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希浦传导系统起搏已成为在心力衰竭需要心室起搏的患者中替代传统右心室起搏的一种可行方法.在术中,术者需要将电极精确定位在希氏束或左束支区域,而能否成功植入起搏电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者对希浦传导系统解剖分布特点及其心脏结构变异的了解.本文旨在分析房室结区、希氏束及左束支近端的解剖特点,以及传导系统不同解剖结构与传导系统病变发生的关系,为指导希浦传导系统起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房室阻滞和传导系统其他部位病变患者,常需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治疗。但最近研究表明对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左右心室同步可能比房室同步更重要。Kris—tensen等报道:对窦房结功能不全患者AAIR起搏与DDDR起搏相比可减少术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他们的研究目的是观察右室心尖部起搏是否是心房解剖发生重构的可能原因,心房解剖重构后增加了Af发生的危险。这项研究结果对起搏方式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9):867-870
近年来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以其低而稳定的起搏阈值,以及良好的临床获益成为人工心脏起搏的研究热点,LBBAP作为心脏起搏治疗的一种备选方案是可行的,甚至可作为首选方案。本文就LBBAP的解剖基础、起源、电学特征、临床研究及局限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右房峡部已被证实为典型心房扑动的关键传导部位,全程线性透壁消融右房峡部是临床介入治疗典型房扑的首选策略;但右房峡部内成分构成复杂,其解剖特点是影响消融结果与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多维超声、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成像和磁共振在心脏成像的广泛应用和大量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右房峡部长度增加、存在欧氏嵴以及过深的隐窝和囊袋、与下腔静脉成角增加等解剖变异均可能增加导管消融的难度,对个体而言,舒张状态下的右房峡部长度是影响消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现就此研究进展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5.
心脏起搏部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心脏起搏方式、起搏参数一定时 ,起搏部位是决定心脏起搏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心脏的最佳起搏部位 ,许多学者对各种部位的心脏起搏进行了大量的血流动力学和电生理学研究。1 右房起搏右房起搏可保持房室收缩、舒张的正常顺序及心房、心室各部分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同步 ,较右室起搏更接近生理状态。右心房肌平滑 ,肌小梁缺乏 ,翼状电极难以固定 ,而右心耳位于右房前上方 ,多数具有深凹的肌小梁结构 ,形成一个自然囊袋 ,有利于心房电极的放置与固定。因此 ,心房电极首选安置部位是右心耳 ,但右心耳或右心房游离壁起搏可导致房内和(或…  相似文献   

6.
观察右房左室起搏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急性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8例心功能II~IV级CHF患者 ,分别置入右房、右室和左室电极 (经冠状静脉窦 ) ,行不同部位组合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研究 ,其中 6例获得成功。使用Bitronic公司生产的双腔起搏分析仪 (ERA30 0 )分别行单纯右室心尖部 (RVA)、右房右室 (RA +RV)、右房左室 (RA +LV)、右房双室 (RA +BiV)起搏 ,同时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上述四种起搏状况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并进行比较。结果 :右房左室起搏和右房双室起搏血流动力学参数两者间无显著差异 ,但比单纯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房右室起搏有所改善。结论 :右房左室起搏似可使更多的CHF患者在得益于起搏治疗的同时明显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头静脉解剖变异情况及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经头静脉植入术中指标,为经头静脉置入起搏电极提供经验。方法 观察2013年1月至2021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符合CIED植入适应证并植入CIED的患者资料,在经头静脉置入起搏电极术中通过解剖分离及X线透视下观察导丝走行,确定患者头静脉局部解剖及走行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将头静脉按局部解剖分为标准走行和复杂走行。标准走行:头静脉位于皮下脂肪层下,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内,切开皮肤分离脂肪可直接暴露头静脉;复杂走行:头静脉为胸大肌三角肌间沟表面有肌层覆盖,需分离表面肌层才能暴露肌间沟,或与胸大肌三角肌肌层伴行。(2)头静脉按术中置入起搏电极数量分为:Ⅰ型:头静脉能顺利置入2根及2根以上起搏电极。Ⅱ型:头静脉较细,需沿头静脉走行切开置入起搏电极。Ⅲ型:头静脉细小,无法置入起搏电极。(3)将存在变异的头静脉称之为变异走行头静脉,包括跨越锁骨走行于锁骨上、汇入颈内静脉、汇入上腔静脉、位于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外侧、走行迂曲、缺如等。对不同头静脉分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466例。头静脉解剖及走行情况...  相似文献   

8.
1例69岁女性患者,近2年间断头晕、黑矇。入院诊断为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经药物治疗无效,拟安置起搏器。在EnSiteNavX三维电解剖系统指导下成功行His束起搏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相似文献   

9.
心房起搏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起搏器新功能如自动频率夺获心房起搏方式 ,频率平稳功能 ,频率适应性功能的出现 ,以及双心房同步或心房多部位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 ,明显提高了心房起搏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使心房起搏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 (房颤 )的重要、有效的方法。  一、治疗和预防心房颤动的心房起搏方式  按照心房起搏部位 ,治疗和预防房颤的心房起搏可分为两种 1单部位心房起搏 [1] :单部位心房起搏的位置可在右心耳、高位右房、右侧房间隔、界嵴、冠状静脉窦开口附近等部位。右心耳是目前最常采用的部位 ,仅需被动固定方式的心房导线电极则可。而高位右房或…  相似文献   

10.
普通型心房扑动的新现象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普通型心房扑动 (AFL)的完整折返环路以及界嵴 (CT)和AFL的关系仍不太清楚 ,笔者应用电解剖 (CARTO)标测系统执行两项研究。Ⅰ :对 12例持续AFL的病人实施右房CARTO标测及多部位拖带。于三尖瓣环 (TA)周围测量传导速度。双电位 (DP)位于右房后下壁 ,相当于解剖上的界嵴 ,从下腔静脉 (IVC)与心房肌的连接处向上、稍前延伸 ,其长度为 40 .9± 7.9mm。所有病人的DP间期从上至下逐渐增加。在 9例逆向AFL病人中 ,右心耳后基底部的后方一狭长心肌位于折返环内 ,结果来自右心耳基底前、后方的两个心房激动波融合于右房下游离壁。在另 3例病人中 (1例顺钟向、2例逆钟向 )右心耳基底部后方未发现位于折返环内 ,迫使折返环仅绕三尖瓣与右心耳基底部前方之间的心肌兴奋右房下游离壁。在AFL的折返环中 ,没有固定的缓慢传导区 ,大部分病人的缓慢传导区位于间隔部和侧壁。Ⅱ :对 7例普通型AFL及 6例非AFL病人 ,在冠状窦起搏下 ,标测右房后壁。通过在右房重建中出现DP确认CT。以 6 0 0 ,30 0ms周长以及静脉注射氟卡胺 (1mg/kg)后以 6 0 0ms周长起搏冠状窦 ,分别测量CT上、中、下部位的刺激信号至双电位中第一及第二个心房激动波的传导时间 (SD1及SD2 )和此部位的电位间期 (DPI)。在AFL病例中 ,与以 6 0 0ms周长起搏冠状  相似文献   

11.
右心室选择部位起搏是实现生理性起搏的重要方式。随着技术进步和植入器械改善,目前相关的临床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希氏束或希氏束旁起搏、右心室流出道间隔起搏和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现介绍上述三种起搏部位的导线定位的相关解剖、辅助工具、方法和判断标准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经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当紧急情况需要心脏起搏时,通常经临近的股静脉途径将5F/6F导丝置于右心室.经静脉起搏右室心内膜通常可以快速完成,成功率可达95%以上.然而,在一些接受右冠脉PCI需要紧急心脏起搏的患者中,因为心肌缺血/梗死而表现心室肌对电刺激无反应,另外,由于解剖因素使得右室起搏很难获得.在该人群中,应用股静脉穿刺临时起搏左心室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心室激动顺序对犬左室舒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设立心室激动顺序正常或异常的4种起搏方式,观察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引起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方法选用健康犬10只,随机顺序进行右房-希氏束顺序起搏、右房右室顺序起搏、希氏束近端起搏和右心室起搏,在每种起搏稳定3分钟后测定有关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右房-右室顺序起搏与右房-希氏束顺序起搏比较,心输出量(CO)、等容收缩期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等客舒张期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均降低,左室松驰时间常数(T)增加;右心室起搏与希氏束近端起搏比较,CO、+dp/dtmax和-dp/dtmax均降低,T增加。结论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可以影响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中,保持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心脏起搏位点对心脏电生理及机械活动的同步性具有重要影响,是决定心脏起搏临床效果、预后及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随着主动固定电极在房间隔起搏中的临床推广使用,改变传统右心房、右心耳起搏部位能否减少起搏器植入术后房颤发生目前仍有争议。本文就房间隔起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在植入操作时间、起搏参数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40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房间隔组20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右心耳组20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右心耳起搏.对比两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电极植入时、术后1个月、3个月的起搏参数(阈值和阻抗).结果 房间隔组与右心耳组比较,心房电极植入操作时间和起搏参数在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具有相似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以及相同的起搏参数,为临床起搏治疗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单导管技术实施三维电解剖标测和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方法78例住院患者(男34例,女44例),平均年龄(41±11)岁。采用Carto及单一专用导管行电解剖重建、激动顺序标测、起搏与拖带或基质标测,实施射频消融。部分病例与多排CT心脏影像融合显示,观察即刻成功率、消融成功靶点的分布、并发症,随访复发情况。结果共75例完成消融,73例采用单导管技术,即刻成功71例。成功消融部位: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33例,游离壁18例,肺动脉瓣上5例,左心室流出道4例,左冠窦7例,右冠窦4例。操作时间(62±25)min,X线曝光时间(12±8)min。3例消融术中出现右束支阻滞,2例术后恢复,未见其他并发症。随访复发2例,1例再次消融成功,1例症状减轻未再消融。结论用单导管实施三维电解剖标测与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总结应用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儿童快速右房房性心律失常的经验。方法 右房房速(AT)3例,典型房扑(AF)l例,心动周期(277±31)ms,在心动过速时应用CARTO系统标测右房,重建三维电解剖图并指导射频消融靶点;房扑消融后分别在低位右房和冠状窦以500ms起搏作电解剖图,判断完全双向传导阻滞。结果 2例为局灶性房速,起源点分别在希氏束旁(Koch三角)和高位右旁;1例为右房壁疤痕介导的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IART)。4例成功消融,放电次数(10.6±5.5)次,透视时间(18±9)min,术程(110±38)min。结论 (1)CARTO系统容易寻找最佳靶点;(2)房扑消融后在低位右房和冠状窦起搏作电解剖图,判断完全双向传导阻滞,大幅度减小X线透视时间,提高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对家兔短期快速心房起搏所致的心房肌电重构和解剖重构特征和时间进程加以研究。 2 0只家兔经颈内静脉切开置入电极导管定位于右房 ,以最快的心房 1∶1起搏频率行快速心房起搏 8h ,分别于起搏前、起搏后 0 .5 ,1,2 ,4 ,6 ,8h及停止起搏后 10 ,2 0 ,30min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 ,并分别取未起搏 ,起搏 4 ,8h家兔的右心耳组织 ,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 :快速心房起搏后AERP缩短 ,刺激频率 2 0 0 ,2 5 0ms的AERP的最小值出现在快速心房起搏后 1h ,起搏后 0 .5h内AERP变化速率最大 ,在其后的整个短期起搏过程中在较低水平波动 ,停止起搏 10min即可恢复 95 %以上。快速心房起搏 4 ,8h后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可见线粒体肿胀 ,糖原聚集 ,肌浆网和胞核无明显变化。结论 :短期快速心房起搏可导致心房肌电重构 ,以AERP缩短为特征的电重构在起搏后 0 .5h即可发生 ,其时间进程表现为发生快 ,短期起搏停止后逆转快的特点 ,短期的快速心房激动可导致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右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四种径路进行心脏临时起搏的优缺点。方法收集本院46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在非X线透视条件下,分别使用漂浮球囊起搏导管,经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右颈内静脉四种途径穿刺插管,行右心室内膜临时心脏起搏。结果 486例均成功起搏,从穿刺到成功起搏用时为5~40min,起搏时间2~15d。入路途径:右颈内静脉276例、左锁骨下静脉156例、右锁骨下静脉40例、右股静脉14例。5例右颈内静脉穿刺不成功,术后有28例电极移位,重新调整电极获成功。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肌穿孔、气胸、血胸、感染及导管断裂等严重并发症。65例病情稳定后改植永久起搏器。结论漂浮球囊起搏导管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既可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也能预防性起搏保护外科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部位及不同方式心房起搏对心房激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不同部位、不同方式心房起搏时P波、P-R间期以及心房激动顺序的特点,从而寻找最佳的心房单部位起搏方式。方法 对20例射频消融成功后的患者,分别放置高位右房、右心耳、Koch三角、希氏束以及冠状窦电极,若为左侧旁路则加置左心房电极,行不同部位、不同方式心房起搏。结果 Koch三角、Koch三角+高位右房、左房、双房起膊时P波宽度、P-R间期无差异,但右心耳起搏时各导联P波增宽,P-R间期延长。从心房激动顺序分析,右心耳起搏时,激动传至希氏束区及冠状窦区的时间最长,而Koch三角、Koch三角+高位右房及双房起搏时则较短,尤其是Koch三角、Koch三角+高位右房起搏缩短更明显。另外,不同部位、不同方式起搏时右心房压力无差异。结论 Koch三角起搏在某种程度上可替代高位右房+冠状窦起搏及双房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