究以增加中医复杂干预组成要素模型的稳定性和普适性,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和探索本扎根理论所获得的各要素与总体疗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医男科学是现代中医临床医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云南中医男科学的发展同全国一样,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成熟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学科建设、临床诊疗、科学研究、学术探讨、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立、推动、完善、提高现代中医男科学做出了积极贡献。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前后,云南的中医男科学将在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为防治男性疾病、保障男性身心健康以及维系家庭婚姻的美满与和谐和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寿世医报》是民国时期苏州中医师陈焕云创办的中医期刊。该期刊的创办主要是为了向民众宣传中医知识,提高地方公共防疫能力。为了解该刊的编辑特点和历史价值,本文通过对该刊创刊背景、撰稿人员组成、办刊宗旨、期刊内容和主编陈焕云医学思想的考察,发现《寿世医报》虽然出身民间,但得到了众多名医支持;内容面向民众,却始终突出学术,是一份实用性很强的中医学术期刊;陈焕云是中医坚决的捍卫者,不仅在中医临床方面颇有见地,而且对中医的发展,也有不少科学的见解。《寿世医报》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医期刊的主要特点,是研究民国时期江苏地区中医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同时它又是中医抗争的舞台之一,为后人展示了当时中医自强图新的历史过程,具有一定的文献和历史价值。该刊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民国时期中医从业者打破门户之见,团结协作,还因于苏州优越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主编深厚的国学基础和中医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