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报道对A型肉毒毒素(RTX—A)治疗低月龄痉挛型脑瘫患儿足跖屈畸形的体会。方法将48例(共93足)18个月以下足跖屈畸形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小腿后肌群多点注射BTX—A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做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和踝关节背伸角度的疗效评定。结果两组CSS评分和踝关节背伸角度在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7天的CSS评分和踝关节背伸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BTX—A对低月龄痉挛型脑瘫患儿是有效的、安全的,对促进低月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早期运动发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葛迪  夏邦金 《安徽医学》2010,31(2):160-161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跟腱延长术后进行长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对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6例(年龄4~18岁)患儿行跟腱延长术后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了3个月康复机构系统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个月和3个月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分值,MAS)、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MAS量化评分下降,GMFM站立走跑跳两大功能评分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踝关节ROM比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治疗组MAS、踝关节ROM及GMFM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痉挛型脑瘫跟腱延长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治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3.
    
李红  童光磊  张敏  易昕  蔡云飞 《安徽医学》2013,34(8):1070-107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 75例下肢痉挛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运动疗法;研究组37例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快速降低肌张力,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讨论肌电生物反馈法在儿童康复中的疗效,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1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抽签的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划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儿60例。观察组患儿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照组患儿给予痉挛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腓肠肌痉挛评分(MAS)。结果:在临床治疗前,观察组患儿的MAS评分为3.48±0.46分,对照组为3.51±0.47分,两组比较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MAS评分为2.65±0.59分,对照组为2.89±0.90分,两组比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痉挛型脑性瘫痪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多数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针对患儿实施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后,可帮助患儿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将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5):116-119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应用肌内效贴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瘫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参考组,每组31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运动疗法,研究组患儿在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基础上联合应用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MAS及PROM、PRS评分及肌张力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GMFM评分、MAS评分、P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GMFM评分高于参考组,MAS评分低于参考组,PROM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步态、足翻转、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步态、足翻转、踝关节屈曲度评分均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股角、足背屈角、腘角及跟耳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股角、腘角及跟耳试验结果均高于参考组,足背屈角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患儿应用肌内效贴治疗有助于使其肌群痉挛等不良反应获得改善,可显著提高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合并膝反张疗效。方法选择63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①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组(BTX-A组,33例);②单纯康复治疗组(30例)。患儿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2周、1、2、3、6个月进行以下评定:①改良Ashworth量表(MAS)②,PRS量表评定运动功能③膝关节最大伸直度。结果两组患儿改良阿氏肌张力评价量表(MAS)、PRS量表评定运动功能得分、膝关节最大伸直度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周、1、2、3、6个月组内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改良阿氏肌张力评价量表(MAS)、PRS量表评定运动功能得分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膝关节最大伸直度治疗后1、2、3,6个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较单纯康复治疗能更好地缓解脑瘫患儿下肢肌群痉挛及膝反张,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腕手矫形器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腕手关节功能活动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接收的36例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腕手矫形器治疗腕手关节异常姿势。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对2组患儿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分进行评定,并测量患侧腕关节被动掌屈、背伸关节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MAS、PROM、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腕手矫形器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腕手屈肌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苏炜  王建文 《甘肃医药》2013,(11):838-840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加用推拿手法治疗.每周5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张泽  赵海红 《当代医学》2013,(36):86-87
目的:分析Bobath技术和MOTOmed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痉挛型偏瘫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Bobath技术和MOTOmed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肌张力比较、CSS评分和CMFM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但是研究组患者三项评分改善情况更为显著,肌张力在治疗后评分为(2.3±0.6)b、CSS评分为(11.3±0.4)b及CMFM评分为(65.14±6.04)b,与对照组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下肢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结论 Bobath技术和MOTOmed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具有很好的疗效,临床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进行康复治疗的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的脑瘫患儿46例(脑瘫组),同时选取性别、年龄与脑瘫组患儿匹配的健康儿童45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健康组儿童体检时及脑瘫组患儿治疗前、常规康复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NSE和MBP浓度。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粗大运动功能88项量表(GMFM 88)对脑瘫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分级和评估。结果: 健康组儿童血清NSE、MBP浓度分别为(6.77±2.08)μg/L、(0.38±0.10)μg/L;脑瘫组患儿治疗前血清NSE、MBP浓度分别为(16.26±2.94)μg/L、(1.21±0.41)μg/L,治疗3个月后浓度分别为(13.56±2.29)μg/L、(0.85±0.33)μg/L;脑瘫组患儿治疗前、后的GMFM 88评分分别为(132.33±81.60)分、(147.07±83.13)分。健康组儿童的NSE、MBP浓度与年龄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脑瘫组患儿治疗前的NSE、MBP浓度与年龄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脑瘫组儿童治疗前的NSE、MBP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均P<0.05)。脑瘫组治疗前的NSE、MBP浓度与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与GMFM 88评分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脑瘫组治疗前、后组内NSE、MBP浓度、GMFM 88评分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瘫患儿血清NSE和MBP浓度较健康儿童显著升高,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且与脑瘫的障碍程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1.
梁辉  卢英  吴赞华  曹湾  郭佳  李荣祝 《微创医学》2021,(1):34-37,5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运动疗法(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以及针灸、推拿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运用BTX-A注射联合ESW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患者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上肢Fugl-Meyer评定(FMA)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传统康复治疗相比,BTX-A联合ESW能更迅速且持久地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肢屈曲关节的活动度,减轻患者肢体疼痛,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国产A型肉毒素(BTX-A)肌肉注射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功能性改善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35例脑卒中后难治性、痉挛性足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BTX-A+康复治疗组(A组)18例和单纯康复治疗组(B组)17例。采用电刺激(ES)引导的BTX-A注射方法,将BTX-A分别注射到腓肠肌内外侧头,比目鱼肌和胫骨后肌,注射剂量为300或400U。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时评定踝背伸时改良的Ashworth计分(MAS)、下肢的Fulg-Meyer(FMA-下肢)计分和步速。结果 A组患者中有效率为83.3%。治疗后2周、4周时的MAS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在治疗后2周、4周时有明显降低(P〈0.05)。A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状态评定:FMA-下肢和步速治疗后虽呈明显提高趋势,但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BTX-A治疗无严重的副作用。结论 BTX-A结合康复治疗能有效缓解跖屈肌痉挛,但对于功能性改善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王正香 《现代医学》2014,(6):661-663
目的:探讨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症状的效果,为脑瘫患儿提供更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9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功能锻炼、理疗、推拿、药物等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每天1次的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结果:治疗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明显提高,治疗组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患儿的肌张力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的综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而辅以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改善脑瘫患儿痉挛状态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任务导向结合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患儿手功能、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评分(Gesell)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66例SC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n=33)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n=33)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结合生物反馈训练,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站立、行走功能评分,手功能评估量表(AHA),Gesell量表评分,患儿监护人康复治疗满意度。  结果  两组干预后MA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BBS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MAS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站立、行走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站立、行走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AHA评分、Gesell量表发展商数(developmental quotient,DQ)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AHA评分、Gesell量表DQ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监护人康复治疗满意度(90.91%)高于对照组(60.61%)(P<0.05)。  结论  任务导向结合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SCP患儿,可改善患儿平衡能力与肌痉挛程度,提高患儿手功能与发育水平,改善患儿站立、行走功能,提高患儿监护人康复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配合中药穴位贴敷的小儿脑瘫痉挛性患儿综合治疗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康复训练、中医推拿治疗及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只给予康复训练及中医推拿治疗,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7±13.50)vs(23.52±12.41),P〈0.05]。结论在小儿脑瘫临床治疗中,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能补益肝脾肾、益阳补阴、温阳通络、强筋壮骨,调节免疫能力,提高小儿脑瘫患儿治疗效果,为该病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过康复治疗改善脑瘫(cerebralpalsy)患儿的跪位姿势控制能力并结合应用踝足矫形器在提高脑瘫儿步行水平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7月收治的脑瘫患儿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重点强化跪位姿势控制训练并佩戴踝足矫形器(anklefootorthoses,AFO),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跪位姿势控制能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motorfunctionmeasure,GMFM)的c区评定,步行水平采用Gillette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定。结果:对照组中途脱落2例,共有48例患儿进入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GMFMC区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并且治疗后治疗组GMFMC区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Gillette功能性步行量表步行水平分级评定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步行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跪位姿势控制能力(髋关节运动控制)、踝足控制的稳定性在脑瘫儿步行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这2方面的作用主要在于维系步行中控制重心的稳定,在此基础上步态才能改善,步行水平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17.
陈云杰  王玉俊 《当代医学》2021,27(13):61-62
目的探究康复治疗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于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Bobath疗法和肌电反馈系统规律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18、24个月时应用10 m步行速度(MWS)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中D(站立位)、E(行走、跑、跳)评估患儿步行能力以及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患儿10 m速度和GMFM量表D区、E区得分均高于治疗前,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逐渐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PT技术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及粗大运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小组形式开展作业疗法治疗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10)和观察组( n=10)。对照组的作业治疗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2名脑瘫儿童为一小组形式开展作业治疗,1次/d,30 min/次,每周5 d,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以小组形式与传统一对一形式开展作业治疗均能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