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阳自和”中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秦汉时期提出“阴阳自和”的概念和理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及其后世研究对人身“阴阳自和”有了明确认识和临床运用。从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看,“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即人身的自组织规律,“阴阳自和”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的自组织理论。但迄今的研究对这项理论重视不够,需要重新把它提出来,作为阴阳学说的一项基本理论,加深理论和临床研究,提示“阴阳自和”在发病和愈病中的枢机地位,发现  相似文献   

2.
“阴阳自和”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世讷教授于1996年第3期《山东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的“阴阳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一文,对“阴阳自和”理论作了充分探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中医理论界人士的关注。笔者认为,深入探讨这一理论对促进阴阳学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意义。1“阴阳自...  相似文献   

3.
“阴阳自和”思想是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和”是机体阴阳的根本特性,是阴阳交互作用的自发趋势。“阴平阳秘”是“阴阳自和”的最佳状态,也是靠“阴阳自和”来建立与维持的。“阴阳失和”则是“阴阳自和”的失佳,是机体“阴阳自和而不能”的表现。防治疾病的根本措施就在于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固护、推动机体“阴阳自和”的顺利进行,确保“阴平阳秘”健康态的建立与维持。“阴阳自和”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深层规律,是防治疾病的内在机制。从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看,“阴阳自和”说是中医学的人体系统自组织理论,它反映了人体系统自组织的特点、机制和规律。“阴阳自和”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部分,指导着临床诊治和处方用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阴阳自和”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和”是阴阳固有的根本属性和规律,它是正常人健康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阴平阳秘”是“阴阳自和”的必然结果和最佳状态:“阴阳失调”是阴阳自和的水平下长,“阴阳离决”是阴阳自和的瓦解和破坏,养生和治病都要自觉运用“阴阳自和”的原理,促进“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5.
阴阳自和与机体系统自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研究中医阴阳学说的阴阳自和论。阴阳自和论是中医对生命机体自组织现象的认识和概括。阴阳自和在不同条件下可出现阴阳相和、阴阳失和以及阴阳拒和的不同状态,使机体呈现出健康、疾病和死亡。中医防治疾病的要旨在于极力维护、充分利用机体阴阳自和的自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6.
“阴阳自和”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和”是阴阳固有的根本属性和规律,它是正常人健康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阴平阳秘”是“阴阳自和”的必然结果和最佳状态;“阴阳失调”是阴阳自和的水平下降;“阴阳离决”是阴阳自和的瓦解和破坏。养生和治病都要自觉运用“阴阳自和”的原理,促成“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7.
1“阴阳自和”的基本理论内涵“阴阳自和”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反映了阴阳的根本性质。其理论来源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曰:“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阴阳别论》曰:“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阴阳自和”的含义可分为两层。首先,它表明阴阳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和”,即所谓“阴阳和平”、“阴平阳秘”,它是正常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相反,“阴阳不和”,“阴阳离决”是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人身阴阳本质的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在于把阴阳的本质设想并力图归结为某种特异性的物质成分。许多研究把阴阳的本质与阴阳的物质基础混淆了.阴阳的本质是抽象的,需从理论上概括,无法归结为物质实体,阴阳的物质基础是具象的,可找到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也不可能是可“提纯”的“阴物质”、“阳物质”,需要考虑更深刻、更复杂的场形态、波形态、能量形态。要取得突破,一要准确理解中医经典理论,二要运用现代科学关于物质的最新知识。  相似文献   

9.
阴阳无哲学与医学之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认为人身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水火之阴阳、气味之阴阳等并无二致,皆在于说明阴阳的可分性。作为阴阳本质问题的讨论,没有必要区分阴阳的本质与人身阴阳的本质。阴阳具有广泛的物质基础,气与其他事物一样,是阴阳的物质基础之一。人身并无统一之气,把人身阴阳的物质基础规定为人身之气,不符合中医学的实际。所谓人身阴阳,只是阴阳应人之象  相似文献   

10.
“阴阳自和”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其思想肇始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阴阳别论》则说:“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  相似文献   

11.
阴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关于人身阴阳本质的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在于把阴阳的本质设想并力图为某种特异性的物质成分。许多研究把阴阳的本质与阴阳的物质基础混淆了。阴阳的本质是抽象的,需从理论上概括,无法归结为物质实体。  相似文献   

12.
认为阴阳自和在中医自组织理论中既是一种自和状态,又是一种自组织运动过程;阴阳自和的最佳状态是“阴平阳秘”,是一种有序稳态,阴阳自和内在的最低微水平,阴与阳是无序状态,有序与无序存在着内在的结构和功能联系;阴阳自和还具有稳态性和动态性,稳定态是相对,受时间和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的临界点,一种相对稳定下的状态可以向着一种新的稳定态连续的、稳定的运动,进行一种新的有序组合或转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医的文化背景、学术发展和现代系统科学的角度,论述了“阴阳调和”思想的以下三方面的内涵:1、阴阳调和的途径是“阴阳交会”。二者在相对运动中相互交感、渗透,并互补、互济。如此才有生机,否则废绝一切生成之道。2、阴阳调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环”是“阴平阳秘”。此即人体矛盾关系的最佳状态,偏此则患病,向此则趋愈。3、阴阳调和的动力和机制是“阴阳自和”,此即人体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为医者只能保护、利用之,而不可戕害、代替之。这些思想内涵均与唯物辩证法惊人地一致。  相似文献   

14.
综合古今研究认为:中医学的阴阳,是中医学方法的一对范畴,是代表人体自身、人体与其所在环境间矛盾与统一关系的符号。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阴阳说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以中医学的阴阳对立属性、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关系认识生命,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诊察疾病、辨识病证,探求养生方法论防病、治病规律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阴平阳秘不等于阴阳平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平衡”概念在哲学和科学上是多义的,“阴阳平衡”概念的使用者向未对其定义作过具体规定,因而带来理解上的歧义性和任意性;按中医经典理论,“阴平阳秘”反映着阴与阳的全部相互关系,是阴阳关系的最佳状态,从未使用过“平秘”概念,更不包含、亦未注出过“平衡”之意;“阴平阳秘”所反映的人身实际内容,既有平衡现象,也有非平衡现象,用“要么是平衡的”、“要么是非平衡的”这种“二择一”判断来论断生命,是不合实际的;“阴平阳秘”是人的有守稳态,反映着人的生命活动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变的平衡与非平衡的全部复杂情况,把它概括为“阴阳平衡”,阉割了“阴平阳秘”的精髓和灵魂。  相似文献   

16.
体质阴阳观     
周德春 《开卷有益》2013,(11):28-28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一切事物生长、发展、变化、衰亡的根源。所以,阴阳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总纲。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相似文献   

17.
从系统自组织理论角度探讨了辩证论治的科学原理,认为辩证治抓住了本即机体“阴阳自和力”;辩证所包含的辩证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因素,实际上辨识的有机体自主性反应、功能性结构导演和性质,以及阴阳自和力的抗邪趋势;论治学中的扶正是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祛邪是顺应机体自我调节的“目的性”。与西医的辨病治疗相比,辩证论治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诠释阴阳离合理论的经典涵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可呈现合和、离合、离决三种状态,认为阴阳离合、阴阳离决与阴阳合和是同样重要和有意义的阴阳运动,对于自然而言并无善恶、好坏之分。阴阳离合运动是事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之一,“离合”是一种区别于阴阳二气“合和”、“离决”的状态。阴阳离合贯穿于细胞结构、代谢、进化、发育的始终,是生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9.
试论阴阳互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互藏是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之一,它与阴阳互振互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阴阳互藏之道是阴阳双方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交感相错的动力根源,是阴阳双方发生消长与转化的内在依据,因而也是探讨和研究阴阳学说各种理论问题的立足点与起始处。  相似文献   

20.
补虚之法,历有分歧,“健脾”与“补肾”各执己见。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学家沈绍功教授深刻领悟了张景岳的“阴阳论”,并结合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倡导“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调肾”的观点,并自拟“调肾阴阳方”,用于虚证治疗,疗效极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