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使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的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PLIF)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的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1~76岁,平均61.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融合均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加自体骨粒植入。术后随访1~3年,平均1.7年。临床症状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来评价,影像学表现评价指标包括滑脱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植骨融合率。结果临床症状,术后6个月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影像学表现,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6个月均获得明显的恢复,术前与术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随访42例病例均达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结论经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可以达到彻底椎管减压,有效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采用单枚Cage的PLIF技术能有效恢复和维持脊柱生理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影像学表现,融合率高,并发症风险低。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临床上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联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加了融合率,但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差异很大。目的:对比经后路与经椎间孔植骨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纳入4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56-74岁,均接受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联合治疗,其中19例选择经后路椎体间融合,21例选择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植骨材料均为多孔β-磷酸三钙。治疗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植骨融合率、腰椎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6个月,两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组的腰椎功能恢复好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硬脑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表明经后路与经椎间孔植骨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均具有良好的植骨融合率,但经椎间孔植骨融合更有利于保护神经根及硬膜囊、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症状较为典型的腰椎滑脱症病例118例,采用RF椎弓根内固定及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结果:本组11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4个月,滑脱复位率89.8%(106/118),椎体间融合率91.5%(108/118),无再滑脱现象.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所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RF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融合术可直接复位滑脱椎体,即刻稳定病变节段,增加椎间孔截面积间接扩大侧隐窝而缓解对神经根的卡压,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腰椎滑脱修复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并重建脊柱序列的稳定性,解除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椎弓根钉棒系统加植骨融合成为多数学者治疗腰椎滑脱的首选方式。国内外多数学者在选择修复方式时倾向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或者后外侧椎间植骨融合。目的:通过观察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隙丢失高度,对比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与后路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3年12月宣城中心医院收治的6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按照椎间植骨融合方式分为两组,自体髂骨组37例行后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Cage椎间融合器组24例行后路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滑脱复位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JOA评分,探讨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式对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失血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自体髂骨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Cage椎间融合器组(P0.05)。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复位率、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改善率,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末次随访椎间隙丢失高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age椎间融合器组优于自体髂骨组。提示两种植骨融合方式修复腰椎滑脱均可取得良好的复位及临床效果,但长期随访后路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椎间隙丢失高度较小,临床修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L3~4滑脱2例,L4-5滑脱8例,L5~S1滑脱18例。按Meyerding滑脱分类标准,Ⅰ度22例,Ⅱ度6例。均采用后路减压,RF内固定及小关节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术后28例完全复位,骨融合。术后平均随访15.3个月(10~22个月),临床疗效优者7例,良19例,可2例。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良好,复位理想,固定稳定。  相似文献   

6.
葛武  程光齐  刘中远 《解剖与临床》2004,9(3):182-182,184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36例。其中,退行性滑脱30例,椎弓根峡部不连滑脱6例;Ⅰ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7例。结果:经8~2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均缓解,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感染,未发现断钉现象,椎体间融合好。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联合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目前在临床上已成熟应用于治疗单节段的腰椎滑脱症,目前针对于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双节段腰椎滑脱患者20例,均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即后路腰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治疗。固定前1 d、固定后1周,固定后3,6个月及固定后1年并以后每隔一年均行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评价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滑脱恢复情况、椎间高度、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和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得分固定后及末次随访较固定前降低(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固定前明显增高(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滑移百分率、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均较固定前有所改善(P0.05),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所有病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果证实,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效果满意,该术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优点并可重建脊柱-骨盆矢状面正常的生理序列,增加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GSS-Ⅲ代后路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GSS—Ⅲ代后路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手术GSS—Ⅲ代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术中对Ⅰ度患者采用原位融合内固定,Ⅱ~Ⅲ度则提拉复位内固定加锥体间融合。对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8—36个月,36例症状均得以缓解,恢复体力劳动。术后8个月,36例中有34例复位的椎体植骨部分基本骨性融合。Ⅰ度和Ⅱ~Ⅲ度患者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1.6%和83.4%。结论:GSS—Ⅲ代后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一次性完成椎管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疗效确定可靠。  相似文献   

9.
背景:随着人口老年化,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增高,但是目前其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微创后路腰椎间融合与开放后路腰间椎融合修复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修复方式分为两组,微创组(n=51)采用微创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开放组(n=46)采用开放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输血量、治疗后腰痛程度(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及治疗后影像学结果。结果与结论:97例患者均获随访,微创组随访28-78个月,开放组随访27-76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81)。微创组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ODI、螺钉位置不良率、Cage移位率、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及椎间融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对于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微创与开放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但是微创后路腰椎融合具有创伤小、卧床及住院时间短、残留腰疼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是脊柱外科常见的腰椎融合方式之一,具有术后即刻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曲度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疾病的治疗。 L5入射角:这一概念于2006年由ROUSSOULY首次提出,为一种动态性参数,反映L5腰椎椎体的倾斜状态,与腰椎椎体滑脱程度、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及临床疗效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腰椎滑脱患者术后腰骶部的平衡状态,研究已证实腰椎滑脱患者L5入射角的重建应予以重视。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经典术式,具有改善腰椎前凸角、增加椎间隙高度、复位滑脱椎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 目的:探讨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时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分析改善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使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行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低度(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融合节段分为2组,单节段组37例,双节段组31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拍摄含双侧股骨头站立位腰椎侧位X射线片,比较2组患者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术后融合器沉降率与骨性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②单节段组与双节段组椎体滑移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2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骨盆倾斜角显著减小(P < 0.05),骶骨倾斜角显著增大(P < 0.05),但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分布指数明显增大(P < 0.05),双节段组增加值显著大于单节段组(P < 0.05);⑤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L5入射角、L5椎体倾斜角、L1垂线与S1距离明显减小(P < 0.05),且双节段组减小值显著大于单节段组(P < 0.05);⑥2组患者融合器沉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⑦提示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可通过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改善矢状位平衡,双节段融合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更显著。 ORCID: 0000-0003-1782-8915(未洋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与腰椎360°融合术(CF)在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61例不合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的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腰椎后外侧融合组(PLF组,81例)和腰椎360°融合组(CF组,80例)。PLF组行腰椎后侧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后外侧融合术;CF组行腰椎椎间盘切除联合后侧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及360°融合术。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腰腿痛VAS、ODI、腰痛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比较2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融合率评估术后腰椎矢状位平衡及腰椎稳定性。结果术后2组患者的VAS、JOA、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恢复了腰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且2组术后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比PLF组更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2组共有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PLF组1例(1.23%),CF组7例(8.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合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的严重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侧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后外侧融合术后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实现手术节段间骨性融合,达到与腰椎椎间盘切除联合后侧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及360°融合术同样的手术效果,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我科治疗的54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7例采用双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研究组27例则采用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治疗后观察并随访上述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VAS与ODI评分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组内术后与术前相比较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通过Mac-Nab疗效标准进行评估,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天数少、节约医疗费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研究腰交感神经的局部解剖关系。方法:选用128侧腰部交感神经节完整无损的成年尸体,解剖并观察腰部交感神经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结果:腰交感神经节数目及位置变异较大,每侧1~6个不等;腰交感干可分裂为2~5支,分裂处多在干的下端,本组共发现12侧发生分裂;腰动脉均位于神经干的深面,腰静脉位于腰交感干浅面者占(68.42±4.35)%,以腰4、5静脉多见;生殖股神经穿出腰大肌平面多数与第2~4腰椎或椎间盘对齐,穿出点距腰大肌内侧缘(0.81±0.48)cm。结论:腰交感神经变异较大,毗邻结构关系复杂,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成功的关键是熟悉腰交感神经的变异及其局部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14.
侧卧位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高风险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老年高风险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侧卧位开窗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间对我院17例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侧卧位小切口开窗椎间盘切除手术,观察术中生命体征、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JOA评分,末次随访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14~62(37.5±12.1)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12(9.8±1.6),术后3个月JOA评分18~28(22.3±3.8),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4例,良2例,可1例。结论老年高风险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侧卧位开窗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44例腰椎退行性不稳症。本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27~78岁,平均51.6岁。所有病例依统一标准入选,并常规行腰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MRI等检查,9例行椎间盘造影。全部病例分别行后路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单节段或多节段开窗减压;变性突出的髓核摘除;各式内固定或单纯植入内植物;椎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术后佩戴外固定支柱3月,并定期随访。结果: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诊断依据下列标准:L4/5过屈时移位>8%,过伸时移位>9%;L5/S1过屈时移位>6%,过伸时移位>9%;或者椎体前后移位≥4mm,终板成角≥10°。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20.4个月。依据JOA评分标准,总改善率66%。结论:(1)典型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以及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方可考虑手术治疗;(2)有效的减压、合适的固定、正确处理椎间盘是治疗的重要手段;(3)椎间盘造影、弹性固定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107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Wiltse入路组(n=53)和传统入路组(n=54)。Wiltse入路组采取Wiltse入路TLIF,传统入路组采取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对比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年疗效、椎体融合率,术前及术后1 d、3 d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Cor)水平,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及术后6个月椎旁肌组织面积。结果Wiltse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传统入路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2组患者术后1年疗效、椎体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d、3 d血清ACTH、Cor、TNF-α水平较术前升高,但Wiltse入路组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腰、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且Wiltse入路组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低于传统入路组,JOA评分高于传统入路组(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6个月左、右侧椎旁肌组织面积大于传统入路组(P<0.05)。结论Wiltse入路TLIF与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治疗老年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效果相当,但Wiltse入路可减少术中出血,且手术创伤相对更小、术后应激反应水平更低,可在短期内促进腰椎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Quadrant可扩张通道系统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十堰市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采用经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50例患者设为MIS-TLIF组,并随机抽取同期采用传统开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50例患者设为O-TLIF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疗效JOA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评价及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1~26个月,平均(14.8±6.5)个月。MIS-TLIF组手术时间与O-T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TLIF组比较,MIS-TLIF组手术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引流量较少,平均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TLIF组比较,术后1个月MIS-TLIF组VAS、JOA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VAS、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患者SF-36量表评定各维度总得分均改善,MIS-TLIF组改善程度高于O-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MIS-TLIF组优良率为96%,O-TLIF组优良率为9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2组融合率均为100%,但MIS-TLIF组平均椎间融合时间较O-TLIF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与O-TLIF技术均可以有效治疗成人腰椎退行性疾病,但MIS-TLIF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椎间融合时间短及能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及其对腰椎退行滑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研究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及其对腰椎退行性变滑脱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2例腰椎退行性变滑脱(LDS)、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病人的X光、CT进行测量其椎间盘的高度比、关节突关节的角度以及关节突关节的横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与LDH组相比,LDS组的关节突关节角偏矢状角,其椎间盘的高度比以及关节突关节的横径均较少。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宽基部横径越小,该关节角度越趋于矢状位,腰椎滑移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以第四腰血管为蒂髂骨瓣转移修复腰椎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40侧灌注红色乳胶和2侧灌注碳素墨汁的成年尸体上对第四腰血管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第四腰动脉外径为3.0mm;主干长5.7cm,腹侧支动脉外径为1.4mm;长6.7cm,背侧支外径为1.4mm;长1.4cm.依据解剖学观察结果,设计了以第四腰血管为蒂髂骨瓣移植修复腰段椎体缺损的新术式,并对术中有关应用解剖学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