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左胸壁肿物     
1.病例简介:患者女,23岁.发现左胸壁肿物2个月于2006年7月12日入院.既往史:2001年10月11日因发现左肾区包块30 d在当地医院行左侧多囊肾(肾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肾)乳头状肾细胞癌.2005年6月23日无意中发现左侧髂窝处肿物2个月于南京某医院行左髂窝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左髂窝转移性乳头状癌,结合病史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符合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转移.体检: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相似文献   

2.
胸腺瘤是前纵隔内常见的原发肿瘤,但是其内继发肿瘤转移比较罕见。现报道1例发生于前纵隔的瘤对瘤转移——乳腺癌转移至B2型胸腺瘤内。患者女,55岁,因"发现纵隔肿物2年,近期肿物增大1个月"就诊。肿物最大径6 cm,有包膜,灰白色、实性、质地坚实。显微镜下,绝大部分区域形态符合B2型胸腺瘤,即在大量未成熟淋巴细胞背景上散在巢团状分布肿瘤性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核大而疏松,可见核仁。但局部可见形态与以上形态完全不同的小灶上皮细胞巢,巢内细胞较胸腺瘤上皮细胞大,呈圆形或多边形,异型性明显,核质比大,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7、雌激素受体、GATA3和GCDFP15,且上皮细胞膜抗原部分阳性。诊断为(前纵隔)乳腺癌转移至B2型胸腺瘤内。  相似文献   

3.
肿瘤间转移是人体内的肿瘤类型由一种原发肿瘤转移到另一种原发肿瘤, 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最常见的供体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 也有报道显示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肾癌、胆囊癌、黑色素瘤和腮腺肿瘤是潜在的供体肿瘤, 最常见的容纳瘤(受体肿瘤)是肾透明细胞癌, 其次是脑膜瘤、甲状腺肿瘤、垂体肿瘤及间叶性肿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等)。肺腺癌转移至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报道的肿瘤转移至肿瘤的罕见的肿瘤类型。本文报道1例肺腺癌肿瘤间转移至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形态, 治疗方式为培美曲塞加卡铂化疗一个周期后, 患者再未进行其他治疗, 带瘤生存。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4岁5个月。因“左侧面部肿物复发”于2020年6月16日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患者10个月前于北京儿童医院行左侧面部肿物切除术,半年前发现左侧面部肿物再次复发。肿物位于皮下,体积约5 cm×3 cm×2 cm,主体位于腮腺浅面,部分侵犯腮腺浅叶及皮下软组织。镜下观察肿瘤为相对一致的梭形细胞,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细胞核呈圆形或长椭圆形,肿瘤细胞间散在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局灶可见少量成熟的脂肪细胞穿插生长。免疫组织化学CD34、S-100蛋白弥漫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有NTRK1的断裂,二代测序分析具有TPM3-NTRK1融合。病理诊断为脂肪纤维瘤病样神经肿瘤。该肿瘤生物学行为良性或中间性,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切除不净极易复发。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女性,59岁,发现腹胀、腹痛1年余,近2个月不断加重,腹部膨隆明显就医。盆腔超声示右侧附件区见一巨大肿物(最大直径约26 cm)。随后患者接受右侧卵巢及肿物切除。术后随访5个月,患者情况良好,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病理检查眼观:送检灰红、灰黄色肿物1个,大小25cm×22 cm×11 cm,表面光滑、呈分叶状,卵巢组织大小3.5cm×2.6 cm×1.5 cm,附着于肿瘤表面。肿物边界清,有薄包膜,切面大部分区域为实性,灰白、灰黄色相间,质韧。部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7岁.因原发闭经、卵巢肿物4个月入院.患者曾于2008年10月在外院行双侧附件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卵巢,盆腔其他部位未见肿物,术后病理不详.4个月后肿瘤复发,遂于2009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子宫、大网膜、回盲部等二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胆囊转移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胆囊转移一例谭虹患者女,37岁。因不规则便血2个月余疑诊为直肠癌于1994年5月27日入院。肛门指诊,距肛门2cm处触及一肿物,行直肠癌根治术。术中探查,未见转移灶。病理检查:一段肠管及肛门,近肛门侧有一溃疡型肿瘤,切面呈灰褐色,肠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钙化性肾脏肿物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到7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例钙化性肾脏肿物患者的资料,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2例患者术前均疑似为肾脏恶性肿瘤。病例1,男性,32岁,行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为透明细胞癌(FuhrmanⅠ级);病例2,男性,18岁,因肿物体积较大行开腹右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为成人型肾母细胞瘤。结论伴钙化的肾脏肿物临床上较少见,其性质通常依赖于术后病理,手术方式选择上需结合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位置综合考虑,必要时可行术中冰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面部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观察2例面部Merkel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老年女性患者无意中发现面部质硬肿块,逐渐增大,肿物最大径分别为2.5 cm和1.5 cm,例1皮表呈红色,例2皮肤色泽正常.镜下肿瘤细胞位于皮下及真皮内,浸润性生长;细胞蓝染、圆形、大小均匀一致、松散、胞质较少,核仁不易见,细胞核空泡状,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2例瘤细胞CK20、Syn、AE1/AE3阳性.治疗及随访:例1行单纯肿物切除,术后10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并广泛转移,2 m后死亡.例2确诊后行肿物扩大切除,随访8 m无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Merkel细胞癌是罕见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性,62岁。因左侧肾癌术后伴双肺、全身淋巴结转移2年余,2周期免疫治疗后入院。2017年患者因左侧腰部疼痛检查示左肾肿物,行左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左)肾嫌色细胞癌。术后3个月余CT复查示双肺多发结节、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1年前行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示少许异型细胞,符合肾癌来源。2个月前患者出现反复刺激性咳嗽、咳痰伴胸闷、气喘。CT示左肾癌术后,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男性,48岁,因进食梗阻感4年,发现食管隆起性病变3周入院。胃镜示食管隆起性病变。超声胃镜示食管入口见一隆起,食管浅固有肌层稍低回声病灶。患者行食管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带蒂连于食管上,最大径约2 cm,质硬,表面光滑。以丝线缝扎肿物蒂部,手术完整切除肿物。病理检查眼观:肿物大小2 cm×1.8 cm×1.2 cm,包膜完整,切开后切面灰白色,质韧。镜检:低倍镜下见肿瘤表面被覆食管鳞状上皮,局部鳞状上皮缺失;肿瘤边界清楚,  相似文献   

12.
颞部皮肤脑膜瘤一例钟定荣韩庶永周会行陈乐真患者男,40岁。发现右侧颞部无痛性肿物7年。肿物逐渐增大并于1个月前右耳听力明显下降伴间断耳鸣,于1996年12月入院。查体:于右颞部触及肿物,外耳道基本闭锁。CT示右颞部软组织肿瘤。手术见:肿瘤位于右颧弓根...  相似文献   

13.
肿瘤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肿瘤难以治疗的关键所在.肿瘤转移过程包括肿瘤细胞穿越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从原发部位迁出、肿瘤细胞随血液运行以及肿瘤细胞在转移部位的植入三个主要环节,转移过程涉及多种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以及其他血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血小板能够促进肿瘤转移,血小板数目增多与肿瘤转移具有正相关性[1-2],而降低血小板数目或者抑制其功能可以明显抑制肿瘤转移[3-4].  相似文献   

14.
例1,男性,65岁,因腹膜后巨大肿瘤4个月余入院.查体:各项体检无明显阳性特征,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精神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下降5 kg.CT示:腹膜后可见一大小15 cm×15 cm×10 cm肿物,肿物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强化,中央低密度区未见强化;周围肠管组织被推挤,肿物周围见较多扭曲粗大血管组织.患者于2个月前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手术所见:患者无腹水,左下腹部至盆腔腹膜后可及一巨大实性肿物,大小18 cm×15 cm×15 cm,边界尚清,肿物将膀胱推向右下方,肿物部分侵及左侧输尿管,造成左肾积水.因术中出血量较多,止血后行肿瘤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2岁,因肠梗阻行剖腹术,见大网膜有数十个肿物,质硬,大网膜与内脏粘连形成肠梗阻,探查肝、胆、脾、胃、肠、子宫及附件等均未见肿物。术后诊断:腹腔恶性肿瘤并广泛转移。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65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中上腹隐痛、不适,伴背部放射痛,伴恶心、呕吐,半个月前做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降部见一2.0 cm×1.8 cm带蒂肿物,悬垂于十二指肠腔内,其密度较低,未见黏膜破坏,实性,质略硬,边界光滑,界清.内窥镜下行肿物摘除术.术后随访2年,患者无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 ,13岁 ,因右下腹反复疼痛 6个月 ,加重 2d ,于1996年 4月 18日以“右下腹包块待查”入院。患者 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有右下腹疼痛 ,曾在当地医院以“慢性阑尾炎”“肠炎”等治疗 ,无明显好转 ,疼痛反复发作 ,2d前因右下腹疼痛加剧 ,由外院转入我院。过去无肿瘤或手术史。体检 :营养较差、消瘦 ,贫血貌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 ,皮肤未见色斑或肿物 ,右下腹可触及一鸭蛋大小包块 ,质硬 ,无反跳痛 ,余无特殊。结肠造影显示升结肠肿物。术前诊断升结肠肿物 ,同年 4月 2 6日行升结肠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 :送检结肠一段 15 0cm ,…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52岁,3年前因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根治术。病理诊断: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同侧颈部淋巴结2/12枚见癌转移。2个月前,右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无疼痛。眼科检测发现右眼视力4.1,左眼视力5.1,右眼眼压略有升高。散瞳后检查发现,右眼虹膜后11点处有一个灰白色肿物。MRI示右眼虹膜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  相似文献   

19.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三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例 1男 ,7岁。因发现左上腹肿物于 2 0 0 0年 6月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治疗。B超检查示腹腔内巨大肿物 ,行剖腹探查、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有一巨大椭圆型肿物 ,大小约 12 .0cm× 10 .5cm× 9.0cm ,肿物以蒂与腹膜相连 ,切除整个肿物送病理。病理诊断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 (desmoplasticsmallroundcelltumor,DSRCT)。随访 1年 2个月 ,患者死亡。例 2男 ,12岁。反复出现下腹部坠痛、腰酸痛于 1999年10月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治疗 ,查体发现腹部肿物 ,B超报告肿物回声…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41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侧精索肿物1年入院.患者无任何不适,既往体健.查体:左侧精索肿物,血清学检测及其它检查未见异常.行肿物切除术. 病理检查 眼观:灰黄结节状肿物1枚,大小2.5 cm×2 cm×1.5 cm,界限清楚,无包膜.切面灰白、灰黄,实性,质地中等.镜检:肿瘤由上皮和梭形细胞两种成分组成(图1),上皮细胞形成腺样和乳头状结构,细胞呈单层,胞质丰富,略呈嗜酸性,细胞核大,浅染,核圆形或椭圆形,核分裂象易见.腺乳头结构间为密集排列的梭形细胞,略呈束状结构,胞质稀少,核椭圆形,核仁不明显,核质比大,核分裂象易见(约15个/10 HP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