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弯曲骨折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根 《中医正骨》2002,14(9):F003-F003
【例 1】 女 ,4岁 ,右小腿被板车轮辗压伤 3小时来诊 ,伤肢不能站立 ,小腿中段微肿 ,压痛 ,未触及骨擦音。X线片所示胫骨无骨折 ,腓骨中段向内侧弯曲约呈 15°弧度 ,接近胫骨外侧皮质 ,胫腓间隙明显变窄 ,但未发现骨折线 ,左侧腓骨无此征象。给以管型石膏固定 3周后 ,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腓骨小段截骨术后步态参数特征。方法:纳入46例采用腓骨小段截骨术治疗的KOA患者。男18例,女28例。年龄58~72岁,中位数65岁。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3年、5年采用IDEEA3穿戴式智能化步态分析仪采集患者步态参数,分析患者的步态参数特征。结果:6例患者退出随访,最终纳入40例患者进行步态参数特征分析。(1)患肢支撑时间。不同时间点的患肢支撑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21.02±90.49)ms,(449.04±72.02)ms,(477.34±136.40)ms,(488.31±57.99)ms,(432.26±45.18)ms,F=9.672,P=0.000]。术后3个月、1年、3年,患肢支撑时间均长于术前(P=0.001,P=0.001,P=0.000);术后5年,患肢支撑时间短于术后1年、3年(P=0.020,P=0.000),但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94,P=0.098);术后1年、3年,患肢支撑时间均长于术后3个月(P=0.047,P=0.000);术...  相似文献   

3.
腓骨皮瓣游离移植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伴随显微外科技术的娴熟,创伤和肿瘤引起的四肢管状骨皮缺损感染病人进行二期腓骨皮瓣游离移植术,可使病人保全患肢,免除截肢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我院自2004年~2006年6月应用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骨皮缺损210例,皮瓣均成活,效果满意。结果此类手术术前、术后特点,进行重点精心护理,是手术成功及病人康复的关键.现就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健侧卧位腓骨小头上入路、解剖钢板排钉样固定治疗1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2.1个月,按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93.7%。结论: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腓骨远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腓骨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5~68岁,中位数48岁。外踝区软组织缺损6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2例,腓骨远端骨质及内植物部分外露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12 cm至4 cm×18 cm。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8个月。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质地柔软、厚度适中、色泽接近周围皮肤,外观无明显臃肿。供区外观满意,无疼痛和功能障碍。患者行走正常,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腓骨远端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创伤小、皮瓣成活率高、皮瓣外观与质地满意、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小儿桡骨头脱位是小儿骨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 1 996年以来 ,收治了 7例被漏诊、误治的桡骨头脱位患儿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7例中 ,男 3例 ,女 4例 ;年龄最小 3个月 ,最大5岁 ;6例为漏诊 ,病程 3~ 5天 ;1例为误治 ,病程 3个月。 7例均有拉伤史 ,经治疗后 ,患肢仍不能活动。患儿右肘桡骨小头肿胀高突 ,弹性活动 ,肘关节自主活动障碍 ,X线检查显示 ,肘关节未见明显骨折 ,桡骨小头移位于肱骨小头前外方。 6例漏诊者一般情况可 ,患肘肿胀、压痛 ,被动活动患肢则哭闹 ,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1例误治者在当地医院未经…  相似文献   

7.
【例1】董某,男,24岁,汽车司机。以摔伤左前臂2小时于1990年8月17日来诊。X线片示左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桡骨颈斜型骨折,肱尺关节后上脱位,桡骨小头半脱位。急诊在臂丛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4周后去除夹板,进行伤肢功能锻炼。4月后复查,片示骨折线模糊,患肢活动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腓骨后外部入路协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这一技术运用到对胫腓骨远端A3式骨折患者施以治疗期间的成效。方法抽选2014年7月—2017年8月来该院医治的胫腓骨远端A3式骨折患者84例同时分为两组,试验组42例施以腓骨后外部入路协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这一技术加以治疗,对照组42例施以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实施治疗,并比较调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过后的手术时长、手术期间出血总量、住院时长、患肢负荷评分状况、X线Lane-Sandhu型骨痂评分状况等。结果试验组经过治疗过后的手术时长、手术期间出血总量、住院时长、患肢负荷评分状况、X线Lane-Sandhu型骨痂评分状况都好于对照组同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骨后外部入路协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这一技术运用到对胫腓骨远端A3式骨折患者施以治疗期间具备尤为明显的成效,值得全方位推行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阳陵泉(Yang ling quan) 归经穴属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 定位在膝下,腓骨小头下方凹陷中。 取法 坐位或侧卧,于膝下外侧的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 刺法 直刺、向下或向上斜刺1~2寸;电针;穴位注射;放血。  相似文献   

10.
1988年7月~1996年7月,我们采用手法整复桡骨小头半脱位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1~6岁;左侧35例,右侧15例;均系前臂被突然牵拉所致,无直接暴力外伤史。大多为伤后1~3小时内就诊,5例为伤后1日就诊。症状与体征:均表现为不愿抬举患肢及拿物,患肘肘关节呈略屈或伸展位,前臂处于旋前位,肘关节无明显肿胀,桡骨小头处有压痛。X光片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方法术者站在患儿对面,左手握住患儿前臂腕关节处,将患肢提起拉直,右手托住肘关节,拇指直接按压桡骨头,左手持续牵伸将前臂旋后,拇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四肢长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9年4月,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四肢长段骨缺损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8 ~45岁,中位数31.5岁;骨缺损长度5~ 14 cm,中位数8.5 cm.骨缺损部位:胫骨8例,股骨2例,肱骨2例.观察术后缺损处骨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腓骨截取长度8 ~ 20 cm,中位数12.5cm;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 25个月,中位数17.5个月;骨缺损处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中位数4.5个月;X线片均有移植骨增粗表现;行带腓骨皮瓣移植4例,皮瓣均成活;供区切口均愈合.术后出现受区切口不愈合1例,为合并骨髓炎患者,经二次手术清除窦道脓肿及肉芽组织后,切口愈合;发生供肢足拇长屈肌挛缩1例,行二期肌腱松解延长术后,下肢畸形矫正;术后1年,发生移植骨骨折1例,石膏固定2.5个月后,骨折愈合.参照Enneking等制定的评价方法评价患肢功能,本组病例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至正常肢体功能的70% ~ 96.7%,中位数85.5%.结论:带血管腓骨移植可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四肢长段骨缺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郑军  李伟  张杰  王国林 《中医正骨》2007,19(11):41-42
床研究桡骨远端是组成腕关节的重要部分,发生骨肿瘤后常影响腕关节的功能。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为源于松质骨的溶骨性骨肿瘤,具有潜在恶性。临床上常用肿瘤病灶刮除加植骨术予以治疗。自2000年2月~2006年,我们采用广泛瘤段切除,取带血管蒂的腓骨小头移植,重建桡腕关节,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5例,为总结经验,现做回顾性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8~43岁,平均32.3岁。右手3例,左手2例。病程1~5年。2手术方法以腓动脉蒂的腓骨移植连同腓骨小头取材,切取长达12~17cm的腓骨上段。采取陈振光设计的以膝下外动脉为蒂的腓骨…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30岁,于2012年7月以"右下肢皮肤麻木疼痛8a"为主诉前来就诊.患者于8 a前因车祸导致右侧下肢腓骨小头以下部位受碾压,随后出现局部肌肉肿胀、疼痛难忍,皮下瘀血、色泽紫黑,曾行胫腓骨正侧位平片检查,提示:未见胫骨、腓骨骨折.未予重视,未经系统治疗,虽局部肿胀及皮下瘀血渐渐消退,但局部皮肤渐现麻木疼痛,迁延日久,病情未见好转,甚则影响生活质量及睡眠,遂来就诊.刻诊:右下肢腓骨小头下、后部至外踝间后上部皮肤麻木疼痛,遇寒加重,局部皮肤浅感觉减退、色泽发暗、皮肤松弛粗糙,未见右足下垂及背屈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腓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胫骨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2月至2017年4月,采用腓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胫骨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患者3例。均为胫腓骨双骨折后并发胫骨骨髓炎和大段骨缺损,其中闭合性骨折2例、开放性骨折1例;闭合性骨折者原内固定方式为胫骨髓内钉、腓骨钛板内固定,开放性骨折者原固定方式为组合式外固定架外固定;胫骨骨缺损长度均>7 cm;皮肤缺损者,均已经皮瓣移植或植皮覆盖;局部软组织均有窦道形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足下垂。采用分期手术治疗,1期行清创术,彻底清除骨髓炎病灶后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2期行腓骨上下端截骨搬移术,将组合式外固定架更换为环形外固定架,并在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腓骨横向骨搬移,每次0.25 mm,每日4次;3期行外固定架调整术,腓骨搬移段两端与胫骨残端接触并维持3周后,对搬移的腓骨加强固定。在3期手术时根据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搬移后的腓骨,决定同期植骨或延期植骨。观察感染控制、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例患者治疗时间(第1次入院至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的时间)18~26个月,中位数23个月。随访时间18~30个月,中位数26个月。末次随访时,创面均愈合;搬移腓骨段均与胫骨远近断端愈合;患肢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90~94分,中位数为92分。无感染复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均出现针道感染,经局部消毒、针孔处皮肤加压后,感染得到控制。结论:腓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胫骨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有利于感染控制、骨折愈合和患肢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带血管腓骨小头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长期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桡骨远端是骨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之一,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病灶刮除植骨、骨水泥及瘤段切除植骨腕关节重建术。我院自1997—2002年应用带血管腓骨小头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16例,经4—9年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临床所见急性腹痛病因繁多,笔者应用平衡针灸学之腹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相当于传统中医针灸学之阳陵泉穴,用以缓解急性腹痛症状,收效显著,现举数例与同道研之。  相似文献   

17.
陈某女,42岁。1991年4月26日车祸致伤,伤后12小时以足背肿胀、疼痛、畸形,不能站立和行走困难为主诉来诊。检查左踝、足背部肿胀,外踝及足背外侧皮下见多处瘀斑,腓骨远端向后突出,足背向后内移位,局部压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足趾温度正常,活动尚可,内踝部无骨折征,三角韧带未完全断裂。X线片示左腓骨下段骨折,骨折远端向后成角畸形;左踝关节完全性脱位,距骨向后向内移位(见封二图10上)。处理徒手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患者仰卧位,患肢屈膝约160°,一助手固定膝关节;一助手握患足跟及足  相似文献   

18.
自 1995年以来 ,作者采用腓骨内固定配合术后石膏托外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获得满意的结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 4例 ,男 2 8例 ,女 6例 ;年龄 18~ 40岁 ,平均 2 8.5岁 ;交通事故 16例 ,坠落伤 10例 ,砸伤 8例 ;闭合性骨折 2 6例 ,开放性 8例 ,均为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其中累及胫骨下关节面 8例 ,内踝 2例 ,外踝 12例 ,合并下胫腓分离 8例。2 手术方法病人侧卧 ,患侧在上。开放性骨折先清创。切口以腓骨骨折部位为中心 ,位于外踝后至腓骨小头后侧的连线上。根据需要决定切口的长度 ,显露骨折断端。①髓内针内…  相似文献   

19.
梁某,男,7天龄。出生后哭闹不止,被认为是其他不适,6天后发现左上肢不能活动,左肘部肿胀,次日来我科就诊。检查见全身情况尚可,左肘关节处于半伸半屈位,肿胀,畸形,活动受限,扪及尺骨鹰嘴向内并压痛。X线片示左肘关节向后内完全脱位,治疗采用拔伸屈肘复位法。助手双手握患肢上臂固定。术者一手握患肢腕部,另一手握患肢肘关节,对抗牵引下,握持肘关节前方的拇指将鹰嘴及桡骨小头向后向外挤压,使其变成后脱位。然后扣在肱骨下端的拇指向后上方用力推按,置于肘后鹰嘴突部位的其余四指向前下方用力端托。在持续牵引下,使肘关…  相似文献   

20.
跟骨骨折是足部比较常见的骨折,大约占全身骨折1%~2%左右,其大多数骨折同时涉及距下节面,非手术治疗常遗有足跟变宽、创伤性疼痛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故对此类骨折常常需要手术治疗,而内固定术后常有切口皮肤的感染、坏死以及跟腓骨撞击痛等并发症。因此,恢复骨折后跟骨的正常形态和位置、减少皮肤坏死及疼痛是治疗跟骨骨折的关键。自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