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UC是消化系统的疑难病症,病情轻重不一,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或血便为主要特征,常反复发作。我科运用自拟健脾治溃汤治疗该病133例,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慢性肠道疾病。由于病情反复,迁延不愈且有癌变倾向,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UC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0月采用芍药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  相似文献   

5.
健脾祛湿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根据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理基础为脾虚湿盛的指导思想,选取UC慢性复发型的急性活动期病人为观察对象,共30例,以自拟健脾祛湿汤加减口服,效果确切,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吴岚  张苏闽  汪义军 《河北医学》2003,9(11):1011-1013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 ,UC) ,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 ,以大肠 (直肠与结肠 )黏膜与黏膜下层炎症为病变的主要特征 ,临床以腹泻、粘液脓血便和腹痛为主要症状。疾病往往反复发作 ,迁延数月、数年乃至数十年。结肠镜和活检诊断十分可靠 ,并有鉴别价值。我院 1999年7月至 2 0 0 2年 12月对 92例UC患者进行了结肠镜检查 ,并对活动期患者的肠黏膜组织进行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iNOSmRNA)表达的测定 ,以探讨UC的又一发病机理。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自 1999年 7月…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粘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感.以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为特点.我们自1998年至2002年采用保留灌肠方法治疗UC77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基因表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涉及免疫系统、环境、以及尚未确定的慢性肠道炎症易感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尚未确切阐明发病机制。国外已有应用基因芯片研究UC的相关报道,本课题组从动物实验方面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相关基因表达谱进行了研究,以期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差异基因与其发病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研究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征  汪维伟 《重庆医学》2007,36(7):661-66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一种慢性结肠、直肠炎性疾病(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并与结肠癌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0.
董青 《北京医学》2007,29(2):83-83,9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1].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们采用丹参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67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或血便为特点,病情迁延不愈。笔者自拟加味红藤汤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颗粒剂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自2005年-2007年,我院运用苦参清溃汤口服和苦参清溃汤加云南白药保留灌肠的三联疗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确的慢性疾病,该病以欧美多见,国内发病率较低,但近年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现对我院自2005年4月—2010年5月收治的18例婴幼儿UC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归纳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场特征并对其癌变(UCACR C)进行分析。方法对近年来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其癌变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及归纳。结果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众多,病情多样。慢性持续性的溃疡性结肠炎的癌变可能性最大。结论早期积极的治疗是控制病情及预防癌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以下简称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过程、反复发作、病因未明为其特征.临床无特效治疗方法.1997年 3月以来,我们采用云南白药、思密达、654-2加地塞米松混合保留灌留.治疗UC37例,其中含急性暴发型3例,取得明显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本院收治1例急性暴发起病的溃病性结肠炎患者,成功救治,肾功能恢复正常,随访5年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中医“泄泻”、“肠风”、“滞下”、“肠澼”等范畴。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病程迁延,且反复发作。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UC较之单纯使用西药效果明显[1-2]。2012年10月—2013年9月,本院肛肠科将58例UC患者分别给予单纯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和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联合中成药保留灌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以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病变为主要特点,该病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过去认为东南亚地区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我国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报道逐渐增多,甚至大多数报道显示,近来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我国主要肠道疾病[1].现就笔者在华西学习期间近半年UC住院病人24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采用自拟中药汤剂慢结汤结合柳氮磺吡啶(SASP)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90例,治疗组50例采用自拟方慢结汤,对照组40例采用SASP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8%,与西药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灌肠治疗结肠炎既简便、经济、安全,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资料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国内外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际肠病学家的关注,所以建立接近于人类的稳定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现在看来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常用的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化学方法的详述及评价,为基础与临床研究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