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英译本由于原版本众多,加上译者的不同解读而使得各英译本风格迥异,内容差异极大。传统的规定性翻译批评理论往往只考察译本和原著之间的忠实度,这样狭隘的评判显然有失公允。随着翻译批评由规定性向描写性的转变,对于《黄帝内经》英译本的研究也出现了多视角的发展。本文通过考察《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的现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译者主体性对《黄帝内经素问》英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25年到2003年近80年间,出现了9种《黄帝内经素问》的英译本。在探讨了“谁在翻译《黄帝内经素问》”之后,从译者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译者的译入语(英语)医学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等方面论述了译者的主体性对《素问》英译的影响,并提出了《黄帝内经素问》的译者所应具备的修养。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英译两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学典籍。该文在评析吴连胜、吴奇父子的英译本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帝内经》英译的两条原则。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本文以音韵为切入点,对《素问》中的音韵修辞格进行了整理。并运用英汉音韵对比的研究成果,对《素问》英译本中的音韵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医典籍英译应兼顾其科学性与文学性,在确保译文内容正确的前提下,要利用音韵等修辞手段,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新安医家崇尚经典,吴崑是其中杰出代表。除《素问吴注》外,吴崑早年著作《医方考》体现了其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与领悟,一方面,吴崑能够运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方药的选择,另一方面,对于《黄帝内经》中出现的证候,吴崑亦依据自己的领悟遣药组方。《医方考》不仅在方剂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将《黄帝内经》理论联系临床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专属性视角出发,以《黄帝内经·素问》的2个英译本比较为论述依托,旨在强调文化专属性对中医典籍英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素问》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医养生理论,书中的养生术语更是传达养生学核心概念、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的重要载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本文通过对比《黄帝内经·素问》中"术数"、"酸生肝"、"积精全神"等七个养生术语在三个具有代表性英译本中的译文,探讨中医养生术语直译、意译、音意译结合和音译加注等四种常用的翻译技巧,以求忠实、通顺地再现中医养生术语的内涵和语言优美。  相似文献   

8.
对西汉医书与社会思想变迁的关系进行探讨。出土西汉医书字数较少,篇幅较短,多数无书名,治疗疾病以外科、伤科居多,方药内容亦多简单,医方与巫术混杂,部分药方纯属巫术。《汉志》所载"方技"诸书,除《黄帝内经》外皆已亡佚。《黄帝内经》即使除去后人增添的内容,所反映的医学也与出土医书差异巨大。西汉中期汉武帝独尊儒术,董仲舒等倡阴阳五行说,是《黄帝内经》出现的哲学思想因素。从汉惠帝废《挟书律》到王莽改制,西汉政府坚持推行的征书政策与涉及社会各阶层的献书运动,是《黄帝内经》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医学自身的进步也为《黄帝内经》的出现提供了专业内涵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伤寒论》研究在日本汉方医学中重要学术流派──古方派的影响下,出现了以下几种倾向:怀疑《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关系;使《伤寒论》研究转向求实;对前人注释及《黄帝内经》的批判。并简要评价了近代《伤寒论》研究的得失。  相似文献   

10.
经过 10年努力 ,由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所长文树德教授 (Prof.PaulU .Unschuld)主持的《黄帝内经·素问》英译课题已全部完成 ,其英译本已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2 0 0 3年出版的首册是《黄帝内经素问———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自然、知识和意象》(HUANGDINEIJINGSUWEN ,Nature ,Knowledge ,ImegeryinanAncientChineseMedicalText) ,该册相当于整个译本的概论。书后附有《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运六气学说》(TheDoctrineofFivePeriodsandSixQiintheHuangDineijingsuwen) ,这是当代西方学者首次最系统的中…  相似文献   

11.
从论文总数、时间、地点和机构分布及其文献来源等方面分析了近26年来《黄帝内经》临床研究文献。《内经》临床文献是国家中医药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理论对临床医师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学好《内经》等经典医籍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中医学术的渊薮。虽其成书年代久远,语言艰涩难懂,但英译本已达11种之多。本文以阐释学为视角,运用阐释翻译理论的4个翻译步骤,分析《内经》两个译本中省略辞格的典型英译实例,总结译者翻译的策略与规律,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语言、文化、风格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补偿,不应“译古如古”,亦不能完全脱离原语的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13.
《内经》睡眠理论,从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等人与自然相应论及睡眠的生理、病理以及睡眠异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药等.这些理论对于当今睡眠养生及预防和治疗睡眠障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分类系统地整理了《内经》中的睡眠理论,并列举了临床典型失眠治愈病例以说明《内经》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各81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至为重要的一部著作,但是历年来对作为《黄帝内经》医学思想之基础的哲学思想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姚春鹏新著《黄帝内经——气观念下的天人医学》即是对《黄帝内经》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姚春鹏是我国目前名副其实的《黄帝内经》研究专家,特此向学界推介。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中关于腧穴的认识大多是有形的体表组织,但在腧穴理论的形成过程中逐渐被固化成为无形的体表的“点”。部分体表的病理反应也在《内经》中有所描述,这一认识是形成“阿是穴”的基础。阿是穴的本质意义是取穴法,适用于所有腧穴。现在对腧穴的认识,包括新的针灸临床学派中的治疗思想,与《内经》中的腧穴思想可以互通。故对古代解剖生理语言的重新理解与深入阐释,可以起到沟通古今认识与填充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理解沟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认识《内经》记录中"肓"所指的解剖学实体。方法:考证《内经》的相关记录,结合有关论著对《内经》人体解剖认识的研究,考证"肓膜"的造字。结论:肓主要是指脏器的保护膜实体,它们包括壁层胸、腹膜、心包、蛛网膜和硬脑、脊膜。膏肓所指的位置是心包腔。  相似文献   

18.
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对人体生命的起源、本质,生命的生长、繁殖、发育、运动形式、思维等生命现象发生的机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有着极为丰富的论述。本文对《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的论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从生命的分类、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现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阐述,尤其是对胎孕、男女性别、人体生长发育、人体寿命、人体感觉功能、人体精神思维、健康、体质等方面,作了客观而深入的论述。中医学理论就是在《黄帝内经》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科学的理论反为中医学理论所掩盖,不为人们所注意。本文发掘《黄帝内经》生命科学理论,旨在光大《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对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亦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形脏、神脏、"器"的概念和解剖。方法:研究《内经》中三者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比体内类似"器"的解剖结构。结论:形脏(四),就是指心、肺、肝、肾四脏的实体;《内经》里有一个被命名为"器"的人体解剖的概念,其结构就是以经肝门静脉回流静脉血的器官为主体,合并尿液的排出通道而构成的器官组合体。在四形脏和"器"内,各存在着一个由毛细血管网组成的微观结构,这种结构就是神脏(五)。据此认为,《内经》对脏腑,在实体认识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个基于微循环的微观认识:神脏(腑)。  相似文献   

20.
《内经》是中医较早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和治则做出论述的医籍,且提出了治疗的方剂以及针灸等方法,尤其通过脏腑辨证,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不寐的病因病机,是现代医家研究不寐的治疗方法不可或缺的瑰宝。文章通过对《内经》中关于不寐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脏腑辨证来浅谈不寐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理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