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为11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65岁)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的手术资料与随访资料,其中一期缝合63例(缝合组),T管引流52例(T管组)。结果:1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两组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残余结石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住院时间低于T管组(P<0.05),但术后胆漏发生率高于T管组(P<0.05)。结论:与T管引流相比,腹腔镜一期缝合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确保结石取净、镜下精细缝合的前提下,可作为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优先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两种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行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其中行胆总管一期缝合30例作为缝合组,T管引流30例作为引流组。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缝合组在术后排气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输液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避免了放置T管引起的一系列弊端,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理想微创术式之一,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总结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施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的121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一期缝合组(n=63)与T管引流组(n=58)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胆瘘发生率、胆总管狭窄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后一期缝合组发生胆瘘3例,T管引流组发生1例。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胆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管引流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长(P=0.000)。术后所有患者获访4-36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期间均无复发、胆总管狭窄及死亡发生。结论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安全而有效,并且避免了术后T管的护理,有望成为处理肝外胆管结石的主流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一期缝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9月至2018年12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104例因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的 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或放置T管引流分为缝合组(n=63)与 T管组(n=41),比较两组术中 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管残余结石、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胆漏发生率明显高于T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下胆 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避免了T管携带等弊端,但有胆漏风险。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前精确评估、术中 精细操作有助于提升胆总管一期缝合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两种手术方式的特点,评估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10月20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8例(43.3%)患者术中放置T管引流(T管组),115例(56.7%)患者采用一期缝合(缝合组)。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缝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残留结石率小于T管组(P0.05),术后胆漏发生率高于T管组(P=0.035),术后出血、感染、复发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胆管狭窄发生。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优于T管引流,但其胆漏率高于T管引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与T管引流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138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资料,对比52例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缝合组,n=52)与86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T管组,n=86)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及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术后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胆汁引流时间均低于T管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均为胆漏,其中缝合组发生2例(3.8%),T管组4例(4.7%),经5~6 d充分引流后自行消失,均未发生腹腔感染、胆汁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理想微创术式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在胆总管结石病人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27例,同期腹腔镜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2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指标。结果一期缝合组术后住院时间为(6.03±2.08)天,留置T管组为(9.50±3.48)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胆漏,其中留置T管组2例,一期缝合组1例;留置T管组术后存在残留结石4例。术后近期随访未出现胆道狭窄及结石再发。结论在严格把握指征的情况下,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具有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2年为14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行一期缝合(缝合组),91例放置T管引流(引流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及术后相关并发症(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胆漏、残余结石、术后胰腺炎、腹膜炎等)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两组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胆漏、术后腹腔感染、残余结石、术后胰腺炎、腹膜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手术时间平均(58.6±20.5)min,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平均(13.2±2.4)h,术后疼痛药物使用率、切口感染率、平均住院费用、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明显优于T管引流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较T管引流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但一期缝合的技术要求更高,胆道镜取石技术、缝合技术是关键。术者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可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高围手术期生存质量,是较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更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与经胆总管切开胆总管探查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LTCBDE)(n=32)和腹腔镜下经胆总管切开胆总管探查术(LTDBDE)(n=38)。结果 LTCBDE组手术成功28例,成功率达87.5%,4例因胆总管结石较大,无法通过胆囊管取出,转行LTDBDE术。LTDBDE组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并腹腔引流32例,T管引流并腹腔引流6例。与LTDBDE组比,LTCBDE组的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少(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胆漏、结石残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能够降低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但对腹腔镜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且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14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与置T管引流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两院2002年6月—2007年1月因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11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胆总管一期缝合61例(缝合组)与T管引流52例(引流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和腹腔引流时间在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缝合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补液量少于引流组(P<0.05)。缝合组在术后胆漏(4/61),结石残留(2/61)和结石复发(5/61)等并发症方面与引流组的(分别为2/52,3/52,4/52)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拔T管后引起胆汁性腹膜炎2例。两组均未发生术后胆管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为137例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其中胆总管一期缝合67例(一期组),留置T管引流70例(T管组),对比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一期组与T管组手术时间[(79±10)min vs.(92±12)min]、术后住院时间[(4.9±1.0)d vs.(7.1±1.4)d]、胆漏发生率(7 v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B超、CT检查均未发现胆漏、胆管狭窄及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选择性行胆总管一期缝合,避免了T管留置引起的一系列弊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其主要风险为胆漏,但胆漏多为短期漏,通过引流可自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胆管而不放置胆管引流在高龄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接受腹腔镜下胆管切开取石后不放置胆管引流的高龄病例临床资料,共16例作为研究组,收集同时期接受腹腔镜下胆管切开取石不放置胆管引流管的非高龄病例2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6.31±11.31)min,平均住院时间(10.19±1.22)d;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6.80±10.58)min,平均住院时间(7.65±0.88)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胆漏、腹腔出血、膈下感染及术后阻塞性黄疸等术后并发症。两组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率和结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胆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胆管而不放置胆管引流用于高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完整保留Oddi括约肌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胆总管结石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bileduct exploration,LCBDE)(T管引流)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术前放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6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20例(鼻胆管组)与T管引流20例(T管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20例(EST组)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三组均成功完成手术,鼻胆管组拔管时问(8.25±1.21)d,术后住院时间(8.50±4.05)d,均较T管组的(31.60±5.38)d、(13.6±3.97)d明显缩短,远期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与反流性胆管炎较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既能避免一期缝合后胆管压力增高引起的胆漏,避免了患者术后带管时间长的痛苦,并缩短了住院天数,同时又保留了Oddi括约肌结构的完整性,维持了Oddi括约肌正常生理功能,避免了因Oddi括约肌结构破坏所导致术后反流性胆管炎和结石复发率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LCBDE)+内支架引流或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由同一术者实施LCBDE的68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68例中行LCBDE+内支架引流(支架引流组)22例,LCBDE+T管引流术(T管引流组)46例。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支架引流组在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短于或少于T管引流组(P〈0.05),而手术时间、术后胆红素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LCBDE+内支架引流和T管引流术各有其适应证。对适宜患者,LCBDE+内支架引流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优于LCBDE+T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一期缝合(PS)+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T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三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因胆总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2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三种微创治疗方式的术前、术中、术后及住院时间及费用情况的差异评价三种手术方式之间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ALT、术前TBil、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个数和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TBIL、术后镇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较LCBDE+PS组和LCBDE+TD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及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但中转率高、术后禁食时间长、ALT恢复慢;LCBDE+PS组较ERCP+LC组和LCBDE+TD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三组间的住院费用ERCP+LC组>LCBDE+TD组>LCBDE+PS组。结论 ERCP+LC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和使用抗生素时间短的优点,也存在手术中转率较高、术后禁食时间长的缺点。LCBDE+PS组较LCBDE+TD组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影响小,且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制胆道内引流管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并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25例应用自制胆道内引流管行LCBDE一期缝合并内引流术(自制内引流管组),38例行LCBDE并常规T形管引流术(常规T形管引流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常规T形管引流组比较,自制内引流管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制内引流管组术后离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减少(均P0.05),但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引流管术后随粪便排出的时间为(11.2±2.6)d,1例(4.0%)未能顺利排管,后于胃镜下取出。结论:LCBDE一期缝合自制引流管内引流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上有传统术式不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中放置鼻胆管一期缝合胆总管与T管引流在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将52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开腹组(32例)及腹腔镜组(20例),根据胆总管直径选择普通胆道镜(6.0 mm)行胆总管探查或超细胆道镜(2.7 mm)行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中采取顺逆结合法放置鼻胆管,一期缝合胆总管。观察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成功率、胆漏及带管出院发生率、肠功能恢复时间、胆汁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并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46例开腹(开腹对照组)或腹腔镜(腹腔镜对照组)普通胆道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4组手术均获成功,腹腔镜组术后发生一过性胆漏2例,开腹组发生1例,均予以保守治疗痊愈。一期缝合的患者经胆囊管探查率、术后胆汁引流量、拔管时间、带管出院率明显优于T管引流的患者(P<0.05);腹腔镜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4组患者胆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胰腺炎、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无胆总管狭窄及结石复发。结论:胆总管探查术中顺、逆法放置鼻胆管适合开腹及腹腔镜手术,一期缝合胆总管技术设备要求低,可显著提高经胆囊管入路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成功率,减少胆汁丢失,缩短带管时间与住院时间,尤其适于胆总管无明显扩张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适合在基础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Ⅰ期缝合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采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并Ⅰ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的患者资料。其中治疗组采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并对胆总管行Ⅰ期缝合,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术。分析记录及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黄疸恢复正常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带管出院率以及胆漏、胆道逆行感染、腹膜炎、腹壁窦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Ⅰ期缝合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胆道逆行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的黄疸恢复正常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带管出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而胆漏、腹膜炎、腹壁窦道形成等并发症治疗组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未发现胆道狭窄、残留结石等远期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并对胆总管行Ⅰ期缝合术,既明显地缩短了黄疸恢复正常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也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且未增加胆道逆行感染发生率,取得了显著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