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通气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RDS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各23例,分别采用HFOV治疗和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肺功能变化、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HFOV治疗组患儿在治疗2 h时动脉血氧分压(PaO_2)及动脉二氧化碳(PaCO_2)出现改变,经治疗6h后,氧浓度(FiO_2)、氧合指数(OI)显著下降,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_2)明显上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MV组在治疗6h后PaO_2、PaCO_2和OI等指标,与开始治疗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与CMV组治疗至同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FO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肺气漏并发症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IV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儿的氧疗时间、住院时间HFOV组比CMV组为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组能更快、更好地改善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通气效果、病程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明显优于CMV组,早期应用于RDS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HFOV和常频机械通气(CMV)对45例呼吸衰竭新生儿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两种通气方式对患儿的肺通气氧合功能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儿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PaO2/PAO2)在机械通气0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治疗后1、6、12、24、48 h PaCO2、FiO2、OI低于CMV组,PaO2/PAO2高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FOV组气胸、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生率低于CMV组(P<0.05),两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安全、有效,并能更好、更快地改善呼吸衰竭患儿的肺通气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机械通气(HFOV)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6例重症RDS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FOV组和常频机械通气(CMV组)各33例,对比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血气指标变化。结果治疗0h时,HFOV组和CMV组的FiO_2、PaO_2、PaCO_2测定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h、4h、8h、12h时,HFOV组的FiO_2、PaCO_2水平均低于CMV组(P0.05),PaO_2水平高于CMV组(P0.05);治疗0h时,HFOV组和CMV组的MAP、p H、OI指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h、24h时,HFOV组的MAP、OI水平均低于CMV组(P0.05),pH水平高于CMV组(P0.05);HFOV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CMV组(P0.05)。结论 HFOV治疗重症RDS患儿较CMV能够更加及时改善患儿的通气及血气水平,有利于患儿的救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联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珂立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7年9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NRDS患儿10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在常规治疗及机械通气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珂立苏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OI)、X线评分,辅助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愈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PaO_2、PaCO_2、OI、X线评分及治疗后Pa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aCO_2、X线评分低于对照组,OI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时间、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气胸、肺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珂立苏可有效提高NRDS患儿治愈率,改善患儿氧合功能,有利于缩短辅助通气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 HFOV)与常频机械通气( CMV)治疗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重症MAS患儿随机分为CMV组与HFOV组各30例,动态监测两组患儿48 h 内的pH 值、氧气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等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及临床转归。结果两组患儿上机前(0 h)的pH 值、PaO2、PaCO2、FiO2、OI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上机后在2、12、24、48 h 时间点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两组患儿在平均上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97,P =0.002);两组患儿上机后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043,P =0.044);两组患儿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 =0.038)。结论 HFOV 治疗重症MAS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韩娟 《国际呼吸杂志》2016,(18):1399-1402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2例,分为常频机械通气组(n =41)和高频震荡通气组(n =41)。常频机械通气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高频震荡通气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气分析、治愈率、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PaCO 2、PaO 2、吸入氧浓度和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治疗后1、6、12、24 h高频震荡通气组 PaO 2明显高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 值均<0.05),PaCO 2、吸入氧浓度和氧合指数明显低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 值均<0.05);高频震荡通气组住院时间、上机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 值均<0.05);2组患儿最主要的并发症为新生儿硬肿症和肺炎,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能明显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血气分析和氧合指数,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对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常频通气(CMV)治疗失败后行HFOV治疗,设置相应的参数。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h、24h、48h通气-氧合指标变化、循环指标的变化及患儿存活情况。结果 HFOV治疗后12h、24h、48h通气-氧合指标均有改善,Pa CO2降低,Pa O2/Fi O2值升高,OI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治疗12h、24h、48h心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治疗前后各时间段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儿存活20例,死亡10例(33.3%)。结论HFOV对CMV治疗无效的重度ARDS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改善通气及气体交换,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可作为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的重要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氨溴索联合机械通气的多种通气模式的疗效区别。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月-2018年1月之间就诊于本院的7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患者,所有患儿均随机进入不同机械通气模式组,其中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为36例、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为39例。两组患者自治疗开始均联合静脉氨溴索(剂量为30mg/kg)治疗。结果 HFOV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1、12、24h后动脉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体积分数(PaO_2/FiO_2)、氧和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比(a/APO_2)的改善均明显优于CMV组(P0.05)。两组之间死亡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并发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氨溴索联合高频振荡通气对改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和肺呼吸功能优于常规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三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NRDS患儿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BiPAP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BiPAP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48 h后,评估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48 h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氧交换指标及通气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48 h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pH值、PaO_2/吸入氧浓度(FiO_2)及PaO_2/肺泡氧分压(PA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观察组患儿PaO_2、pH值、PaO_2/FiO_2及PaO_2/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平均气道阻力(MAP)和呼气末正压(PE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观察组患儿MAP和PEE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BiPAP治疗NRDS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患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氧交换能力及通气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混悬液型或粉剂型布地奈德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血气指标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间于我院就诊的NRDS患儿53例,随机分为安慰剂组16例、混悬液组18例和粉剂组19例,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PS联合安慰剂(生理盐水)、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和布地奈德粉吸入剂,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儿的血气指标,呼吸困难症状、紫绀与机械通气和氧疗时间,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NRDS患儿发生BPD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下BPD的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后三组患儿的血气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应用布地奈德治疗的患儿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其中粉剂组患儿的改善程度最为显著(P0.05)。应用布地奈德治疗的患儿呼吸困难和紫绀消失时间以及机械通气和氧疗时间明显低于安慰剂组;粉剂组患儿上述症状改善的时间较混悬液组更短(P0.05)。安慰剂组、混悬液组和粉剂组BPD发生率分别为28.81%,16.95%和5.08%;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早产和感染是BP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混悬液和粉剂两种剂型的布地奈德治疗对BPD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采用粉剂剂型的患儿BPD发生率明显低于混悬液组(OR=0.27,95%CI[0.08,0.93],P=0.04)。结论应用布地奈德联合PS能够显著改善NRDS患儿的血气指标,降低BPD的发生率;粉剂剂型布地奈德的疗效明显优于混悬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给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予常频通气治疗,此外给予两组患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上机12 h、24 h的血气分析及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上机时间显著缩短,对照组的气胸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存活率、肺出血、IVH及BPD的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上机12 h后及24 h后血气分析显著优于对照组,吸氧浓度及氧合指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应用价值,以及对血气的影响。方法112例NRDS患儿72例应用HFOV治疗为治疗组,40例给予面罩或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吸氧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4h血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h后,治疗组患儿PaO2、pH较对照组上升明显,PaCO2、氧合指数下降明显。结论HFOV治疗NRDS,氧合指数改善快,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黄石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上机前均常规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12、24、48 h 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平均动脉压(MAP)、氧指数(OI)、吸入氧浓度(Fi O2)。结果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455,P=0.324)。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p H值、Pa O2、Pa CO2及治疗12 h Pa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12、24、48 h p H值、Pa O2高于对照组,治疗24、48 h Pa CO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MAP、OI、Fi O2和治疗12、24 h OI及治疗12 h 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12、24、48 h Fi O2低于对照组,治疗48 h OI低于对照组,治疗24、48 h MA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晚期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2月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晚期早产NRDS患儿158例,按照VAP发生情况分为VAP组67例和非VAP组91例。收集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包括自身因素(是否多胎、产次、胎次及有无孕期并发症、出生窒息史、出生抢救史)和医疗环境因素(呼吸机类型、机械通气时头部位置、是否重复插管上机、吸痰次数、有无大剂量使用丙种球蛋白及机械通气时间);并分析VAP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是否多胎、产次、胎次及孕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P组患儿出生窒息史和出生抢救史所占比例高于非VAP组(P<0.05)。两组患儿呼吸机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P组患儿机械通气时头部位置为平卧所占比例、重复插管上机率高于非VAP组,吸痰次数多于非VAP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用率低于非VAP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非VAP组(P<0.05)。67例VAP患儿送检呼吸道分泌物样本共检出8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64株(占75.3%)、革兰阳性菌12例(占14.1%)、真菌9株(占10.6%)。结论晚期早产NRDS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发生VAP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出生窒息史、出生抢救史、机械通气时头部位置、重复插管上机、吸痰次数、大剂量使用丙种球蛋白及机械通气时间等,应给予针对性干预并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合理调整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9例NRDS患儿分两组,治疗组19例给予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20例单纯机械通气治疗,其余治疗两组相同.观察应用PS前后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变化及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病死率.结果 应用PS后动脉氧分压(PaO2)升高(P<0.01),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EEP)及吸入氧浓度(FiO2)下降(P<0.01);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对NRDS有明显疗效,与单纯机械通气比较,能改善患儿的氧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对其SP-D(肺表面活性物质D,Pulmonary surfactant D)、AQP-5(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Lung tissue water channel protein 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9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无创高频(noninvasive high-frequency ventilation,NHFOV)组和常频机械通气(Constant frequency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组。NHFOV组予NHFOV治疗,CMV组给予CMV治疗,然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在治疗前、治疗12、24、48、72h监测两组患者的呼吸动力学、血气指标以及血清SP-D、AQP-5水平。结果NHFOV组的有效率为93.61%,显著高于CMV组(7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NHFOV组的气漏、呼吸相关性肺炎、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显著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HFOV组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CMV组(P0.05);两组患儿的Pa O_2、Pa CO_2、Pa O_2/Fi O_2、OI、RI、p H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HFOV组的血气指标、呼吸动力学在各时间点均明显改善,均显著优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P-D、AQP-5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5),在治疗24h内两组患者的SP-D、AQP-5水平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后各时间点NHFOV组的血清SP-D、AQP-5水平显著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FOV治疗新生儿ARF疗效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氧合功能,并且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无创高频呼吸机(nHFOV)辅助治疗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疗效及对血气分析、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超低体质量NRDS早产儿5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nHFOV组和nCPAP组各29例。观察两组在给予辅助通气后的pH、PaCO2、PaO3指标、无创通气时间、治疗失败转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指标,统计两组患儿漏气综合征、脑室出血、脑室周围白质化、BPD和死亡率。结果干预1h后,2组患者PaCO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HCO3、PaO3、BE、pH均较治疗显著升高(P<0.05);干预后2组患者PaCO2、HCO3、PaO3、BE、pH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HFOV组无创通气时间和治疗失败转化为插管机械通气率,均显著低于nCPAP组(P<0.05)。nHFOV组患儿脑室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BPD、死亡率均低于nCPAP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CPAP相比较,nHFOV作为呼吸支持的主要模式,可减少超低出生体质量NRDS患儿IMV的需求和无创通气时间,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寻找治疗蒸汽吸入性损伤的合理机械通气方式.方法 将32只制成重度蒸气吸入性损伤兔模型随机分为四组各8只,分别行常频机械通气(CMV),CMV+部分液体通气(PLV),高频振荡通气(HFOV)及HFOV+PLV,分别于治疗后0.5、1.5、2.5、3.5 h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通气治疗4 h后处死动物,右肺中叶取4个不同部位(依赖区和非依赖区)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各组PaO2在通气治疗0.5 h后均明显上升,通气治疗3.5 h内维持较高水平,HFOV组和HFOV+PLV组各时间点PaO2均分别高于CMV组和CMV+PLV组,CMV+PLV组1.5、2.5 h的PaO2高于CMV组,HFOV+PLV组3.5 h的PaO2高于HFOV组;各组不同时点PaCO2、心率、平均动脉压均无明显栽差异;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HFOV+PLV组损伤最轻,CMV组损伤最重.结论 HFOV联合PLV能提高蒸汽吸入性损伤兔的氧合水平,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鼻导管高流量加温湿化正压通气(HHFNC)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黄冈市中心医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NRDS患儿61例,按照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1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HHFNC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2 h、24 h、72 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和氧合指数,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2 h、24 h、72 h PaO_2和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24 h、72 h两组患儿PaO_2均高于治疗前,PaCO_2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SaO_2及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12 h、24 h、72 h SaO_2及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 h、24 h、72 h两组患儿SaO_2和氧合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儿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9.6%,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 HHFNC治疗NRDS患儿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儿氧合状态,缩短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开始母乳喂养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以肺部感染和氧合指数(OI)为控制窗在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气管内插管后出现OI控制窗时,即刻拔除气管插管,改用口罩/鼻罩双水平正压通气序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气管内插管后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即刻拔除气管插管并给予口罩/鼻罩双水平正压通气序贯治疗。密切观察2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比较2组通气前、出窗时、通气后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PaO_2)、平均动脉压(MAP)及OI指标变化,再插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死亡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出窗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2组通气前、出窗时HR、RR、PaO_2、MAP、OI监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气后上述指标较通气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其中观察组通气后RR较对照组显著降低,OI显著上升(均P0.05);观察组总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均P0.05);2组再插管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部感染、OI均是临床呼吸衰竭患者行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有效切换点标准,但OI指数在改善疗效、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和降低VAP风险方面优于前者,可为临床制定机械通气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