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煤化工企业工人的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并分析职业紧张对职业倦怠发生的影响程度。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新疆阜康市煤化工企业工人共858人,使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和职业倦怠量表(CMBI)对其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不同学历、工龄、婚姻状况及月收入的工人其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状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职业紧张程度的增加,工人在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及职业倦怠总分上的得分是随之增加的(P0.001),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得分是逐渐降低的(P0.001)。工人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体应对资源、个体紧张反应、工龄及学历这4个因素。其中,个体紧张反应、工龄及学历与职业倦怠呈正性关联,个体应对资源与职业倦怠呈负性关联。结论煤化工企业员工的职业紧张状况不容忽视,且随着紧张程度的增加,职业倦怠发生的可能性随之增加,但个体应对资源的增强可以明显的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野外石油工人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的现状。方法抽取新疆石油管理局野外作业在岗一年以上的1110名石油工人,采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OSI-R)和工作倦怠量表(MBI),调查石油工人的一般情况、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水平。结果职业紧张测量量表(OSI-R)和职业倦怠量表各维度得分,在不同个体特征(年龄、性别、学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任务、躯体紧张反应、工作环境、主观支持、自我保健是影响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结论不同的个体特征影响职业紧张及职业倦怠的发生,降低职业任务,增强社会支持和自我保健意识,努力构建和提高企业文化氛围可以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综合性医院与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人员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现状,为预防和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8年7月至9月,通过整群随机抽样,采用一般情况量表、职业紧张量表及职业倦怠量表对新疆乌鲁木齐市1所综合医院和1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肿瘤专科)的497名在职护理人员进行调查,比较综合性医院与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状况.结果 497名研究对象中,综合性医院护理人员247名,肿瘤专科护理人员250名.职业紧张各维度显示,综合性医院在职业任务维度高于常模(t=14.316,P<0.05),个体紧张反应维度高于常模(t=25.416,P<0.05),而在个体应对资源维度低于常模(t=7.389,P<0.05);肿瘤专科医院在职业任务维度高于常模(t=15.840,P<0.05),个体紧张反应维度高于常模(t=1 5.694,P<0.05),而在个体应对资源维度低于常模(t=7.488,P<0.05);职业倦怠各维度显示,综合性医院在情绪耗竭维度高于常模(t=13.109,P<0.05),消极倦怠维度高于常模(t=13.198,P<0.05),而在专业低效能感维度低于常模(t=17.716,P<0.05);肿瘤专科医院在情绪耗竭维度高于常模(t=8.044,P<0.05),消极倦怠维度高于常模(t=11.111,P<0.05),而在专业低效能感维度低于常模(t=20.820,P<0.05).结论 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及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相关影响因素的干预,为改善护理人员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状况,增强其工作积极主动性,对预防和减少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民族人群职业紧张与倦怠情况,为不同民族职业紧张和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样随机抽取新疆某地区不同民族职业人群,采用职业紧张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不同民族的人群在职业紧张中责任、心理紧张反应、理性处事得分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人群在这些项目中得分均低于维吾尔族和回族;倦怠各因子对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汉族人群在倦怠总分、情感耗竭方面得分均低于维吾尔族(P0.05),汉族人群在情感耗竭与成就感降低方面低于回族(P0.05);职业紧张与倦怠存在相关性(P0.05);回归分析提示性别、工龄、职业任务、个体应对资源进入了回归方程(P0.05)。结论民族是产生职业紧张和倦怠差异的因素,职业紧张影响倦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职业紧张对油田野外作业工人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1 181名的油田野外作业工人进行职业紧张和睡眠质量的调查。结果油田野外作业工人职业任务得分(199.26±33.97)、紧张反应得分(122.37±23.02)均高于技术工人常模和西南地区职业人群常模(P0.05);个体应对资源得分(114.30±23.05)均低于两个常模(P0.05)。不同紧张程度组间油田野外作业工人睡眠质量随职业紧张水平的增加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为工龄、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和个体应对资源,其中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和工龄的影响方向是正向的,而个体应对资源的影响方向是负向的。结论油田野外作业工人职业紧张状况较严重;影响油田野外作业工人睡眠质量的因素为职业任务、个体应对资源、个体紧张反应和工龄。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遭遇医疗暴力情况,分析遭受医疗暴力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感的相关性。方法于2019年6—12月随机抽取宜宾市4家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124人,采用医务场所暴力测定量表调查遭受医疗暴力情况,攻击及暴力管理态度量表(MAVAS)评估护士对医疗暴力行为原因及其管理的认识和态度,职业紧张量表(OSI-R)评估护士职业紧张情况,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BS)评估护士职业倦怠感,分析遭遇医疗暴力与职业紧张及职业倦怠感的相关性。结果医务场所暴力测定量表评分为6.7±3.8,其中遭受医疗暴力零频度3人(2.4%),低频度49人(39.5%),中频度51人(41.2%),高频度21人(16.9%);MAVAS评分为91.0±11.7。不同性别、年龄和医院级别急诊科护士医疗场所暴力测定量表评分和MA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士职业紧张量表中,职业任务问卷(ORQ)、个体紧张反应问卷(PSQ)和个体应变能力问卷(PRQ)得分分别为182.8±31.2、140.6±26.8和125.0±23.4,NBS总分为169.4±19.2,除NBS的压力源维度得分在不同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QSI-R和NBS的总分和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疗场所暴力评分与PRQ呈负相关,与ORQ、PSQ、NBS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宜宾市4家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遭遇医疗场所暴力发生率高,其遭遇医疗暴力情况与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感有相关性,应加强专项培训防范医疗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7.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21,47(3):206-208
目的了解煤矿工职业紧张与生命质量的情况,分析煤矿工人职业紧张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对陕西省12家煤矿的572名煤矿工人,采用一般情况问卷、职业紧张量表及生命质量量表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结果煤矿工人职业任务得分(148.57±31.18)明显低于常模(162.89±27.04)(t=-10.984),紧张反应得分(95.61±24.35)明显高于常模(91.01±17.19)(t=4.516),应变能力得分(126.98±21.63)明显低于常模(129.23±17.73)(t=-2.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煤矿工人职业任务、紧张反应与生命质量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均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个体应变能力与生命质量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职业紧张影响煤矿工人的生命质量,其中工作环境、躯体紧张和理性处事3个子项是影响煤矿工人生命质量的主要职业紧张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放射科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与个体疲劳水平的相关性,为改善其职业紧张状况提供依据。方法于2010年选取武汉市15家综合医院放射科217名医务人员,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职业紧张量表(OSIR)和疲劳量表(FS-14)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职业紧张现状和个体疲劳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性别、年龄、职业角色、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劳动关系均为引起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因素(P0.05);医生有疲劳症状的占63.51%(94/148),躯体疲劳均分为(4.72±1.07)分,脑力疲劳均分为(3.72±0.91)分;护士经受疲劳困扰的占53.62%(37/69),躯体疲劳均分为(4.59±1.31)分,脑力疲劳均分为(3.17±0.89)分。医务人员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得分分别与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得分呈现正相关(P0.05),与个体应变能力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放射科医务人员是职业紧张和个体疲劳的高发群体,个体职业紧张水平越高,则疲劳程度越严重。由此可通过缓解放射科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达到减弱疲劳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内蒙古地区临床医生职业紧张和生活质量状况,分析职业紧张与生活质量、慢性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抽取的内蒙古地区部分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调查。结果内蒙古地区临床医生的职业任务问卷得分(188.59±23.52)、个体紧张反应问卷得分(106.73±18.89)高于常模,应对资源问卷得分(119.41±21.42)低于常模(P0.05)。生理健康得分(307.18±83.27)、心理健康得分(274.60±96.59)均低于常模(P0.05)。职业任务得分、个体紧张反应得分与生理健康得分、心理健康得分呈负相关,应对资源得分与生理健康得分、心理健康得分呈正相关(P0.05)。个体紧张反应得分与消化性溃疡呈正相关且其关联强度(OR)最大为7.52,与睡眠障碍的发生亦呈正相关。结论内蒙古地区临床医生的职业紧张度较高,生活质量较低,职业紧张影响生活质量并与慢性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江苏省中医院临床护士职业紧张与离职意愿现状及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的324名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一般信息调查表、职业紧张量表、离职意愿量表。结果单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士的离职意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聘用方式、月收入护士的离职意愿比较(P0.05)。护士离职意愿与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呈正相关,与个体应对资源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工作年限、聘用方式、婚姻状况、月收入均是离职意愿的主要因素(P0.05)。控制一般信息干扰,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对离职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应对资源对离职意愿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临床护士职业紧张水平较高,离职意愿中等偏下水平,职业紧张会加重离职倾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电子行业工人的职业应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788名电子行业工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中文版的(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revised edition,OSI-R)问卷进行职业应激测评。采用Epidata3.1建库,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业任务得分(180.66±24.15)、个体紧张反应得分(101.63±20.57)均高于西南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应变能力得分(118.33±19.48)低于西南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流水性作业(t=2.687,P0.05)、任务不适(t=4.087,P0.05)、任务模糊(t=2.263,P0.05)、任务冲突(t=11.729,P0.05)、责任感(t=5.354,P0.05)、工作环境(t=10.144,P0.05)是紧张反应的危险因素;和家人一起住(t=-1.981,P0.05)、高年龄组(t=-2.841,P0.05)、娱乐休闲(t=-2.817,P0.05)、自我保健(t=-3.064,P0.05)、社会支持(t=-3.726,P0.05)是紧张反应的保护因素。结论长沙市电子行业工人的应激程度较一般职业人群高,建议该行业采取优化组织结构与管理、改善工作环境、宣传职业卫生相关健康知识、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等措施减缓职业应激,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调度员职业紧张对其职业生命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 revised edition, OSI-R)和职业生命质量量表(quality of work life 7-32, QWL7-32)对65名某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调度员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观察组个体紧张反应问卷(personal strain questionnaire, PSQ)得分(98.16 ±19.81)分, 高于对照组的(89.63 ±19.4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中个体紧张反应得分与个体应对资源得分呈负相关, 同职业任务得分呈正相关(r=-0.645、0.711, P < 0.01);职业生命质量量表得分与与个体应对资源得分呈正相关, 与职业任务得分、个体紧张反应得分呈负相关(r=0.411、-0.357、-0.651, P < 0.01或0.05);观察组职业生命质量问卷得分随着紧张程度增加而下降(P < 0.01)。
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调度员工作任务和压力大, 导致职业紧张程度持续增加, 职业生命质量降低。应加强社会支持的干预, 保持调度员的职业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小型制造业劳动者职业紧张人类工效学干预措施实施效果。方法对5家小型制造企业531名劳动者分别采取改变工作台作业条件(A组)、制定合理劳动作息制度(B组)两种不同人类工效学干预措施进行干预,并与271名对照组劳动者进行比较,分析干预实施效果。结果干预后,A组劳动者在干预前后职业任务、任务不适、任务冲突、工作环境、个体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理性处事等项目得分差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劳动者在干预前后职业任务、任务模糊、任务冲突、个体紧张反应、人际紧张反应、自我保健等项目得分差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人类工效学措施,合理改变劳动者工作台作业条件、生产环境条件能有效降低劳动者的职业紧张;改变劳动作息制度可引起劳动者职业紧张发生改变,合理的劳动作息制度如何影响劳动者职业紧张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煤矿工人职业紧张和生活质量,探讨职业紧张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某煤矿井口在职工人600人,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其职业紧张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548名煤矿工人中,井下工人职业紧张得分最高,生活质量得分最低(P0.05);随着工龄的增加,工龄越长者职业紧张得分越高,生活质量得分越低(P0.05);不同婚姻中,离婚/丧偶工人职业紧张得分最高,生活质量得分最低(P0.05);参加轮班工人职业紧张得分最高,生活质量得分最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煤矿工人生活质量各维度与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均呈正相关,与应对资源呈负相关(P0.05)。结论煤矿工人职业紧张、生活质量与工种、工龄、婚姻状况、倒班制度有关;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水平越高其生活质量越差,增加应对资源能降低职业紧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煤矿接尘工人生存质量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相互关系。方法调查山西省7个煤矿2 058名煤矿接尘工人,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评价其生存质量,职业倦怠量表评价倦怠感,职业紧张量表评价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度以及应对情况,运用SPSS 13.0和AMO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描述各变量间相关程度,路径分析构建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对生存质量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倦怠和个体应对均与生存质量有直接作用(P<0.001),随着煤矿工人职业任务的加重,个体紧张增强,倦怠感加重,使得生存质量降低(b=-0.38;b=-1.31;b=-0.68);同时个体应对增强又能够使得生存质量得以提高(b=0.97)。个体紧张、倦怠和个体应对又是职业任务与生存质量的中间调节作用。职业任务的加重,使得个体紧张度增加(b=0.25)、倦怠感增强(b=0.09),从而降低生存质量;个体紧张的增加同时也使得倦怠感增强(b=0.32);而个体应对能力强则可以降低个体紧张度(b=-0.15)与倦怠感(b=-0.28),从而提高生存质量。结论煤矿接尘工人职业任务、个体紧张、个体应对以及职业倦怠均与其生存质量有密切关系。关注煤矿接尘工人,积极改进作业环境,降低工作强度,增加人文关怀,提升应对能力,有助于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工龄护士职业紧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工龄护士的职业紧张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1826名护士进行测试,分析工龄对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结果不同工龄护士的职业紧张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工龄10~20年护士的职业紧张水平最高、紧张反应最强,而对职业紧张的应变能力没有相应增强.结论各医疗机构应尽量减少职业紧张危害因素,减轻职业紧张反应,同时重视提高中年资护士的应变能力,以维护她们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重庆市基层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对重庆市3个主城区和3个周边区县的352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实际有效调查对象352名,职业紧张量表总分(408.28±57.24),其中职业任务问卷(180.51±21.20)分,个体紧张反应问卷(103.82±17.23)分,个体应对资源(123.95±18.81)分。重庆市基层医务人员整体职业紧张水平处于适度紧张但明显高于中国西南地区常模(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别基层医务人员中,以男性、每日工作时间8小时者职业紧张现象最为严重(P0.05)。紧张反应与职业任务的大部分因子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基层医务人员紧张反应的因素主要有工作环境(β=0.913,P0.001)、责任感(β=0.711,P0.001)、任务不适(β=-0.484,P=0.002)、娱乐休闲(β=0.303,P=0.011)、年龄(β=-2.418,P=0.001)、任务冲突(β=0.478,P=0.009)、性别(β=-3.199,P=0.044)。结论重庆市基层医务人员处于较高的职业紧张水平,应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和消除紧张反应的危害因素,加强紧张反应的保护因素从而来缓解基层医院人员的职业紧张现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辽河油田基层科研人员的职业紧张水平、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辽河油田的基层科研人员122人进行测试,然后用统计学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个体紧张反应在参比人群中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岗位组在职业任务和个体紧张反应问卷总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岗位类型和紧张的职业任务是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个体应对资源为职业紧张的保护因素。[结论]辽河油田基层科研人员的职业紧张水平较高,职业紧张具有岗位特征,可通过减轻职业任务和增加应对资源来进行职业紧张管理。  相似文献   

19.
飞行学院教职工工作能力与职业紧张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飞行学院教职工工作能力高低与职业紧张的关系,从职业紧张方面探讨影响工作能力的因素.方法 采用工作能力指数(WAJ)量表和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0SI-R)对广汉飞行学院教职工进行工作能力和职业紧张(职业任务、紧张反应、应对资源)测试,并按照WAI值将其工作能力分为差、中、好、优4个级别,分析各级别职业紧张变化情况.结果 该校教职工工作能力水平分级均在中以上,工作能力越好的组职业任务得分越低,工作能力越差的组其职业任务得分越高(F=2.99,P=0.05);工作能力越好的组紧张反应得分越低,工作能力越差的组其紧张反应得分越高(F=17.61,P<0.05);工作能力为优的职工其应对资源得分最高,而工作能力中组其应对资源得分最低(F=21.37,P<0.05);工作能力指数和工作能力分级均与职业任务、紧张反应得分呈负相关关系,与应对资源得分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职业紧张对飞行学院教职工工作能力有重要影响,降低职工职业紧张水平和增强其应变能力是提高职rT作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职业紧张对油田野外作业女工血酯、血糖、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油田野外作业11个工种女工共900名女工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抽取220名同工种非野外作业女工为对照组,利用OSI-R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职业任务、紧张反应和应变能力,同时从各组中再随机抽取100名女工测试两组的血脂、血糖、免疫功能的改变。结果油田野外作业女工职业任务和紧张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个体应对能力两组无差别。油田野外作业女工血糖、IgG、IgA、IgD、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HO、HDL、LDL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TG水平无明显的改变。职业任务、紧张反应与血糖、免疫功能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5、0.32、0.22、0.17、0.30、0.41、0.33、0.32(P<0.01),而个体应变能力与免疫功能为负相关性(r=-0.31、-0.19、-0.24,P<0.01)。结论职业紧张使得油田野外作业女工的血糖水平增加,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体液免疫功能发生了改变,职业紧张与血糖、免疫功能水平呈正相关性,个体应变能力与免疫功能水平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