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十八反”藜芦类反药配伍方剂年代、剂型和用药特点.从96 429张方剂中搜集到藜芦类方剂100首,采用关联规则、对应分析的方法分析药物配伍、年代和剂型之间的关联关系.藜芦类方剂在在配伍药物方面,与细辛、附子、雄黄、苦参、川芎、人参、肉桂、桔梗、干姜、当归等配伍较多.用法以外用散剂居多.藜芦类反药配伍方剂以宋代运用频率最高,剂型以外用散剂为主,该类方剂较为重视与温阳益气、燥湿化痰、行气活血等药物的配合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十八反附子半夏同方配伍运用时药物的组成规律,分析其配伍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历代附子半夏配伍方剂502首,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方剂的核心药物为人参、甘草、肉桂、茯苓、白术等,核心药对为半夏-附子、半夏-人参、人参-附子、半夏-肉桂等,核心药组为半夏-人参-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附子-肉桂、半夏-茯苓-附子等;与半夏附子配伍同用相关度高的药对有当归-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当归等。结论: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方剂多以温阳化痰为主,多配伍益气扶正、理气健脾、养血活血等药物。  相似文献   

3.
分析历代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及临床应用特点。从《中医方剂大辞典》96 592首方剂中检索包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运用SPSS 11.0中对应分析方法,对搜集的1 406首方剂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十八反药对及其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特点;运用Excel统计得出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临床应用特点。结果发现各年代的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应用具有差异性,宋代应用频率最高;隋唐时期含十八反药对同方配伍方剂占同时期总方的比例为各年代最高;乌头药对、附子药对与宋代关联较为密切,川乌药对与明代关联较为密切,藜芦药对与隋唐年代关联较为密切,甘草药对与各年代关联无明显差异;十八反药对同方配伍方剂在临床各科的应用也具有明显差异。大部分应用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外科疾病中其次,其他各科疾病均较少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华东、华中不同地区3家医院"十八反"中乌头组反药应用情况进行临床调研和对比分析,探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特点。方法:从不同地区的临床应用处方中收集含乌头组"十八反"药对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分析药物的配伍特点。结果:"十八反"同方配伍分析显示,在两地区的临床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药对是附子-半夏的配伍,支持度为44.45%,占有较大的比重,达到所有调研处方的一半;两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半夏,支持度达到76.24%;取支持度前10的药物比较,核心药物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温中补气类药物,如干姜、白术、党参等,而华东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活血养血类药物,如当归、川芎、丹参等;取支持度前10的药对比较,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临床应用的核心药对主要为化痰温中类药物配伍,如半夏-甘草、半夏-干姜等;而华东地区则主要是以活血补气类药物配伍,如白术-半夏、当归-半夏等;在两地区处方中出现的核心药组频率最高的为附子-甘草-半夏三药的配伍,支持度高达59.73%,在所有药组的应用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结论:临床存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应用情况,其中以附子与半夏的配伍应用为多,但是"十八反"同方配伍药物在两地区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大黄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莉莉  郭红  李达  张艳  吴军 《四川中医》2008,26(5):32-33
大黄性味苦寒,用于治疗皮肤病,多取其清热泻火、消肿解毒、活血化瘀、凉血止血之功.临床常以之为君药,配伍成清热荆、泻下剂、理血荆等,治疗疖痈脓肿、带状疱疹、丹毒、慢性溃疡等病,证属实热者.代表方有大黄甘草汤、大黄(庶虫)虫丸、颠倒散、桃花散等,剂型多样,配伍灵活,内服外用皆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十八反”药物治中风病古今方剂配伍和治疗特点.方法:收集规范古代及近现代中风病方剂中含“十八反”反药组对的处方,运用关联规则对方剂进行高频药物挖掘,对方剂剂型、年代进行对应分析.结果:经整理获得古今中风病“十八反”反药同方方剂共173首,其中古代方剂111首,近现代方剂62首.相反药对以半夏-附子使用最多,共76首.古今含“十八反”药物治疗中风方剂高频药物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古今治疗中风均重视治痰,但古方用药以天南星、川芎、全蝎、天麻、白附子、白僵蚕为主,偏于熄风通络化痰,病机方面重视痰瘀邪实;近现代方用药以甘草、茯苓、白术、陈皮为主,偏于益气健脾化痰,病机方面重视正气亏虚.  相似文献   

7.
唐以前的膏方文献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分析汉唐膏方文献的剂型特点及治疗范围。膏、丹、丸、散、汤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剂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各种剂型也在不断分蘖。就膏剂来讲,早期的膏剂大多是不含药物的动物脂肪膏,后来发展为含药可外贴、内服的油脂膏。唐以后,其剂型主要演变为由黄丹等收膏的外贴膏和水提取药物,由蜂蜜、动物胶收膏供内服的膏滋,早期用于外摩的摩膏已退居次位。  相似文献   

8.
膏方又名膏剂,是个古老的剂型,属于传统医学中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方原有外敷与内服两种,对于冬季进补,都为内服,我们要谈的也是内服膏。  相似文献   

9.
膏方,又名膏剂、膏滋药、煎膏等,属于中医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分内服与外用两种。从清代以后,内服膏方渐渐盛行,在膏方发展的过程中,其经历了各种蜕变,并在治疗疾病和中医养生保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文章在系统整理清代至民国时期膏方医案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了膏方在这一时期的演变发展过程及冬令膏方形成的源流。  相似文献   

10.
中药膏方(又称膏剂、膏滋、煎膏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由中药材、滋补品或食品组成的,经去渣滤清,取汁浓缩后,依法调制而成的膏状内服制剂,根据放入成膏剂的不同,可以分为荤膏、素膏、蜜膏、清膏。膏方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古老剂型汤、丸、丹、膏、散5大剂型之一,在中国传统医药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因为其独特的给药方式及独到的疗效,一直以来备受人们青睐,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中医方剂数据库,通过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探究芍药-甘草药对的配伍应用规律。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含芍药、甘草的方剂共7484首,统计方剂中芍药和甘草的用药量、配伍比例、配伍药物、制法用法与方剂功效、科属间的联系,采用Cytoscape 3.7.0、SPSS Modeler等工具对其关系进行挖掘分析并用网络关联图呈现。结果:芍药常用量为31.25 g(1114次)、15.53 g(799次),甘草常用剂量为15.53 g(1043次)、31.25 g(873次);芍药-甘草常用配伍为1∶1,占总数的37.06%;芍药-甘草常用配伍药为当归、川芎、人参、茯苓、地黄,占总数的16.63%;常用制法用法为水煎、生用内服、酒煎、外用、水酒共煎、膏煎、醋煎;方剂功效以止痛、补虚、解毒、祛风、消肿、明目为主;科属以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为主。且用药量、配伍比例和制法用法与功效、科属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研究结果为芍药-甘草药对用于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及现代中药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探讨《本草纲目》膏剂临床运用特色。在证治方面,《本草纲目》膏方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用药方面,《本草纲目》中膏方不仅采用传统补药,更采用了大量攻伐之品;组方方面,《本草纲目》膏方多用单味药,组方常不过两三味;在膏剂的制作方面,有药物取汁熬膏、煎水熬膏、其他液体溶剂熬膏等;用法多样,内服有单独服用、与他药合服、酒服、点服等,外用有纳入、涂摩、外贴、点眼、点鼻、鼻等,使用时还注重日常调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附子、半夏反药同方配伍的应用情况和配伍特点。方法收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医学期刊全文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附子、半夏同方配伍应用的文献,建立数据库,提取纳入文献中病例数、治疗疾病、药物等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附子、半夏反药同方应用的疾病系统、主要病症进行统计,并对其同方配伍药对及核心药组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1295篇,涉及患者30042例。纳入文献中附子、半夏同方配伍临床主要应用于咳喘(176篇,占13.59%)、胸痹(86篇,占6.64%)、胃炎胃痛(77篇,占5.95%),所治疗病症主要归属于消化系统(290篇,占22.39%)、心血管疾病(260篇,占20.07%)、呼吸系统(208篇,占16.06%);附子、半夏同方应用治疗疾病的以咳喘、慢性胃炎、胸痹为多见。关联分析显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核心药物为甘草、茯苓、干姜、白术、桂枝、陈皮、党参、细辛等,核心药对为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甘草、附子-干姜、半夏-干姜、半夏-白术等。3篇文献报道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有不良反应。结论附子、半夏反药同方配伍多治疗咳喘、慢性胃炎、胸痹等呼吸、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疾病,其同方应用时多与补气、健脾、温中等药物配伍;二者配伍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4.
熊胆系传统贵重中药材,但明代以前并不为临床常用。本文根据汉唐至金元古籍,搜集整理有关熊胆临床运用概况,总结出明代以前熊胆的临床应用特点。熊胆多用于外科痔疮、儿科虫疾、痫证和眼科翳障等病证。熊胆功效集中于清热燥湿、清肝泻火和止痛逐瘀;主治病证以实证为主。熊胆用量均偏轻灵;熊胆方配伍偏重于矿物类和动物类药;使用方法上多为干燥熊胆研磨成粉,内服时取少量和乳汁、竹沥或用温开水送服;外用多配以冰片和樟脑,研为细末,以"擦、涂、点"法施药于患处;熊胆剂型多见丸、散、膏剂形式。熊胆加工与辨伪方法相对规范。  相似文献   

15.
本草十八反的源流、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概述吕志杰(050091)中医院校教材《中药学》与《中国药典》均列举了中药配伍禁忌有“十八反”等药物。而笔者在讲授《金匮要略》时发现,本书中的赤丸与甘遂半夏汤两方分别用了半夏与乌头、甘遂与甘草二对相反药,这又如何解...  相似文献   

16.
1949-2009年海藻、甘草同方配伍临床应用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近60年(1949-2009年)的现代文献中海藻、甘草反药同方配伍在临床中的应用特点.利用关联规则对其组方配伍特点进行挖掘,并对剂量、疾病等进行统计分析.海藻、甘草同方配伍的复方中核心药物为昆布、当归、柴胡、夏枯草、牡蛎、陈皮等;核心药对为昆布-甘草,昆布-海藻,当归-海藻,当归-甘草,柴胡-甘草,夏枯草-海藻等;主要治疗的疾病是乳腺和甲状腺疾病等;海藻、甘草的用量分别集中在10~15 g和3~9g;复方中海藻、甘草用药比例在7∶3 ~8∶2.海藻、甘草反药同用常配伍活血化痰药;主要治疗乳腺和甲状腺疾病等;甘草用量小于海藻.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本数据挖掘研究,分析归纳大黄不同功效的古今用药规律。将中医方剂数据库中含有大黄的7 226首古方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和药智网中含有大黄的736条现代中成药处方信息分别进行筛选归纳,统计大黄在方剂中占比、制法、配伍药、功效及所治疾病科属,探究大黄制法用法与功效、疾病科属间的联系。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除生用内服、最常用于治疗内科疾病外,大黄发挥"泻下攻积、清热泻火"作用时古代常水煎液内服,现多酒炙内服,还用于儿科;"凉血解毒"时古代常贴膏外用或水煎液内服,现多醇提内服,还用于外科;"逐瘀通经"时古方中以酒煎液或酒送服为主,现今以水煎液内服为主,较多用于妇科;"利湿退黄"时古代常水煎液内服,而现代以酒煎液或水酒共煎液居多,还用于儿科。古方中大黄多与甘草配伍而现代与黄芩配伍较多,在"逐瘀通经"中配伍药古方以当归、肉桂、木香为主,现代以芍药和干漆为主。这些研究结果为大黄的临床精准使用与相关药物创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及文献研究,汇总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中医药内服及灌肠治疗的方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录的近10年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文献研究数据库,对涉及的方剂、中药的功效类别、频次频率等进行统计,再对核心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和网络图的数据挖掘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相关文献339篇,涉及内服方剂50个,以乌梅丸使用最多,关联规则亦显示"乌梅-附子-黄连"强关联;常用药物167味,其中补虚药占31.11%、清热药占20.15%,使用频率在10%以上者有甘草、黄连、白术、白芍、党参、当归、木香、茯苓、黄芩、黄芪、白头翁、陈皮、乌梅等26味;关联规则显示健脾益气类中药强关联。②灌肠方剂16个,以白头翁汤使用最多,关联规则亦显示"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强关联;常用药物123味,其中清热药占39.17%、止血药占17.72%,使用频率在10%以上的中药有黄连、白及、黄柏、地榆、白头翁、黄芩、苦参、败酱草等17味;网络图显示"白头翁-黄连-黄柏-白及-地榆"强关联;中成药5种,锡类散使用最多。③黄连在内服和外用中药关联规则和网络图中均表现出与其他药物的强关联。结论 UC的中医药内服治疗重在健脾益气扶正、清热燥湿祛邪,以乌梅丸最为常用;局部灌肠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收敛止血、化腐生肌为主,以白头翁汤及锡类散最为常用;综合内服和灌肠中药,最常用的药物是黄连。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2,33(12):1671-1672
<正>膏方,又称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丸、散、膏、丹、汤五大主要剂型之一。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膏方通常是医生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按照君、臣、佐、使原则将中药进行配伍组成方剂,并将方中的中药饮片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影响细辛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因素(配伍、剂量、剂型、用法),以便于可以更好地控制方剂药效发挥的方向。方法: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搜集913副含有细辛的方剂,利用数据库应用数据资料总结归纳的方式统计细辛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因素。结果:方剂中常与细辛配伍使用的药类有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补虚药、温里药、清热药以及活血化瘀药。细辛常见的配伍结构有细辛配麻黄,细辛配荆芥,细辛配防风等。细辛小剂量常用于解表、通窍、通阳,多选用汤剂与煮散,中量化饮多选汤剂,大量止痛多用散剂内服或外用。结论:影响细辛功效方向的是多个因素综合控制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是配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