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目的比较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96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随访3~12个月,在手术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估和疼痛程度评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2组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明显降低术后疼痛,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节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组32例和双侧组30例。评估2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度、术后近期及短期并发症。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组(P0.01)。2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2组术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单侧椎弓根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时间短、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经一侧伤椎椎弓根固定(3椎5钉法),经另一侧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一侧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经另一侧椎弓根伤椎植入人工骨治疗胸腰椎轻中度爆裂骨折37例,根据术前及术后10 d、6个月、1年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采用胸腰背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伤椎后凸Cobb角平均值、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值、平均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采用该方法治疗的37例患者,术后VAS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平均值、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值、平均椎管占位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亦有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一侧椎弓根钉复位固定(3椎5钉法),经另一侧椎弓根伤椎植入人工骨治疗胸腰椎轻中度爆裂骨折可有效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预防术后伤椎椎体塌陷及内固定失败,临床疗效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选择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组(A组,27例)和传统开放跨伤椎四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组(B组,2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VAS疼痛评分等。结果 A组与B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日、术后3d伤口疼痛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术前、术后的矢状面指数、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矢状面指数、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取内固定后3个月,两组的矢状面指数、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术后1个月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术后1个月以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操作简便、疼痛轻、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内固定失败率较低,伤椎高度恢复良好,利于维持后凸畸形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60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B组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评分、伤椎高度比值、Cobb角、脊柱功能障碍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B组VAS评分低于A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B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比值、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高于A组,上部Cobb角、下部Cobb角及ODI评分均低于A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用于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均可恢复伤椎高度和脊柱生理曲度,但相比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效果更加显著,且可减轻手术创伤,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45例,A组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使用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1、3、5 d时的疼痛程度;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伤椎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使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脊髓功能。结果:B组患者术后1、3、5 d时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椎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较好,患者术后疼痛感较轻,且脊髓功能恢复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嫉椎单节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第三医院在2008—02-2011—02期间应用经伤椎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例,收集的病例均为单节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伤椎仅一侧椎弓根置钉,即五钉固定法。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s角)、椎管正中矢状径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较好复位,高度及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s角)、椎管正中矢状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明显减轻。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爆裂性骨折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分别行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内固定术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的50例单节段胸腰椎(T11~L2)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和体征。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内固定组16例,开放复位内固定3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内固定前后矢状位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9~21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经皮微创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内固定后引流量均显著优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组( P<0.05),两组住院时间均为12 d( P<0.05)。所有患者内固定术后3个月矢状位Cobb角显著低于内固定前,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系统治疗单纯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矫正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6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微创组35例与常规组32例,微创组使用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常规组使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下床时间。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法(ODI)评分,比较2组患者病变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及Cobb角。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术后1 d肌酸激酶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0. 05)。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 0. 05)。术后1周时,常规组VAS评分显著高于微创组(P 0. 05)。术后1个月时,常规组VAS评分略高于微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均在术前基本丧失行为能力,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微创组ODI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 0. 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均已恢复行为能力,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术后6个月,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微创组Cobb角显著大于常规组(P 0. 05)。结论相对于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势,但二者最终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与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20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微创组),20例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术前及术后7天、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缩短(P0.01),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P0.05)和术后引流量(P0.05)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两组患者术前VAS无差异,术后7天及3个月微创组VAS比传统组明显降低(P0.05)、各组内术后7天及3个月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度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内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明显恢复(P0.05)、后凸Cobb角度均有明显减小(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疗效确切,同时具有微创、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联合经皮伤椎终板撬拨复位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单独给予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经皮伤椎终板撬拨复位螺钉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伤椎终板高度比高于对照组,矢状面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终板高度比均高于对照组,矢状面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联合经皮伤椎终板撬拨复位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增强骨折复位效果,最大限度恢复伤椎高度,并促使上终板复位,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13例.测量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及椎体压缩百分比,对神经功能进行Franker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24个月,平均1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全部获得骨性愈合.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22.2±5.3)°矫正至术后(5.3±3.5)°,末次随访时为(6.2±3.6)°;椎体压缩百分比由术前(45.7±14.1)%恢复至术后(6.1±3.8)%,末次随访时为(7.2±3.9)%;伤椎Cobb角及椎体压缩百分比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03、=12.05,P均<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是一种牢固、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胸腰椎骨折多采用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其出血多、创伤大。而脊柱外固定器的应用作为微创新技术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目的:观察新型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新鲜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33例,先行脊柱外固定器复位,后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根据影像学资料计算患者治疗前后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治疗后比较各项指标(除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4例不同程度骨水泥漏,1例脑脊液漏(严密缝合后愈合)。结果可见联合应用脊柱外固定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创伤小,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创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骨折中老年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研究组30例采用微创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治疗相关情况、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及...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胸腰椎骨折多采用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需要广泛剥离肌肉及软组织以显露骨性标志及植骨床,出血多、创伤大。目前脊柱微创技术受到人们广泛关注。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12年5月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骨科收治的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的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分为2组,经皮微创组16例应用Sextant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传统开放组16例采用传统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参数及影像学指标。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12-38个月,治疗后患者均恢复椎体高度并矫正椎体后凸畸形。与传统开放组比较,采用 Sextant 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组患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提示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入路椎弓根钉不同节段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7例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 =36)和对照组(n =31),对照组行短节段后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长节段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神经功能、椎体前缘压缩度、Cobb角.[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58.7±33.9)min,明显长于(113.6±24.2)min(P<0.05);术中出血量为(386.4±122.9)mL,明显多于对照组(183.7±57.8)mL(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度、Cobb角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Cobb角、Cobb角矫正率、Cobb角矫正丢失度、椎体前缘矫正丢失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椎体前缘压缩度、椎体前缘压缩矫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节段后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有效矫正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并有效预防远期矫正丢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胸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和观察组(35例,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有助于提高胸腰椎功能改善效果及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9月-2007年9月,采用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39.8岁。骨折节段:胸11者3例,胸12者13例,腰1者12例,腰者22例。所有骨折按AO分型,均为A3型。受伤至手术时间6 h~6 d,平均45 h。分析术后影像学指标、疼痛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9年,平均5.2年。术后各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恢复(P<0.01)。术后伤椎高度随随访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后凸Cobb角逐渐增大。取出内固定物后、术后2年、末次随访时动力位X线片上骨折椎体前后相对滑移距离分别为(1.9±0.3)、(2.1±0.2)、(2.1±0.3)mm,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年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2.5±1.2)、(2.5±1.1)、(2.4±1.3)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Denis腰痛分级:P1级13例,P2级12例,P3级5例。功能障碍指数为(11.4±3.1)分,获优23例、良5例、可2例。结论单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期临床效果满意,脊柱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 Cobb 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注射型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23例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病人。在术前、术后1周、取内固定时、取内固定后1年时,随访观察椎体前、中、后缘的高度,Cobb角以及伤椎角的变化。结果:22例患者得到随访;术后椎体畸形角度、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期间的其丢失不明显,与术后相比,P>0.05。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断裂发生。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避免内固定失败和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