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顺  王卫东  刘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2):102-102,105
目的观察采用改良式膝关节粘连松解术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伸直型膝关节僵直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选取1995-1/2003-12池州市中医院骨科膝关节僵直患者18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30&;#176;~70&;#176;,屈曲度10&;#176;~70&;#176;,平均22&;#176;。采用改良式膝关节松解术解除膝关节僵直,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开始,每日松开石膏板数次,行被动膝关节伸屈活动数次,同时每周更换不同屈曲角度石膏板,第1周固定膝关节屈曲位1000~110&;#176;,第2周80~900,第3周60~70&;#176;,3周后除去石膏夹板,鼓励患者坚持锻炼,随访2年。疗效按iudet标准:关节活动度&;gt;100&;#176;为优,80&;#176;~100&;#176;为良,50&;#176;~80&;#176;为可,&;lt;50&;#176;为差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及早期功能训练,并获2年随访,随访率100%。根据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术后膝关节屈曲改善50~100&;#176;,平均60&;#176;。结论改良式膝关节松解术配合术后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僵直膝关节的活动能力,重建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对2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痢术中松解软组织保护,术后薰洗、按摩,术后持续被动运动(CPM)机使用综合方法治疗。结果表明:屈膝&;gt;100&;#176;18例,屈膝80&;#176;~100&;#176;3例,屈膝50&;#176;~79&;#176;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泵下CPM机早期活动,并积极配合功能训练,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Ceravision系统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结果,讨论相关数字影像资料对优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11/2003-06法国亨利蒙多医院(HOPITAL HENRI MONDOR)矫形与创伤外科用三维骨建模Ceravision导航系统辅助完成的2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术前的常规膝关节X射线片,下肢全长片、全麻下膝关节内外翻应力X射线片和髋、膝、踝扭转的CT片,以及术中Ceravision系统检测和术后X射线片,效果评估以重建的下肢力线膝关节内外翻≤3&;#176;为满意。①术前和术中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②应力下术前和术中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③术毕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④并发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下肢力线测量结果:术前X射线下肢全长片与术中电脑导航系统的测量平均外翻2.36&;#176;(内翻13&;#176;~外翻13&;#176;),3.33&;#176;(内翻12&;#176;~外翻10&;#176;),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25)。②应力下膝内翻、外翻测量结果:术前X射线正位片测量与术中导航系统的测量平均8.47&;#176;(内翻2&;#176;~内翻20&;#176;),3.63&;#176;(内翻7&;#176;~外翻12&;#176;),6.47&;#176;(内翻0&;#176;~内翻24&;#176;),4.32&;#176;(内翻8&;#176;~外翻15&;#176;),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lt;0.0001)。③术毕时膝内外翻测量结果:导航系统测得的膝内外翻平均为0.175&;#176;(内翻2&;#176;~外翻3&;#176;),术后X射线下肢全长片测量平均0.3&;#176;(内翻3.5&;#176;~外翻1.5&;#176;),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别(P&;gt;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所有的膝关节胫、股骨部件都得到满意的摆位置入。无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且无异常的关节松弛度。结论:Ceravision系统辅助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术中人机互动,取得精确的假体定位及韧带平衡和准确置换,达到下肢力线在内外翻3&;#176;以内范围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工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治疗的时机和方法,观察其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2003-08/2004-08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病房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均自愿参加观察。术后行康复治疗。①术后中期康复方法:即术后第3天到第2周末,膝关节从伸直0&;#176;,屈曲30&;#176;开始渐增,屈膝初期不超过40&;#176;~45&;#176;每天增加5&;#176;~10&;#176;左右逐渐加大屈膝度。关节活动频率早期可从每分钟二三次开始,依据患者耐受性,可逐渐加快。第1周内增加到60&;#176;,第2周可逐渐达到屈膝90&;#176;。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中止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屈曲能达到90&;#176;后则不再进一步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②术后晚期康复方法:即术后14d以后,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保持其获得的关节活动度,增加主动、抗阻力肌力练习,一般应持续6~8周。手术前与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采用纽约外科专科医院系统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59分为差。 结果:纳入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比较:经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82.8&;#177;4.9,31.7&;#177;7.9)分(t=3.16,P〈0.01)。②经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患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膝关节屈曲达到90&;#176;的平均时间(11.6&;#177;1.2)d。术后3~5d患者可下地站立,可扶拐行走时间(11.6&;#177;2.2)d。膝关节屈曲度为(96.5&;#177;12.7)&;#176;。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病例。1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 结论:术后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可及早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手术松解和术后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治疗膝关节粘连的随访效果。方法:对象为2002—12/2004-08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中心收治的24例膝关节粘连患者,均为经正规保守治疗,膝关节活动度小于90&;#176;。所有患者接受膝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前手法推拿松解,了解活动度增加的情况;术中屈曲膝关节对关节内、外间隙及髁间窝粘连进行松解;退出关节镜后轻柔手法松解。手法松解与镜下松解清理交替反复进行,直至膝关节屈曲达110&;#176;以上,伸直为0&;#176;。再次行关节镜下全面清理及软骨修整。术后行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康复训练:①伸膝训练:术后第1—2天,首先行伸膝功能训练.膝关节达到或接近伸直位后,转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股四头肌内侧头的收缩每次维持10s,20次为1组,每天练习3—5组。②屈膝训练:术后第1天开始持续被动活动机功能训练,每天两三次,1.0-1.5h/次,其起始角度设置为术前活动度增加5&;#176;-10&;#176;,每天增加5&;#176;-10&;#176;,直至达到或接近术中最大活动度,10d左右。出院后继续每天进行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连续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术后每月随诊1次,记录膝关节的伸屈度数(膝关节活动范围110&;#176;-125&;#176;为优,90&;#176;-109&;#176;为良,60&;#176;-89&;#176;为可,60&;#176;以下为差)、行走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按实际完成处理,2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膝关节功能恢复评价:3个月平均活动度从54&;#176;(20&;#176;-90&;#176;)增加至103&;#176;(70&;#176;-125&;#176;),平均增加49&;#176;;优8例,良12例,可4例。半年增加至115&;#176;(75&;#176;-130&;#176;),平均增加61&;#176;(40&;#176;-100&;#176;);优10例,良11例,可3例。无一例患者发生再粘连,步态改善,跛行消失,关节无肿痛,能交替上下楼,有22例患者自觉关节不灵活,增加活动后可缓解。②术后并发症:10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血,行关节穿刺治疗;有1例发生关节内感染,在关节镜下冲洗,控制感染后,3周后再次手法松解,膝关节屈曲达95&;#176;;无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松解的方法治疗关节粘连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结合早期膝关节的伸屈主被动训练能有效的维持和巩固手术效果,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再次粘连。  相似文献   

6.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被动活动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观察连续被动活动(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评估连续被动活动在全膝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本院行首次全膝置换的44例患者以单纯随机抽签方法分面两组,23例术后除行物理康复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第7,10,14天,6周,6个月及1年时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 与未应用CPM组相比,应用CPM组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7,10,14d,6周,3,6个月及1年时分别多19&;#176;,15&;#176;,10&;#176;,8&;#176;,8&;#176;,2&;#176;和5&;#176;(t=4.763,3.621,3.529,2.614,2.507,2.178,2.117,P&;lt;0.05)。结论 CPM有助于全膝置换患者术后较早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止痛泵辅助下术后即刻行持续性膝关节被动训练对改良的股四头肌成形术患者膝关节僵硬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0—08/2003—08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就诊拟行改良的股四头肌成形术的患者20例,采用改良的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术后在止痛泵辅助下即刻行持续膝关节被动活动。根据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屈膝功能评定。屈膝&;gt;100&;#176;为优,80&;#176;~100&;#176;为良,50&;#176;~80&;#176;为可。结果20例患者均接受了14个月的随访。14个月时屈膝功能由术前平均26。增至95.8&;#176;,参照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优70%(14/20),良25%(5/20).可5%(1/20),优良率95%(19/20)。结论改良的股四头肌成形术术后即刻在止痛泵辅助下行持续关节被动活动,有利于膝关节屈曲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健髋八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进行康复,验证其康复效果。方法:将条件相同的78例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八法”组39例,常规功能锻炼组39例,“八法”组采用自创的健髋八法进行康复治疗,常规组,术后双下肢并膝伸直,术后一两周下地进行髋关节锻炼。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4周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丢失的度数八法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410&;#177;2.935)&;#176;,(2.308&;#177;3.213)&;#176;.(P&;lt;0.01,t=2.650);(0.436&;#177;2.426)&;#176;,(2.385&;#177;2.358)&;#176;,(P&;lt;0.001.t=3.457);(1.923&;#177;2.728)&;#176;,(3.923&;#177;3.505)&;#176;(P&;lt;0.0l,t=2.721)。随访1~3年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丢失的度数八法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205&;#177;2.567)&;#176;,(1.538&;#177;3.553)&;#176;.(P&;lt;0.05,t=2.031);(0.077&;#177;1.692)&;#176;,(1.256&;#177;2.692)&;#176;,(P&;lt;0.05,t=1.998);(0.359&;#177;2.996)&;#176;,(1.026&;#177;3.399)&;#176;,(P&;lt;0.00l,t=3.418),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皮下积液发生率八法组17.95%(7/39).常规组17.95%(7/39)&;#176;(x^2=0,P&;gt;0.5),切口瘢痕增生发生率八法组56.4l%(22/39),常规组58.97%(23/39),(x^2=0.052,P&;gt;0.5)。均无切口不愈合及切口感染。结论: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采用健髋八法康复锻炼,可以减少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度数的丢失,不增加皮下积液、切口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运用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自行编制的康复训练操训练,观察其术后患侧上臂水肿的发生率及肩关节的活动度。方法: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03-09/2004-07收治女性乳腺癌患者200例(Ⅰ~Ⅲ期,均经病理证实),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康复训练组(140例)。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操训练,只自行锻练。康复训练组,运用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自制的康复训练操,辅以音乐进行康复训练。该康复训练操共分五部分,分别表示术后1周内、2周内、3周内、4周内及术后1个月以上5个时段,每部分分4节。测量患侧上肢水肿[标准:术后首次换药(排除包扎过紧造成水肿)后出现患侧上肢胀痛;患侧上肢较另一侧上肢肿大;压之有凹陷]发生率,观察术前、术后1,2,3个月肩关节的活动度,上肢的前、后、侧方上举角度,内外方旋转角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0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比较:术后3个月康复组的前方上举、后方上举、侧方上举、外旋、内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6.0&;#177;1.0)&;#176;,(49.0&;#177;2.0)&;#176;,(85.0&;#177;1.0)&;#176;,(61.0&;#177;1.0)&;#176;,(83.0&;#177;1.0)&;#176;;(48.1&;#177;2.0)&;#176;;(46.2&;#177;1.0)&;#176;,(59.5&;#177;4.0)&;#176;,(58.3&;#177;1.0)&;#176;,(49.1&;#177;1.0)&;#176;,t=6.32-1.56,P〈0.05]。②两组患者患侧上臂水肿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康复训练组上肢水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7%,32%),u=4.42,P〈0.05;(2%,15%),u=3.94,P〈0.05]。结论:康复训练操能有规律地活动上肢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使患侧上肢水肿减轻,肩关节的活动度及功能障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殷婷  陈明莹  殷炜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6):3564-3564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12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3个月内进行分阶段功能训练,膝关节屈伸达30&;#176;~130&;#176;。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应用Isola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畸形患者的术后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科2001-03/2003-06应用Isola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者22例.特发性侧凸18例,先天性侧凸4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5&;#176;~83&;#176;,平均62&;#176;,矢状面Cobb角12&;#176;~54&;#176;,平均34&;#176;,椎体旋转按Nash-Moe分型Ⅰ度6例,Ⅱ度13例,Ⅲ度3例.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20&;#176;~31 &;#176;,矫正率为62%~85%,平均69%,矢状位矫正为21&;#176;~32&;#176;,平均26&;#176;.椎体旋转矫正Ⅰ度.随访9个月~3年,平均2.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丢失率<4.4%.结论:应用Isola钉棒内固定系统校正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获得冠状面良好矫正率的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保持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12.
髌骨习惯性脱位的术后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髌骨术后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对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防治意义。探索髌骨习惯性脱位行胫骨止点内移并髌外侧松解术术后康复方法。方法:观察12例髌骨习惯性脱位术后患者对常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肌力训练方法的耐受情况,探索术后ROM和肌力训练的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术后康复方案,再依此方案对22例患膝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并以同期手术的14例患膝作对照。结果:①通过12例患者对常用康复方法的耐受情况的观察发现,ROM的阶段目标第6周90&;#176;~100&;#176;,第8周&;gt;120&;#176;。术后5周耐受直腿抬高,8周双拐负重步行,10周能实现单拐步行。②12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分别是(125、6&;#177;10.5)&;#176;,(109.2&;#177;14.1)&;#176;,膝关节LKSS评分分别为(93、83&;#177;5.41)和(81.00&;#177;11.47)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76&;#177;0、29)和(7.70&;#177;1.4_4)分(P&;lt;0.05)。结论:该阶段目标和康复方案能成功应用于髌骨习惯性脱位行胫骨止点内移并髌外侧松解术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使用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定量化整体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程度,为进一步实施功能矫正提供了精确、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依据.方法:利用三维CT对2003-06/11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34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进行患侧术后与健侧中心边缘角的数据对比.男11例,女23例;年龄25~48个月,平均35个月;右侧14例,左侧2Q例.以三维CT确定股骨头中心点,以股骨头中心点垂线为轴线,旋转骨盆从0&;#176;(前侧髋臼缘)至90&;#176;(外侧髋臼缘)至180&;#176;(后侧髋臼缘),遂取到不同角度的相应截面.中心边缘角随髋臼缘每旋转10&;#176;测量1次.以中心边缘角为y轴,旋转角度为x轴,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三维显示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4例进入3个月后随访,2例进入6个月及1年随访.0&;#176;~180&;#176;中心边缘角可直接反映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外侧方中心边缘角均值为27&;#176;,95%可信区间为26.2&;#176;~27.9&;#176;.患者自身及患者间的误差变化分别为0.24&;#176;~4.53&;#176;和0.36&;#176;~5.58&;#176;.结论: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可全面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矫形效果,操作方法简便,并具有定量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林旭  黄富国  兰海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8):59-61,i0003
目的:探讨肘部高能量创伤术后应用带铰链外固定架在早期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0-10/2004-06华西医院骨科收治肘部高能量创伤、同时接受内、外固定的患者78例。患者均知情同意。男43例,女35例,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13例,肱骨髁上髁问粉碎性骨折21例,Monteggia's骨折26例,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9例,尺骨冠突骨折5例,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4例;合并环状韧带损伤17例,尺侧副韧带损伤25例,桡侧副韧带损伤8例;开放性骨折17例,闭合骨折6l例。分为外固定架组35例,石膏、支具组43例,两组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差异。外固定架组患者术后3d开始在外固定架保护下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石膏、支具组术后4-6周拆除石膏、支具后开始活动。随访时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及Gassebaum评分分级结果。采用Gassebaum分级指标评价治疗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肘关节无症状,伸肘15&;#176;,屈肘130&;#176;;良:肘关节有主观不适症状,伸肘30&;#176;,屈肘120&;#176;;可:肘关节有轻微不适症状,伸肘40&;#176;,屈肘90&;#176;~120&;#176;;差:关节功能受限,伸肘40&;#176;,屈肘〈90&;#176;。肘关节活动度=屈曲角度-伸直角度。结果:78例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术后3-6个月X射线片证实骨折愈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外固定架组无钉道感染和螺钉松动、断裂发生。②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及Gassebaum评分分级结果:术后3和6个月,外固定架组在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上好于石膏、支具组[(96+18)&;#176;比(55+14)&;#176;,(105+16)&;#176;比(74+21)&;#176;,f=10.835-7.386,P〈0.05],外固定架组优良率为88.6%,石膏、支具组为58.1%。结论:①肘部高能量创伤以后,介入功能康复训练时间越早,越有利于肘关节活动度的恢复。②应用铰链外固定架在肘部高能量创伤术后对患者早期肘关节功能恢复比石膏、支具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经关节镜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粘连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荆鑫  祝云利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399-2399
目的:探讨经关节镜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粘连及术后康复训练的疗效。方法:对7例平均年龄57(41-70)岁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粘连病例实行了关节镜松解术及术后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结果:关节镜术后当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6&;#176;(100&;#176;-130&;#176;),致最后随访时间为105&;#176;(90&;#176;-115&;#176;)。关节活动度平均提高35&;#176;。本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关节镜松解术和术后针对性康复训练处理非疼痛性及非感染性,单纯因纤维粘连导致的膝关节僵硬是一项有效、可靠和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内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膝关节内粘连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松解术,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关节镜下松解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伸直度数从2.3&;#176;增加到6.5&;#176;;平均屈曲度数从70.4&;#176;增加到118.4&;#176;;出院时平均活动范围从58.1&;#176;增加到104.3&;#176;。结论 关节镜下松解术是治疗膝关节内粘连的良好方法,治疗的关键是正确的选择病例,彻底的术中松解,并辅以早期康复锻炼,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前臂骨折外固定后腕关节的功能康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红旗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400-2400
目的:观察前臂骨折外固定后腕关节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对遗留有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47例,采用以腕关节松动为主,加以软组织按摩、电疗等方法,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腕关节的活动范围。结果:腕关节的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尺偏/桡偏分别由治疗前的24.65&;#176;/26.26&;#176;、33.51&;#176;/36.25&;#176;、10.05&;#176;/6.36&;#176;改善到治疗后的58.12&;#176;/58.76&;#176;、68.58&;#176;/70.36&;#176;、38.56&;#176;/18.55&;#176;。治疗后的活动范围明显提高(P<0.01),且病程≤3个月的早期康复者,其关节活动恢复程度比病程>3个月的晚期康复效果明显(P<0.01)。结论:以关节松动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腕关节功能障碍的恢复有着较好的疗效,且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综合康复治疗对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21例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综合康复治疗,术后3d行肌肉等张收缩,1周行关节活动、抗引力运动,并作持续被动运动(CPM)训练,进而抗阻力运动,4周后过渡性部分负重行走,直至完全负重行走。结果 21例患者随访0.5~5年,患膝关节屈伸范围120&;#176;~185&;#176;(含过伸5&;#176;),骨折全部愈合,行走无跛行,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者19例。结论 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综合康复治疗可以预防骨折疏松,促进骨折愈合,减轻肌肉萎缩、伸膝装置粘连及关节挛缩,加快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均有偏瘫侧上肢屈肌张力明显增高,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分Ⅱ~Ⅲ级,肘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剂量的肉毒毒素(100~150单位)稀释后分6~8点患侧肱二头肌局部注射,在注射后2,4,12周时,分别进行痉挛和关节活动范围的再评估,进行比较。结果: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后2,4,12周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程度分别为1.7&;#177;0.6,1.4&;#177;0.4,1.6&;#177;0.5均较注射前2.6&;#177;0.8显著改善(P&;lt;0.05)。患者的关节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在注射2,4,12周后较注射前亦有显著增加,分别为(124.2&;#177;14.6)&;#176;,(126.8&;#177;10.5)&;#176;,(123.8&;#177;7.6)&;#176;和(108.6&;#177;12.1)&;#176;,(107.4&;#177;13.2)&;#176;,(103.2&;#177;8.6)&;#176;(P&;lt;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预制的肿瘤型人工关节在骨肿瘤患者保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术后功能恢复特点.方法:选择1978-01/2003-12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科施行的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8例.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17例.行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1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9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1例.人工关节假体根据术前X射线片预制.膝关节假体采用铰链式;人工股骨头初期为Moor型,近期为双极人工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全肩关节采用Neer型,以上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随访时观察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纳入患者28例,分别随访2个月~10年,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结果:良性10例,1例术后10年,因外伤性膝关节假体感染而行大腿截肢术.9例假体伸屈0&;#176;~110&;#176;(平均70&;#176;),其中7例可独立行走,2例需扶拐.1例软骨肉瘤无瘤生存5年,1例骨肉瘤术后11个月生存良好,肿瘤未复发,3例恶性肿瘤12~23个月后死亡.②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良性5例,4例分别在5~7年后出现患髋疼痛,X射线摄片示髋臼磨损,需口服止痛药,扶拐行走.髋关节伸曲0&;#176;~80&;#176;(平均60&;#176;).恶性4例,3例2~4年死亡.1例软骨肉瘤已存活3年,目前肺转移.③人工全髋置换结果:1例良性血管瘤术后4年患髋伸屈0&;#176;~90&;#176;,无疼痛.2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14个月,21个月死亡.④人工全肩关节置换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肩关节无疼痛,伸20&;#176;,屈20&;#176;,外展30&;#176;,内收10&;#176;.结论:肿瘤型人工关节在骨肿瘤患者保肢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患者在大段瘤段切除后,置换关节失去局部肌群附着点,其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标准人工关节差,故术前应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定位于术后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水平上,加强适应证的选择,合理切除,重建肌群附着点,对改善肿瘤型人工关节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