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前临床和超声检查特征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PTC的连续286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由双人复读超声检查结果,分析临床和超声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建立诊断模型。结果 2862例P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3.2%,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数目为8(0~45)枚,转移淋巴结数目为2(1~38)枚。建立的预测模型由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微钙化、血管走行、阻力指数>0.7、超声多结节病变7个变量组成。以 Logistic回归预测概率作为诊断指标,根据ROC曲线确定界值,概率值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713(95%CI 0.695~0.732)。确定肿瘤直径≥0.95 cm为ROC曲线的最佳临界点,特异度为0.649,敏感度为0.677。结论 基于术前临床及超声特征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P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临床应用经济、简便、无创,可有效提高术前诊断敏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前临床和超声检查特征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PTC的连续286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由双人复读超声检查结果,分析临床和超声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建立诊断模型。结果 2862例P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3.2%,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数目为8(0~45)枚,转移淋巴结数目为2(1~38)枚。建立的预测模型由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微钙化、血管走行、阻力指数>0.7、超声多结节病变7个变量组成。以 Logistic回归预测概率作为诊断指标,根据ROC曲线确定界值,概率值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713(95%CI 0.695~0.732)。确定肿瘤直径≥0.95 cm为ROC曲线的最佳临界点,特异度为0.649,敏感度为0.677。结论 基于术前临床及超声特征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P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临床应用经济、简便、无创,可有效提高术前诊断敏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右侧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lymph node posterior righ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LN-prRLN)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24例行右侧或双侧甲状腺切除术的PTC病人临床病理资料,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NprRLN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96例(22.64%)病人存在LN-prRLN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被膜侵犯、右侧Ⅵa区淋巴结转移与LN-prRLN转移相关(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1 cm、被膜侵犯、右侧Ⅵa区淋巴结转移是LN-prR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01)。结论:本研究显示PTC的LN-prRLN转移(22.64%)。当肿瘤直径≥1 cm、被膜侵犯、Ⅵa区淋巴结转移时,更应注重LN-prRLN清扫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入喉处淋巴结转移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6年4月至1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9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研究。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探查喉返神经入喉处淋巴结,并采用纳米活性炭进行辅助示踪。将入喉处淋巴结与中央区其他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喉返神经入喉处淋巴结检出率为 5.85%(35/598) ,肿瘤转移率为2.51%。该处淋巴结检出中,15例有转移,20例未转移。该处淋巴结转移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包括肿瘤直径、位置和数量,肿瘤数量为其独立影响因素。该处淋巴结阳性病人中,石蜡病理检查证实伴有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4例(93.3%)。7例(1.2%)发生术后近期并发症。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能发生喉返神经入喉处淋巴结转移。完整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应清扫喉返神经入喉处区域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TI-RADS)分级联合超声弹性成像(UE)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甘肃省肿瘤医院行超声检查的96例(138个恶性结节)PTMC病人和78例(142个微小良性结节)甲状腺病病人的临床资料。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TI-RADS分级、UE及两者联合诊断PTM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计算三种方法诊断PTMC的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根据结节直径将PTMC病人分为>5 mm组和≤5 mm组,比较各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 TI-RADS分级联合UE诊断PTM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93.5%、97.2%、97.0%、93.9%及95.4%)均高于UE(87.7%、93.7%、93.1%、88.7%及90.7%)和TI-RADS分级(80.4%、87.3%、86.0%、82.1%及83.9%)。TI-RADS分级、UE及二者联合诊断PTM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3、0.937、0.972,UE的诊断价值高于TI-RADS分级(P <0.05),两种方法联合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方法(P<0.05)。三种方法对≤5 mm和>5 mm PTMC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2.8%、90.1%、92.7%和89.9%、92.3%、97.2%,UE对于≤5 mm PTMC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TI-RADS分级(P<0.05)。结论 UE 对PTMC的术前诊断价值高于TI-RADS分级,尤其对于≤5 mm的PTMC诊断准确率更高,二者联合有助于提高PTMC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原发灶定位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评估超声检查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34例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改良颈侧区淋巴结清扫。依据超声定位分组,分析癌灶位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颈侧各分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Ⅱ区30.6%、Ⅲ区50.7%、Ⅳ区57.5%、Ⅴ区11.3%。癌灶位于中上极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癌灶位于下极者(89.7% vs. 75.7%,P=0.038),靠近外侧者较内侧者更易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93.7% vs. 81.4%,P=0.049)。超声检查判定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43.9%、85.3%、85.7%、14.3%;特异度为91.4%、57.6%、35.1%、99.1%。超声预测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敏感度较高,Ⅱ、Ⅴ区淋巴结转移特异度较高。结论 癌灶位置与甲状腺微小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超声可为临床确定颈侧区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受侵的局部进展期甲状腺乳头状癌高危复发因素,以及具备不同高危复发因素时的对应手术处理原则,分析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行首次手术治疗中发现喉返神经受侵的27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预测喉返神经受侵的局部进展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高危复发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病生存率,评估其预后。结果 274例病人中,女性199例(72.7%),男性75例(27.3%);年龄≥55岁病人211例(77.0%)。术后随访24~1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2个月。274例病人中,28例(10.2%)发生复发或转移;8例(2.9%)死亡,其中3例(1.1%)死于复发或转移,5例(1.8%)死于其他疾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55岁、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N分期、术前声带麻痹是喉返神经受侵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55岁(OR=3.087,95%CI 1.525-6.247,P=0.002)、淋巴结转移数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VTIQ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甲状腺微小癌(TMC)病灶组织剪切波速度(SWV),结合病理分析VTIQ在甲状腺微小癌风险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经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为TMC,术前行VTIQ检测,获取病灶SWV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拟分为:Ⅰ型,TMC伴被膜浸润、伴颈部淋巴结转移;Ⅱ型,TMC伴被膜浸润、但无转移;Ⅲ型,TMC无被膜浸润、且无转移。将术前测得TMC的SWV值根据术后病理分组绘制ROC曲线,分析各组之间的参考临界值。结果 (1)根据病理结果,50例TMC中,11例为Ⅰ型,10例为Ⅱ型,29例为Ⅲ型。不同类型TMC的SWV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平均值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SWV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平均值对鉴别诊断TMC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约0.952、0.994、0.973,诊断效能最佳为SWV最小值。(3)ROC曲线特性中得出:Ⅰ型与Ⅱ型最佳临界值为SWV最小值3.25 m/s,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91%、90%、81%;Ⅱ型与Ⅲ型最佳临界值为SWV最小值2.76 m/s,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017年美国放射学会(ACR)推荐的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I-RADS)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97个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资料,采用2017年ACR TI-RADS分类对结节评分和分类,与病理结果对照,采用ROC确定最佳临界评分,计算TI-RADS分类诊断良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评价高年资与低年资医师采用此最佳临界评分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效能和一致性。结果 采用2017年ACR TI-RADS分类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P<0.001),最佳临界评分为5分,敏感度86.22%,特异度78.68%。以TI-RADS评分> 5分归为恶性结节,高年资和低年资医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8.22%(176/225)、76.47%(208/272)、77.26%(384/497)和77.33%(174/225)、74.26%(202/272)、75.65%(376/497),二者诊断良恶性结节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0.581)。结论 2017年ACR TI-RADS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最佳界值为5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ROC曲线法分析99mTc-MIBI显像对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甲状腺99mTcO4-显像"冷"或"凉"结节患者59例共75个结节行99mTc-MIBI显像,其中确诊良性结节58个(良性组),恶性结节17个(恶性组),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和ROC曲线法分析,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恶性组和良性组5min时靶/非靶(T/N)比值分别为1.63±1.09、0.86±0.36,1h分别为1.59±1.05、0.88±0.29,恶性组T/N比值均显著高于良性组。半定量法显示5min时诊断灵敏度47.06%(8/17)、特异度93.10%(54/58),准确率82.67%(62/75);1h时诊断灵敏度52.94%(9/17)、特异度94.83%(55/58),准确率85.33%(64/75)。ROC法曲线下面积5min、1h时均为0.86,以5min时0.99为界值,诊断灵敏度88.24%、特异度75.86%、准确率78.67%。以1h时0.93为界值,诊断灵敏度88.24%、特异性79.31%、准确率81.33%。两种界值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99mTc-MIBI显像对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有诊断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法可提高99mTc-MIBI显像对鉴别甲状腺"冷"、"凉"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进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法 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或双侧)行根治术的患者,均行了包括右侧中央区喉返神经浅层与深层的淋巴结清扫。术后将浅层及深层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再将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是否包膜受侵、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喉前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资料,与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央区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为23.5%,浅层转移为61.8%,仅深层淋巴结转移而无浅层转移的比例为1.3%,右侧中央区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65.7%。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在患者年龄、性别、包膜受侵、桥本甲状腺炎等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与肿块大小、病灶数目、喉前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右侧喉返神经浅层淋巴结是否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在进行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由于存在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为保证根治手术的彻底性,不仅要行喉返神经浅层的清扫,也要进行深层淋巴结的清扫,特别是当肿瘤较大、多病灶、有喉前和浅层淋巴结转移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社区老年人认知衰弱风险预测模型,优选最佳模型,为防范社区老年人认知衰弱提供适宜评估工具。方法 选取苏州市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1 105名老年人,随机分为训练集773人和验证集332人。基于训练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使用logistic回归、伯努利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极端梯度提升、K邻近算法和支持向量机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6种认知衰弱风险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进行评价和比较。基于最优算法构建社区老年人认知衰弱评分表,并对评分表进行验证。结果 训练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识别出13个危险因素,6种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824~0.889,敏感度0.721~0.849,特异度0.700~0.837,约登指数0.498~0.674;随机森林模型为最佳模型,基于此模型构建的老年人认知衰弱评分表得分范围0~180分,内、外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0.831,最佳截断值为75分。结论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性能最好,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的模型效果最差。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社区老年人认知衰弱评分表可用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激活蛋白4(AP-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判断PTC淋巴结转移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检测55例PTC及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AP-4、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PTC临床病理因素对两种蛋白表达进行分析,以探讨临床意义。结果AP-4和VEGF—C在PT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两种蛋白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肿瘤包膜完整性、肿瘤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及肿瘤直径无明显关系。AP-4和VEGF—C蛋白同时高表达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84.2%。结论VEGF—C、AP-4均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有关;且AP-4、VEGF—C高表达可能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强度,同时检测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在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淋巴结转移上有更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甲状腺腺体外侵犯,非病理高危亚型,无气管或喉返神经侵犯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基本可以判定为低风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目前临床采取的治疗方式包括积极监测、手术以及消融治疗。但低风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治疗决策的制定仍然需要分子检测的发展以及综合考量肿瘤特征,病人以及医疗团队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首次收治的748例PTMC病人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存在LLNM将其分为转移组(n=126例)和非转移组(n=622例)。使用R软件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中央区淋巴结阳性个数(PCLNN)及中央区阳性淋巴结对数(LODD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择能更好反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程度的自变量纳入模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MC病人发生LLNM的高危因素。构建预测LLNM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LODDS预测LLN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8,高于PCLNN的AUC值(0.8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最大癌灶直径、双侧、突破包膜、浸润性生长以及LODDS是PTMC发生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AUC值为0.898(95%CI:0.869~0.927),Calibration曲线证明其一致性较好。结论 年龄、最大癌灶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与恶性胰腺囊性肿瘤(PCN)相关的术前危险因素,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并予以验证。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114例PCN病例,分为模型组(n=80)和验证组(n=34)。回顾性分析模型组术前的临床资料并探索与恶性PCN相关的影响因素,建立PCN恶性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正曲线评价模型,最后基于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临床验证。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临床症状、CA19-9水平升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肿瘤最大直径、胰管扩张和实性成分与恶性PCN显著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了NLR≥2.146、CA19-9水平升高、胰管扩张是恶性PCN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建立恶性PCN预测模型,绘制模型的ROC曲线,计算AUC为0.921(95%CI 0.863~0.979),Youden指数最大时取得最佳临界预测值为0.203,此时相对应的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92.9%,准确率为85%。同时校正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最后代入验证组数据显示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2.4%,特异度81.2%,敏感度100%。结论 CA19-9水平升高、NLR升高以及胰管扩张是恶性PCN的高危因素,基于此建立的恶性胰腺囊性肿瘤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率,可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基于MRI自动化定量海马体积诊断颞叶癫痫患者海马硬化(HS)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64例存在HS的颞叶癫痫患者,采用AccuBrain软件对头部3D T1WI进行自动化定量分析,检测海马体积指数(HVI);以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统计2名医师目测诊断HS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HVI诊断HS的截断值及曲线下面积(AUC),计算HVI诊断HS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评价2种诊断方式所获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64例中,38例左侧HS、26例右侧HS。医师目测诊断H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0.63%(58/64)、100%(64/64)及95.31%(122/128)。ROC曲线结果显示,HVI诊断HS的最佳截断值为0.185,AUC为0.936。HVI诊断H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7.50%(56/64)、93.75%(60/64)及90.63%(116/128)。医师目测与HVI诊断HS的准确率一致性较强(Kappa=0.684,P<0.05)。结论 MRI自动化定量海马体积可用于诊断颞叶癫痫患者HS,其诊断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强化程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1例PTC中535枚颈部淋巴结的CT资料,计算CT增强与平扫密度值的比值和差值,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比值和差值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中的分布,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异度曲线(ROC)获得比值和差值在两组中的最佳阈值。结果535枚颈部淋巴结中,包括转移组271枚和非转移组264枚,两组的比值分别为2.30(2.04,2.76)和1.66(1.51,1.81)(Z=-16.94,P<0.05),差值分别为58(49,76)Hu和31(22,36)Hu(Z=-18.045,P<0.05)。两组比值和差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3和0.951,最佳阈值分别为1.93和39.5 Hu,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87.1%、91.5%和86.0%。两者联合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2.3%和91.7%。结论增强与平扫密度值的比值≥1.93和差值≥39.5 Hu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两者的特异度相仿,后者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两者联合可明显提高特异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与恶性胰腺囊性肿瘤(PCN)相关的术前危险因素,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并予以验证。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114例PCN病例,分为模型组(n=80)和验证组(n=34)。回顾性分析模型组术前的临床资料并探索与恶性PCN相关的影响因素,建立PCN恶性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正曲线评价模型,最后基于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临床验证。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临床症状、CA19-9水平升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肿瘤最大直径、胰管扩张和实性成分与恶性PCN显著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了NLR≥2.146、CA19-9水平升高、胰管扩张是恶性PCN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建立恶性PCN预测模型,绘制模型的ROC曲线,计算AUC为0.921(95%CI 0.863~0.979),Youden指数最大时取得最佳临界预测值为0.203,此时相对应的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92.9%,准确率为85%。同时校正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最后代入验证组数据显示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2.4%,特异度81.2%,敏感度100%。结论 CA19-9水平升高、NLR升高以及胰管扩张是恶性PCN的高危因素,基于此建立的恶性胰腺囊性肿瘤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率,可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无颈侧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收治的无颈侧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2例患者中,男35例,女97例.年龄18~62岁,中位年龄34.2岁.病理类型均为乳头状癌.所有患者均行包括中央组淋巴清除在内的患侧叶甲状腺和峡部一体切除的甲状腺癌根治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率为4.5%(6/132),除外肿物侵犯神经引起的损伤,由手术分离造成的损伤率为1.6%(2/128).Ⅵ区淋巴结转移81例,转移率61.4%. 结论无颈侧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其甲状腺一侧腺叶+峡部+同侧Ⅵ区淋巴脂肪组织应归为一体切除,颈段喉返神经的游离是保证连续整块切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