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远期疗效不佳,为了改善胰腺癌的预后,有必要推进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通过多学科团队的有机组合,达成早期诊断、分期、精准治疗、合理手术、对症支持治疗的全诊治流程管理,时刻跟踪和应用多组学分析、肿瘤免疫、靶向治疗和放化疗的最新进展,显著提高胰腺癌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靶向治疗是胰腺癌综合治疗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分子可作为靶向治疗的靶点。但目前众多的靶向治疗药物中,只有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在前瞻性对照研究中证明对晚期胰腺癌有效。不同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胰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需综合考虑病人的异质性、选择适合的研究终点和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3.
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及预后差为特点,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由于其遗传异质性显著,不同患者之间在疾病进展、临床疗效、放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等方面差异巨大,深入探讨胰腺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研发相应的靶向药物,是胰腺癌从传统形态学分型转变到分子分型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从"异病同治"到"同病异治"精准治疗模式转变的前提。在分子靶向时代,胰腺癌的治疗模式转变为综合诊治,有望成为胰腺癌治疗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作为预后最差的消化道肿瘤,50%病人确诊时已合并远处转移,其中以肝脏转移最常见。胰腺癌合并远处转移一直被认为是手术禁忌证,但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化疗、靶向药物的研发及治疗方案的新型组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部分经化疗筛选的肝脏寡转移病人,外科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笔者回顾近年胰腺癌合并肝脏寡转移的治疗现状与进展,深入探讨其外科治疗的指征,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胰腺癌是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之一,5年存活率低于10%,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胰腺癌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通常在疾病的晚期被确诊,大多数患者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而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不佳,因此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在临床中越发重要,早期诊断将会极大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胰腺癌的发生与人体内微生物菌群的改变有关。本文就目前人体微生物菌群与胰腺癌发病的研究总结,探索人体微生物在胰腺癌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人体微生物有望成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这可能为生物标志物和靶向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的预后极差,手术是可切除性胰腺癌的首选方式,胰腺癌对化疗及放疗均不敏感,迄今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于是综合治疗逐渐成为胰腺癌治疗的共识。近年来,围绕胰腺癌治疗开展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尤其是胰腺癌疫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激动的初步成果;中医药治疗作为胰腺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也展现出了令人期待的一面。本文对胰腺癌综合治疗方面的文献作一梳理,展示胰腺癌研究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7.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预后极差。合成致死策略在肿瘤治疗中具有较好前景,有助于根据不同胰腺癌患者的遗传突变背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符合肿瘤精准治疗的理念。合成致死策略也是靶向药物研发的方向之一。随着高效低毒的个体化抗肿瘤治疗模式的建立,基于合成致死策略的靶向治疗有望改善胰腺癌系统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疗效差,病死率高,是全世界第3大癌症死亡原因。近年来,受益于联合化疗和新辅助治疗进展,胰腺癌病人预后得到改善,但胰腺癌精准医学应用与其他肿瘤比较进展缓慢。笔者综合国内外前沿研究,深入阐述胰腺癌基于单基因和组学分子分型、微创液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监测胰腺癌进展并指导治疗、胰腺癌靶向和免疫治疗等胰腺癌精准医学的最新进展与挑战,以期推进胰腺癌精准医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极差,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胰腺癌常规治疗的效果非常有限,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恶性肿瘤。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等分子靶向药物在胰腺癌的治疗中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笔者就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胰腺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致死性强的疾病,5年生存率小于5%.虽然外科手术和药物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其预后不佳,这与药物的耐药性有密切关系.随着胰腺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目前可以根据患者的肿瘤组织活检特点进行胰腺癌靶向的个体化治疗.基于此,一些靶向于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的信号通路的新药正在进行前期临床试验.本文就胰腺癌的靶向治疗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胰腺癌因其复杂的肿瘤微环境(TME),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快、转移早、化疗耐药及无特殊靶向药物等特点。胰腺星状细胞(PSCs)是胰腺的常驻脂质储存细胞,是TME的重要组成部分,靶向TME中的肿瘤-基质串扰已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抗胰腺癌进展和转移的治疗策略。因此,笔者就PSCs在胰腺癌TME中的相互作用及靶向活化PSCs的潜在治疗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胰腺癌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对胰腺癌的治疗仍然没有很大的突破,吉西他滨依然是晚期胰腺癌的首选化疗药物,但其单用或联合其他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相当有限;现有的分子靶向药物单用或者联合化疗药物的治疗作用也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在这里回顾并探讨一些新的有潜力的分子靶向药物和抗癌成分.  相似文献   

13.
全球癌症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分别位列所有男性及女性新发肿瘤的第12位及第11位,而死亡病例数则高居第7位[1]。目前,胰腺癌整体5年生存率不足10%,80%~85%的患者初诊时所处疾病已发生局部进展或远处转移,即便是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也仅为20%[2]。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发展,针对局部进展期或转移性的晚期胰腺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然而胰腺癌的预后并无明显改善[3]。  相似文献   

14.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到中晚期,失去了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而规范、合理、科学的药物治疗,对延长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期有着重大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针对中晚期胰腺癌的化学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中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基于近年来中晚期胰腺癌药物治疗的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作简要综述,为中晚期胰腺癌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中氩靶向冷冻治疗系统(即氩氦刀)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1-2002年期间8例晚期胰腺癌使用了术中氩氦刀治疗。结果 8例晚期胰腺癌病人中,平均生存期为8.6个月,1例目前仍然存活。5例腹痛病人,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腰背痛病人,疼痛部分缓解。结论 术中氩氦刀治疗尽管不能明显延长晚期胰腺癌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但能明显缓解病人的疼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tive endogenous RNA,ceRNA)及其靶向技术在胰腺癌中的最新研究,为lncRNA靶向干预或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标志物提供新思路。方法 检索国内外有关lncRNA作为ceRNA及其靶向技术在胰腺癌中的相关研究的文献并予以综述。结果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肿瘤等病理状态下,细胞内lncRNA的丰度可引发ceRNA串扰,lncRNA通过miRNA应答元件与miRNA不完全碱基互补结合发挥类似于“海绵”的作用而吸附miRNA,从而改变miRNA的活性和有效性,同时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目前已有大量研究鉴定了lncRNA介导的ceRNA调控网络即lncRNA/miRNA/mRNA轴,通过多种细胞功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促癌或抑癌作用。此外,较多靶向lncRNA的技术如小干扰RNA、反义寡核苷酸、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  相似文献   

17.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目前群体研究证据所提供的治疗方案对改善胰腺癌的预后效果有限。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胰腺癌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以及个体间的异质性造成了其治疗效果的差异。精准治疗模式在癌症领域的蓬勃发展也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胰腺癌在靶向治疗、分子分型、个体化肿瘤模型等方面都有了一些进展,为精准治疗模式在胰腺癌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胰腺癌的四大驱动突变(KRAS、TP53、CDKN2A、SMAD4)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还缺乏相对应的靶向药物。II期临床试验证实AMG510对有KRAS G12C突变的实体瘤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但KRAS G12C突变在胰腺癌患者中占比较低。POLO试验结果提示奥拉帕利可以提高BRCA基因胚系突变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基于此结果,NCCN指南已推荐奥拉帕利用于BRCA1/2基因胚系突变晚期胰腺癌的维持治疗。此外,KEYNOTE-158 II期临床试验提示存在错配修复缺陷相关基因(MLH1、MSH2等)突变以及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的胰腺癌患者可能从PD-1抑制剂的治疗中获益。总体上看,目前胰腺癌可干预靶点较少,针对四大高频突变及其相关通路靶向药物的研发是胰腺癌精准治疗的重要方向。相对于传统的病理学分型,转录组学分型从胰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差异对患者进行分型,为精准治疗的实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从2011年首个胰腺癌转录组学分型被提出后,已有多个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转录组学分型标准。综合来看,根据转录组学特征可以将胰腺癌大致分为两型:经典型和基底样型。相对于经典型胰腺癌,基底样型胰腺癌对化疗的反应不佳,预后也更差。未来的研究中,表观遗传学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可能会为胰腺癌的分子分型和临床转化提供新的路径。个体化肿瘤模型可以为癌症患者筛选潜在有效的治疗药物,是胰腺癌个体化治疗的又一重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肿瘤细胞系,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DX)和类器官更好地保留了肿瘤的分子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特征。我中心的研究实践证实了胰腺癌PDX和类器官有相对较高的建模成功率,其中类器官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但是PDX和类器官在肿瘤微环境上与人体有较大差别,同时建模方法和药敏检测也缺乏统一标准,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总体上看,胰腺癌的精准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胰腺癌精准治疗的发展应侧重于借助多组学探索胰腺癌治疗的新靶点、建立生物样本库加速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随着基础医学的进步以及精准医疗实践的深入,精准医疗模式一定能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靶向血管内皮细胞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研究靶向血管内皮细胞治疗胰腺癌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裸小鼠人胰腺癌的动物模型,^131I标记抗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单抗,抑瘤实验。结果 胰腺癌经单纯抗体治疗后,抑瘤率为68.50%,经^131I标记的单抗治疗后,抑瘤率为85.06%,并抑制了转移,降低了死亡率,病理检查证实,经单抗治疗后肿瘤区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血管周围大片肿瘤细胞坏死,瘤内血管密度明显降低。结论 抗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单克隆抗体在动物实验中对胰腺癌有明显的抑瘤作用,以此抗体为载体与核素相结合,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疗效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近年国内外有关研究转移性结直肠癌不同治疗药物疗效的文献并综述。结果 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多,新药层出不穷,靶向药物尤为突出,治疗药物的选择及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的试验也越来越多。根据患者RAS/RAF基因突变状态及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情况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生存获益有巨大差异。结论 精准医学愈加重要,筛选患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可进一步提高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20.
胰腺癌因其早期无特异性体征和症状,难以实现早期诊断,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目 前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因此实现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核酸适配体是通过指数 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筛选得到的具有高亲和性、高特异性,可识别靶标分子的寡核苷酸片段,具有类 似抗体的特点。核酸适配体因其良好的特性,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多个可识别胰腺癌的核酸 适配体被报道,有望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核酸适配体偶联药物也是目前热门的研究方向,可提高胰腺癌 治疗药物的靶向治疗能力。本文简要介绍核酸适配体技术的进展,并就其在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应 用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