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苏炜  王建文 《甘肃医药》2013,(11):838-840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加用推拿手法治疗.每周5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运动医学科,23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低频脉冲电治疗联合引导式教育下巴氏球训练对脑瘫发育指标延迟患儿的疗效。 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7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70例脑瘫发育指标延迟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5例,均行低频脉冲电治疗,研究组加用引导式教育下巴氏球训练。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精细运动发育商(FMQ)、粗大运动发育商(GMQ)、总体发育商(TMQ)变化,运用儿童平衡量表(PBS)、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估其平衡功能、活动能力变化,并评价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FMQ、GMQ、TMQ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FMQ、GMQ、TM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PBS、WeeFI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PBS、Wee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为88.57%,较对照组的60.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低频脉冲电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引导式教育下巴氏球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瘫患儿神经、肌肉生长发育,改善其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从而提高患儿主动参与能力,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康晓东  张如飞  董超  易英  单泽良 《四川医学》2019,40(10):1059-1062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结合悬吊运动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综合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将年龄4至8岁痉挛型脑瘫儿童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和水疗),试验组采用引导式教育结合悬吊运动,每天150min,每周5天,分别于干预前与干预12周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Berg平衡量表及脑瘫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评定并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试验组GMFM-88评分、ADL评分、Berg评分、脑瘫综合功能评分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GMFM-88评分、ADL评分、Berg评分、脑瘫综合功能中的三项(言语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ADL评分、berg评分及脑瘫综合功能评定量表中的四项(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评分提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悬吊运动可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平衡能力以及脑瘫综合功能,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平衡能力以及部分脑瘫综合功能方面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的尖足、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扬州大学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物理治疗、生物反馈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两组均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治疗前后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 经3个月康复治疗,治疗组康复治疗前后踝关节MTS角度R1、R2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康复治疗前后GMFM量表D区、E区得分及ADL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尖足症状,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核心肌群形态、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因痉挛型脑瘫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童康复医学科门诊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0例)和训练组(22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记录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及Berg平衡量表得分,超声检查肌骨,观察腹直肌、腹外斜肌和竖脊肌厚度及多裂肌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 组内比较,治疗3个月时,常规组仅右侧竖脊肌厚度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训练组腹直肌厚度、腹外斜肌厚度、竖脊肌厚度和多裂肌水平面面积,以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训练组腹直肌厚度、腹外斜肌厚度、竖脊肌厚度和多裂肌水平面面积,在治疗3、6个月时,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训练组比较,常规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治疗6个月时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以小组形式开展作业疗法治疗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10)和观察组( n=10)。对照组的作业治疗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2名脑瘫儿童为一小组形式开展作业治疗,1次/d,30 min/次,每周5 d,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以小组形式与传统一对一形式开展作业治疗均能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邵帅  吴德  唐久来 《安徽医学》2017,38(9):1107-1110
目的 探讨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系统(ITP)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岁、Ⅱ ~ Ⅲ级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9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NDT),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ITP.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Barthel指数量表(ADL)及Berg平衡量表(BBS)比较两组患儿康复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评分结果.结果 试验组共完成46例,对照组共完成44例.治疗前两组的GMFM、FMFM、ADL、BBS评分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GMFM评分为(82.66±11.13)分、FMFM评分为(118.83±19.0)分、ADL评分为(64.24±18.68)分、BBS评分为(35.09±12.50)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T联合ITP及单用NDT均可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平衡能力,但NDT联合ITP的疗效优于单用ND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共60例,将全部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刺激部位:胫骨前肌、股四头肌、臀大肌。2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个疗程,在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 ,GMFM)检测徒手肌力法( manual muscle testing ,MMT)测试。结果:康复治疗后,治疗组肌力提高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肌力提高总有效率为66.67%,2组肌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GMFM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GMFM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从2011年2-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择3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15例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注射后第2天开始进行包括生物反馈在内的康复治疗;对照组16例只做常规康复治疗.患儿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7、14、30、90天时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综合痉挛量表(CSS)、踝关节被动背伸活动范围(PROM);在疗前、治疗后第90天时评估: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步行速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30、90天的MAS评分分别为2.6±0.6、2.0±0.5、1.2±0.5、0.6±0.6、0.5±0.6、1.0±0.5,CSS评分分别为14.1±1.1、12.0±1.1、10.2±1.2、8.2±1.4、8.0±1.5、9.0±1.6,PROM分别为(-8.5±9.4)°、(-1.5 ±7.6)°、(6.9±8.3)°、(11.7±6.8)°、(15.2±6.6)°、(13.7±7.8)°,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患儿CSS评分自治疗后第7天开始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PROM在治疗后第14天开始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CSS评分、PROM在治疗后各观测时间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在治疗后第90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快速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效果。方法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加用脊柱-骨盆调衡术,每周5次,3个月1个疗程。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修订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评定疗效。结果2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儿的GMFM-66项分值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GMFM-66项分值、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效果、修订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治疗痉挛型脑瘫较单一康复训练治疗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李红  童光磊  张敏  易昕  蔡云飞 《安徽医学》2013,34(8):1070-107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 75例下肢痉挛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运动疗法;研究组37例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快速降低肌张力,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王正香 《现代医学》2014,(6):661-663
目的:探讨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症状的效果,为脑瘫患儿提供更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9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功能锻炼、理疗、推拿、药物等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每天1次的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结果:治疗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明显提高,治疗组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患儿的肌张力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的综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而辅以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改善脑瘫患儿痉挛状态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瘫家庭使用康复辅具配合医疗机构综合康复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于我院明确诊断为脑瘫的患儿60例(男性31例,女性29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均在医疗机构进行每周3次的综合康复治疗,不同的是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由家长每天使用康复辅具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66项和88项评估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66项总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51±13与44±15(t=-7.473,P=0.000),对照组42±17与38±16(t=-3.580,P=0.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除对照组卧位与翻身功能区外,两组患儿GMFM88项各功能区得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在卧位与翻身、坐位、行走与跑跳功能区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卧位与翻身:F:4.59,P=0.036;坐位:F=6.40,P=0.014;行走与跑跳:F=4.35,P=0.041。结论在医疗机构综合康复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辅具进行家庭康复,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配合按摩针灸、促通技术及作业疗法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配合家庭康复护理。结果:干预组精细运动能力提高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康复护理配合按摩针灸、促通技术及作业疗法,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因此规范的康复治疗与正确的家庭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覃章平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71-273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以神经发育技术为基础的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力训练。治疗后2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评分的五区水平相当,治疗后2个月,所有患儿五区的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而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A区、B区评分水平基本相当(P〉0.05),C区(P〈0.05)、D区(P〈0.01)和E区(P〈0.01)试验组均要高于对照组。至治疗6个月时,康复水平进一步提高。组间比较仍以C区、D区和E区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肌力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尤其对患儿的爬、跪、站、走、跑和跳能力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配合中药穴位贴敷的小儿脑瘫痉挛性患儿综合治疗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康复训练、中医推拿治疗及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只给予康复训练及中医推拿治疗,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7±13.50)vs(23.52±12.41),P〈0.05]。结论在小儿脑瘫临床治疗中,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能补益肝脾肾、益阳补阴、温阳通络、强筋壮骨,调节免疫能力,提高小儿脑瘫患儿治疗效果,为该病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痉挛型单侧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痉挛型单侧脑瘫患几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前者用A型肉毒素治疗,后者用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提高程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及Ashworth痉挛分级.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的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和GMFM评分提高程度及Ashworth痉挛分级改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痉挛型单侧脑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Vojta法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踝足矫形器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12周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更有利于脑瘫患儿大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