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节交替,免不了会让人们感受到一些不适应。身体经历了整个夏天的湿热,积累的湿浊、毒素,使人抵抗力下降;接踵而至的冷空气,又使得一些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因此,人们对秋季养生尤其关注,古往今来也留下了不少民谚,比如“春捂秋冻”、“贴秋膘”、“秋季养肺,要以肺补肺”等。殊不知,这些俗理儿都要因人而异,切不可盲目照搬照套。  相似文献   

2.
话秋凉     
<正> “春捂秋冻”,是前人根据春秋季节冷暖交替的气候特点所总结出来的保健养生经验。 所谓“秋冻”,从狭义上讲,是指秋天气候变凉了,但不要急于穿得太多、捂得太严,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从广义上说,还包括秋季睡眠盖薄被,用冷水洗脸、洗澡,秋季游泳等。  相似文献   

3.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黄帝内经》 俗语云:“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天的湿热积累了湿浊、毒素,使人抵抗力下降,秋气渐盛之际,接踵而至的冷空气,使一些胃肠道、呼吸道和以脑血管等疾病高发。为了安度秋季、以健康的身体迎接冬天,秋季养生被提上重要日程,“春捂秋冻”、“贴秋膘”、“滋阴补肺”……健康养生,这样做对吗?看看专家怎么说。  相似文献   

4.
常虹 《药物与人》2009,(10):56-57
入秋季后,不少人会出现低沉、消极等抑郁情绪。细看“愁”字,乃是“心”上一“秋”,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仔细观察之后的有意造字还是意外巧合?  相似文献   

5.
张禹 《健康世界》2014,(9):64-65
又到了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的季节,许多人都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好好“贴秋膘”了。秋季固然美食多,也要特别小心食物中毒。那么,有哪些食物“暗藏杀机”呢?  相似文献   

6.
董湘辉 《健康世界》2004,(10):82-83
有报道说,秋愁的产生主要是因秋季“褪黑激素”分泌增多。专家认为,实际上,“褪黑激素”只是一个生理睡眠的调节剂而已,不会使人意志消沉。秋愁关键是来自于你看待事物的态度。如果你总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看问题,秋愁就不会找上你!  相似文献   

7.
园丁 《药物与人》2008,(9):10-13
秋季,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金黄色的田野,红黄绿相间的果园,漫山的红叶,碧绿的河水映照在蓝天白云之下,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进入秋季以后,天气逐渐凉爽干燥,一方面使人有“秋高气爽”的舒适感觉,一方面干燥的气候对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中医理论认为:“肺与秋气相应”,“燥为秋季之主气”,从传统养生的角度讲,秋季养生的重点是保养肺脏和注意防护“燥邪”对人体的侵害。  相似文献   

8.
《中国健康月刊》2009,(10):22-22
秋季气候的变化令人鼻腔干燥,喉部发痒,还出现干咳、便秘等“上火”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秋爆”。因此营养师建议,季节变化时应及时调整饮食,做一些滋阴润燥的菜肴有助改善“上火”症状。  相似文献   

9.
《现代养生》2013,(19):71-71
入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较大。此时,中老年人在起居和衣着上应该有所讲究,起居宜“早卧早起”,穿衣要“春捂秋冻”。秋季在起居上之所以要做到早卧早起。是因为“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秋季来临,老年人应该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以确保安全度过“多事之秋”。 起居重调养。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这时候,老年人的起居作息要进行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  相似文献   

11.
<正>立秋,是秋季的起点。虽然谓之“秋”,但却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从前人们因为夏天天气太热,农活儿太累,消夏能力有限,常常热得没有食欲,也没有睡意,所以日渐消瘦,没精神也没力气。秋天到来之后,得多一点油水,赶紧找补回来,谓之“贴秋膘”。“贴秋膘”的观念该更新了膘,指的是皮肤和肌肉之间的那层皮下脂肪,贴膘就是长肉的意思。古时人们难得吃肉,体内缺少“油水”;再加上夏季新陈代谢旺盛,  相似文献   

12.
夏去秋来,天气渐凉,终于摆脱了闷热的酷夏,逐渐进入舒适惬意的秋季。但很多人却感觉皮肤干燥、精神状态差、疲乏无力。专家提示,这不仅仅是“秋乏”,也有可能是夏天过度耗尽了人体的能量从而导致了“气血不足”。  相似文献   

13.
茭白,洁白鲜嫩,滋味鲜美,历来深受人民喜爱的菜蔬.茭白一年有两次收获,在夏天与麦子同时收获的叫“麦茭”,也称“夏茭”,在秋季收获的叫“秋茭”.  相似文献   

14.
秋季,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金黄色的田野,红黄绿相间的果园,漫山的红叶,碧绿的河水映照在蓝天白云之下,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但进入秋季以后,天气逐渐凉爽干燥,一方面使人有秋高气爽的舒适感觉,一方面干燥的气候对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中医理论认为“肺与秋气相应”,“燥为秋季之主气”,所以,从传统养生的角度讲,秋季养生的重点是保养肺脏和注意预防“燥邪”对人体的侵害。秋季的精神养生方法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自然界的景象容易使人产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觉,特别是老年人更容易引起凄凉、垂暮之感,回忆起自己的坎坷人生,往往触景…  相似文献   

15.
秋收之季宜养“收” 秋季包含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秋风送爽.又是人们感觉最舒适的一个季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  相似文献   

16.
王燕 《健康必读》2004,(11):47-48
适值秋季,宝宝的生活问题又摆在了新妈妈的面前,尤其是提高宝宝的身体素质、增强宝宝的自然免疫力……新妈妈多一个心眼开始了宝宝的“补”秋事项。  相似文献   

17.
张国玺 《药物与人》2006,19(10):48-49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秋天贴秋膘”的习俗,就是指自秋季开始应该适当地从饮食上进行补益以增强体质。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人们的食欲比较差,摄入的食物少而机体的消耗多,秋季进补,既可弥补夏天的耗损,又可为寒冬储备热量,所以人们便把秋季补充营养变成了一种习俗。  相似文献   

18.
秋天,对于人体健康来说,也是“多事之秋”,这时,该如何做好自身保健?讲究科学的衣食住行是至关重要的。 衣——秋季气侯由暖转凉,且昼暖夜凉,乍寒乍暖,所以要牢记“春捂秋冻”和“急脱急着,胜似服药”的名谚。秋凉后不可过早地穿得太多,以保证身体在“秋冻”中得到锻炼,提高防寒抗病能力。但中  相似文献   

19.
樊帆 《食品与健康》2010,(10):36-37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秋季进补有四季。”进入秋季,早晚温度下降,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人体容易出现倦怠、疲乏等不适,加上秋天气候干燥,身体急需平补调理。隆顺榕为您推荐几款蜂之调养品,助您缓解秋燥,提高免疫,强健身体,安然度秋。  相似文献   

20.
小儿腹泻ABC     
张亚明 《健康世界》2011,(12):90-91
今天上午是我的专家门诊。说来也巧,来就诊的大多是一些腹泻的孩子,町能与天气转冷、轮状病毒“上市”有关。轮状病毒性肠炎又称秋季腹泻,是秋、冬季节小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从今天这些就诊孩子的情况来看,不少家长在秋季腹泻的治疗和护理上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