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顾浩  张燕玲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00-2403
目的:药性是中药的基本属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组方配伍的核心理论依据。该文通过药性组合探讨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目的在于将药性配伍规律引入到复方药的设计与优化过程,发挥药性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指导作用。方法:以代表性归经"肺经"为例,收集整理2010年版药典中归肺经中药药性组合。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收集198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上述中药的全部药理研究文献,并参考《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对其药理信息进行补充。利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和药理作用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不同性味的归肺经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平甘肺能降血糖、抗缺氧、免疫促进;平苦肺能够抗菌、降血压、抗氧化;温甘肺能够镇咳、抗菌;温苦肺能祛痰、抗炎等。同时,归肺经中药也具有相似的药理特征,例如抗菌、抗炎,与肺为门户易感外邪的特点相一致。结论:该研究发现了不同性味归肺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连通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为建立符合中医药思想的中药药性组方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规律,明确归肺经作用与其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之间的关联关系,为阐释归经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相关信息,构建数据库系统,进行信息标准化处理,通过数据信息的频数与频率分析,总结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规律。结果共筛选129种归肺经中药,从药性看,归肺经中药以寒性药最常见,占49.6%;从药味看,以苦味、甘味和辛味最多见;从临床功效看,大多具有止咳、祛痰、平喘、解表等功效,主治疾病部位主要在肺脏、皮肤、咽喉、鼻等;药理作用出现频数最多的是抗菌、抗炎、抗肿瘤、镇咳、平喘、祛痰等。结论归肺经中药以寒凉药性为主,止咳、祛痰、平喘等临床功效以及抗菌、抗炎、抗肿瘤、镇咳、平喘、祛痰等药理作用可能与归肺经有关。  相似文献   

3.
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相关药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莪术的传统中药药性与现代药理学研究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全文数据库,汇总1989~2007年间莪术的药性与药理的相关文献,对莪术的中药药性(如性味、归经、功效等)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莪术行气、破血、消积,具有抗肿瘤、改善血液流变学、抗炎、抗病毒及抗肝损伤等作用;温中止痛可改善脾胃及子宫功能;归肝脾经可增强免疫.结论 莪术的传统中药药性与现代药理作用有吻合之处,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从而为莪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依据.  相似文献   

4.
决明子性味归经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决明子的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等)与现代药理学功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1989~2010年有关文献,对决明子"归肝、大肠经,甘、苦、咸,微寒"等药性与药理研究的相关性进行归纳分析并作一综述。结果:决明子"归肝经"能保护肝脏,明目,降压;"归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结论: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吻合之处,但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总结与完善,从而为决明子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决明子的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等)与现代药理学功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1989—2010年有关文献,对决明子"归肝、大肠经,甘、苦、咸,微寒"等药性与药理研究的相关性进行归纳分析并作一综述。结果:决明子"归肝经"能保护肝脏,明目,降压;"归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结论: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吻合之处,但仍有待进一步总结与完善,从而为决明子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任颖龙  顾浩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13-2416
进一步明确中药药性与药理作用的关联关系,该文基于药性组合进行了归肾经中药药理作用特征的相关研究。为中药药性理论与药理作用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搭建了桥梁。在归肾经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研究基础上,通过整理药性、药理作用相关资料,利用关联规则方法,以归肾经药性组合为目标,挖掘得到相关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特征。分析发现不同药性组合的归肾经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也具有共同的药理特征譬如免疫促进等等。研究以不同药性组合的归肾经中药为载体,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中药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药药性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一或两类药性层面,偏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该文以不同药性组合的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为研究目的。整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归胃经中药的药性数据,收集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年以来的全部文献和《中药学》(颜正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临床中药学》(高学敏、钟赣生,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中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归胃经中药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所得关联规则结果与经验知识相符,不同的药性组合有各自的药理作用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药性组合间的药理作用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药性组合间因为具有相同的四气或五味而表现出相似的药理作用,因为具有不同的四气或五味而具有差异性的药理作用,而四气和五味均不同的药性组合其药理作用也可以表现出相似性。该研究将药性理论与中药药理作用研究成果结合,揭示了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为揭示归胃经中药的作用机制,发现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过红玲  顾浩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09-2412
目的:为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揭示归肝经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的关系。方法:通过整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关于中药药性的数据记载,并收集文献和《中药学》一书中的中药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以归肝经药性组合为目标,挖掘得到相关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规则。结果:发现归肝经药性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别,同时也具有相同的药理特征。结论:本研究以探索中药药性-药理作用的关联关系为主线,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为解析药性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芪、党参在中医治疗中多作为补益药使用。研究发现两者的作用部位广泛且药理作用相似,如两者都主归脾、肺经,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有相似效应。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黄芪,党参的药理归经作用和临床使用,比较两者相似及不同之处,为两者临床配伍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比较辛温归肺经(豆蔻、紫苏叶、白芷)与辛凉归肺经(薄荷、菊花、前胡)中药对复合因素致肺阳虚大鼠的影响.方法 采用烟熏(外邪犯肺)+冰水游泳(形寒劳倦)+服用冰水(内饮生冷)三因素复合造成肺阳虚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予豆蔻、紫苏叶、白芷、薄荷、菊花、前胡水提取物,连续38 d.观察大鼠一般行为学,测量体重、肛温、背温、抓力;末次给药后气管插管毛细玻管法测定排痰量;取血测定血清NO、血液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解剖取心、肺、肝、肾、脾,测脏器系数.结果 ①辛温归肺经的豆蔻、紫苏叶及白芷能提高肺阳虚大鼠体重、肛温、背温、抓力、血白细胞水平,减少痰量、血清NO、血液黏度、心系数、肺系数、脾系数、肾系数,说明豆蔻、紫苏叶及白芷性味归经相同(同属辛温归肺经),表现出相近的药理作用,通过辛温入肺从而改善形体消瘦、阳虚内寒、背畏寒、体倦乏力、痰涎清稀、肺血亏虚及瘀滞等.②辛凉归肺经的薄荷、菊花及前胡能提高体重、血白细胞水平,降低肝系数;薄荷、前胡还能减少痰量、血液黏度,说明薄荷、菊花及前胡同属辛凉归肺经,也表现出相近的药理作用,通过辛入肺而改善形体消瘦、肺血亏虚及瘀滞、痰涎清稀等.但因其性凉,对肺阳虚证之阳虚内寒、背畏寒等的改善作用不明显.结论 性味归经相同的中药表现出相近或相同的药理作用;辛温归肺经、辛凉归肺经中药虽然味辛、作用部位在肺经,但因其性不同,药理作用仍有较大差异.该研究证明了相同味归经中药之间的药效相近,而相同味归经不同性的中药则相关指标作用相反.  相似文献   

11.
笔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止咳平喘药归经统计发现,桃仁属于止咳平喘又不归肺经的极少数中药。按照“以效识性”的中医药思维,桃仁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应当归肺经。桃仁归肺经的缺失,是中药性效不符的代表性问题。文章对桃仁止咳平喘功效、应用与归经进行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寻求古今依据,以期弥补缺失的药性。分析表明,桃仁止咳平喘功效记载明确,应用悠久且内容丰富,但古今桃仁归肺经的记载罕见,因古人认为其止咳平喘的机理为“活血→降气→止咳平喘”,从而认为桃仁止咳平喘而不归肺经。这一“性效不符”的矛盾,可能是当下只看到了古人未记载桃仁归肺经的“表”而未看到古人受制于历史条件难以深入研究的“里”造成的。文章认为,搁置矛盾难以推动中药药性理论的进步和突破,“止咳平喘”是否为桃仁的独立功效是判断桃仁是否归肺经的“分水岭”,文献研究明确桃仁具有独立的止咳平喘功效,为其归肺经的确认奠定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近十年国内外研究锯叶棕相关文献,对其最新研究现状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并进一步对其药性进行分析探讨,为外来植物药锯叶棕的深入研究提供研究参考。基于Web of Science(WoS),Pubmed及CNKI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对162篇临床试验文献,125篇药理作用文献进行重点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对其中药药性进行初步探讨。锯叶棕主要有效成分为脂肪酸及植物甾醇,具有抗菌消炎,改善内分泌,抗癌等活性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BPH)及下尿路症状(LUTS/BPH)、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性功能障碍和性激素分泌紊乱等。本文综述了锯叶棕的研究进展,初步推断其中药药性:性味为甘,偏温;归肾,膀胱经。功能主治为温肾助阳,利水消肿。可用于肾阳虚衰,小便余沥,夜尿频多,赋予其中药药性,为其与中药的配伍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药性组合的基础上对归肝经中药的药理机制进行探讨.为科学总结中药药性的表现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药典》(2005年版)和《中药学》中关于中药药性和药理机制的数据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将归肝经的药性组合通过关联法来对它的药理机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在药性组合的基础上.归肝经的各中药既有相同的药理特征,但在药理作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通过对归肝经中药的药性特点和药理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使其和现代药理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归肺经中药无机元素含量,探讨与其归肺经作用的关系.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14种归肺经中药27种无机元素含量,运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无机元素的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 14种归肺经中药中常量元素K,Ca,Mg平均含量最高,Fe,Mn,Zn,Cr,V,Se,Ni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较高,这些元素与肺经功能系统病理生理有一定的联系.聚类分析发现不同归经数的归肺经中药无明显聚类现象,提示同归肺经而归经数不同的中药在微量元素含量上的亲疏程度并没有明显区别.结论 无机元素与肺经中药的归经作用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与不同归经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中药性能又称为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对具体某药而言,其所包含的诸多药性因素,与其自身的功效、应用有密切联系。笔者以陈皮为例,简要论述其药性、功效及其临床应用。1陈皮性能特点与功效的关联性陈皮是临床常用药,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  相似文献   

16.
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功效相关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现代药理学角度阐述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功效.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等,分析1989~2007年期间与何首乌功效与药理相关文献,归纳汇总何首乌的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1]何首乌药理作用与其性味归经功效有相合之处.何首乌性温味苦涩,温能补肝,苦能补肾,收敛精气.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久服延年不老"与延缓衰老;"入血分,消痰毒"与调节血脂;"止心痛,益血气"与抗心肌缺血;"调气血,泻肝风"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专入肾,益精髓"与提高学习记忆;"补肝肾,入肝肾脾经"与增强免疫等.[2]与何乌"乌须发"功效相关的药理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3]生何首乌、制何首乌功效不同,药理研究应根据其功能主治加以辨别.结论:何首乌现代药理研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有一定的相吻之处,这为合理阐述何首乌的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依据,并为何首乌进一步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玄参“凉血滋阴”药效相关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来阐述玄参“凉血滋阴”功效的药性理论。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1994-2006)年玄参功效与药理相关文献的分析,对玄参“凉血滋阴”功效展开药理作用进展汇总。结果:与玄参“凉血”功效相关的药效主要有抗肿瘤、抗炎、解热等,而与“滋阴”功效相关的药效主要有增强免疫功能、降血糖、保肝等。结论:玄参“凉血滋阴”功效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为完善玄参的中药药性理论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敦煌医书《辅行诀》方剂中五脏归经用药配伍规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临床运用敦煌方药辨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五脏归经对脏腑病证用药规律。结果:整理《辅行诀》中药方剂61首,涉及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归经配伍体系是归肺脾心三经补气药为甘草、人参;归心脾肾经的三经温里药为干姜;归肺脾二经发散风寒药为生姜;归脾肝二经补血药为白芍药;归肺经温化寒痰药为旋复花;归肺经发散风寒药为桂枝;归脾经清热燥湿药为黄芩。结论:《辅行诀》方药归经频次最高药物是治疗天行病小阴旦汤的基本组成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常用药物性味与归经。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20年来所有相关文献,选择医案部分,录入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其中常用15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再次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71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以健脾类药物为主,疏肝理气药次之,15味中药归经以入脾经(93.3%)和肺经(60.0%)的药物为多,药性以平性和温性药为多,五味以甘味和苦味药为主。结论:甘平与甘温之类入脾经药物为治疗IBS的首选药物;入肝经的酸味药白芍是IBS的常用药;选用入肺经且具有宣肺理气功能的药物是IBS治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以果实入药的中药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果实类中药的药性特点。方法以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植物类中药(420种)为样本建立数据库,按关键字段搜索,得到61种以果实入药的中药,用类似方法分别统计420种(对照组)和61种(果实组)中药药性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果实组中药性温者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药性寒者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味呈酸性者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归经未见明显特点(P>0.05);果实类中药多具有理气和消食功能(P<0.01)。结论果实类中药药性特点明显,可能具有共同的产生有关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