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ACS患者355例,其中强化组180例(入院即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无论是否行冠脉介入治疗,均在住院期间予阿托伐他汀80mg/晚),常规组175例(入院起予阿托伐他汀20mg/晚)。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时及入院后1周后均予生化检查[包括有效性指标(TG、TC、HDL- C、LDL- C)及安全性指标(ALT、AST、Cr、CK、CK- MB)]并记录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TC、TG、LDL- C水平均显著下降,HDL- C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常规组比较,强化组TG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Cr、CK、CK- MB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常规组比较,强化组ALT及AST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80mg短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安全性与20mg相同,能迅速有效降低患者TG、TC和LDL- C水平,提高HDL- C水平,临床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功能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H型高血压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压治疗,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和40 mg/d,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脂水平、血压、血清Hcy、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NO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血压较前下降(P<0.05),血脂水平较前改善(P<0.05),血清Hcy、ET-1、CRP、NO水平均下降(P<0.05),并且Hcy、ET-1、CRP及NO水平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强化治疗组Hcy、ET-1、CRP及NO下降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Hcy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观察他汀类药物调脂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其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应用统计学处理,比较P值。结果和治疗组相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血清CRP、TC、LDL—C、TG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有降低血脂作用.亦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4.
刘军委 《中原医刊》2009,(12):23-2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忽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血脂的影响。方法7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IDL—C)。结果治疗4周后,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清CRP和TC、TG及LDL—C浓度显著降低(P均〈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CPR水平增高,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脂和CRP,升高HDL—C。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选择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C反应蛋白(CRP)、双侧颈动脉B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测量斑块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并在治疗6个月进行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结果 (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个月后比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RP的水平降低(P均〈0.05),对照组CRP水平也比其治疗前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前TC和LDL-C及CRP水平降低(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1个月后TC、LDL-C和CRP水平降低(P均〈0.05),但治疗3个月后CRP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其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IMT均降低(P均〈0.01);两组斑块面积在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rouse积分较其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降低(P均〈0.05)。(3)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ADL评分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降脂和抗炎的作用,并能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早期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用药时间6个月。两组均于入院第2天及6个月后抽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a(LPa)及hs—CRP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A组和B组治疗6个月后检测TC、TG、LDL—C、LPa、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前后血清TG、TC、HDL—C、LDL—C、LPa、hs—CRP两组间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调脂、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剑江  杨军  余晶波  李莺  陈英  王红霞 《浙江医学》2013,35(20):1827-1829
目的:探讨多廿烷醇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80岁)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降脂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64例,分成两组,每组32例。联合治疗组采用多廿烷醇10mg联合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治疗16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降低TC、LDL- C、TG优于对照组(P<0.01)。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75%,阿托伐他汀组总有效率为71.875%,两组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不需停药。结论多廿烷醇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的降脂效果优于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安全性和耐受性好,适用于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  相似文献   

8.
胡慧  高毅滨  郑文武 《西部医学》2011,23(3):425-42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对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心力衰竭(HF)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12个月检测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C反应蛋白(CRP)、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①在治疗3个月和12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CRP、TC及LDL的水平均降低,EF、NYHA分级及FMD的水平均增加,但阿托伐他汀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阿托伐他汀组EF与CRP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EF与FM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EF与TC、LDL呈零相关;对照组EF与CRP、FMD、TC、LDL水平呈零相关。结论 DCM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左室功能及内皮舒张功能,其心功能的改善独立于降脂之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ACS的作用机制。方法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及阿托伐他汀组(n=40)。常规治疗组应用阿司匹林、肝素、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等,不使用其他调脂、抗氧化药物、非类固醇类消炎镇痛药物;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4周。测定治疗前后CRP、血脂,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n=40)比较。结果ACS患者CRP升高,TC、TG、LDL—C升高,治疗后两组CRP均有下降,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CRP降低更明显(P〈0.01),且CRP变化幅度与其降脂幅度呈明显相关性;ACS患者治疗后TC、TG、LDL—C下降,阿托代他汀组分别下降了15%、6%、16.4%,HDL—C升高达5.0%;阿托伐他汀组有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ACS通过降低CRP水平而起到稳定斑块、抑制炎症、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与辛代他汀调脂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比较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临床调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0例高脂血症患随机分成两组。A组:阿托代他汀10mg/d;B组:辛代他汀10mg/d。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化验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谷丙转氨酶(SGPT),肌酸激酶(CK)。结果: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均能明显降低TC(P<0.05),LDL-C水平(P<0.01),阿托伐他汀降LDL-C作用强于辛伐他汀(P<0.05),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TG水平(P<0.05)辛伐他汀8周后降TG水平达到显差异(P<0.05),阿托代他汀降TG作用明显强于辛伐他汀(P<0.05),两药均能升高HDL-C水平(P<0.05),但两组间比较未达到显差别(P>0.05)。两药均有良好安全性。结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均能明显降低TC,LDL-C,TG水平,阿托伐他汀将LDL-C,TG作用优于辛伐他汀,两药均能升高HDL-C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动脉硬化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蒌片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血清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TG、TC、LDL-C、hs-CRP、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HDL-C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能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PLT)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hs—CRP、Hcy及血小板联合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血小板明显减少(P〈0.05),Hcy及hs—CRP明显升高;治疗后PLT升高,Hcy及hs—CRP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清Hey、hs—CRP水平及监测PLT,是了解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在临床诊断、治疗与预后判断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樊淑敏 《中原医刊》2011,(14):50-5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h—CRP和IL-6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一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10例健康体检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同时进行Hcy、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测定。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两组浓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将脑梗死组分为两个亚组:有斑块组、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Hcy、hs—CRP浓度明显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两组浓度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hs—CRP升高具有一致性。结论Hcy、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炎症反应参与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Hcv、hs—CRP之间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尿毒清颗粒对老年糖尿病肾病(DN)患者微炎性反应状态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老年临床期DN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加尿毒清治疗组52例,2组疗程均12周,另纳入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间血清微炎性反应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将这些促炎因子与VEGF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进行相关分析。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IL-1β、IL_6、CRP、TNF-α、VEGF和UAER水平的变化。结果(1)2组老年临床期DN患者IL-1β、IL-6、CRP、TNF-α、VEGF、UAER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2周,常规治疗组IL-1β、、VEGF、UAER显著下降(P<0.05),而IL-6、CRP、TNF-α无明显变化(P>0.05);尿毒清治疗组IL-1β、IL-6、CRP、TNF-α、VEGF、UAER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尿毒清治疗组各项指标下降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VEGF与IL-1α(r=0.41,P<0.01)、IL-6(r=0.28,P<0.01)、CRP(r=0.33,P<0.01)、TNF-α(r=0.36,P<0.01)呈正相关;UAER与IL-1α(r=0.39,P<0.01)、IL-6(r=0.32,P<0.01)、CRP(r=0.29,P<0.01)、TNF-α(r=0.37,P<0.01)呈正相关;VEGF与UAER呈正相关(r=0.55,P<0.01)。结论老年DN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炎性反应状态和VEGF增高,尿毒清颗粒治疗能有效改善微炎性反应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糖尿病患者78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A组)27例、微量蛋白尿组(B组)34例和大量蛋白尿组(C组)17例;对78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对照组36例进行CYS-C、Hcy、CRP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CYS-C在糖尿病组均有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CYS-C、Hcy、CRP水平逐渐升高;对照组的CYS-C、Hcy、CRP与A、B、C组中的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蛋白尿组血CYS-C、Hcy、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血清CYS-C、Hcy、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组,且以C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血清CYS-C、Hcy、CRP可以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对血脂代谢及肾和心脏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36只,分为糖尿病组(DM,20只)和对照组(NC,16只),两次四氧嘧啶(ALX,80mg/kg)耳缘静脉注射复制1型糖尿病模型,期间进行血糖控制。饲养4周,观察兔一般情况,4周末采血检测血脂变化,包括TG、TC、LDL- C、HDL- C水平、载脂蛋白(Apo)A1、ApoB100、ApoE,处死兔后膀胱穿刺抽取尿液检测尿常规和尿蛋白定量,分离心脏和肾脏进行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实验造模成功率为55%,死亡率为40%。DM组TC、HDL- C、LDL- C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1),其中TC、TG、LDL- C水平较NC组分别升高97%,48%,130%。DM组TC/HDL- C, LDL- C/HDL- C水平高于NC组(P<0.01),但TG/HDL- C水平低于NC组;两组ApoB100、ApoA1/ApoB100、Apo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M组尿蛋白定量较NC组升高。DM组心肌病理检查出现轻度-中-重度不同程度的心内膜下脂肪变性和沉积,肾脏病理检查提示肾小球血管袢分叶数量增加,基底膜及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球体积缩小,部分出现脂肪变替代,肾小管出现不同程度范围变性甚至坏死,腔内可见钙盐沉积。结论1型糖尿病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引起心脏和肾脏病变,需行积极降脂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胺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将1254例CHD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以51例健康人作对照,测定HCY及hs—CRP血清含量。结果UAP、SAP及AMI组的HCY及hs—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明显高于单项(P〈0.05)。结论HcyIhs—CRP与CHD患病危险性高度相关,临床联合监测并控制血Hcy及hs—CRP水平对提高CHD的诊断率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血清水平在监测冠心病病情方面的作用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118例,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组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3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2例,对照组40例。测定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AMI组、UAP组及SAP组的Hcy和hs-CRP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AMI组、UAP组和SAP组Hcy和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Hcy和hs-CRP水平变化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cy和hs-CRP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其数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