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提出可以选用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家庭治疗等方式;并论述了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复习了有关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以及有关疗效影响因素,认为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可以作为急性抑郁症的首选方式,特别是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疗效较好;心理治疗可以用来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章针对青少午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提出可以选用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家庭治疗等方式;并论述了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复习了有关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以及有关疗效影响因素,认为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可以作为急性抑郁症的首选方式,特别是轻中度抑郁症患疗效较好;心理治疗可以用来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症状复杂的常见精神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是未来抑郁症研究的重点群体。认知功能损害是抑郁症的核心特征之一,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该文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过程中经历的心理体验,探讨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措施。方法:采用访谈法收集12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体验主要为孤独无助,对立、敌视心理,失败受挫心理,社会适应障碍。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连续、全面的评估,提供积极的心理及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对青少年抑郁症患儿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青少年抑郁症预防及心理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4月至10月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心身科住院的18例青少年抑郁症患儿作为访谈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父母的过高期待和压力、家庭关系冲突、家庭功能失调、早年创伤经历触发.结论 青少年发生抑郁的家庭成长环境因素复杂多样,医护人员在照护青少年抑郁症患儿时应充分考虑到家庭成长环境对患儿造成的影响,提供个体化心理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13~16岁儿童抑郁情绪发生率、抑郁症患病率,分析心理干预在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温州地区5所中学3000例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5种量表对13~16岁青少年抑郁情绪发生率、抑郁症的发病率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家长和老师进行青少年心理卫生知晓率的调查;对所有对象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分析干预后儿童抑郁情绪发生率以及抑郁症发病率的效果。结果青少年经过心理干预后各量表总分均有好转,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71、5.12、5.53,P均<0.05);外来务工组和城市组青少年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66、3.25、3.73,P均<0.05);干预前后青少年抑郁情绪发生率、抑郁症发病率也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2、5.36,P均<0.05)。结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治疗青少年抑郁症。  相似文献   

7.
范振国 《临床医学》2008,28(7):102-103
在心理卫生知识逐渐普及的情况下,成人抑郁症开始受到社会的重视.然而,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抑郁症尚不为人们所接受.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治疗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对本院心理咨询门诊中52例青少年抑郁症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病人人格特征、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的特点,为青少年抑郁症病人实施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108例青少年抑郁症病人(观察组)和67例正常青少年(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除人格特征的精神质、掩饰程度和正性生活事件外,其余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外向、生活事件总分、社会支持总分、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病人的抑郁情绪。[结论]人格特征不稳定、面临生活事件较多、社会支持不足及应对方式不良等社会心理因素是青少年抑郁症病人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心理干预建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名12~18岁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属躯体化、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重视并给予相应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其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多元心理健康素养量表对天津市某医院320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20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素养得分为10.00(8.00,13.00)分,条目均分为0.45(0.3...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个性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个性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版(EMBU)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7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诊断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70例正常健康青少年(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父母多表现为低情感温暖和理解,高严厉和高拒绝、否认,其个性特征表现为高神经质、高内倾性(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个性缺陷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2.
儿童抑郁症与成年人抑郁症的关系目前尚不确定,治疗成年人抑郁症疗效显著的药物用于未成年人时.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而未成年人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研究十分有限,为此,作者对目前有关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MDD)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临床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公众健康、引起严重的功能损害以及巨大的社会负担的疾病。目前青少年抑郁症有患病率上升且发病年龄更小的趋势,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激发潜藏在人们身上的积极品质,从而改善情绪,增进快乐和满足感[1]。  相似文献   

14.
米氮平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开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米氮平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32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进行为期8w的开放性米氮平治疗,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为评估临床疗效的工具。 结果31例患者全部完成研究,所用米氮平的平均剂量为28.8mg·d-1,在治疗结束时,HAMD和CGI得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副反应主要为过度镇静。 结论 米氮平治疗青少年抑郁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路优泰治疗青少年抑郁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路优泰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8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路优泰组(43例)和多塞平组(43例),分别应用路优泰及多塞平治疗,6周为1个疗程,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疗效比较路优泰组优于多塞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路优泰组低于多塞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路优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一代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少而轻,依从性好,可作为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理门诊来访青少年心理问题,进一步做好青少年心理干预.方法 对来访青少年进行个别心理会谈,同时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实施心理测评.结果 情绪问题位于来访青少年首位,其次为一般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适应不良位居第3位;心理问题发生比例男女相当,女生抑郁、焦虑高于男生,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学生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抑郁、焦虑、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因子分高于初、小学生;离异家庭量表总均分、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分均高于未离异家庭.结论 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发生,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少年发生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3月—6月某三级甲等医院精神卫生科住院部的青少年抑郁症病人196例作为抑郁组,同期选取学校、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青少年197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筛选出影响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测效果,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家族精神疾病史、体重指数、密切朋友个数、父母婚姻状况、应对方式分数、家庭功能评定分数、童年创伤问卷分数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建模组Hosmer⁃Lemeshow检验P=0.699,ROC曲线下面积为0.972,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92.4%。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敏感度为89.8%,特异度为83.3%,正确率为86.55%,提示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青少年抑郁症风险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可为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脑网络图论和功能连接(FC)改变。方法 对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症组33例(未遂组)、不伴自杀行为青少年抑郁症组(单纯抑郁组)40例及52名健康青少年(NC组)行采集fMRI数据,获取并分析比较图论整体及局部属性指标,以发生改变脑区作为种子点,构建基于全脑体素的FC,分析比较组间FC差异。结果 脑网络均存在小世界属性。相比NC组,抑郁症患者视觉网络度中心性降低(P<0.01),且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31,P<0.01);其躯体运动网络、突显网络FC下降,未遂组注意网络FC较单纯抑郁组增强(均通过TFCE校正,P<0.05)。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视觉网络信息传递能力下降,其程度与抑郁严重程度相关;注意网络病变所致注意空间能力受损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马长生  乔岩 《新医学》2008,39(5):285-287
1 引言 超重可导致儿童和青少年的寿命缩短,还可导致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增加心血管以及心理(例如抑郁症)等疾病的患病率。此外,儿童时期的超重还被认为是成人超重的独立危险因素^[1]。在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的患病率逐年上升,1985年我国大城市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为1%-2%。上世纪90年代,超重率大幅上升,城市的增幅高于农村。据1995年的统计,大城市男、女超重率比10年前相应增加3倍和2倍。2000年7—18岁年龄组男、女超重的检出率又分别高于1995年^[2]。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的预防与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蔡珊  周琳  徐柳柳 《全科护理》2023,(30):4289-4292
目的:探究青少年抑郁症病人应对方式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消极时间观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简式应对方式问卷和津巴多时间观量表对85例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住院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应对方式中的自我调节、求助与问题解决负向预测非自杀自伤行为以及消极时间观;应对方式中的幻想与逃避正向预测非自杀自伤行为以及消极时间观;消极时间观在青少年抑郁症病人应对方式与非自杀自伤行为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抑郁症病人应对方式影响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并且这一影响通过消极时间观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